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禁止訊息,會形塑一個人的低自尊。
所謂禁止訊息含蓋了控制、指責、羞辱、禁忌,甚至是暴力對待,在一個人五歲前若生活中充滿了過度的禁止訊息,雖然也許行為或情緒控管上會符合教導者所期盼的,但其內心卻早已形成一股低自尊感。而低自尊感所發展出來的適應機制,不是配合就會是反擊。
低自尊感的人因為長期被指罵及羞辱,對自己也會給予內化的負面批評,因此容易被動、消極或逃避承擔責任。然而想要被重視及看見的高自尊需求,就會使這類人不斷地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來獲得他人的肯定及認同。因此若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他人的批判或指責時,容易感到恐懼或焦慮而觸發防禦機制,發展討好(配合)或奮戰(反擊)的面向。而不論是討好或是奮戰,在關係中都有挫折及孤單的感受,這更是強化低自尊及無能感。
因此有些人很常對他人做嚴格的評判,實是自己對自己的低自尊感所致。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低自尊感的人很容易發展為權威者。以威權控制來展現力量,這會強化自尊感。然而,權威者勢必會在某個時間點遇上另一個有類同議題的權威者,於是王不見王,一山不容二虎的場面就會出現。
以靈魂層次來看,其實是由另一人以鏡象的方式,替我們演出自己內在權威下的無價值感,及過度補足的權威,目的是讓我們覺察到那個「被激起」所付諸行動的事(金錢,名望、外貌、成就),實是源自於成長過程中缺少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內心中無法確認自己是被愛、被接納的,所以需要借由外界的可見內容來保證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在一個看似成功的人身上很常見,不斷驅使他們向前突破邁進的,其實是一股「我不夠好」的恐懼。這讓我想起曾有位做前世今生的個案,在累世的輪回裡不斷地經歷證明自己「夠好」的迴圈中,既使是反向操作也還是同件事(aka.反向認同還是一種認同),而此生這股渴望證明自己價值的機制還是存留於細胞記憶中,就算大腦遺忘了,身體則藉由疾病顯現。因此個案有過常發汗、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身體緊繃等問題,這些都是身體長期處在備戰狀態下的顯現,而這備戰的努力證明不僅僅只有一世。也因此累世的靈魂傷痛藉由身體在傳遞一個珍貴的訊息:「停止證明,接納真正的自己。」所謂業力疾病,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自己累世的習性,進而能成功地超越。
結論就是,把焦點聚回自己內在,覺察到自己的防禦,才能理解背後真正的源頭,從而突破。當我們能真實接納真正的自己時,不要說證明給他人看,就連證明給自己看也都不需要了。價值感因而穩定而不容撼動。
#了解自己的防禦深度探索自我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日晚上登記中
#一對一量身定做課程開放報名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高 挫折 感 低自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豆爸談教養
『社會如此險惡,
你希望孩子如何面對?』
我是綠豆爸,
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
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
存在著很多的壞人,
發生了許多的壞事,
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
如果我們尊重孩子,
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
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
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我通常會先對家長說:
「你辛苦了!」
因為在這樣的質疑背後,
反映出來的是家長在「生命風格」的三大命題:
「我是、他人是、世界是」當中,
對於他人和世界的不信任、挫折感、甚至是創傷。
這個部份我們在可能幸福學院的「正我學程」裡,
陪伴家長重新地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
進而療癒和調育自己的生命風格。
只是在教養孩子的當下,
我們很容易進入「自動導航模式」,
受到我們既有生命風格的牽引,
進而產生了擔心、焦慮、煩惱、不安的感受。
我們帶領家長對應的是「正念學程」,
練習覺知覺察自己的感受、念頭、想法,
試著和不舒服的感受相處,
靜靜地觀察著,
「嗯!我觀察到我有了擔心的感受呢!」
接著不見得要立即地去處理或改變,
而是練習著「接納」:
「我接納我的擔心。」
上述的練習都需要日復一日的累積,
無法一蹴可及,
這也是我成立「可能幸福學院」的初衷,
因為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呀!
自己一個人,
很容易就回到老樣子了。
再回到一開始的主題,
如果已經練習過「正我」和「正念」,
可以接納自己的感受、念頭、想法,
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生命風格之後,
我們就可以採用「正向學程」的信念和行動了。
我通常會舉這個例子,
讓家長思考和釐清自己的觀點:
「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病毒細菌,
身為家長的我們,
會希望孩子盡可能地被各種病毒細菌感染,
生了病之後,
就有可能產生抗體,
最後百毒不侵。
(當然也有可能沒有痊癒,
甚至延伸出重症或病危)
還是我們會希望孩子擁有穩定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頻繁的運動,
盡可能的保持健康的身體,
產生自體免疫力,
即使偶爾生個病,
也不會有大礙。」
看懂這個例子嗎?
傳統的教養或教育,
是用前者的方式,
反正未來孩子也會在人際上受傷,
那麼現在就傷痕纍纍也是應該的;
反正社會也有很多不尊重他人的人,
所以現在我們也不需要尊重孩子。
但這樣的教養或教養,
有點像是在「豪賭」,
如果運氣好,
或許至少可以長大,
外在也還過得去(但內在則是傷痕纍纍);
若是運氣不好,
可能在身心狀態會出現狀況。
而正向教養對待孩子的方式,
則是像後者的方式,
我們使用「對待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給予孩子平等和尊重,
也陪伴孩子享受自由和承擔責任,
不會過度地保護孩子,
也不會過度地把孩子推向不可測的危險。
我們會讓孩子在正向的人際互動當中成長,
偶爾會有人際的衝突,
我們則陪伴著孩子練習「正言溝通」,
透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非暴力溝通」四部曲,
釐清與同理自己和他人。
我們相信當孩子的身心能夠在高比例的正向環境中成長,
也就能夠產生「自體勇氣」,
在生命的過程中,
即使遭遇了險惡的社會、壞人、壞事,
也能夠在不貶低自尊和不降低自信的的狀態下成長。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 #正向教養
註:據說分享連結的觸及率會降低,因此我來做個實驗,將這篇改以照片貼文,測試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人看得見。
高 挫折 感 低自尊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低能量或拖延成性
──連微小工作,也成為無法負荷的巨大任務
正因為低自尊的人,對於自己能力的不肯定,面對到非做不可的事情時,就必須與內在那股抗拒對峙,於是更是讓自己耗能、低能量,能拖一時是一時,直到連微小的工作,從自己眼中看出去,都成了無法負荷的巨大任務。
有拖延慣性的人,都有低自尊的情況。他不是帶領自己在摸索的歷程中,好奇自己的發現、學習或是成就,而是在過程中,感覺到能力不足的自我挫敗及打擊。因此,低自尊的人,討厭經歷過程,經常會想找一個捷徑或是不用費功夫的方法,來讓事情迅速達成。然而事與願違,他就會在自己內在的「做」與「不做」下拉扯。
若是低自尊又有高自尊需求的人,拖延情況的發生,還會因為自我把預期標準設得太高,以致覺得太困難了,中間過程細碎又繁雜的事多,而導致想到就累了,無法靜下心來,專注地按部就班的進行。
把自己的表現預期過於理想化,卻在執行時遇到困難及不順遂,或是需要邊做需要邊摸索,都會讓低自尊者因為內在的自我能量不足,而無法有穩定續航力,也就是自我驅動引擎不足,便形成了緩慢及拖延的情況。
永霖,負責一個專案企劃,在這個專案企劃開始進行以前,組長要他先把過往曾經有類似的企劃案搜尋一下,了解其它單位類似的企劃是如何執行的,以及成效如何,希望可以先做些報告。
永霖,一接到這個指派,心想他一定要做一個讓公司內部驚呼連連的報告,讓大家看到自己做簡報的厲害。
但隨著永霖越收集資料,資料越多,越需要整理和分析,永霖就越煩躁。永霖心裡明白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簡報絕對難不倒他,但他就是心煩氣躁很難靜下來好好開始製作簡報。每當開啟電腦,就開始瀏覽其它網頁,或玩起遊戲,一直把原本很充裕的時間耗費到沒剩幾天。在沒剩幾天的情況下,永霖心想那份要讓人驚呼連連的傑出簡報,看來是來不及無望了,一想到這兒,永霖連提起勁要完成的動力都沒有了,心裡有一種好想逃的念頭,埋怨著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倒楣,被指派這一份工作?
修復自尊的小秘訣
低自尊者總是很想把握機會做讓人寡目相看的事,卻往往把自己的設定和目標放太高太理想化,以致於要開始執行時,那最基本的起步,就讓低自尊者困住了,一想到路程遙遠,低自尊者就不由自主的想拖延(托著腳步走的感覺)。那心中的焦慮和煩悶成為他心中喘不過氣來的情緒壓力,而寸步難行。
要有穩定自尊,就要練習不把事情一開始就想像得完美和過度理想,而是先建構「有」再求好,在慢慢建構和修整的歷程中,以臻完整。因為先「有」,焦慮感和無力感也不會這麼強烈,游刃有餘的感覺會讓自己越來越駕輕就熟,也越來越胸有成竹。這種累積成就的歷程,更會回饋給自我較好的感覺,減少起步難的拖延症狀。
在做任何計畫,能持之以恒的人,都不是來自過程簡單或是輕易。往往能堅持下去的人的挫折管理和自我鼓勵是要兼具的。他們不會讓挫折感無邊無際的打擊自己,他們承認挫折的感覺,然後下一刻找出有力可施的地方,自我鼓勵,繼續嘗試,繼續前進。
相反的,若是低自尊者挫折往往很快的擊潰他們,讓他們內在潰不成軍,無力再面對外界的挑戰及問題,總是想著逃跑或迴避,也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
♡我給你的鼓勵
許多時候,「完成」不在於要多麼天資聰穎或出類拔萃,而是在於一個「持續力」。許多人都有很多「空想」的念頭,但一想到「要做」,心中就累了一大半。為什麼會一要動手做,就累了一大半呢?
一來是要無中生有,從零開始,這種慢慢累積的過程,對於急切焦躁想看到成果的人來說,缺乏足夠的耐心。二來在陪伴自己完成的持續力方面,不夠專注。
內心不夠安穩的人,陪伴自己的時候,接不住自己的焦慮及不安,安撫不住自己心慌不已的心緒,因此就會開始想轉移注意力,分心轉移去做其它不相干的事,其實是按耐不住自己的焦慮感。
而焦慮,是來自恐懼和擔憂,是對未知的一種不確定,因此,承認自己的未知,對自己坦承會有不能掌握的情況,只能試著先作自己能做的部分就好。
並且,以溫和的方式鼓勵自己每一小步的前進,才不至於讓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當機失調,反而無法再運作。
#掌握1%的進度,持續進行
#完整閱讀《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隨時練習自我修復術
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9411?sloc=main_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