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指考 #指考地理 🇹🇼
108學年度地理考科在今(3)日上午結束,補教界名師陳逸指出,此次題目較去年相對簡單,但鑑別度也較去年高,世界地理的比重提升,衣索比亞經濟成長、戈蘭高地等均入題,但他也提到,有題目照片難以判讀與題幹內容錯誤的問題,呼籲大考中心應多加注意。
今年指考地理考科,題目配置與與往年相同,都是38題的選擇題與3大題的非選題,難度相較於去年下降,圖表題、照片題今年較少,也是難度較簡單的主因。但陳逸表示,也因為此次的題目難以判斷的圖片題較少,鑑別度較去年高。
陳逸提到,今年高三應用地理題目的比例大幅降低,往年佔了35%到40%,主要都是應用地理相關的題目,如水資源、天災、台灣經濟、國際分工等等,今年只佔了15%到20%。高二世界地理的比例因此調升,拉高到25至30分,涵蓋歐、亞、非,如衣索比亞經濟成長、戈蘭高地、巴拿馬運河等都入題。在時事題方面今年則未入題,無論是一帶一路、南向政策、美國總統川普等均未出現在考題中。
雖然大考中心今年首次採用高階雷射灰階印刷技術在生物與地理試題,但陳逸認為,在選擇體第9題提供了一張照片,要求考生選出照片內容的工程是為了防治何種災害,判斷的關鍵是背後有沒有聚落,該建物是堤壩還是擋土牆,都影響答案的結果,由於該圖比例尺大、圖片小,考生在有限的作答時間內要做出快速的判斷恐怕有困難,大考中心的出題選圖應該要更加注意。
另外,也有題幹出現了錯誤資訊。陳逸說,在選擇題第七中指出,尼加拉瓜運河在2014年開始興建,預計在2019年完成,但事實是尼加拉瓜運河並未動工,只有啟用典禮。雖然這並不影響考生作答,但李威立也呼籲大考中心,在題目的考證上應該多加注意。
高三應用地理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8指考地理 #地理教育 🇹🇼
指考地理考前叮嚀
一、熟讀五、六冊,延伸整合一至四冊的內容
相較於學測,指考的題目不僅難度加深,範圍也加廣,因為高三應用地理是建構在高一、二基礎知識上的延伸擴充學習,所以建議先熟讀五、六冊教材,同時搭配一至四冊一併複習,以達統整之功效。又近年三、四冊的區域地理命題比重提升,多整合一、二冊通論地理觀念出題,建議準備方向可由最近時事新聞發生地區切入。
二、運用科技學地理時事議題,並回溯課本內容
時事入題一直是地理試題的特色,建議考生除了可上地理學科中心網站看近一年來的地理時事;也可到聯合國網站閱讀日常議題,迅速掌握世界脈動;或到CIA網站查看各國GDP、原油進出口比較等跨國統計資料,宏觀了解各國地理及經濟概況。
除了透過文字閱讀學習,也可利用影音學習,如連結至YouTube後,用「關鍵字」搜尋,利用內建的「篩選器」功能,依「關聯性」排列,並選擇較具公信力的單位所製作的節目或新聞短片,快速了解相關概念。
近來一些較受關注的時事議題關鍵字,如:一帶一路、英脫歐、板門店宣言、CPTPP、臺灣高齡社會、三環三線、蘇花改、臺26線、深澳灣、臺幣貶值、總統首訪非洲、中美邦交國……
三、熟悉歷屆考古題,提升統計圖表分析及問答能力
演練歷屆考古題是準備指考必做功課,尤其是練習非選擇題型!可到大考中心下載近五年試題做練習,或去坊間買附解析的指考歷屆試題本,練習手寫專有名詞、避免錯別字,並詳細校正演練時錯誤的單元。建議考生平時熟記地理詞彙、增強問答功力;此外,要仔細觀察課本內的統計圖表及地圖,訓練閱讀理解及圖表分析能力。以下彙整歷年試題的重點給考生參考:
♦♦♦的有:
1.地圖判讀(經建版地形圖的TM2座標系統、面積計算、地形型態;等高線圖的方位、比例尺及土地利用)。
2.GIS分析方式。
3.氣候圖判讀(結合自然景觀帶、農牧生產系統或糧食產地的區域概況)。
4.HDI指數。
5.臺灣本土題材(結合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環境變遷、自然災害……)。
6.容積率、建蔽率計算。
♦♦的有:
1.世界能源進出口國。
2.世界主要糧食產地。
3.生態印跡。
4.疾病擴散理論(如這幾個月發生的麻疹為例)。
♦的有:
1.工業生產概念(產業群聚、規模經濟、自動化……)。
2.中地理論。
3.中國氣候、環境變遷、都市體系、重大建設……。
四、身心調適,堅持到最後一刻
轉眼已到指考倒數的時候了,有效率且確實的讀書規劃在此刻更顯重要,務必徹底了解讀過、寫過的概念,一步一腳印,堅持到最後!建議最後兩星期依照指考時程作息,調整生理時鐘。
預祝考生們擁有最佳身體狀態以及平穩冷靜的心,從容挑戰指考!
高三應用地理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 #日本 #災害地理學 #高三應用地理
遭受颱風暴雨災害的日本,本次災害事件死亡及下落不明人數已超過200人以上,可謂出乎意料。對於日本地理環境相似的台灣有下列幾點值得借鏡及警惕:
1. 政府單位避難通知指示太慢,如在岡山縣倉敷市真備町地區,在發生潰堤前約4分鐘前才發出警告;一方面夜晚狀況不清楚誤判河川水位不高;另一方面降雨洪峰到達時間未掌握,導致許多居民未能及時逃避。
2. 一般區域排水採取10年或25年發生一次機率作為保護標準;然從日本降雨事件來看,50年發生一次的豪大雨機率可能變成常態;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2014-2016年分別在京都府、福知山市、 與舞鶴市等9個地區辦理堤防整治。同時配合住宅地填高整治經費約500億元日幣。但是,由於這次大雨,仍然再次遭受洪水災害;由此觀之,採硬體措施的治水對策已達工程極限。
3. 依據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中川一所長指出:目前都市的內水整治方式,都藉由抽水設備往河川排放;但如果因此快速增加河川外水負擔;一旦堤防潰決壊其造成之災害更甚於未設置抽水站情況—僅是區域局部內水積淹。
4. 防災備援井發揮一定功效:因洪水沖毀了維生管線設施,災區居民無水可用,此時所需沖洗復原及廁所衛生需求,需靠就近援井地下水井供給共用。
5. 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會依據河川管理相關法令繪製及公告洪水災害風險地圖(台灣稱淹水潛勢地圖)。據了解日本災區民眾平時不會關心及了解,日本比較著重於地震防災,甚至在洪水防災演習也未落實了解避災路線環境,也造成此次災害擴大;在台灣,淹水潛勢風險地圖僅存在公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