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X JAPAN粉絲我,居然前陣子才剛看完「WE ARE X 重生之路」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雖然獲得了日舞影展最佳剪輯獎,監製還是另外一部獲得奧斯卡的音樂型紀錄片「尋找甜秘客」的約翰巴斯克,但我覺得「重生之路」剪輯的方式,並不合我這種資深樂迷的口味。
Sugar Man跟X JAPAN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怎麼可能用同樣的思維去看待?
「重生之路」的重點以「X JAPAN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公演為時間軸,一邊訪問YOSHIKI,然後訪問所有的團員,並且穿插舊的訪問片段,然後SUGIZO的畫面是非常少的,這點倒是非常尊重X JAPAN跟粉絲。
這部紀錄片其實比較像YOSHIKI本人的半自傳型紀錄片,整個敘事圍繞著他而展開,然後述說樂團的成軍到成名,TAIJI的離開,主唱TOSHI受到邪教的控制,然後提出離開的要求,解散前的THE LAST LIVE~最後の夜~,HIDE的意外。
這些事件背後,團長YOSHIKI的感受,都在紀錄片裡被記錄下來。
其實看了紀錄片我才發現,YOSHIKI是一個非常纖細的人,他的歌詞中充滿了哀傷,他的靈魂也不斷地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在戰鬥著。
這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是非常非常存在主義式的,一方面他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父親的早逝、好友兼團員的意外、主唱進入迷亂,這些過程都在不斷地刺激他纖細的心靈。
但是他並沒有以死亡來回應這些破滅與死亡,而是與鼓、鋼琴、舞台、創作來回應這些生命中的悲傷以及無奈。
所以對他來說,每一次的表演都期待著死亡的到來,或是說,是用生命交換而來的。
在「Art of Life」這首長達半小時的作品中,歌迷最能感受到YOSHIKI那種用生命打鼓、彈奏鋼琴的死亡破壞力。
每次演出結束,他都會倒臥在舞台上,由工作人員攙扶離開,早期我看影片都以為YOSHIKI也太愛做效果了,後來我才發現,那是因為連續快速打鼓沒有停止,所產生的缺氧狀態。
我曾經在某一次重量訓練的過程中體驗過,因為中間休息太短,缺氧的感覺來得非常快速,整個人一下子天旋地轉。
YOSHIKI是用這種方式在舞台上跟死亡戰鬥著的,即便醫生早已宣布他,不能再進行任何形式的演奏。
那種帶著傷痕用生命的爆炸性力量來面對死亡、回應死亡的表演形式,才是X JAPAN得以感動歌迷的一種方式,許多不同國家的歌迷都表示,他們透過X JAPAN的音樂,度過了人生中許多喪親的過程。
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共鳴,一個視覺系重金屬帶有古典的搖滾樂團,在華麗的裝扮與誇張的表演下,為什麼能帶給人們心靈的平靜,這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
看完紀錄片我才發現,原來團長YOSHIKI就是用這種方式去回應自己人生中的那些苦痛的過程,然後把這些感受寫進歌裡面去。
死亡是一切意義的終結,但同樣地,旁人的死亡也提醒著我們,要更努力的活下去,為了那些死去的人,為了探尋死亡的意義,要更精彩、更光明絢爛的活著。
這一點非常有日本的傳統精神,透過X JAPAN的音樂,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去觸動同樣處於傷痛中的人們,然後引起共鳴。
紀錄片裡訪問了很多樂團,居然史丹李也是YOSHIKI的粉絲,另外也訪問了台灣天團五月天,可惜並沒有加入台灣巡演的片段。
就推薦給喜歡搖滾樂的朋友。
從高中至今,我每一個時期都會拿出X JAPAN的CD播放,不誇張我改考卷的時候都要聽「Art of Life」,才能宣洩到改考卷的鬱悶。(啥)
麥迪遜花園事件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2
紐約百年車站 之 中央車站
今天是好過日「車站考察日」。在高雄鐵路地下化即將完成之際,大高雄將出現三個大型車站,左營車站、高雄車站、鳳山車站,當大家期待或疑惑這幾座車站的設計同時,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之都」紐約的幾大樞紐車站。
首先,當然我們要來到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又稱大中央總站),這可能是美國、甚至世界最知名的車站。
雖然、大中央車站的運量在世界上、甚至紐約本身,都不是最高的,但仍保有世界最多月台(44)之名。而布雜藝術(Beaux-Arts ) 風格的大堂,現代車站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宏大公共空間,都讓這座車站成為鐵路史上的重要象徵。
車站由紐約中央鐵路創辦人,鐵路大亨Cornelius Vanderbilt家族出資,在1913年完成,實際上已是此處的第三代車站建築。目前為大都會北方鐵路、紐約地鐵7號線、萊辛頓大道線(4號、5號、6號線)及S線交會的地下化鐵路車站。
實際來到車站外頭,或許因為四周充滿200m以上的超高大樓,車站的本體比想像中還不起眼,但一穿過猶如劇院大門的入口,挑高的下沉大廳,立即帶來視覺上的震撼。綠色天花板上,畫得是「鏡像」黃道十二宮,厚重的石柱間則分別是通往大都會鐵路、地鐵車站、商場、大都會人壽大樓...的不同入口。
興建這座大車站的20世紀初,是美國鐵路的全盛時期。
當時公路尚不發達,根本沒有航空,鐵路是橫貫北美的最佳路徑,也是客貨運主力,甚至軍工國力的象徵。
世界第一大都會,當然要有最華麗的車站,或許紐約人在建造大都會車站時,也有這樣的想法,以至於車站不斷精益求精。在第一代中央車站全面翻修(1900)僅僅3年後,為了電氣化時代的來臨和安全性提升,中央鐵路董事會成員Vanderbilt二世、William Rockefeller、J. P. Morgan這些一代商業鉅子,一致同意徹底重建車站。
和歐陸的終端式車站不同,立體構造的中央車站,能追求結構上的對稱性,帶來紀念性的空間。
然而,紐約還有另一座壯麗程度不相上下的車站。
比中央車站早了3年(1910)完成的賓州車站,是紐約中央鐵路的競爭對手賓州鐵路的總站,雖然當時在面積、月台數上不如中央車站,但使用鋼材挑高開闊的空間和較佳的自然採光,讓賓州車站更有種輕盈的感覺。
這兩座車站,成了紐約的驕傲,總進出人次超過全國各地,而中央車站四周的中城區也成為紐約地價最高的區域,許多大企業與豪華飯店紛紛落腳於此。
但好景不常,在鐵路運量達到最高峰的二戰後,隨著國內航空的興起,公路的擴張,鐵路客運快速衰退。另一方面,紐約高昂的地價,讓佔地廣闊的車站成為地產開發商覬覦的資產。
1963年,一度被認為是紐約屹立不搖地標的賓州車站,在挖土機的隆隆聲中倒下,紐約時報當時報導寫到:「城市付出代價,得其所要,最後會自得其果」。賓州車站改建後,成為麥迪遜花園廣場(尼克隊主場)和辦公大樓,鐵路車站使用面積大幅縮減,侷限在地下層。一位史學家就寫道:「過去人們抵達這座城市時像是神一樣,現在則像老鼠一樣在地下逃竄」
同一時間,中央車站也有多個改建計畫,包含拆除車站改建為世界最高樓在內。但後來通過的是將車站附設的辦公大樓拆除,改建為59層,246m高的大都會人壽大樓,於1963年啟用。大樓龐大的量體,對尚存的中央車站大堂形成嚴重壓迫,引發不少議論,但隨著鐵路公司的財務進一步惡化,1964年一度爭得你死我活的紐約中央鐵路和賓州鐵路合併,還計劃進一步拆除車站僅存部分興建大樓。
在已經失去賓州車站後,紐約人這次受不了了,許多名流也紛紛站出來反對開發計畫,包含甘迺迪總統遺孀賈桂琳在內,她說:
「難道剝除所有值得驕傲的紀念碑,讓可以啟發孩子的城市歷史與美麗一丁點不剩後,讓這座城市慢慢死去還不夠殘酷嗎? 如果下一代無法從城市的過去中得到啟發,他們要從哪邊找到為未來拼鬥的力量? 美國人重視過往,但卻為了短視近利而摧毀了重要的遺產。 也許現在是站出來抵擋這波浪潮,以免世界只剩下鋼鐵與玻璃盒子建築的時候了!」
因此,在改建計畫曝光後,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委員會宣布中央車站為歷史遺產,經過漫長訴訟,最高法院於1978年判決「保存有理,並未侵犯鐵路公司財產權」,因而車站才得以留下。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得以保留的中央車站進行了一連串的修復和現代化,以原貌陪著紐約客度過911事件(從此大廳掛起巨幅國旗),進入到21世紀。
這樣的故事,以及紐約歷史資產保留的教訓與奮鬥史,在當前的高雄,應該也是很值得省思的。
麥迪遜花園事件 在 HBK 的 NBA I Love This Ga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rving再度抨擊Zaza,希望聯盟真正能好好調查他的行為。
.
聯盟日前沒有處罰Zaza對於Westbrook的行為,這我相信大家一點都不意外,畢竟聯盟無法揣測他到底有心還是無意,沒被處罰本來就是料想到的事。
.
這就是我所謂講的,他都時常處在爭議性的邊緣,讓人很難完全相信他真的沒有意圖。
然而聯盟沒有處罰,可不代表Zaza就沒有嫌疑,對此Irving再度發聲質疑的說道:
" 我認為每個人都看到發生什麼事情 "
" 不管Nick有沒有用腳勾到他 "
" Zaza那一的動作我已經看了無數次 "
" 我不想直接指明一名球員是非常非常骯髒的球員 "
" 因為在NBA裡,本來就有不少骯髒的回合會發生 "
" 但我的意思是...... "
" 他的那種動作一直在發生 "
.
.
不僅僅Irving,也有許多NBA球員不管是現役或退役都跳出來抨擊Zaza,之前在尼克麥迪遜花園的比賽,Zaza出場還受到紐約球迷噓聲以待,Irving也表示他的看法:
"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看到他做出那樣xx的動作 "
" 我不想聯盟只禁賽他10場 "
" 我希望能真正去調查這件事情 "
" 在比賽中 "
" 我是無法接受他那種動作的 "
" 我們在這聯盟努力打球 "
" 我們都努力在保護所有人安全(包含對手) "
" 我認為其他人也都是這樣的心態 "
" 當他做出那種動作時 "
" 我們都知道他是何居心 "
" 真的太xxx了 "
.
.
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Zaza為何跌倒?其實真正問題點就在他跌倒後的動作,給人感覺意圖壓Westbrook的腳,且還側身下壓,而每個人自己心裡有判斷,就不多說什麼,Irving他則是表態的說:
" 我們都看到發生了什麼 "
" 無論其他人是否願意承認(指Zaza無意的人) "
" 那都是他們的事情 "
" 我只是表達我的觀點 "
" 這不是說我要抵抗整個聯盟 "
" 我就是感覺他那個動作是毫無必要的 "
.
.
而記者問到Irving是否常常在網路平台發表觀點時,Irving說:
" 我不常 "
" 但當時我在球隊巴士上 "
" 我看到這一個影片 "
" 我心想:哇靠,這太荒唐了 "
" 之後我與隊友一直在討論一些事情 "
" 如果Russell受傷了 "
" 假如有一個260磅重的傢伙 "
" 用一樣方式壓在我的腿上或膝蓋上時 "
"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
" 我在假設許多狀況 "
" 而由於Russell沒有受傷 "
" 人們就會覺得:好,這是一個乾淨的動作 "
" 而我自己會有不同想法 "
"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
" 在那種情況你會發生什麼事情 "
.
.
我認為Irving最後講得很好。
假如Zaza這個舉動是對Curry做,是對其他球員做,是對你喜愛的球員做,你能平心而論認為這是一個乾淨的動作嗎?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看到有人說我帶風向,我也只有笑笑,難道我這裡是新聞台,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
且我是一個瘋狂熱愛打籃球的人,以前一個禮拜至少三、四天會泡在球場的人,以我自己的經驗,Zaza那個壓腳的動作我看了只有黑人問號.....
我不想揣測他到底存什麼心態,至少,我認為他沒有真正想保護到Westbrook。
⚠在留言那裡分享一個LBJ保護Rondo的GIF檔。
那就叫做有真正想保護其他球員,不希望任何人受傷。
而Zaza這事件我以後就不想談了,算我拜託他不要再有這樣可能有爭議性的行為發生。
這是對他自己好,也對其他球員好。
.
.
文 / HBK
麥迪遜花園事件 在 麦迪逊花园斗殴事件#nba - 只关于篮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麦迪逊花园 斗殴事件#nba. This content isn't available right now. When this happens, it's usually because the owner only shared it with a ... ... <看更多>
麥迪遜花園事件 在 NBA小學堂|3分鐘認識NBA事件麥迪遜花園鬥毆『蝦球啦』二 的推薦與評價
NBA小學堂|3分鐘認識NBA 事件麥迪遜花園 鬥毆『蝦球啦』二. 71,801 views Jul 19, 2019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weiweipkpk/ …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