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作者:陶昌文(醫師)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而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大眾呢?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顯少有人提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病」則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報告證明藥物有效。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然而,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不但如此,西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因為若要降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收入。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字。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有自殺想法。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命非常接近。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我一位朋友父執輩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體。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引發坐立難安。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為什麼呢?請讓我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畢竟再有益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
網路文章分享
香奈兒白管黑管差別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
彼得這個男人命很好這件事已經嚇不倒我了,
之前曾經有做過幾次保養品的試用,
許多人都記得他是肌膚保養界足跡罕見的聖母峰,
這次,有一個頂級品牌寄產品來了,
這個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HR赫蓮娜。
我:哇,赫蓮娜居然找你試用綠寶瓶!!
我大聲嚷嚷,
但彼得安穩又懵懂地坐在他的沙發上,
他半開的眼睛,很像快要睡著,又很像剛剛睡醒。
我拉長著尾音把品牌名稱又再強調一次:
赫~蓮~娜~耶,
我來看看你猜不猜得到這是什麼......
彼得啟動了他緩慢的中央處理器,
開始在腦中搜尋起來:
讓我來想一想......
賀一航,賀小美,賀歲片.....
我:
我覺得你這樣猜可能要猜到天荒地老......
彼得絲毫不放棄,
持續喃喃自語著:
赫蓮娜,蛇蓮娜,
綠寶瓶,顧寶明.....
(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諧音狂熱者)
彼得:
還是,鶴頂紅?
咦,鶴頂紅不是毒藥嗎?!!
我:......
彼得看著我的臉,
覺得這樣猜下去好像也沒有一個好結果,
他兩手一攤認輸地說:
好吧,我猜不到赫蓮娜是什麼。
#感覺很像午夜巴黎請彼得評論
#然後彼得先想到舞棍阿伯
2.
我則是一收到赫蓮娜的來信詢問,
就愉快地用手機查詢起來。
其實這種頂級品牌,
我也是沒有很多使用經驗的。
我一邊查,
一邊念給客廳的彼得聽:
赫蓮娜生於波蘭,
24歲的時候,
因為不想接受家裡面的婚姻安排,
決定帶著祖傳乳霜,
到澳洲開創自己的事業.....
彼得從沙發上認真坐起來:
什麼,
所以赫蓮娜她是一個人喔!
我:
對啊,不然咧?
彼得恍然大悟:
喔喔,
所以跟賀一航一樣......
唉其實我一開始猜得比較靠近啊......
我不理他,繼續唸著資料:
然後這個赫蓮娜,
她出生於1870年......
彼得跟我好像平行時空,
他自己問著自己:
1870年......
我1870年在做什麼?
我1870年在做什麼......
#我哪知道你1870年在做什麼
#現在2020年我都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3.
我繼續讀著文章,
坦白說看到一百多年前,
有女性不顧家裡的期待,
自行創業,
還跑到另一個國家去,
這種故事真的很勵志。
我跟彼得說:
其實我發現,
很多美妝保養品牌,
都是拿人名當品牌名,
而且喔,有人名當品牌的,
好像都是歷史悠久的,
很高級的那種對嗎?
你看像是香奈兒,伊莉莎白雅頓,
雅詩蘭黛,赫蓮娜,
這些都是 以人名為主的大品牌啊.....
彼得附和:
對對對,真的是這樣!!!
我:
你又知道了?
彼得:
像是法拉利,瑪莎拉蒂都是啊......
我:
對耶,你真的懂我在說什麼.....
而且這些女性的名字都好美,
你聽,Helena Rubinstein.....
彼得轉著他的眼珠,
大力用拳頭拍著掌心:
啊,你別忘了,還有麥當勞!!!
#句點王
#你拿糖醋醬塗臉嗎
#這男子真的離美妝保養界好遠
4.
綠寶瓶試用開始。
繼上次試用保養品,
彼得又回到了當初的起點,
已經好幾個月都沒有用乳液了。
加上他最近沒有NBA看,
每天晚上羅比睡了,
他就開始沒日沒夜地打電動,
膚況算是普通接近低標。
綠寶瓶,
真正的全名叫作植萃綠寶修護精華,
號稱的功能是:
「立即改善脫皮、5天改善粉刺、4周高效修護」,
因為彼得似乎沒有太多粉刺,
但他有勞工跟芝多司的問題,
(前情提要一下,
就是彼得是蠟黃臉,鼻頭很油膩,
他自稱常常聞到芝多司的味道)
所以我們就來觀察一下使用綠寶瓶,
是否可以達到好效果。
綠寶瓶是滴管的設計,
質地介於乳液跟精華液之間,
關於香味,
彼得先是說:
這個味道好淡。
我驚恐地問:
你是不是失去嗅覺!!
彼得又補充說明:
就是比較接近自然的味道,
不像狐狸精那樣很濃。
#你是跟狐狸精很熟嗎
5.
我之前對於頂級保養品,
其實是不太理解的。
不過很久以前,
我曾經得到過一瓶赫蓮娜的黑繃帶乳霜,
試用過幾次,
就知道真正頂級保養品的厲害,
主要是在效果顯現的速度。
尤其是在修正問題,
穩定肌膚,跟抗皺這些面向,
會比一般保養品快上很多。
所以對於想要試試看入手高端保養品的人,
我只有一個建議,
就是大膽去申請試用品,
或是不要害羞直接臨櫃使用,
如果一兩次看不到效果,
就代表這個產品不適合你,
不要浪費那個錢。
(來自中產階級的誠心建議XD)
這些高價奢華產品,
如果對你的膚況有效果,
真的很快就會看到,
怎麼說呢,
總而言之跟買樂透不一樣,
不太需要等很久,
比較像是按電梯,
有按一下,
電梯就會來的感覺。
6.
果不其然,
彼得這次試用綠寶瓶,
才塗到第三天,
我就感覺到他皮膚的差別,
以下三點分別說明:
一: 奇怪的紅色小痘子很快就好了,毛孔也變小,向上提亮了一點。
二: 整體來說,膚色有變均勻,皮膚變得比較霧的感覺,我覺得是油水變得平衡的關係,尤其是鼻頭,彼得說很像打過蠟,看起來有好好被處理過。
三: 垮垮的臉突然變小了一點。
這是我覺得最奇妙的地方,應該說是彼得整個臉,原本鬆弛的地方,有部分抬起來一點,變得比較緊縮,回到自己座位上的感覺。
想到彼得之前以為臉靠在除濕機就可以消水腫,
有種聖母從天堂伸出手把彼得從頭部抓起來的心情。
其它請各位直接看照片吧,
彼得這個保養界的聖母峰,
果然名不虛傳,
平常不保養,很快就有效。
後記:
我跟彼得說:
哇,你知道嗎,
"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這句話,
就是赫蓮娜說的耶!
似乎是赫蓮娜女士的這句話,
打開了彼得的某個開關,
他在我旁邊好像一隻彩色的鸚鵡,
一直講個沒完:
“夜市沒有香豆腐,只有臭豆腐。”
“鐘樓沒有科學怪人,只有鐘樓怪人。”
“熱炒店沒有大腸包小腸,只有薑絲炒大腸。”
“試穿小一號衣服沒有硬著頭皮,只有厚著臉皮。”
然後他說:
啊我想到了,
“向陌生人開口借衛生紙沒有面子掛不住,只有憋不住!!!”
#自己講自己笑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快去網站看看:
https://bit.ly/3kfQFBQ
HR赫蓮娜新光三越南西與A8周年慶期間綠寶瓶不但有9折優惠,
還有買1送2的特惠組喔!
Helena Rubinstein 赫蓮娜
#HR赫蓮娜 #超級精華綠寶瓶 #超越一般修護 #一滴億萬珊瑚草精華 #高效修護年輕肌底
<抽獎活動已截止,謝謝大家參與>
香奈兒白管黑管差別 在 馮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它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
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西藥是膠帶貼住症狀的邏輯
#所以貼住表面症狀不管裡面出了什麼事有可能會被害死
#不亂吃西藥
以下為對這篇文章其他方向的意見,大家也一併參考。
https://professorlin.com/…/%E9%86%AB%E5%AD%B8%E8%83%8C%E5%…/
#最重要的還是知道你吃了什麼
#不亂吃西藥和化學保健食品
醫學背後的黑幕 / 陶昌文(醫師)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
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它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
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
而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
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
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大眾呢?
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
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
鮮少有人提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
「病」則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報告證明藥物有效。
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
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
然而,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
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
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
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
不但如此,西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
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
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
因為若要降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
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
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
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
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
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
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收入。
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
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
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
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它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
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
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
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字。
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有自殺想法。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
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
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
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命非常接近。
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
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
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
我一位朋友父字姪輩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體。
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
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引發坐立難安。
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
為什麼呢?請讓我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
畢竟再有益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
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
一個有良心道德的心臟科Dr. Lin Jake醫師的從醫多年實際研究聲明※
[水]這個你必須知道睡前、洗澡時候,水分流失量大,已經養成睡前不吃東西不喝水習慣的人,容易造成血液中水分不足,而引起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的危險。
人在睡眠中仍會消耗1~2杯左右的水分,從晚餐後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前,如果都不補充水分,第二天早上起床或快天亮的時侯,【最容易發生血栓】,使血管堵住,引發心臟病及腦部疾病。
國人在習慣上喜歡睡前沐浴,洗個乾乾淨淨的澡再上床,但洗澡的時候最容易流失水份,所以醫生建議:【洗澡後,應該要馬上補水分。】如果有泡澡習慣的人,則應該在洗澡前先喝一大杯水,以免在浴室停留太久,流失過多的水分,輕者也會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的現象。
醫學界發現用口對口的方式喝礦泉水,要是剛好口腔中有少量不足以致病的綠膿桿菌進入瓶內,這個瓶子就會變成agar,12小時後,菌數就足以引起喉嚨痛!
因為怕公佈後,礦泉水會滯銷,所以廠商不敢公佈,但是醫學界教授還是勸大家喝礦泉水時,不要接觸瓶口!
這篇文字很冗長,但是請用耐心地將它閱讀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