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落文科背景的人,成了一種醜惡的遊戲。」
2012年,美國專欄作家梅根・麥卡德爾寫道:「如果你打算進大學主修英文,還不如先去星巴克咖啡找份工作。」
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在總統競選辯論會上說:「我們需要多一點焊接工人,少一點哲學家。」
2015年佛羅里達州的前任州長傑布・布希(Jeb Bush)則在一場演講中說, 各大學應該警告他們的新生:「嘿,主修心理學啦、哲學啦都不錯,人文學系、社會科學都滿重要的……不過你們要弄清楚,學這些東西將來只能去速食店工作了。」
《人文學科的逆襲》的作者喬治.安德斯不同意。他說,儘管許多人對當前的大學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文學科),感到憂心忡忡、焦慮不已,但他認為,人文學科的畢業生正生活在一個處處都有機會的時代,對於未來應該要更積極樂觀。
「如今在職場上,人性化比以往更不可或缺。你不需要為了讓雇主出錢買你的能力而掩飾自己真實的身分;你不需要因為自己在大學選修那些據說不切實際的課程或是學習所謂的軟性技能而說抱歉。」
「就業市場目前每個星期都在默默創造成千上萬個職缺,目標就是那些能為迅速變遷的高科技未來帶來優美人文氣息的人才。」
「不論你攻讀的是哲學、英文、社會學,或其他十幾種人文學科的其中任何一種,你都被引介一種更寬廣的方式, 得以參與這個世界。文科生不管從事何種職業,投資報酬都將在日後逐漸升高。」
「就像十九世紀英國教育家威廉・柯瑞(William Cory)所說的,這種教育的好處包括『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表達的藝術……迅即採取新知識立場的藝術……快速進入他人思想的藝 術』——甚至包括接受自己可能犯錯的意願。」
很可惜的是從1980年以來,社會對於人文學科的態度逐漸變得輕蔑,就連大學領導階層也是如此:
「大學領導人競相鞏固大學部的商業、工程學程,很多學校的行銷、會計、管理、金融科系比英語系、歷史系熱門多了。家庭對於大學教育的長遠利益失去耐心,人人都把焦點鎖定起薪最高職業的相關主修科系。」
「除此之外,有時候人文學系本身竟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它們退縮回狹義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使得畢業生謀職像是在出賣自己。」
「也許是學術機構作繭自縛。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大學入學率激增,新設立的院校大多推出與職業相關的課程,至於教授所謂『不切實際』科目的教師,則依然頑固地以『為學習而學習』的精神為榮。」
「在他們看來,讀土木系的學生可能接受建築橋梁的訓練,讀護理系的學生可能準備好去醫院照顧病患——可是讀英語系、哲學系、社會學系的人,理應層次更高,學習獨立思考的純粹性。只要讀完書,工作自然會有著落。此外,最出色的大學生可以繼續深造,未來還能在大學教書。」
「然而到了一九九○年代末期,這股老派的篤定思維逐漸式微,太多新出爐的博士競爭稀少的大學教師職缺,可惜僧多粥少,結果掀起了最高學歷人才的低度就業新危機。」
「在此同時,不以當教授為職志的大學生,也不確定該朝哪個方向走:隨著文科學門領導人開始重視社會上學術導向較不明顯的職務,這些大學生覺得遭到背叛,卻又不曉得如何因應。 」
「教授、系主任、教務長希望所有大學部的學生都能成功;這些領導人相信,學校教給學生的東西極為寶貴,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將校園淬鍊出來的價值觀,連結到職場的需求。這些學術領導人越緊張,就越可能講出站不住腳和自以為是的話。」
「價值觀與需求的錯配之所以那麼讓人捶胸頓足,是因為校園與職場本來可以輕易強強聯手——問題是雙方鬥士必須使用共通的語言,去訴說自己的價值觀、需求、成就,使對方心領神會。可惜現在的學者、學生、雇主卻因為令人苦惱的翻譯問題,立場無法協調。」
「共同立場究竟在何處?雇主想要僱用的大學畢業生,必須說寫流利、能夠在團隊中發揮效用、懂得如何分析複雜的問題。這些優點正是良好大學教育的核心,尤其是文科生的特長。」
「在學術圈很愛使用的詞彙『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觀念中,這些全都深深嵌入其肌理,可是如果你請大學領導人詳細解釋批判性思考,得到的反應將是一堆疊床架屋、彼此衝突(和自利導向)的噪音。」
「若想恢復文科教育的好名聲,就需要用嶄新的方式來談批判性思考,這次要把大學畢業之後的職業生涯放在心上。」
「我們需要儘可能鮮明地展現文科教育能夠幫助你出人頭地的各個層面,這意味著要把畢業典禮致詞中那些空泛的話,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幫助你找到工作、增強權威、步步高升的就業市場用語。」
「當雇主要求批判性思考的技能時,這個詞大致代表五種關鍵因素。首先是自信且願意(甚至渴望)對付尚無規則可言的未知領域。你將想像力帶進工作,在新情境中調適得宜,我們稱之為『開疆闢土』(Working on the Frontier)。」
「下一個是洗鍊的分析方法,讓你精於『發掘洞見』(Finding Insights)。你獨具慧眼,找到並不明顯的答案,漸漸獲得推崇。」
「隨著經驗的累積和權力的提升,你將開始綜合各種見解,當組織需要做出複雜的決策時,你建構洞見的方式便使你成為值得信任的專家。我們稱這種較高階的力量為『選擇正確途徑』(Choosing the Right Approach)。」
「最後,你對團體動力學和他人的動機,具有難得的深刻理解。你擅長『判讀現場氣氛與人員情緒』(Reading the Room),以及『鼓舞別人』(Inspiring Others)。」
「你的校園領導人試圖用更學術的字眼來形容這些能力,也不能說他們錯得離譜,可是現在你有了更好的立場,利用與雇主願望合拍的語言,替自己爭取工作。」
「只要精通這個架構,你將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有那麼多看似圈內人才懂的文科成就,能夠加以重新包裝,於工作有利的情境中講述出來。」
「當你找新工作時,文科背景可以如何轉變成力量,而不是讓你難堪。在學校砥礪出來的那些技能,甚至可能使你在出社會之後如魚得水,進而暗自得意洋洋。你曉得如何在求職面談中脫穎而出,如何主持會議,如何在堆積如山的數據中找到真相(或危險的謊言)。」
*喬治·安德斯,李宛蓉譯,《人文學科的逆襲:「無路用」學門畢業生的職場出頭術》,時報,2019。
▎博客來☞ http://bit.ly/2FPlifJ
▎延伸閱讀☞ 誰說念人文科系沒有用?職場上,五個文科訓練帶來的關鍵技能 https://gushi.tw/humanities-are-important-1/
#說書 #閱讀日常 #教育 #人文學科 #工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1的網紅李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林佳龍三年前 #錯誤的決策:將臺中市行政區域內的「國立」高中職改制為「市立」高中職,導致 一、#臺中一中 #莊敬樓 改建與操場整修經費沒著落 二、#臺中高工 機械科實習大樓興建案教育部要求其中4千萬要與臺中市六四分帳 三、為順利開設 #108課綱 充足選修科目,要補184位老師還需1.6億 四、每...
高職選修被當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9/25 星期一 絕對音樂】
「想幸福,就要有執行力,做一點是一點;
做,就有一分,光想不做,連一分都沒有;
自己的幸福自己找,不要抱怨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
沒有人該給你快樂,你要付出,才有成果;
這好像很教條,但卻很真實…。」 BY張小燕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與學習障礙共處 她畫進紐約時報…》
來自台灣的插畫家Julia Yellow,大學時便因為Illustration West金獎嶄露頭角,固定供稿給紐約時報,至今六年,目前客戶群遍及義大利、比利時、黎巴嫩和台灣。並於2014年被美國PRINT雜誌選為年度新銳插畫家TOP20。
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插畫系畢業時,她代表畢業生上台致謝詞。雖然大學時期成就亮眼,但她的求學路並不順遂,曾在國中一年級時輟學。她揭露自己的過去:「八歲時,我被診斷出有學習障礙。那時,台灣人幾乎不瞭解學習障礙是怎麼一回事。成長的路上,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我別無選擇,只能畫畫。像一個小瓢蟲,在急流中快要溺斃,藝術是從旁漂過的浮木,救了我的命。」這段剖白讓台下許多有類似經驗的畢業生及家長動容。
資優家庭的異類 恐懼被遺棄
學習障礙的孩子多半智力正常,但腦神經中某種學習功能異常,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算上遭遇一項或多項困難。Julia的弱項在數學和閱讀,從幼稚園大班開始,她的數學能力就特別差,從一數到一百,她常會漏掉幾個數字,進位時容易出錯。小學低年級時,怎樣都背不會九九乘法表,成績總是倒數。
生在普通家庭,也許情況不會那麼明顯,但因為與她相差六歲的姊姊,總是第一名,大學就讀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父母拿獎學金在美國留學,回台後父親任職中央研究院,全家住在中研院宿舍,鄰居小孩多是成績優異的好學生,生活圈盡是優秀的人,顯得她格格不入。這使她幼稚園到小學四年級時,經常做被遺棄的噩夢而哭醒。她打從心底害怕,有天媽媽發現她那麼笨,就不要她了。
由於睡前經常發脾氣,上學前會肚子痛,表現出強烈抗拒,母親確認Julia有學習障礙後,便把她送到體制外的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種籽實小特殊之處,在於有選修制度,除了國語和數學必修外,其他課程都讓學生自由選擇。但Julia對數學的恐懼還在,不願上課,曾經把老師都鬧哭了,得到「鬼見愁」的封號,四年級時一度中斷數學教育,直到六年級才重新拾起。種籽實小畢業後,回到常規國中就讀,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讓敏感的她對同學間你來我往的酸言酸語適應不良,常處於情緒崩盤狀態,經過學校都會害怕,沒念完國一就輟學了。
找到熱情 學習路上轉捩點
如同許多青少年,Julia那時非常著迷日本漫畫,也很喜歡畫漫畫,想去日本大學讀漫畫系,因此在一間入學門檻很低的高職,就讀應用外語科日文組。高二那年,學校把她和一些普通班同學分到升學班,班上師生看不起她們,Julia不服氣,開始努力自修日文,成為當年全校唯一通過日本交流協會二級日本語能力試驗的學生,從此自信大為提升。她發現,只要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即便一開始落後,也能趕上並超越別人,只要自己有心,很多事都不是太難。
之後她進入一所外語學院,繼續修讀日文。但大一程度的日文對她來說,太過簡單,因為畢業的標準是她早已達到的二級日語能力。於是她再度休學,赴美留學。當她進入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插畫系時,已近22歲,足足比別人晚三年。
同學都是18歲第一次離開家,對花花世界充滿嚮往,玩樂少不了;她則全心全意專注在學業上,充滿戰鬥精神。由於拿獎學金入學,很怕成績不到標準會被取消,從第一堂課就戰戰兢兢,老師要大家交一份作業,她都做兩份,引來努力過頭的嘲笑;成績不如意,她便主動找老師談,看能如何改善,讓師長對她印象深刻。
剛開始由於語言能力不夠,找老師談話時,總是緊張到發抖。閱讀方面的障礙,讓她閱讀英文教材的速度非常慢。所幸美國大學有相關機制輔助,她向輔導室申請過延長考試時間、在減少干擾的空間單獨考試,以及用可以檢查拼字和文法的電腦考試。她說,比起台灣直接讓學習障礙者加分,美國學生必須自行帶診斷書向輔導室申請,再跟授課老師溝通;這些措施不損自尊,也不會讓其他學生感到不公平。
成功滋味 來自比別人更珍惜機會
大學三年級時,她參加老師主辦的「紐約行」活動,參訪各種展覽和雜誌社,也向紐約時報的藝術指導取經。紐時的藝術指導便有了給學生機會的念頭,原本向另一個學生邀稿,但他沒答應,機會便落到已有得獎經歷的Julia身上。雖怕不能勝任,她仍硬著頭皮答應。本來在三天內交出三四張黑白草稿,已是不小的壓力,但她熬夜交出九張彩色草稿。紐時藝術指導欣賞她敬業的態度,多給兩百美元報酬。此後,她就定期供稿給紐約時報,也打開在美國接案的大門。
Julia也以「焯両黃」為筆名,為一些中文刊物畫插畫。她說,台灣客戶的要求比較簡單,插畫像是配圖。而紐約時報的藝術指導則會要求改稿、甚至退稿,因為「插畫是文章的視覺引言,必須把文章的精髓抓出來」。因此接到案子後,她會先把文章細讀四、五遍,查清其中的生字和相關背景,以理解內容,再把文章概念圖像化地表現出來。紐時文章以深奧出名,頭一年接案時,她深怕插畫生涯毀於一旦,總要熬夜準備。現在速度快多了,因為「腦中有塊肌肉訓練好了」。
想到在美國畢業致詞後收到的回響,Julia有個心願—和母親一起出書,把自己學習的心路歷程寫出來。她想讓那些在體制中摸索學習方式的孩子知道,曾經她也彷徨無助過,他們並不孤單;但不管目前的路有多黑暗,有信念,一切都可以克服。小時候看過媽媽崩潰大哭,她知道選擇特殊教育的母親有多辛苦,而且傳統價值觀,「孩子學得不好,大家都怪媽媽。」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提供一些陪伴與給力。「我對這個議題有熱情,只要能力所及,我很樂意來做」
作者:陳姿羽
(文章來源:http://www.verymulan.com/…/%E8%88%87%E5%AD%B8%E7%BF%92%E9%9…)
***************************
高職選修被當 在 小胖子的陽春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寫的好文
https://www.facebook.com/didierlee0217/posts/10154212311087812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首先,我先說明,這篇文章很長,如果你/妳能看完,希望能給予予指教,謝謝了。又,因為台灣的藍綠意識形態有點強烈,所以,我在這裡只針對政策評論,以及政策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做描述。如果看文章的朋友有任何見解,請就事論事的理性討論吧。
我出生於民國68年,至今天(2016年)為止,扣除中間當兵、出國…等零零碎碎的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已經約15年(這期間,主要是在補教業,未進到校園內),這十多年的時間,看著教育從聯考、基測、會考的制度慢慢演變,心中感觸萬千。我將分成四個主題來討論:
1.學制;
2.課綱;
3.管教;
4.國家發展。
先聲明我的看法:我支持12年國教,但是我反對教改以及現在的課綱編撰。
一、學制
先和各位簡單敘述一下目前的學制,基本上和我們當初聯考升高中的時代沒有太大區分,因此僅就差異的地方做說明。
國中升高中有兩個方案:一為"會考"(每年五月),一為"免試"。當然,如果想進到以前年代所謂的"好學校",免試是不太可能的。
至於高中進大學,管道就多一些了。聯考(每年七月)還是存在的,但是多了兩個新選擇:學測(每年寒假期間舉辦)以及繁星(以在校成績作為評鑑基準,然後不經過聯合考試入學)。
而以前的高職或五專,則可以透過"統測"(每年4-5月舉辦)或是參加學測、聯考等方式進入大學。
多元的入學方式,看似提供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但是,裡面隱藏的問題卻更多。由於入學的管道增加,部分學生入學的動機,已經從專業培養,演化到能混畢業就好。畢竟,現在的少子化以及大學氾濫,國一的孩子都可以輕鬆考取大學了。
而高中、高職的課程,也從以前的排定科目,到現在有了選修必修(等同大學方式)。這些看似"培養孩子興趣"的方式,卻完全給了學生一個"混課"的好窗口。不是說沒有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課,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那麼,按照這樣的方式,進入到大學的孩子有好一點了嗎?不。我只舉兩個例子:
1.由於現在大學裡面有所謂的"課程評鑑"(由學生幫教授打分數!),因此,許多進度較為落後的孩子,教授"不敢"開太深的專業領域,怕因為孩子聽不懂而給予較差評鑑。
2.幾年前,我在新北市某大學夜間部的會計系旁聽(原因不說明了),數學課的第一堂課是"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這是國一下學期的課程啊。請問,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真的對於我們的產業有幫助嗎?
如果我們再細看學制所衍生的問題,其實更為嚴重,但是這樣會過於冗長,僅此打住即可。
二、課綱
這個問題似乎很泛政治,是吧?放心,我是理科生,我不管社會科如何調整,我只看理科部分。不過在這裡,我先帶各位算個簡單的數學,以幫助各位對於我接下來的論述,有一點基本的了解。
我出生的年代,一直到高二(還是高三),才有周休二日出現。也就是說,在6年國小和3年國中裡面,我們星期六還有四個小時的課程。也就是說,周休二日開始之後,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畢業的時候,已經比我們那個年代少了將近一個學期的課程時間。(算式如下:4小時 X 35週/年 X 9年=1260小時,一個學期的課程時數約在900小時左右)
你會說,這和課綱有甚麼關聯呢?讓我慢慢解釋。
小學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基本的運算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然而,現在的小學,卻要孩子學習中文、英文以及客家、閩南或是原住民語。我就問一個問題,請問這樣學語言學的好嗎?
先讓我們的孩子把中文學好才是!任何科目,都脫離不了對於語言的理解。如果連中文都學不好,課本都看不懂了,如何學習其他領域?又,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也下降了,如何用文字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有人也許會說,那是保存台灣文化的深根教育啊!對不起,請恕我直接一點:放屁!保存台灣文化,那是政府該做的事情。如果要保存這些文化,政府可以設立文化專業部門,對於這些文化做更完整、更深的研究和保存。而不是學幾堂課、幾學期,就說保存文化了!如果這樣可以保存,那文化這兩個字,就真的被侮辱了。
如上所說,孩子的課程時數已經變少了,我們還多了許多非必要性的課程,孩子中文能力當然會下降!
我再舉個例子吧。在FB上,有許多和我年紀相仿、或是比我大的朋友。讓我們重溫學習時的年代,仔細回想一下,過去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考試(有人看到這兩個字就會崩潰,容我到後面再談)的成績大致落在甚麼區段?班上的不及格人數約是多少?回想好了嗎?我不需要正確數字,我只要你的"印象"就好。
現在的國小孩子,不及格人數以及比例都提高了。(各科)可以出現40分以下、30分以下甚至20分以下的數字,而且比例更大。難道是我們的孩子變笨了嗎?不是,是因為課程時數變少,孩子根本無法好好吸收消化!
國小如此,那國中呢?當然更慘。因此,我們的教育政策,是修改"課綱",讓課程變得稍微簡單,孩子比較容易學習。好了,削足適履的最佳寫照!
不但國中如此,高中更讓人瞠目結舌。本來應該循序漸進學習的科目,拆成了兩段。拆吧,只要孩子好好學習,怎麼拆都不會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會"!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念理組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在哪。
過去的三角函數,在學習完了基本定義和一些運算公式(我比較喜歡稱這些叫做法則),就會繼續學習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進而做高次方根的運算。現在,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擺在高三下了。你又會問了,這有甚麼問題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妳仔細看了上面的大學考試日期(學測),你就會知道,許多孩子在高三上結束的寒假,就已經進入到大學了!還有多少人會認真學習呢!有,但是真的是少數!
而這些數學運算法則,對於理科的孩子將來面對微分方程的時候,有重要啊...........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不會甚麼"。
不只數學如此,物理、化學也是如此,請問,我們的中學教育如何讓孩子"順利"進入到大學呢?
三、管教
教育,除了教,還有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以前的老師,除了"教學"之外,也握有相當的"管權",因此,孩子不論在學習上或日常生活上,都會(必須)遵守規定。然而,隨著時代推進(我不會用進步兩個字),"人"的價值提高,"自我"的程度也無限膨脹了。
當"零體罰"出現在校園內的那一天,台灣的教育正式走向"無約束狀態"。
我聲明,我不贊成"過度"體罰,但是我贊成"適度"體罰。何謂過度和適度,不是我要討論的範圍,如果有興趣,可以私聊。
當老師失去了"管權",許多老師從"不知道"怎麼管學生,到"不敢"管學生了。我們看看這10年間的新聞,有多少老師因為體罰而上了電視,被批評到體無完膚。但是,我們的媒體有做完整的平衡報導嗎?坦白說,很少。
我再舉一個例子吧。約莫六七年前,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國中老師,上課時間拿著細藤條(就是教鞭啦),打了一個學生手心。而這段畫面,被一個學生用手機錄下,並交給媒體。我們的媒體就大肆報導。這個老師,當然出面道歉了。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其中有一家媒體做後續了解,才知道老師打學生的原因:因為這個學生,作業拖欠到20多天(確切數字我不記得了,但是作業遲交的天數非常誇張)。這樣的新聞多的不勝枚舉,但是,我們除了看到老師道歉,有人幫老師說過甚麼嗎?
我請問,這個老師有錯嗎?好,人權團體會說,這樣是侵犯人權。我想反問:第一,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學生不做好自己的本分,請問有談權利的資格嗎?天賦人權,不是讓人成為"神"。人會犯錯,犯錯就要接受懲罰,這樣很難嗎?打,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是,請你們提出更有效的方式。有人說用愛的教育,那請你自己下來帶班看看,一個班級動輒30-40人。家裡有孩子的家長請你想想,你如何帶自己孩子的?打手心,就不愛孩子嗎?
第二,有沒有人問過,為什麼學生上課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使用手機?這是上課的基本態度嗎?各位,你們上班如果玩手機,輕則口頭告誡,重則扣薪,請問人權團體,你們怎麼不去爭取這樣的人權?做錯事情,就應該接受處罰,體罰是必要選項之一,只要適度。
班級失去秩序的情況早就行之有年,可以舉的例子真的多如牛毛,如果你/妳有興趣(尤其是我許多已經在教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分享班級失控的故事。我在這就不贅述,進入下一個問題。
接下來我要談一個"怪現象",叫做"不排名"。
"為了顧及學生的尊嚴,所以不能排名"。看到這裡,我想也許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我,是反對的。
首先,念書時候的排名,和尊嚴無關!會去嘲笑別人念書成績不好的同學,是"家教"和"生活教育"出了問題!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是:"書念不好,不代表你不如人,只代表你的專長不在這裡。"
要知道,社會的本質就是競爭,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明白甚至理解面對競爭時的抗壓,請問,我們的孩子出了社會,該如何面對競爭的壓力?
如果是為了"減低孩子的壓力、維持孩子的尊嚴"這種愚昧的理由,那以後我們不用參加奧運了,不用公開選舉得票數了,公司行號不得公布錄取人員名單了。排名,是一種競爭,良性面對競爭,是老師該教育孩子的。現在,我們的孩子連面對競爭的心態都退縮了嗎?那對於努力念書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榮譽感從何而來?
從以上兩個問題來看,第一,老師無法管;第二,顧及孩子尊嚴;;請問老師還能全心教學嗎?還需要認真教學嗎?
教育,不是只有教,還有育。
四、國家發展
終於寫到這了,很累,而且很多現象還是沒有完整提出。但是,至少勾勒出一個輪廓了。
好,我們來看一下教育如何影響了國家發展。
首先,我們目前的教育政策是"適性發展",我認同,但是配套和整個內容全錯!
第一、以前的年代,是五育僅強調智育。而現在,如果說要適性發展,那應該創造出在體育、美術、音樂等方面的建中、北一女。而不是將智育拉低到其他四育的水準。
第二、適性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人性。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只是程度多寡。如適性發展,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將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因此,考試能廢除嗎?
再來,我們目前的教育,很喜歡用"歐美"這一套。我想說明一件事情,不同國家不同國情,這種邯鄲學步式的方式,不會有好結果的。如果台灣要發展,只能依靠"菁英教育"。別急,我會說明。所謂的菁英教育,是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採取"聯考篩選方式"。
台灣,和歐美不一樣。沒有土地、沒有天然資源、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除了培養人才之外,我們別無他法。有人說,你看,美國的教育方式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我說,胡扯!美國是產學合作非常成功,產業界出資,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舉個例子,約莫7-8年前,美國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大學,要蓋一所"癌症研究中心",因此一家藥商投資了20年500億美金的經費!500億美金只為了研究癌症!請問,有甚麼硬體設備是他們買不到的?請問,有甚麼人才是他們請不到的?而這些人才,有多少是"美國本土"產的,有多少是外來的,有出國留學過的朋友,你應該比我更清楚才是。
台灣,好像是只會看表面的地方,去模仿這樣的體制(而且只有表面),卻忽略了別人的國情、國力。
舉個我自己學生的例子(孩子,如果被你發現我說的是你,你笑笑就好,因為你很優秀,我要談的是整個教育環境啊)
我之前有個建中的學生,因為數學希望提升,所以請我幫忙。他告訴我,他是"建構式數學"的犧牲者。他國小時候,一次數學考試拿了0分,因為被乘數和乘數顛倒了。甚麼意思呢?就是2X3他寫成3X2.........從此,他對數學有了恐懼。
天啊!這種數學台灣居然敢拿來用!在建構式數學之前,台灣的數學程度是世界第一,之後,變成世界第五。請問,我們還要用多少這樣"表面式"的方式來戕害我們的孩子?
學習別人的長處是對的,但是請先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沒有學習的條件!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再說一次,台灣需要的是"菁英教育"!因為台灣甚麼都沒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孩子要面對的對手是"全世界"!如果台灣一直做這種"低產值"的服務業,台灣真的會成為全世界最高水準外勞的出口國!
我們都很清楚,教育為一國之計。結果,台灣在某次修憲的時候,降低教育經費的比重。然後,在教改的時候,降低了課程的難度。再來,隨著不對等的"義務VS權利"觀念抬升,剝奪了老師的管教權。最後,在不了解台灣的國際情勢中,降低了整個求學過程中的品質。因此,台灣的競爭力越來越薄弱。
我們看看鄰近國家的課程內容,你會發現我們的初等/中等教育的教材,已經遠遠落後。如果連專業能力我們都輸,請問,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到全球化的競爭時,台灣會贏嗎?
最後想哀怨的說明一個事情,其實,我繳國民年金繳得很不甘願。
為什麼?很簡單,首先,國民年金是保障我老的時候,我們的政府來養我。那個時候,是由我們現在的學生來繳稅。少子化有多嚴重呢?以前我們北北基的聯考,是12萬考生,現在是8萬,因此,以後他們是一個人養我們1.5個人。按照現在的薪資結構來說,我們的薪資(因人而異)應該是我們孩子的2~3倍。假設沒有任何通貨膨脹,那我們的孩子以後的薪資必須是我們的3~5倍,才有可能養活我們.........按照現在的產業結構以及"低產值"的企業來看,你覺得有可能嗎?所以,我繳國民年金真的繳的很害怕。
如何創造"高產值"?其實,只能靠"菁英"。如果台灣能創造出"不被取代"的技術人才、"不可取代"的專業能力,就算少一個賈伯斯又如何?少一個比爾艾茲會怎樣?就算現在的"適性發展"生出了一個老賈或是小比爾,他們也不會留在台灣啊!而且,按照現在台灣的教育模式,撐起全國的"中間力量"的水準,將會比20年前落後了一大截啊!
說到這裡,一定有人說,光會批評有甚麼用,有辦法就提出來啊。我可以負責的說一件事情,我有我個人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等有興趣想知道的人再來討論,否則,多數人沒有興趣的話,這始終是一篇廢文。
說完了。台灣,你想清楚該怎麼走了嗎?還是再繼續這樣沉淪、用意識形態去決定政策呢?各位我的朋友,我只能說,再繼續這樣下去,5年內,台勞會出現。10~15年,台勞會成為普遍現象。20年,將成為東亞外勞輸出最大國。
這是我第一次,希望我的朋友能幫我分享。因為,我愛台灣,我愛中華民國。
高職選修被當 在 李中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林佳龍三年前 #錯誤的決策:將臺中市行政區域內的「國立」高中職改制為「市立」高中職,導致
一、#臺中一中 #莊敬樓 改建與操場整修經費沒著落
二、#臺中高工 機械科實習大樓興建案教育部要求其中4千萬要與臺中市六四分帳
三、為順利開設 #108課綱 充足選修科目,要補184位老師還需1.6億
四、每年維持這些學校運作約增加68億餘元,被林佳龍搞爛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最嚴重的,是學生的受教權呈現 #一國兩制,當時高雄陳菊、台南賴清德都不接受國立改制市立,現在台南一中、高雄中學仍直接隸屬教育部,教育資源不虞匱乏。然而臺中市卻什麼都得專案向教育部申請,且教育部不一定會補助,有補助也是部分補助,這顯然已讓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受到相對損害。
🔆我促請教育局務必積極向中央教育部反映,莫因政治人物一時的好大喜功,而讓學生的受教育權持續被損害。我也將此列入我的參選政見,積極推動將市立高中職改制回國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