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住 #劏房、九成曾被 #拒租,香港 #少數族裔 住屋困局如何解決?】#圓桌:https://bit.ly/3w8BHTA
社會多元的香港,吸引了不少少數族裔人士來工作定居。然而近日由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下稱「社協」)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由於社會房屋及公屋供應量低,少數族裔家庭租屋期間處處碰壁、甚至要付出較巿值高出一截的租金。
這份走訪了120戶基層少數族裔家庭的調查顯示,逾六成受訪者仍居住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42.3呎(約4平方米),租金中位數高達6600港元;並且當中有92%受訪者表示曾有被拒租的經驗。社協幹事 #張楚瑜 表示,大約有七成五受訪少數族裔家庭生活在 #貧窮線 以下,但他們租屋卻經常被中介或業主 #歧視。歧視的問題發生在少數族裔身上,真的是不可避免的事嗎?https://bit.ly/3w8BHTA
#相關閱讀:
【一屋劏八房,香港豪宅裏的劏房人生】https://bit.ly/3cHCHHt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72的網紅區諾軒 Nok Hin A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房屋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會議,討論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其中公營房屋建屋量長年不達標,實在令人失望。政府將問題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之上,然而,回顧過去香港發展,實情是「土地供應銳減」而非「土地供應不足」。過去40年間,政府以不同措施人為地控制土地供應量,透過變賣土地作政府主要收入來源,才造成土地...
香港房屋供應量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Q你數簿】房屋問題水深火熱 房委會連年水浸的真正原因
分析房委會財務報表,可發現房委會整體盈餘去年再創新高,由5年前總計年賺41.2億到最近一年大賺143.7億,多得連早前成立作公屋用途的「房屋儲備金」都被政府回收。其實房屋問題愈益加劇,為何主責興建公營房屋的部門竟然可以賺大錢,透過整理過往十年房委會帳目就能找到房屋問題核心。
反映建屋規模的「建築工程資本開支」,在19/20年度為153.7億,這開支在這幾年基本上已沒有明顯增長,最近更是近5年新低,顯示過去政府聲言積極解決房屋問題,卻其實沒有大量增撥手上土地給房委會施工建公營房屋,令建築工程開支不升反跌,亦能預期未來數年的公屋供應量不會有明顯躍升。
在房屋問題愈益嚴重的情況,房委會年報顯示庫房基本上不斷水浸,究竟錢從何來? 單看租住房屋收租一項,由5年前年賺3 600萬盈利,過往數年不斷向公屋戶加租,最近一年盈利已達7.6億,可見房委會財富累積加速,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向公屋戶開刀而來。
很多人只記得房委會出售資產變領展做房地產信托(REITs)賺到盡,其實現時房委會相關商場及停車場租金收益都相當可觀。有停車場自2012年連續8年加租,停車場盈利亦由2011年的1.2億增至2019年的3.54億﹐增加近2倍。商場的盈利由2011年的3.29億增至19年的8.56億,增加1.6倍,以房委會管理的油塘大本型商場為例,有報導指2016年商戶平均加租24%。
而一些不太賺錢的資產,例如用以協助無家者過渡的中轉屋(近年虧損4300萬),或者房委會六座以往用作廉租及重置的工廈物業 (年賺7500萬),則不斷刪減及重建,資產管理策略也愈來愈像領展。
近年帳目中最矚目當然不少得房委會的「地產」項目,尤其開始了將公屋由租轉賣的「綠置居」政策後,可見盈收上有顯著升幅,由過往每年透過賣居屋年賺數億,到最近一年賣公屋居屋已達近百億 (98.6億)的巨額盈收。
如果看過往十年房委會盈利變化,可見到房委會過往主要靠投資 (資金管理) 作為主要盈收,已經轉為靠資產租售 (運作盈餘) 作為主要利益。房委會有解釋過是因外匯基金近期回報率低故此投資盈餘減少,但其實明顯更加重視租金賣樓收益為先。
連主責提供香港公營房屋的公營機構,主要收益已經與靠賣樓地產及向小市民收租開刀牢牢捆绑,這才是現今管治階層提也不敢提的「深層次矛盾」。
參考資料:
2010/11 - 2019/20房委會財務分析數據表 https://bit.ly/34hlQXu
註﹕2018年12月3日屯門區議會文件﹕https://bit.ly/3vq8gwM
-
🏊 研究到底 月捐支持民間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 FPS ID:5390547
🎩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 Follow Us: https://linktr.ee/liberresearch
香港房屋供應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住宅地產的看空者,忽略了什麼關鍵數據?- 夏春 + 鄭梅玫
香港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保持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矛盾仍然難以化解。
作為進化的產物,人類天性悲觀,更樂於傳播「壞消息」。4月8日,一篇題為「寸土寸金的香港,住宅空置率激升17%」的文章(作者為博士與資深投資專家)在微信群廣泛傳播,給人留下作者強烈看空香港房價的印象。
香港住宅市場迎來交易熱潮
但4月9日公布的代表香港二手房價整體表現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不僅超越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時的房價水平,而且也是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位,儘管這離2019年7月的歷史高點尚有5.5%的差距。
香港住宅地產的熱潮更集中體現在交易量上。2020年下半年,一手及二手市場的總成交量較2019年下半年增長了29%。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繼續回升,尤其是2、3月的成交量更是打破了自2010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三辣招」以來的同月新高,其中3月二手房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政府出手前的2010年8月的高位,這樣的數據無疑令看空者非常意外。
所謂「三辣招」,是自2010年底到2013年初,香港政府為了控制樓市過熱而陸續徵收的三種特别印花稅。這導致市場交易活動大幅下降,從2009、2010年的每年十萬宗以上的成交量,一路下降到2013年起至今每年成交量只有大約五六萬。
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住宅市場面臨明顯回調壓力,政府會陸續取消「三辣招」。2020年,香港商業地產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政府就取消了針對商業地產的部分印花稅。
香港房價回暖與全球房價普漲的原因一致,也與近期各大銀行放寬貸款限制的措施有關。最令看空者意外的是,去年8月至今的房價上漲,與移民英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數明顯增加同步發生。有分析認為這與移民整體較為年輕,擁有住宅的比例不高有關。而有賣必有買,港區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有利於香港社會穩定前行,樓市向上正是留港發展的人,對社會局勢和經濟前景樂觀的合理反應。
經濟專家為何長期誤判房地產走勢?
去年疫情衝擊,經濟封鎖,和超級寬鬆政策組合拳下,全球主要國家房價大漲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分析比較容易,但事前預測到這一結果的專家卻是鳳毛麟角。
房地產市場最戲劇之處在於,多年來,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和主流媒體通常是看空派。香港投資銀行這些年發表的房地產趨勢報告,通常充滿悲觀的預測;連續看錯十幾年的「末日博士」不但沒有失去聽眾,粉絲反而更多。相反,地產界長期預判準確的專家,往往被污名化。
即使積極買房,收穫甚豐的家庭,同樣最關注「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之類的話題。例如,人們在谷歌上搜索「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會崩盤?」的次數,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上漲了2450%。除了人性悲觀,歷史上的房價泡沫和崩盤的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先入為主」和「訊息的詛咒」,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更容易發出錯誤的預判。
專家看不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環境下,許多宏觀數據與房價走勢逐漸脫節。在2019年的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香港整體的經濟、零售和就業率等都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住宅房價的走勢卻非常穩健。儘管香港失業率已經上升到7.2%(2003年SARS之後的最高值),但集中在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反而成為疫情的受益者,因此住宅地產幾乎不受失業率影響。
此外,專家通常依賴公開的宏觀數據例如收入平均值或者中位數,習慣從估值和需求角度預判房價走勢,但往往不掌握對房價影響更大的財富和供應數據。相反,地產界對財富分布理解更深刻,並以此調整供應變化,更能準確匹配市場需求。
當然,不看數據,拍腦袋做預判的專家比比皆是,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香港住宅空置嚴重嗎?
以開篇提到的文章為例,儘管「住宅空置率激升17%」符合政府公布的數據(實際上政府只強調了空置數量增加了7480套,並未突出17%這一比例),該文作者卻刻意淡化了香港住宅空置率仍然維持在與2018年同為4.3%的低水平。
空置量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在年底普查實際使用情況統計出來的,去年空置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留港工作和學習的外地僱員和學生的大幅減少,這也直接反映在去年的租金價格回落上。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2020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由2019年的一萬三千多,大幅增加至去年的兩萬多套,增幅高達53%。不僅如此,去年落成單位中有約一半未取得政府同意,而無法進行銷售,但同樣被計入了空置率,這佔到了全部空置單位的20%。看空者完全忽略了這些底層關鍵數據。
上表顯示,類似的現象在2017-2018年同樣出現過。可見,香港的住宅市場遠遠沒有「空置率激升17%」顯示的那樣不健康。
當住宅空置率上升,很多人憑直覺認為豪宅遇到的衝擊更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去年大型單位(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英尺/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已經跌至二十年最低,中小型住宅的空置率反而明顯上升。這同樣和落成量有很大關係。去年大型單位的落成創六年最低,僅1140套,連跌兩年。而這與地產商針對房價上漲,改變供應結構,傾向多建中小型單位有關,而這些關鍵數據往往是看空者忽視的。
實際上,香港回歸以來,每年超過100平米的新住宅供應量最多2579套,最少僅738套,年平均僅1613套。對於香港這個人口超過750萬,非常富裕的城市來說,大型單位的供應量實在是太少(即使算上中小型單位,也總是供不應求的),價格節節攀升有著深刻的原因。與經濟專家習慣從平均購買力角度思考需求,習慣看空不同的是,地產商更懂得財富的分布不均,並調整供應結構以維持價格溫和上漲。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更預測,今明兩年大型單位的落成量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年一千套以下,香港「豪宅」市場恐怕供需關係更為緊俏。
私人住宅空置率
香港住宅嚴重依賴外地買家嗎?
上面提到的供需失衡,還僅僅是計算來源於本地的需求,假如算上來自外地的需求,失衡可能更加嚴重。許多看空者認為在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來自外地的買家大幅減少,會對香港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但關鍵數據顯示這樣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來自外地個人買家的交易僅有116宗,這的確比2018年的611宗大幅減少了81%。但出人意料的是,本地買家的數量卻從2018年的60909宗上升到了2020年的64446宗。可見,本地買家才是推動住宅市場重新活躍、量價齊升的主要動力。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沒有社會暴亂和疫情影響下的2018年,外地買家也僅占本地買家的1%。
當然,劃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標準為是否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证,因此,被歸為本地人的買家的確有較高比例(約20-30%)來自於國內,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親屬的確在香港工作和居住,並非投機炒作的主力。從2012年起,政府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辣招」以來,外地買家在個人買家中的佔比,就從2012年的4.3%明顯下降到2013年的約2%,再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約1%。
數據顯示,無論是細分一手或二手市場,還是細分個人與公司買家,香港住宅市場對外地需求的依賴,都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大。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和下半年逐步恢復通關有望,內地買家的迴流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影響香港房價未來走勢的獨特因素
作為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影響香港房價走勢的通常是全球與本地因素的結合,除了常見的宏觀微觀指標,值得特别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根據稅務局數據,香港僅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佔總人口約22%,另有45萬人擁有超過一個物業,合計也不過佔總人口的不到三成。而以家庭為單位,香港的住房自有率雖已從2017年的低位49.2%升至今年初的51.6%,但仍然低於2004年的高位54.3%,也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地區的水平。隨著未來經濟逐步改善、失業率有機會回落,如果家庭住房自有率繼續維持近幾年溫和的升勢,將有利於香港住宅地產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
第二,選舉制度改革後,中央明確要求香港政府著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最新的政府施政綱要提出將在未來10年滿足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但這也只是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3到4萬個單位供應,顯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短期私人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仍然緊張。
即使政府通過填海,或者回收私人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解決高地價的問題,仍然需要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和保持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定。追根溯源,香港的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要保持的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否則矛盾仍然難以化解。歸根結底,國內高地價的形成,同樣是獨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自然產物。
原文:金融時報
#社會 #經濟 #民生 #投資
香港房屋供應量 在 區諾軒 Nok Hin A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房屋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會議,討論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其中公營房屋建屋量長年不達標,實在令人失望。政府將問題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之上,然而,回顧過去香港發展,實情是「土地供應銳減」而非「土地供應不足」。過去40年間,政府以不同措施人為地控制土地供應量,透過變賣土地作政府主要收入來源,才造成土地供應短缺現象。因此,我希望政府坦承面對過去自己造成的問題,繼以再去尋找不同土地興建公營房屋或資助房屋。
香港房屋供應量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立法會在2月16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場討論主題為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土地短缺及房屋樓價高企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認為政府首要任務是制訂適切的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快興建公屋和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保障所有市民都能安居樂業。
我認為政府可從檢視現時城市規劃和改變土地用途政策著手,在發展新市鎮的同時,也要檢討如何活化舊區,妥善利用空置建築和土地。作為新界東議員,我亦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區內的交通配套,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質素。
其次,舊區樓宇老化日益嚴重,政府須制訂相關應對措施,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協助小業主進行樓宇維修及管理。促進樓宇的維修和保養能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長遠來說,對房屋單位供應有正面幫助。
以下為我的發言全文: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到,截至去年12月底,預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的供應量達94,000個單位,比本屆政府上任時高出45%,是過去12年以來的新高。但特首同時承認,公屋用地供應仍然落後,公屋輪候時間明顯延長,若政府及社會不下定決心加快覓地建屋,房屋問題仍然難以解決。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於去年12月提交的《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5年,本港公營及資助房屋的總建成量約為94,500個單位,平均每年只有18,900個,比長遠房屋策略原訂每年建28,000個單位的目標,足足少了9,100個單位。公屋輪候冊的輪候人數已接近30萬,改變富戶政策都未必能夠紓緩輪候冊大排長龍、市民等候上樓時間越來越長的問題。所以,我希望特區政府加快建屋進度,兌現輪候冊3年上樓的承諾。
主席,根據政府統計處於去年4月底公布的2014/15年度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結果,在衣、食、住、行四大範疇中,每戶在住屋開支方面的負擔最重,平均每月開支為9,894元,佔住戶總開支34.3%,比2009/10年度增加近4成,創歷史新高。
此外,根據美國環球物業顧問研究中心今年初發表的最新一份「全球住房負擔能力調查」報告,在全球20個房價最貴、市民最難負擔的城市中,香港繼續排名首位,成為世界之最,香港樓價中位數高達高庭入息中位數的18倍,顯示本港樓價已達到極難負擔的水平。
市民除了要負擔沉重的住屋開支,同時亦要面對居住環境差、單位面積狹小的問題。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在2013至2015年間,劏房單位數目上升了32.7%,約有88,800間,居住人數增加至接近20萬人。最近,深水埗有劏房發生火警造成一死兩傷,反映了現時劏房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和消防安全問題。可是,如果他們被迫遷亦會面對無家可歸的慘況。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為劏房居民提供適切支援,並採納新民黨的建議,重新研究興建過渡性房屋。
主席,對於不少市民來講,要「住得起、住得好」,到今時今日相信已變成一種奢望。我希望政府能從兩大範疇著手,第一是檢視現時城市規劃政策,第二是審視本港改變土地用途政策。我們不單單可以發展新市鎮,也要在舊區尋找空置或發展停滯的地皮,研究如何活化歷史建築和空置校園。
另外,新界東有很多偏遠的鄉村,例如沙頭角和西貢,希望政府能繼續改善交通配套設施和推動該區旅遊景點的發展,讓市民能安居樂業,往返工作地點也更為便利。
此外,我想講另一個同房屋有密切連繫的樓宇維修及管理問題。本港樓宇高齡化與人口老化問題同樣迫在眉睫,政府有需要及早制訂應對措施。今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會推出第3期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加強對舊樓業主的支援,並協助「三無大廈」業主成立法團及支援法團履行責任。然而,有關措施對小業主的支援實屬有限,我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成立一站式跨部門支援和服務平台,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統籌有關工作,為小業主提供更全面、更具效率的樓宇維修及管理的支援和協助。
主席,做好樓宇維修及管理,將可令住宅單位的可供使用期延長,減少物業市場的單位流失率,無疑對住宅單位供應會有正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