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移植,又死了30棵,還相信政府說只是移植嗎?
移植,常常只是騙民眾而已,原地保留才是正道。
大樹移植一般要動用的技術太貴,一般政府給的可憐預算,無法健康的移植。
加上如果是異地移植,還有運輸的問題,會導致過量修剪。
大樹移植在台灣的制度下,其實就是砍樹的遮羞布阿。
台北市信義區廣慈公宅移樹移死了30棵
隨著工程進度的推移,能從窗戶往外直接看到山的時間已經在倒數,廣慈開發案走過十多年,從移置平宅原住戶、開發計畫審議、環評樹保(甚至中間還意外地冒出個歷史建築保留議題)、拆除平宅保留綠帶臨時停車場、到移植樹存活率低換土壤...,歷經郝市府、柯市府、再到柯市府第二任期,現在的平整綠地讓人難以想像之前的坑坑窪漥,再不久,等這四大棟鋼骨建物矗立於四獸山前,人們可能更難追憶這裡的曾經。
祈禱屆時還能在白日聽到空中盤旋覓食的冠鷲家族、晚上像打卡鐘總不會落拍的黑冠麻鷺求偶聲,晴天看到巷弄裡躺在車頂讓肚子曬太陽的橘貓賓士貓、雨夜則總能在車底找到牠們的身影,甚至偶爾在水溝蓋旁聽到搞不清楚是青蛙還是蟾蜍的叫聲...
廣慈開發你怎麼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200748886609268&id=821600754524105&hc_location=ufi
黑冠麻鷺晚上叫聲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天的夢想驛站》
【大自然就在你身邊 台大森林系所師生守護黑冠麻鷺 鳥兒體長碩大 學生暱稱為”大笨鳥” 每年三四月繁殖期進行探巢、繫放 師生並以網路組成全民黑冠麻鷺守護隊 棲息地點朝北遷移 可能原因為氣候暖化】
2010年開始,台大森林所教授袁孝維和森林系所的同學們組成黑冠麻鷺繫放小組,研究他們的族群動態、生活史和領域範圍。每年進行探巢、繫放,為雛鳥量身高、體重、上腳環等等。他們同時架網站、建立黑冠麻鷺的回報系統,組織公民科學家。
黑冠麻鷺的原生地為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一帶,但在台灣屬於「稀有留鳥」等級。這二三十年來在台灣密集出現,袁孝維推測,有可能因為氣候暖化,導致鳥兒北遷,但仍待更多研究支持。
每個學校都有屬於它的校園傳說,據說十幾年前開始,有人懷疑台大鬧鬼,尤其是三四月的黃昏時分,校園角落總會傳來低沉的怪聲。
袁孝維:他可以一直到半夜十點鐘十一點,他都還會發出這種很像鬼魅的聲音。所以常常你在黃昏的時候,在晚上的時候,你騎個腳踏車回家,然後就從屋角聽到這種很低沉、很有穿透力的聲音,真的會以為台大鬧鬼了。
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和她的學生們,很認真的找出了校園傳說的聲音來源。
袁孝維:你聽起來不好聽,但是他的配偶聽起來挺好聽的,這個其實有點像情歌一樣,他宣告領域,同時跟他的配偶講說,我在這個很好的區塊保護你。所以在生殖季的時候,我們會在黃昏深夜聽到黑冠麻鷺這樣的鳴叫聲。
牠正式的名稱叫黑冠麻鷺,但台大學生喜歡暱稱牠是大笨鳥,牠站立起來有40到50公分高,經常在校園角落靜靜棲息。
袁孝維: 一般民眾在白天活動的時候,其實是牠在休息或是比較放鬆的時期,所以牠被看到的機會常常是停在那個地方,所以常常會有人講說大笨鳥,像假鳥,說是不是塑膠鳥。
2010年,袁孝維和森林系的同學們組成黑冠麻鷺繫放小組,研究他們的族群動態、生活史和領域範圍,每年三四月開始,校園怪聲響起,代表繁殖季節即將開始。
雌鳥會跟雄鳥一起,在離地10公尺的樹梢築巢,一隻母鳥平均可以產2到6顆蛋,喜訊傳出之後,師生們一年最忙碌的時間也就跟著開始了。首先,他們會探巢,看看巢裡的鳥兒們生長狀況如何。
繫放小組成員、台大森林研究所學生許暐:我們會用伸縮桿升到巢的高度,可以直接看到巢裡面,譬如說是親鳥築巢,還是已經有蛋,還是已經有幼鳥孵出的狀態。
對鳥兒們來說,突然出現的攝影鏡頭宛如外星生物一樣,親鳥為了保護雛鳥,會站立並豎起羽毛、張開大嘴、威嚇警戒,通常一隻親鳥負責孵蛋,另一隻在外覓食或休息。但這個畫面非常珍貴,”外星人”來的時候剛好全家都在。為了降低干擾,每次探巢一定保持安全距離、縮短時間,探巢至今,沒有造成任何鳥兒的傷害。
師生們一天天數著日期耐心觀測,這一天終於迎來最忙碌緊張的時刻,鳥寶寶們長到三周大小了,師生們協調台大出動吊車、攀上樹梢,小心翼翼的將雛鳥們帶離巢穴,進行繫放。
繫放小組成員、台大森林研究所學生許暐:我們在鳥的腳上會有上三個色環和一個金屬環,黑冠麻鷺用的是G環,它後面會有一串的數字,有點像我們人的身份證字號一樣,就是這隻鳥他獨特的身分證字號。
袁孝維帶領森林系的學生保護黑冠麻鷺,今年邁入第7年,繫放總數突破了160隻。
小鳥兒長得很快,一個月就會離巢了,他們會飛去哪裡呢?黃藍黃,兩歲,他飛越雪山,從台大老家到宜蘭大學定居。黃黑白,誕生才六個月,飛了快60公里到竹東工研院,最後被民眾發現在永和築巢,有了自己的家。
袁孝維師生做的不只是保護鳥兒,更是公民教育。他們為黑冠麻鷺架網站,還組織了公民科學家,讓大家利用Google表單或者臉書粉絲頁,在雲端上密密的織起一個照護網路,關照所有離巢的鳥,地圖上多一個打卡,表示一隻鳥兒可能找到了新家,或者已經在回家的路上。
黑冠麻鷺的原生地在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二三十年前,在台灣的族群量稀少,在賞鳥圖鑑上屬於「稀有留鳥」等級。袁孝維推測,這幾年數量變多,除了正常遷徙,很可能有環境上的隱憂。
袁孝維:因為也許以前台灣不適合這個本來在熱帶地方生存的黑冠麻鷺,但是現在氣候暖化了,牠慢慢到這邊來。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是我們研究室未來要研究的以及嘗試要解答的一個問題。
而其實 袁孝維和同學們號召大家關心黑冠麻鷺 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袁孝維:更進一步我們當然希望大家覺得說,台灣黑熊如果消失了,對我的影響怎麼樣?穿山甲消失了,對我的影響怎麼樣?可能你從來沒有看過黑熊,沒有看過穿山甲,但是你看到黑冠麻鷺,你知道黑冠麻鷺扮演的生態角色,可能讓你會有一些聯想,你會願意去幫助黑熊跟穿山甲在台灣的生存。
所以,台大校園的怪聲,不是超自然,而是提醒你,大自然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