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路關柴燒麵
8/27恢復正常營業囉。
#大路關老麵店
大路關老麵店藝文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開始到美國國家公園自助旅行」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沈正柔 內容簡介: 優勝美地、黃石、大峽谷、約書亞樹、火山口湖國家公園…… 美國國家公園擁有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從壯麗峽谷與飛瀑,蒼茫鹽地,沉靜沙丘, 到巨柱仙人掌,原住民祕境聖湖等,蘊含世界珍貴的自然寶藏。 ...
高樹 介紹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練習當一個原住民,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呢?是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呢?」
我在高雄市長大,尋常的那種集合式大樓;我父親的父親來自澎湖七美嶼,母親則來自屏東高樹鄉。也未曾有過多少跟原住民有關的記憶,只隱約記得母親說過,她和她的堂/表姊妹們,時有被「誤認」成原住民的經驗。
大學後進入了學運社團,開始頻繁地參與各種倡議、抗爭行動,當然,也包含了原住民議題。這一路上,為了尋找自己的著力點,竟也開啟了追索身分認同的契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成大原住民社團的歌舞排練,看著自己腰上層層疊疊的布、彩色的緞帶,端詳自己的樣子,感覺到族裔和身分;在每一個踏步、踮腳、領唱、答唱的過程裡,我感覺我不只是在練習歌舞,而也是在「練習」作一個原住民。沒有盡頭地。
我想起壢坵的小米田、想起大港口的龍的故事,想起破碎的、片段的族語單字嚼在嘴裡,原住民是甚麼樣子的?他們怎麼說話、怎麼想、用甚麼方式過生活呢?誰是原住民?那,我是誰?
這股隱晦的身分認同思索,隨著我來往更多村落、參與原住民議題更深,開始蔓延開來,形成日常的焦慮,反反覆覆。
❖「身為白浪,我很抱歉」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白浪,純純種種的白浪,甚至為此沮喪,在參與議題的時候,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適切的發聲和行動位置。與族人互動的過程中,又好像沒有能與族人搭上話或是獲得信任的基礎。
「作為一個漢人,我的確轉換過好幾次心情,從想親近到實際上疏離、從難過自己的疏離到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窩挖深一點、鼻子隆高一點。」如果這樣就可以不必解釋自己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於是當時以漢人身分作為認同的我,充滿原罪感,並帶著虧欠的情緒,在2013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把「身為白浪,我很抱歉」的字眼紋身在肩膀上。沒有想到,一個剛認識的馬卡道族朋友一臉何必地跟我說「妳不用這樣!」
我還在想那是什麼意思,結果,好不容易漸漸習慣了笑著自我介紹「我是白浪啊」,一個月內,就赫然得知自己的馬卡道族血統。
❖「被奪去名字的人」
最早我的家族住在屏東高樹鄉加蚋埔,也就是至今留有夜祭的村落,現在我外婆的幾個姊妹們都還住在附近幾個小村子。問過我母親,她說過去外婆的確曾告訴她,還有些親戚住在加蚋埔。
我的家族間從未有過跟「平埔」、「原住民」有關的耳語,後來我曾問母親,她阿公(被登記成「熟」的)長得像原住民嗎?她說:「一點都不像,他長得堂堂正正的!」
拼湊母系家族的拼圖是一場幽微的伏流歷險,除了衝擊,更有些微的憤恨。
末裔如外婆、母親與我,無從承繼馬卡道的文化、語言、信仰,不是因為我們在族別之間做了什麼選擇,而是因為其中某一些選項已經被抹除了。
我們好像以為現在的我們是自由的、依循自己的意志、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事實上打從一開始,我們早已被剝奪了記憶自己可能/可以是誰的權利。
看到資料上用「漢化殆盡」來帶過這三四百年文化崩解的光景,都會忍不住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我怎麼不曾設想過,他們有名字、有愛吃的食物、有情人、有憤怒和憂愁,怎麼在歷史的某一個斷點全數消失呢?
「台灣」用的是他們當中某一群人的名字、凱達格蘭大道用的是另一群人的名字,怎麼憑空蒸發,成為一個永恆的、空蕪的紀念碑?
這些名字的子民在哪一刻、甚麼情景下剝去獸皮綁起衣襟、放下獵槍拿起鋤頭、把壺瓶撤下放上媽祖像、說起一口台語,把母親的傳祀改成父親的姓氏?
如果可以,很想要把麥克風嘟到1850年代的某一個他們面前,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你放棄了哪些?誰使你這麼做?你遺憾嗎?你感到羞辱還是驕傲?
一群被奪去名字的人。也許我越來越能夠想像,也許永遠都不。但我開始知道的是,這群人從未消失,只是隱姓埋名地生活著,其中一些,用一個全新的身世記憶自己;另外一些,則努力拼湊還原,只求無憾無虧欠於祖源。
❖「我花了21年學習如何離棄地土
離棄母親的語言
直到夢中的庄頭呼喚著我
沒有根的孩子
依憑殘缺的地景記憶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落
找到赤腳的信仰之前
不會停歇
我是半人番啊」
經過了身分轉移走一遭,戲劇化地,看似得償所願。然而,舊的矛盾得到解決,新的思索也浮現出來。
首先,我明白原住民的課題就該是全台灣人的課題,是所有台灣人的尋根,而不僅是原住民自己的。
我將為我血緣裡原住民的成分感到驕傲和敬畏,也對漢人的成分感覺釋然,這個雜揉和混血的狀態,不就是這個島嶼的縮影嗎?
再者,如果文化早已斷裂,血緣又意謂了什麼呢?像我這樣,沒有了傳統、信仰、語言,一點點殘存的都模糊難辨,那股追尋母體的認同,究竟是誰的母體?如果我探源尋根,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如同學習一種未曾認識的文化,「根」又何以為「根」?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是一個原住民?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原住民」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明白的不多,「原住民」其實是相當晚近的概念,「平埔&高山」和「熟&生」也是統治者區分人群的方式,甚至於「馬卡道」這個族群名稱,屏東的族人都未必聽過;能確信的是,尋溯來時的銘印啊,是一生的課題。
從我身上,除了試圖去凸顯平埔原住民族的樣貌,我們從未消失,只是反映了被國家除名和與外來文化混血的結果;也想回過頭來,去挑戰政府透過行政體系與民族認定,為「原住民」所設下的族群邊界,看似保障、其實箝制了我們對原住民族的想像。
族裔其實沒有想像中重要,卻比想像中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如何被歸類,而是你如何回應召喚、你如何選擇和實踐要成為誰。
現在有人問我是不是原住民,我都還未必反應的過來。然而,這是無數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雖然有點晚了,偏有人要固執地記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日 沒有名字的人 #陳以箴
-
全文閱讀:https://bit.ly/3ykLh7G
延伸影音:https://bit.ly/2TKURlh、https://bit.ly/3C5z0X1
《沒有名字的人》:https://bit.ly/37eT23o
高樹 介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長於阿爾卑斯山的樹種很多,每次在山區裡健行時,大麥町總是如數家珍的跟我說每種樹的名字跟特性。
事不關己的我大都是歐、歐打發。
除非特別樹種引起我的興趣才會特別記下。
所以、對所有針葉樹松啊!杉樹…我都通稱松樹!😄😄
今天介紹Zirbelkiefer瑞士石松 是在所有針葉樹中應用廣泛價值比高的樹種。
主要是它除了美麗的木紋、容易雕碩,還俱有強烈的松香素散發天然精油。
Zirbelkiefer瑞士石松製作成傢俱木紋漂亮,木頭散發出的松香更能幫助深度健康的睡眠,其松果可以做成療效的飲料。
松木的松香對精神有放鬆效果,製作成的傢俱價格昂貴。
做成大型傢俱一般人買不起,適應大眾需求而製作成小型傢俱如檯燈,小茶几、木碗、雕碩藝品或是嬰兒床、精油…。甚至刨下的木屑都用來製作成枕頭,薰香。
Zirbelkiefer瑞士石松 適應環境在海拔1300M到2850M之間,生長緩慢壽命可達1000年,因此一棵松樹成長到結松果至少要等它生長壽命40年之後。
今天我們不介紹傢俱,我是廚師樂於料理,所以能吃的我就有興趣,今天特別介紹的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的石松糖漿Zirben-Sirup。
想要取瑞士石松果必須到高海拔,攀爬高樹,有些樹屬於私人的也不能採,因此松果相對也很珍貴,偏偏我家有三棵Zirbelkiefer瑞士石松!讓人嫉妒吧!
松果中的種子美味且營養豐富,型態類似松子,口感更似核桃,一般不應用時都是讓鳥食。
瑞士石松果在奧地利都如何應用?
做成石松果烈酒 Zirbenschnaps(價格不低)
製作方式採蒸餾或浸泡:
蒸餾太專業我們沒有機器,就採用浸泡方式。
用純淨40%vol白酒每升➕3-4顆(視大小顆也可用5-6顆)松果切片,一起浸泡約3週,直到酒精液體呈現深棕紅色之後過濾。(如果喜歡可以加少許冰糖。)
由於石松氣味強烈,以前都是泡酒沒有想到做糖漿。朋友跟我們要了些松果說要做成糖漿!
我懷疑說;好喝嗎?
她也不知道結果!第一次。
查一下網路確實有人在賣石松果糖漿,一瓶500ml。售價8.90歐元起!
哇!真是珍貴。價格比一般糖漿貴上一倍!
石松果糖漿效果;
可以舒緩腸胃。改善喉嚨的不適。也可做成調酒糖漿增加風味。
Zirben-Sirup
食材:
松果3-5個。切片(我家很多我用了10個,大麥町採了就全給他下去)
糖⋯1公斤(若要增強色澤可用原色冰糖)
水⋯1公升
檸檬酸⋯3小匙(一小匙=2顆檸檬)
薄荷⋯2束(小枝)
做法:
將松果切片與糖水一起煮5分鐘。放涼後加入檸檬酸與薄荷放置48小時。
以棉布過篩後再煮開,裝入乾淨的瓶中密封。完成。
飲用法:
泡5-6倍冰水。即可
若是要做酒或是糖漿,松果採取最佳時間是6月當松果還沒有木質化前。
松果有非常黏的樹脂,因此很黏手也很難清除製作時最好帶手套🧤。
完成後的松果糖漿好喝啊!😄😄
▪️▪️▪️▪️▪️▪️▪️
網路資訊;
石松糖漿
松糖漿對感冒病毒、流感、咳嗽、流鼻涕和支氣管炎有效。
為此,每天數次服用一茶匙糖漿。
它也非常美味,可用於使酸奶或茶變甜。
#石松精油
#藥局有販售石松精油
#石松糖漿
#製作了兩瓶
高樹 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開始到美國國家公園自助旅行」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沈正柔
內容簡介:
優勝美地、黃石、大峽谷、約書亞樹、火山口湖國家公園……
美國國家公園擁有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從壯麗峽谷與飛瀑,蒼茫鹽地,沉靜沙丘,
到巨柱仙人掌,原住民祕境聖湖等,蘊含世界珍貴的自然寶藏。
資深旅遊作家沈正柔,數十年來旅遊美國國家公園的經驗無數,
細心準備了自助旅行必備的各種資訊,上至航空,下至路線、景點與食宿選擇,
搭配雅致生動的文筆,讀來趣味盎然,是一本實用性與深度性兼具的旅遊導覽書!
本書特色:
★作者旅遊經驗不藏私分享:
作者旅居美國多年,數十年來長期探訪美國國家公園,本書囊括的21處國家公園與國家保護區,每處皆有多次旅遊經驗。書中對於旅遊規畫、航班與機場設施、交通與路線安排、餐飲與住宿地點,甚至是通訊與緊急應變,都有說明,初次或是再次出遊美國國家公園者,都能從她的經驗分享中獲得寶貴的資訊。
★精選知名國家公園與國家保護地,任你暢遊:
以地理區域作為劃分,分為「太平洋西北」、「內華達山脈」、「西南沙漠」、「科羅拉多高原」與「洛磯山脈」。無論是想走入「海紅杉國家公園」,親見世界最高樹種「海紅杉」巨樹英姿;到冰與火的交界「雷尼爾國家公園」看看美國大陸覆蓋最多冰川的活火山;循著掏金客的足跡進入西半球最低點、具有高山與鹽地沙漠的「死亡谷國家公園」;或是到世界間歇泉最集中之處的「黃石國家公園」等,本書都為你準備好了。
★實用的交通指引:
若想輕鬆自由地遊逛美國國家公園,自駕是最便利的選擇!本書從各個國家公園鄰近機場的租車資訊,到前往國家公園的道路銜接,以及園區內景點路線串連,都逐一囊括,並提供QR Code掃描進入國家公園地圖,讓你可以提早下載使用。此外,若想利用大眾交通工具慢慢玩,書中也有各種交通車的介紹,如美鐵、灰狗巴士、園區穿梭車等。
★多元的旅遊知識:
從各個國家公園的地形成因、人文歷史,到園區內精采的旅遊景點與步道,作者都貼心彙整;圖文並茂地介紹園區內可見的特色動、植物,讓你實際走訪時能馬上認出這些珍奇又可愛的物種。
★詳細的園區資訊:
美國國家公園多位於偏遠地區,入園前事先認識環境是必要的。本書詳列各國家公園的開放時間、門票票價、所在位置、遊客中心、設施、每月均溫、最適旅遊季節、生活機能(飲食、旅館、營地)、通訊狀況等,讓你做足功課安心出遊。
作者簡介:沈正柔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沒有像班上多數同學一樣去教書,而是到工廠學印刷。
獲得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還是不想步父母後塵當老師,選擇進入新聞界。
從中國時報、聯合報到美國洛杉磯世界日報,自比是不生苔的滾石。直到1999年,決定退出職場,專業旅行寫作。學生時期第一次旅遊美國國家公園還是菜鳥,但受到黃石及大峽谷的震撼,促成了一次次地重訪;旅居美國的20多年間,更走遍美國西岸國家公園,之後也是一再造訪,樂此不疲。
旅遊文章在海峽兩岸報紙、雜誌刊登不夠滿足,開始寫書分享經驗。《開始在加拿大自助旅行》、《開始在北京自助旅行》、《瑪雅金字塔的祕密》、《百變北京》、《加州》……從城市到州,再擴大到國家。或許在書中沒有找到黃金屋,但是海角天涯遊歷近20年,找到了自己,也親身體驗「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意義。
高樹 介紹 在 綠地合作社雙語介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