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聖誕日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
短片紀錄了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的狀況,當時濃煙衝天,災情慘烈,數萬人家園毀於一旦;有居民災後返回廢墟,希望在焦土裡找到自家剩下的財物。而這場無情的大火,改寫了香港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緊接是大陸國共內戰、神州變天,大量內地民眾移居香港,讓本地人口由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30萬。由於房屋非常短缺,僧多粥少致租金高昂,很多新移民就地在市郊山坡或空地上,以鐵皮及木板搭建木屋居住,當時約有四分一港人住在木屋區。
由於木屋設計簡陋,且以木材為主,火災風險極高。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晚上9時許,石硤尾白田村有木屋住戶燃點火水燈時燒着棉胎,火勢乘風極速擴散。經消防員努力灌救下,火勢至12月26日凌晨2時終受控。
大火造成3死51傷,火場面積達41英畝(約16.6萬平方米),大約等於17個香港大球場草地,逾2,500間木屋燒毀,5萬多名居民頓失家園。
大火之後,木屋區變成一片廢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先在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這就是石硤尾徙置區、即後來易名的石硤尾邨,其中第9-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
一場無情的大火,促使港府正視人口膨脹下的居住問題。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營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當年相關工作主要由屋宇建設委員會(後來改組為房屋委員會)負責。
可以說,香港後來飲譽世界的公屋政策和制度,便是在石硤尾的廢墟中起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遊籽:文化地標】 現時全港街道約有15萬支街燈,每晚無言為夜歸人照亮路途。據路政署表示,每日日落後約8分鐘,街燈就會亮起。香港街燈至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由最早期火水燈到今天LED燈,折射出香港能源發展史。街燈形象百變,今日最常見的是成本效益先行的公路路燈,畢竟講求實際是香港精神,另外還有歐陸式...
香港 火水燈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3年聖誕日 石硤尾木屋區大火】
短片紀錄了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的狀況,當時濃煙衝天,災情慘烈,數萬人家園毀於一旦;有居民災後返回廢墟,希望在焦土裡找到自家剩下的財物。而這場無情的大火,改寫了香港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緊接是大陸國共內戰、神州變天,大量內地民眾移居香港,讓本地人口由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30萬。由於房屋非常短缺,僧多粥少致租金高昂,很多新移民就地在市郊山坡或空地上,以鐵皮及木板搭建木屋居住,當時約有四分一港人住在木屋區。
由於木屋設計簡陋,且以木材為主,火災風險極高。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晚上9時許,石硤尾白田村有木屋住戶燃點火水燈時燒着棉胎,火勢乘風極速擴散。經消防員努力灌救下,火勢至12月26日凌晨2時終受控。
大火造成3死51傷,火場面積達41英畝(約16.6萬平方米),大約等於17個香港大球場草地,逾2,500間木屋燒毀,5萬多名居民頓失家園。
大火之後,木屋區變成一片廢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先在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這就是石硤尾徙置區、即後來易名的石硤尾邨,其中第9-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
一場無情的大火,促使港府正視人口膨脹下的居住問題。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營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當年相關工作主要由屋宇建設委員會(後來改組為房屋委員會)負責。
可以說,香港後來飲譽世界的公屋政策和制度,便是在石硤尾的廢墟中起步。
香港 火水燈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公屋政策,從廢墟中起步】
短片紀錄了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的狀況,當時濃煙衝天,災情慘烈,數萬人家園毀於一旦;有居民災後返回廢墟,希望在焦土裡找到自家剩下的財物。而這場無情的大火,改寫了香港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緊接是大陸國共內戰、神州變天,大量內地民眾移居香港,讓本地人口由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30萬。由於房屋非常短缺,僧多粥少致租金高昂,很多新移民就地在市郊山坡或空地上,以鐵皮及木板搭建木屋居住,當時約有四分一港人住在木屋區。
由於木屋設計簡陋,且以木材為主,火災風險極高。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晚上9時許,石硤尾白田村有木屋住戶燃點火水燈時燒着棉胎,火勢乘風極速擴散。經消防員努力灌救下,火勢至12月26日凌晨2時終受控。
大火造成3死51傷,火場面積達41英畝(約16.6萬平方米),大約等於17個香港大球場草地,逾2,500間木屋燒毀,5萬多名居民頓失家園。
大火之後,木屋區變成一片廢墟,災民流離失所。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先在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六至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這就是石硤尾徙置區、即後來易名的石硤尾邨,其中第9-12座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
一場無情的大火,促使港府正視人口膨脹下的居住問題。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營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當年相關工作主要由屋宇建設委員會(後來改組為房屋委員會)負責。
可以說,香港後來飲譽世界的公屋政策和制度,便是在石硤尾的廢墟中起步。
香港 火水燈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旅遊籽:文化地標】
現時全港街道約有15萬支街燈,每晚無言為夜歸人照亮路途。據路政署表示,每日日落後約8分鐘,街燈就會亮起。香港街燈至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由最早期火水燈到今天LED燈,折射出香港能源發展史。街燈形象百變,今日最常見的是成本效益先行的公路路燈,畢竟講求實際是香港精神,另外還有歐陸式街燈散落香港各處,細訴遠去的殖民記憶,為城市景觀添幾分美感。今晚日落時間為18:49,我們約定18:57齊賞街燈吧!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kDzqt0eHY8/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BPCEBsYy7ni-vafD4yPVpjb0q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