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黃線大解析 系列二:
#從公共運輸到建立全齡社區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蓋捷運,絕不只是解決交通問題,更是要透過交通動脈的重整,引導整個城市的發展方向聚集在軌道沿線,讓城市的運作更有效率,減少過度的都市蔓延,並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大家都知道,高雄面臨著高齡、少子、青貧的「人口三合一」問題。但每個區域問題的嚴重性不一,就以鳳山區來說,雖然鳳山的人口老化問題比高雄平均來得好,也有青年人口流入,然而卻有些特定的老住宅區,面臨著較嚴重的人口問題挑戰。
#五甲社區的老化問題
在黃線Y17站旁的五甲社區,原本是在1979-1983年,為解決快速流入的人口,特別是在前鎮等工業區上班的勞工階級而設立,採取制式化的5層公寓和少數12層大樓形式大量建造,包含了4800戶國民住宅,以及696戶高層一般住宅及小型商店住宅,設計人口達24000人。在國宅區中,也設計了國民中學、國民小學、幼稚園、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市場、停車場、變電所、污水抽水站等公共設施,在當時來說機能算是完整。
然而,隨著30多年過去,第一代搬進社區的居民幾乎都已退休老去,下一代開始外流,且國宅連管委會都無法成立,維護困難。近年在衛武營都會公園落成和藝文中心即將完工下,也有專家學者提出微型都更、藝術村概念來嘗試改造五甲社區。
#日本如何面對團地超高齡化?
類似的問題,其實也出現在日本。 1960-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期,大量建造稱為「團地」的公私營集合住宅區解決都市人口爆增問題。然而因同值性太高,這樣的人口城市經過數十年,反而成為老化最嚴重的社區。
以橫濱若葉台團地為例,最高峰時人口約有2.1萬人,接近五甲社區。但2014年時已經只剩下1.5萬人,高齡化比例高達38%,留下大量獨居老人和空置店舖。
社區自治會和NPO住宅供給公社因此聯合起來,在社區引進醫療機能,例如在宅照護據點,生活支援中心,同時把社區閒置空間提供年輕人使用,做為共同工作室和親子廣場。藉此提供各年齡層的需要。嘗試減緩超高齡化的衝擊。
#透過黃線建設帶入全齡社區可能
在黃線興建後,由於Y3站可直接連結長庚醫院,因而Y1-Y4站周邊被設定為養生樂活核心。然而,這樣的健康醫療服務機能,並不會限於周邊,而是可讓全線共享,透過便利的大眾運輸轉乘,開闢多線接駁公車服務,改善社區內步道系統,就能大幅提升長輩就醫便利性。
更進一步,透過「全齡社區」的設計理念,許多健康照護、預防醫療的機能,在社區內就能滿足,並不用長跑醫院。例如以五甲社區來說,透過閒置空間建立社區型長照據點、社區微型運動中心,並將此區設定為在宅醫療和銀髮科技試辦區,將能大幅改善長者在社區的健康機能。
而在社區的永續發展方面,若能透過Y17站的開發,帶動「部分更新」的方式,靠近捷運站區進行重建與容積引入,其餘部分則以修繕和微型都更為主,進而規劃一定的社會住宅單位,鼓勵新舊、青銀混居,並在社區內設立完善的公共托育服務、共同工作空間,獎助「銀髮產業」相關微型企業,以及藝文相關工作者優先進駐。便能和地緣關係結合,達成在地就業和產業-客戶群聚的效果,也能吸引年輕人回流。
我認為,耗資數百億的捷運,必須能和在地特色結合,並回應各個世代的迫切需要,這樣的公共建設,才是我們所支持的有意義投資!
高雄 老人 集合住宅 在 我們家負責生南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果貿新村的建築非常有特色,集合住宅讓每棟都看起來很像,就像身在香港一樣。但不同的是這裡是個安靜的社區,中心的小公園是唯一的吵鬧聲來源,小朋友們在這裡玩溜滑梯、盪鞦韆,偶爾有老人家牽狗狗出來散步。但也看到不少網美來這裡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