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說要微解封台北夜市
以不吃飯、不開口攤販優先!
很多人批評有群聚的問題!
小編認同柯P的行為
畢竟
莫忘世上苦人多!
小編要問!
如果今天民進黨可以像美國、香港、日本那樣
日本每人10萬日圓(約台幣28000)
美國每人1400美元(約台幣39000)
香港每人1萬港元(約台幣38000)
澳洲留職津貼
雇主先向政府領取每人每兩週1500澳元(約新台幣3萬3360元)的津貼
這些攤商會冒著生命危險出來拚一口飯吃?
執政黨目前的態度給人感覺就是
你口袋不夠深撐不過去,那是你的問題!
行政院通過1兆500億紓困方案
不是沒有錢而是錢去哪裡了?
蘇院長!蔡英文!
你們知道很多人根本領不到嗎?
說錢要花在刀口上
錢到底是去哪了?
香港日本 商會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未見到大幅美資撤走
【基金撤港】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撤出香港 亞洲業務營運移至倫敦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857257
【Vanguard】領航撤出香港、日本業務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735455
香港日本 商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TF展後檢討
・軟膠:泛指搪膠或膠類商品
・限定:展會限定販售的商品
・限量:數量有限賣完不再販
・抽選:抽到的才有機會購買
・社群:對設計師玩具有著迷
・社團:已事先排好代購名單
這次參加TTF展,結果不如預期,綜整三天來在會場看整天的心得,歸納出上述幾個重點,也是下次如果要在參展時,得符合上述重點才有機會在現場造成排隊效應以及達成足以期待的販售成果。
有巨大人流就能轉換成錢流嗎?
在TTF這個展,如果以我們此次去參展的成果來看,答案是「錯」,即使現場人流再多,只要拿到現場去參展、販售的商品,與該展的「參展族群」不同,拿再多在其他地方熱賣、人氣旺的商品,現場不論怎麼推,一樣賣不掉。原因很簡單,因為三天的活動,大量排隊人潮全都是為了:「設計師款展場限定、限量。」而來。然而,光是「設計師」三個字,意味著在社群上經營的品牌認知、品牌影響、品牌故事必須在相應族群被接受、接納,不然商品同樣會乏人問津。
參展前,已經有朋友建議:「現場大多只能賣『膠類』商品!」因此,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膠類商品過去,但在這句話背後,我們沒有好好解讀到的重點則是「至少得稍有名氣的設計師款膠類商品,而且在社群上耕耘一段時間,持續有曝光的才算。」我們準備了一系列怪獸、特攝、設計款商品去陳列,可是與展會的相性差異過大,完全賣不動,而這個解讀錯誤,可以延伸到我們認知的「收藏品」與現場消費者認知的「收藏品」其實意義不一樣。
只要是收藏類的高價精品,在展會就能夠大賣嗎?
答案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如何定義這個答案,還是跟TTF這個展有很大的關係,尤其同樣以「玩具」為主題,我們認知的收藏類精品,會是大尺寸、精細度高、上色精緻、視覺張力強,價格必然會很高的商品,可是在TTF這個展,真正能跑得動、賣得動的商品,多數收藏類精品,並非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收藏類精品,而是更偏向:
・藝術人文:設計的作品,必然有其故事與背景意義
・設計創意:療癒、惡搞、厭世、頹廢都是很好題材
・材質變化:透明塑膠之中放入彩色反光紙片等玩法
・色彩變化:運用雲彩繽紛般的透明絢麗光彩做上色
・設計師名氣:平常有無在粉專、IG上持續發布作品
在這幾個重要的元素混合之下,陳列的商品性質,幾乎沒有一項符合,所以在現場即便是虎爺公仔,也無法帶來較佳的銷售成績。因為,該展會的重點不論主辦方原始想法是什麼,但對於大多去「買」玩具的人而言,他們真正在乎的重點還是:
・轉賣金額可以到達多少
・玩具的稀有性程度多少
・限定跟限量程度能多少
・市場有多少人搶著想要
真正愛玩具、喜歡設計師玩具的消費者有,只是比較起「轉賣賺一手」的大軍來講,相較量體是無法比較的,尤其當一個排隊熱潮起來,一窩蜂衝過去搶的是阿公、阿嬤等,答案已不言可喻。但,這只是觀察整個TTF熱賣商品的其一觀點,還有另外一個觀察,那就是針對台灣人購買文化所存在的唯一銷售特性「扭蛋」。扭蛋類的商品在TTF同樣是熱門排隊必購之一,在現場有幾間專賣扭蛋的品牌,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生意都非常好,各別是路遙圓創、夥伴玩具,這類扭蛋商品在TTF展特別吃得開。
扭蛋商品在TTF賣得好,所以拉一票扭蛋去賣就好了啊?
不,按照我們觀察到的現況,如果是拿一般外面通路都買得到的扭蛋去現場賣的話,肯定賣不動。岔題舉個例子,台灣雖然買盲盒的風氣還沒有起來,但是Molly設計師公仔,在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都有相當程度的支持者,而在TTF現場有幾間攤位帶了Molly的最新盲盒到現場來抽,沒有造成排隊效應,同樣也沒有大量的人前來購買,原因是這類盲盒已經屬於「通販類型商品」,在別的地方也買得到,沒必要特別在TTF購買,因此同樣的法則適用在扭蛋,如果TTF的扭蛋不是專賣「設計師限量獨特設計款」,也不可能賣得動。
經過這次的學習,也看到「盲盒在台灣銷售還是有其難度」的現成問題,雖然在中國有泡泡馬特這極為成功的案例,將Molly公仔炒作到一間公司估值千億人民幣的規模,可是台灣消費者熟悉的購買模式還是扭蛋,而非盲盒,這一點在我們販售虎爺公仔的時候,也有遇到。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盲盒還要用抽的方式販售?為何不能一次就全部買齊?」可是消費者卻可以接受「每次扭蛋扭出來的商品都不一樣,而且有很高機率會重複」,這類問題反應在盲盒銷售模式於台灣的不成熟以及消費者認知尚未建立。
雖說在現場,我們販售的盲盒NANCY有賣掉幾套中盒跟單盒,但相較起賣設計師扭蛋所引發的龐大集客人流,完全無法相比。而且,觀察這次TTF商品展示、銷售的幾個重點,產品設計上有一大部分的共通性在於:
・透明:運用膠類的特性,多數商品採取透明呈現
・多彩:將透明以漸層色的方式上色,吸引力足夠
・層次:透明的外層,內部再放上彩透珠珠效果好
當然,造型力還是一大關鍵,不過TTF展的商品還有一個非常大共通性,那就是「造型簡單、線條圓潤、設計單純」。不像是我們賣的高階收藏精品,講究很多細節,例如肌肉紋理、服裝布紋、地台材質等等,TTF販售的商品普遍尺寸不大,大概一個掌心的大小,金額多數落在$1000元至$3500元不等,售價介於不是太貴也不是太便宜的範圍,可是因為前面提到的「設計、限定、限量、社群」等幾個影響要素,商品只要不要有太多出乎意料的結果,通常現場販售的狀態也不會太差。只不過,真的只要符合以上條件,還不完全足夠。
社群要經營,布展前三個月就要陸續策動社群互動
此次我們去到TTF展,學到最多的經驗是「臨時參展準備不足,下場就是連陪榜的資格都沾不上。」在現場觀察許多引起排隊熱潮的攤位,觀察他們的品牌,起先是不解,後來隨著聽展場上消費者聊天、討論的話題,我去看了他們的粉絲專頁,這才發現大家共同都有做到幾件事情:
・展前三個月公告要參展作品
・展前一個月公布作品的狀態
・展前兩週抽選公告活動辦法
・展前一週公告現場加碼活動
・展前一週公告現場抽選號碼
然後,在展前半年,每個品牌都會陸續推出自己的設計師商品,即使這些貼文點讚、互動狀態不是很理想,但這深究下去,才發現跟我所理解的世界有很大落差。因為臉書沒有互動,可是IG上的Hasgtag跟發文按讚,早就都爆掉了。頓時理解到「啊!原來TTF的族群溝通聚焦管道全都在IG,臉書粉專不過是公布欄,而臉書的社團其實是交換、團購、轉賣用的,主力宣傳管道其實是『IG』」。所以,再一次驗證「自己的世界,不代表別人的世界,自己觀察到的某個現象,不代表其他人觀察到的現象」,從TTF這次參展,學到宣傳的方式跟原先想的都不一樣,如果未來要再次參展,絕對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來做,一定要用符合這些族群、客群所熟悉的「生態」來適應,才能融入他們,並且吸引到他們。
沒有設計師公仔,也沒有自己的設計師,該怎麼做?
去年看TTF展還沒有感覺,因為對設計師公仔的商業模式沒有去深究,以為每個展位、攤位,都是設計師來擺攤,但現實狀況卻不完全是如此,現場攤位的組成有幾種:
・設計師品牌代理商
・設計師個人出展
・共同聯合出展
・聯合寄售攤位
TTF主辦方有提供寄售攤位,讓這此因疫情無法前來參加的大陸、香港、日本、韓國廠商,可以將作品寄過來活動展售,並且為他們準備結帳櫃檯,現場少量現貨,多數採取預購的方式進行販售。這些作品一如往年般的都非常強,也是TTF展每年必來參展,在現場必定大賣的作品。然後是設計師個人出展,通常會準備三到十組不同的作品,每款作品準備一百到三百個左右,量體不大,因為是個人做,通常能平衡回攤位的承租成本,稍微小賺一點已經足夠。共同聯合出展可以分成「分攤攤位或是兩位設計師共用一個攤位」的模式,簡而言之是設計師一個人沒有太多作品,與別人共同承租,攤位成本壓力會小很多。聯合寄售的話,可能一個攤位會有好多人共用,有的人用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換人。
另外必須特別談的則是「設計師品牌代理商」,這類設計師品牌代理商,通常會代理至少十五至三十個不同設計師品牌,並且有組織性的跟設計師簽「經紀」,美其名是這麼說,其實要的也是「設計師推出的商品之後,他們有獨家販售權利」。因此,在現場跟設計師談到,會有一種尷尬的狀況是「設計師來出展,但是作品簽給代理商,所以自己不能賣,也不能做其他操作」的尷尬情況,這一點在我們做了虎爺公仔後,也見識到這些代理商的操作,在某些程度多少會令人傻眼,不過設計師簽約下去,你情我願,倒也沒什麼好說。
所以在現場,設計師品牌代理商會準備較大的攤位,商品量也準備非常豐富,排隊效應全都靠設計師平常在網路社群上的內容經營,簡單的說:「流量、人流全部交給設計師來處理,設計師專心創作內容就好,販售客服則交由代理商來做」。以這樣的商業模式在TTF裡運作,看得出來相當成熟,現場所帶來的排隊效應跟搶購風潮,事實上炒作得相當成功,不過從中倒也聽到另類的聲音「設計師如果配合度不高,或是不想幫忙宣傳,甚至是太忙沒有時間做,這次出展的該商品,可能連動也動不了。」看來,兩方之間如果不是相輔相成的狀態,對彼此都是種磨耗。
一次TTF參展,雖然沒有大大的銷售斬獲,不過學到很多未來值得改進與成長的重點,也期望能分享給未來想進入這市場的朋友,能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方向。
「不是不在乎失敗,而是知道痛在哪裡,治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