40歲的男人, 更懂得珍惜
想不到結局的微小說
本文來自創新奇智微信公眾號
……………………………………
“李先生...李先生...您現在可以進去了...“一個溫柔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George突然回過神來,沒有意識到“李先生“是在叫自己。 多年來, 他已經習慣了別人稱呼他的英文名字。溫柔可人的HR Intern把George引領到了一個會議室。這是George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面試。
他剛剛還沉浸在昨晚的生日場面, 42歲的生日, 5歲可愛的女兒為他挑選了生日蛋糕,為他唱生日歌,還膩膩的在他的臉頰上親了一口,撒嬌的說:“爸爸的鬍子好紮...” 他內心充滿了幸福感,但同時也擺脫不了內心的焦慮,因為...
▍part1
前幾天的早晨,他照例像往常一樣早起對著鏡子刮鬍子、洗臉,穿上太太熨燙平整的白色襯衫和西裝開車去公司, 但剛進辦公室,氣氛格外的凝重,幾個來的早點同事嘀嘀咕咕。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原來,美國總部突然宣佈了重大決定,公司裁員一半。從即日起,全球同時開始裁員計畫, 美其名曰:企業轉型,Run Simple。有些部門全部下崗,然後內部擇業,重新上崗。“鬼才信這種下崗、上崗的方式。 各部門都裁員,哪來的Headcount?” 他走過Linda身旁,聽見她在生氣地打電話。 “裁就裁唄,最好能給N+4的賠償,這樣我們可以一起組團去歐洲玩一圈嘍!”旁邊兩個90後入職不到1年的小夥子貌似開心的低語。
George是公司的老員工,雖然沒有做到People Manager, 但以他的資歷和工作能力,也算公司元老級人物了。George碩士畢業後, 在一家小公司工作不到2年,由於在和這家世界500強外企X公司合作時表現出色,被X公司業務主管直接邀請。面試流程很簡單,他至今記得這個場景。 當時, 理工科畢業的George叫李闖,26歲, 標準的技術男,甚至去世界500強外企面試,他還穿著灰色圓領T恤和藍色牛仔褲。索性的是,身材還不錯,沒有邋邋遢遢的感覺。 因為直屬領導和李闖很熟,所以HR面試基本是個過場。 他還記得,HRD是個成熟美女,帶著一副紅色邊框的眼鏡和性感紅唇。他進門的時候確實被精緻的臉龐和誘人的身材吸引了,但1秒鐘之內, 他收回了眼神,甚至有些臉紅。 他已經記不清自己是如何回答各種問題。 總之, 最後美豔的HR主管對他說:“你今天的面試我很滿意。” 從此, 李闖改名為George,進入了世界500強的隊伍,一改就是很多年。
▍part2
George跟隨HR美眉進入了會議室,筆挺的Armani西裝,盡顯George勻稱的身材。George沒有打領帶,反而上面兩顆扣子沒有系。 這是George的小Tip,但凡見女性領導或客戶,均如此。 2年前的George在體檢時,查出重度脂肪肝、血壓高。40歲的他,身高180,體重達到190斤。銷售壓力大,常年出差生活無規律,燈紅酒綠、酒精沙場的惡果。醫生提醒他,再不改善身體就會出大問題。 加上女兒剛出生,讓他突然明白,身體是用來保養的,不是用來揮霍的。
他開始出差必帶運動鞋,外企出差五星酒店都是有健身房的,無論多晚他都會堅持完成自己制定的健身計畫。 他迅速的從200斤降到160斤,減脂增肌。短短的1年時間裏,就已經實現了完美身材。 George從小學習成績出色,從小一路保送,高考從一個省會級城市考入北京,本科直接保送研究生。一路的順風順水,得益於兩個字:堅持。健身也不例外,他一旦設定目標就一定要達成。當女同事們在討論彭於晏勵志的健身故事,形象的描繪結實的胸肌和腹肌時, 他嘴角都會露出不被人察覺的笑容。
▍part3
面試之前, 他做足了功課, 這也是他多年打單的經驗, 越瞭解對手,自己越從容。眼前這位HRD和自己的猜想沒什麼出入。 身材高挑,亞麻色齊肩中發,一字肩的緊身黑裙,露出了漂亮的鎖骨。 最新款的TIFFANY的鑰匙鑽石項鏈,顯得非常有品位。 還有,修長的食指上時尚的BVLGARI的蛇形戒指。
這位HRD從上到下看了他兩遍,穿過白色的襯衫,仿佛看了他苦心修煉的肌肉。視線掃過了IWC的腕表,以及Ferragamo的皮帶,還有他左手無名指的婚戒。現在,他不像26歲那樣還會臉紅得不知所措。相反,他用淡定的眼神直視對方的打量。
HRD趕緊收回了目光,開始了面試的對話。 “看了您的簡歷,世界500強光鮮的背景,每年都能獲得top sales,真是很羡慕...不過...聽說X公司最近突然大規模裁員,您離職的原因跟這有關麼? “ ...“還有個小問題,您的年齡...今年42歲了麼?” ...“雖然您看上去很年輕,但我們公司的規定是,中層管理者不能超過35歲, 高層管理者不能超過40歲...”
這句話是George來之前就料想到了的。 因為, 獵頭幫他遞到BAT的簡歷剛剛被拒掉。 唯一的一個理由就是:年齡超過了40歲。 他心裏像吃了一只死蒼蠅一樣的不爽。“ TMD有誰知道,Top Sales 背後有多少的辛酸?沒日沒夜的打單、催單、收款,每個季度都會面臨著清零,就像百米賽跑,剛剛得了第一,氣兒還沒喘勻,就要再衝刺下一個100米,誰能保證每一段百米都能保持第一?....
沒辦法, 他還是要面對這樣的場景。 他凝視了HRD 3秒鐘,淡定的說:“30歲的小夥子確實很有體力,有沖勁兒,也有創造力。 但你們招的是VP,方向把握是需要經驗的,光憑體力和創造力是不夠的。並且,40歲的男人,相比30歲的男人來說,更有責任感、更懂得珍惜。 30歲的男人還有試錯的機會,用自己試錯、用公司來試錯。但對於40歲的男人來說,只有成功,不能失敗。對自己的承諾,就是對公司的承諾。”HRD對這番話點了點頭,表示默許。
之後,他闡述了對銷售VP的業務規劃,就像他面對每一次考試、每一次競標一樣,都是有備而來。“你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會跟CEO推薦你,建議他打破年齡規定,因為對一個創業型公司來說,在所有候選人中,沒有一個像你這麼合適這個職位的。” HRD似乎被他深深的折服和吸引了。
George起身告辭。突然HRD叫住他,“等等....”HRD雙手捧著一本書。“送你!”George看了一眼,“不必了。 《AI·新世界》嘛,剛出版時我就讀過了,我是開復老師的粉絲,不光中文版, 我連英文版的《AI Superpowers》我都讀過了。你我都是屬於右上角象限的人才,屬於最後才會被機器替代了。”嘴角又露出了招牌式的微笑。
美女HRD望著George的背影,想說什麼,但又止住了......
據獵頭說,現在這家很火的人工智慧公司還在招人
★熱招職位 ★
01
圖像演算法工程師
02
技術總監-CV方向
03
大數據工程師
04
ios開發工程師
05
軟體測試經理
06
機器學習演算法工程師
07
運籌優化演算法工程師
08
運維開發高級工程師/經理
09
高級後端(python/java)開發工程師
10
前端開發工程師
# 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切勿對號入座
作者:睡不醒的貓
「40歲 轉 職 前端 工程師」的推薦目錄:
40歲 轉 職 前端 工程師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 國際布局4堂課:知道自己的位置,才知道跟別人差多遠
上銀,是全球坐三望二的滾珠螺桿大廠。鮮少人看過這種控制移動與定位的關鍵組件,但製造iPhone的機台、Google太陽能電廠的追日系統,還有台積電的自動機器人,裡面都有上銀的產品。應用之廣,「從人工受精、開心手術到搬運棺木,每一種設備都有我們,」74歲卻活力過人的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最愛這樣介紹自己:「我們貫穿生老病死!」
在卓永財23年前創業時,誰都不會相信這個結果。學的是會統、任職銀行的他,因接手陷入危機的企業,意外投身這技術密集的產業。且不論台灣的水平遙遙落後日本、德國,更糟糕的是,當時馬虎邋遢的職場文化,不但無法要求「精密」,還會故意在工作時遮住監視器。
如今,上銀可望在4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客戶全是全球第一流品牌。憑藉的,就是當時最匱乏的條件:技術。
顛覆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經典名言:「不要把心力放在改進缺點上。」46歲才創業的卓永財沒有選擇走捷徑,拚盡全力和自己的弱點對決。
卓永財始終記得,最初,他向老東家交通銀行貸款,昔日同事質疑「銀行出身不可能懂技術」,他只好向利息高達18%的租賃公司融資;同時期,來台設廠的外商輕易拿到交銀5%優惠貸款,但4年後卻宣告倒閉,機械設備還被上銀買下。
4個半小時的訪談,卓永財不斷提到,他的能力不夠、條件也不好:「差別是,我不會怨天尤人。我不足的地方太多,不比別人更努力,怎麼超越?」
領導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成為領導者的第一步,就是認清環境的現狀。」從台中一家搖搖欲墜的事業起步,在世界地圖上正確定位自己,雖然一開始從遙遠的邊陲起步,最後,終究走到世界的中心。
談購併:買先進國家公司,才知跟第一名差多遠
Q:許多台灣經營者一想到國外購併,就有心理障礙,更別說是先進國家。上銀成立後,第一個購併案就在德國,你當時怎麼有這個信心?
A:其實原本是不可能買。代理商問我,「有個做滾珠螺桿的朋友公司快倒了,你有沒有興趣買?」我親自跑了兩趟,發現這家公司有一項技術是台灣沒有的,但因為我們沒有講德語的人才,所以原本決定只買技術;第三次,我帶了4個工程師去,讓他們鑑定我的想法。
沒想到破產管理人不在,他的助理不讓我進去看工廠,還說,「台灣人都是來偷的,怎麼可能來買?」我跟他爭執了一個小時,最後還是只好回飯店。但離開德國那個早上,有個陌生人打電話來,邀我合作買下那間公司。
我立刻取消行程,開車去看這個人的工廠,發現他經營得很好,是個會管理的人。於是決定花800萬新台幣,買下公司45%的股份。
我的風險不大,因為工廠只要不倒,就能百分之百技術轉移;而且我很多技術比他們強,他們需要我,最壞的狀況就是花800萬買技術。但是,既不認識、又是德國人,很多人在這個狀況下不會願意合作。
對整個集團來說,購併是很大的關鍵,我都是為了技術去買公司,不是為了品牌。三、四年後,上銀在滾珠螺桿和線性滑軌應該就是世界第一:但這個產業全球產值只有一、兩百億,但我想做一、兩千億的生意,所以要提早布局,現在看到的成果,可能10年前就開始準備了。
例如,滾珠螺桿是機器人的重要零件,所以我們購併以色列公司Mega-Fab,它的驅動器系統能力很強,這樣上銀的單軸機器人就可以整組賣,不會只有空殼子。去年,單軸機器人最大客戶便是大陸廠商,全用在iPhone5的機台上。
Q:你當初是覺得,台灣企業應該國際化,所以才進行國際購併?
A:我不是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購併是為了要知道自己的企業在全球產業技術的哪個位置,才知道跟人家差多遠。
總體來講,台灣企業還是比人差,只有不斷upgrade、走向世界前端、走向高價,才有生存的機會。一台工具機器上億元,傳動出問題,整台機器都完蛋,滾珠螺桿這種產品太關鍵了,低價沒人會買!也因為這樣,大部分的客戶都會指定滾珠螺桿的品牌,例如Google在加州的太陽能電廠需要10萬支滾珠螺桿,全部指定用上銀;這些滾珠螺桿要裝在追蹤系統上,這部分有4個供應商,其中1個就是上銀集團的大銀微系統。
8年前,我們就開始跟Google合作,今年才開始賺錢。因為客戶都是世界第一,我也被逼著不斷學習,所以未來10年最先進的太陽能、半導體技術,我都知道!
台灣產業最大的危機在於一直拚量產,不做基礎研究,這樣會沒有長期競爭力!比如說,俄國人研究了20幾萬項專利後,得出一套系統思考訓練「TRIZ」,可以延伸出40幾種突破法,從舊的專利想出新的專利。上銀跟大銀的幹部,一定都要聽這個課,而且要反覆上!我去蘇州幫當地政府上過一次,幾百個人來報名,但我在台灣推動幾十年,卻找不到人來上!
連蘋果(Apple)都在做基礎研究,它怕被鴻海綁住,所以養了一批機電人員,不斷在中國大陸輔導機械設備業;但有些台灣老闆,連國際主要展覽都不去,只要有賺到錢就好。
我看到大陸發展很快,所以急著要台灣廠商跟大學合作研發,但大家都說「大陸不可能贏過台灣啦!」等你看到「可能」,已經來不及了!我內心急啊,如果台灣大家都倒了,只剩我一家有什麼用?要有產業聚落,打群架,聲勢才會壯啊!
談品牌:台灣國家品牌弱,靠國際研發布局補強
Q:有些購併是公司沒有買成功,有些是買了之後管理不成功,你如何使購併成功?
A:落後國家去購併先進國家,失敗的機率很大。道理很簡單,台灣整體比德國落後,我講的話,德國人會相信嗎?所以台灣去買先進國家企業,成功機率就少了50%。
我曾當著施振榮(宏碁創辦人)的面說,「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裡漏掉了國家形象。講品牌,不能忽略國家形象,但「台灣」卻不是一個太高級的品牌,所有台灣企業都背負著這個包袱。
之前明基併西門子失敗,便是低估了落後國家購併先進國家的難度;此外,當時西門子負責生產的員工還很多,裁員有困難。之前上銀想購併一家俄國公司,只有40幾個加工員都不敢裁,因為會影響國際形象。
此外,經營者也要有全球人才觀。例如,我要以色列公司做線性馬達,做出來之後,我要他們改做較低階的伺服馬達;但他們卻覺得大材小用,認為讓台灣就可以做了。我只好據實告訴他們,台灣只要一做出來,人才馬上被中國大陸挖走,花了半年才說服。
經營者要有國際觀,只是財大氣粗沒有用,因為如果不布局國際研發,在台灣就只能做量產。日本有個企業要技轉到台灣,但台灣老闆指派幹部處理,自己沒有涉入,結果9個幹部全被挖去上海!
Q:在這個限制之下,台灣企業如何打品牌?
A:其實,台灣有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品牌、最大的筆電代工廠、也是第五大工具機出口國,政府要到各個產業展覽會場去宣傳,交互promote(宣傳),台灣國際形象才會逐漸上來!如果政府不做這些事,個別企業要打品牌就很可憐。
因為知道台灣有這些限制,我們更積極參展、購併、技術轉移、與大學合作,讓技術走到世界前端。例如,我們做驅動器品牌就不打台灣「HIWIN」,而是打以色列的「Mega-Fab」。直到最近,上銀在德國已經夠強了,我們才改用「HIWIN」,但現在仍只有德國這麼做,其他地方還是用Mega-Fab。
卓永財的管理講義
DOs
1.經營者要持續學習,否則有再多人才都不會用。
2.提早布局,現在的成果,10年前要開始準備。
3.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跟對手差多遠。
DON’Ts
1.不做研發、只拚量產,會失去長期競爭力。
2.創業不能想「我有錢就會成功」,而要想「我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