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V焦點】台灣傑出女科學家 台大教授林依依獲最高榮譽
#薇琪在這編:真的好厲害!!
---
今天(20)日舉行第14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其中最高榮譽的傑出獎,由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依依獲得,林依依教授,利用先進的衛星遙測以及追風飛機,穿越強烈颱風取得觀測資料,進而推論超級颱風的形成原因,因此對未來颱風預報有重大貢獻而獲獎。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 #林依依 #颱風預測
---
【訂閱 #台視新聞 掌握最新消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星期威尼斯發生了53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整座城市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地方都泡在水裡。你可能想說,啊威尼斯不是本來就蓋在水上嗎?對他們來說淹水再怎麼嚴重,最多就跟台灣有個”嚴重的颱風”差不多吧? 是這麼說沒錯,不過這一次不是普通的強烈颱風,而是威尼斯的納莉颱風。 威尼斯水患越來越嚴重的原因,首先就是...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星期威尼斯發生了53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整座城市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地方都泡在水裡。你可能想說,啊威尼斯不是本來就蓋在水上嗎?對他們來說淹水再怎麼嚴重,最多就跟台灣有個”嚴重的颱風”差不多吧?
是這麼說沒錯,不過這一次不是普通的強烈颱風,而是威尼斯的納莉颱風。
威尼斯水患越來越嚴重的原因,首先就是這座城市本身的地基鬆軟造成的地層下陷。科學家估計,目前威尼斯下沉的速度大約是每年一公釐。但是影響最大的卻不是這個原因,而是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持續上升,光是這一個世紀,海平面就比起以往高了超過20公分。一邊地面越來越低,一邊水越來越高,日積月累起來這個地方的水災就越來越嚴重。
這只是普遍的情況。那這一次的水災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一次威尼斯剛好遇上了一個把潮汐、海流和季風三者的影響一次加在一起的”超級漲潮”,每一次威尼斯只要遇到這個”超級漲潮”就會淹大水。今年慘上加慘的是,老天在這個超級漲潮的日子又下起了暴雨。12號跟22號的水位分別就搶下了1923年有紀錄以來的第二高跟第三高。你就知道今年的水災有多厲害。
威尼斯這座城市一直都是世界上重要的觀光聖地,其中最著名的聖馬可廣場一帶,因為地勢低窪,在這一次的水災裡受到的衝擊最為慘烈。而廣場東面的聖馬可大教堂下方有一座12世紀時就蓋的地下墓室,在12號的大潮中慘遭海水「完全覆滅」。威尼斯主教還說這次水患已經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因為根據教堂的紀錄,水淹到教堂裡面在這一千兩百年間也只發生過六次,其中就有四次是在這20年間發生。
那這2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科學家自認己經講得夠清楚了,地球暖化水平面上升,是威尼斯現在動不動泡在水裡的主因。
但科學家不管把這字寫得再大,喊得再大聲,就是有很多政治人物可以睜著眼說瞎話,啊,什麼地球暖化?沒有啦?我們威尼斯本來就淹水,來,發你個水瓢,你回去舀一舀就好了。
在這次威尼斯開始淹大水後,威尼斯市議會趕快召開了會議,大家快來研究研究威尼斯這淹水的事該怎麼辦。中間徧左的民主黨就說,我們也該撥點經費做點友善環境的措施,比如新能源、電動車、減塑之類的。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很合理的建議,現在有誰講環保比威尼斯更有說服力呢?但現在在威尼斯市議會的最大黨,是極右的的聯盟黨(League),這個黨長久以來就是不相信地球暖化的,根據德國智庫統計的投票紀錄,在2014-2018年前,這個黨在歐洲議會,只要是環保相關的法案,全部投反對票。所以在這次的威尼斯市議會,對這個民主黨提出來的環保法案,聯盟黨又投了反對票,把環保法案丟出了門。
很諷刺的是,從來沒淹過水的威尼斯市議會,在這個法案被否決之後兩分鐘,大水就淹進了市議會。我看威尼斯市議會,以後開會,大家要學女神維納斯,都站在貝殻上。
威尼斯市目前對淹水的處理方案,很多人認為很有問題,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摩西計劃“,要在威尼斯建設近80道活動水閘,每逢大潮時便可將水閘機動升高,形成一道堤壩防線,阻絕海水湧入,還用「摩西分紅海」的聖經典故為這個計畫命名。但在十年前就該完工的計劃到現在還沒完成,還老是有貪汙的傳言。這次為了保住威尼斯的經濟命脈,威尼斯市府大撒錢,市民家裡淹水的,馬上補貼五千歐元,餐廳等商家最高還可以拿到兩萬歐元。這個補貼大概就是要讓家家戶戶,可以去買個水瓢治水。
除了錢的問題之外,這個摩西分海是不是真的能分海,也有很大的疑問。由於摩西計畫的原設計只考慮了未來一百年水位會上漲22公分,有很多學者就警告說,全球的海平面上漲是這個估算的兩倍多,幹麻要花45億歐元蓋這個沒用的東西?更不用說這些水閘對旁邊威尼斯潟湖的生態影響了。這個計畫的工期不斷拖延,就跟某個城市的大巨蛋一樣,期間也一直傳出建材生鏽、損壞等消息。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摩西計畫到底要蓋還是要拆呢?能否真的拯救威尼斯呢?大家頭上都是一堆問號。
從這次威尼斯市議會對環保法案的態度,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想要推廣對抗地球暖化的議案有多吃力。像義大利的聯盟黨,這樣不承認地球暖化的極右政黨,現在在很多國家都占領導地位,即使國家裡己經出現了跟氣候變遷有關的嚴重災害,還是不肯承認災害跟地球暖化有關。像美國加州野火燒得這麼厲害,燒得除了傳統的乾季濕季之後,現在還多了個火季,可是美國總統川普還在說地球暖化是騙人的。在南半球的澳洲,野火燒得無尾熊都快絕種了,澳洲執政的自由黨,對環保議題也還是在裝傻。
不過跟這些極右派的全盤否認相比,就算是在政策上對環境相對友善的國家,也很難避免錯亂的現象。比如挪威好了,挪威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處北極圈,對冰川的變化及北極熊的困境,特別敏感,很早就宣稱願意投入資源,來推動國際間對氣候友善的共識。但即使是挪威,也還在開採石油。所以常常看到的就是,珍珠奶茶還是要喝的,喝的時候也還是要用塑膠吸管,只不過一邊喝的時候,一邊心裡很內疚。
威尼斯的外號是水都,一個基本上蓋在水上的都市,自古以來,就要學習與大海相處,有時候人會贏,有時候海會贏。如果主事者不願承認,地球暖化是威尼斯淹水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之一,不願意對症下藥,我們可以想像,將來大海要贏的機率,只怕是越來越高。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M2UdQ0c9H8/hqdefault.jpg)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 葉廷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帶氣旋
詞曲 葉廷宇
https://www.facebook.com/yastoprain/
熱帶氣旋 悄悄接近了
冷熱空氣 都是形成的原因
風雨之前 總是特別安寧
片刻晴朗 就要消失了
新聞預報 這個夜很煎熬
我們都知道 可是逃不了
他離開那一夜 我捲入暴風圈
傾盆大雨 淋到心底 濕透也無能為力 喊停
又是個颱風天 又想起他的臉
越想越危險 越想越暈眩
越想就越無法轉離他的暴風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6ODm6i4fJk/hqdefault.jpg)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 葉廷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帶氣旋
詞曲 葉廷宇
https://www.facebook.com/yastoprain/
熱帶氣旋 悄悄接近了
冷熱空氣 都是形成的原因
風雨之前 總是特別安寧
片刻晴朗 就要消失了
新聞預報 這個夜很煎熬
我們都知道 可是逃不了
他離開那一夜 我捲入暴風圈
傾盆大雨 淋到心底 濕透也無能為力 喊停
又是個颱風天 又想起他的臉
越想越危險 越想越暈眩
越想就越無法轉離他的暴風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cihclqoA1Y/hqdefault.jpg)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 [討論] 颱風生成條件- 看板TY_Resear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下面是颱風生成環境條件一些比較細的說明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一看
摘自<天氣學>一書
●條件一:高溫、高濕、層結不穩定的大氣
熱帶海洋上低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 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海溫越高, 則低層氣溫越高、
濕度越大、位勢不穩定越明顯。颱風必須形成於海面水溫>=26度至27度攝氏的暖洋面上
。一般來說, 全球熱帶洋面上全年都滿足海面水溫>=26.5度攝氏。只有赤道以南的東南太
平洋上,全年海面水溫低於26.5度攝氏, 這正是該海域沒有颱風發生的主要原因。
西北太平洋上, 夏季海溫特別高。有一片東西長20度至25度經距, 南北寬10度緯距以
上的溫度>=30度攝氏的高海溫區. 這是其他季節, 其他洋面沒有的. 這個高海溫區軸線與
夏季ITCZ位置相接近, 並與25年颱風發生頻數最大軸線幾乎重合。這種極為有利的海溫條
件與大氣動力條件, 可能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主要原因。
颱風的發生還與海面以下水溫垂直分布有關. 據1901-1965年8-9月共89個西北大西洋
颶風的分析, 取海面及其下200英尺間水溫差, 它與颶風生成有以下的關係:約92%的颶風
生成於溫差<=7度華氏時; 而溫差<=3度華氏的竟占87%. 當海面以下水溫很涼時, 溫差>=1
5度華氏時. 颶風生成的比例只占3%. 可見海面以下水溫越高, 分布越均勻, 颱風越容易
發生發展。
●條件二:對流層風速切變小
對流層風速垂直切變的大小, 決定著一個初始熱帶擾動中分散的對流凝結釋放的潛熱, 꼊能不能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範圍之內. 如果垂直切變小, 即通風條件不良, 上下層空氣
相對運動很小. 則凝結釋放的潛熱始終在加熱一個有限範圍內的同一些氣柱, 而使之很快
增暖形成暖中心結構, 初始擾動迅速發展而形成為颱風. 反之, 垂直切變大, 通風良好
. 潛熱將被迅速輸送出初始擾動區的上空. 形成不了暖中心, 也不可能有颱風生成。
風速垂直切變通常取為200hPa緯向風速減850hPa緯向風速之差. 垂直切變的分布與颱風的
發生密切有關. 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與南印度洋的熱帶
洋面上, 垂直切變很小, <=10海里/ 時的範圍正與颱風發生區-對應而略大些。
在北印度洋, 夏季盛行西南季風, 高層盛行強東風, 所以垂直風速切變的絕對值很大
。因而除孟加拉灣北端偶而有颱風生成外, 北部印度洋盛夏很少有颱風生成. 只有在過渡
季節4月和10月, 垂直切變很少. 相應地, 北部印度洋熱帶風暴主要發生在春季和秋季。
在西南大西洋, 東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 垂直切變值相當大(20-40海里/時) , 可以認為
, 這正是這些海域沒有或很少颱風生成的主要原因。
●條件三:原先存在的熱帶低壓擾動쨊 颱風都是從一個原先存在的熱帶低壓擾動﹝即颱風的胚胎﹞發展加強而形成的。這實際上
可歸之為原先已有低層氣旋性渦度存在。據中國氣象局統計, 西太平洋至南海颱風來源於
4種初始擾動:
熱帶輻合帶中的擾動, 約占總數的80-85%
東風波, 約占10%
中高緯長波糟中的切斷低壓, 或高空冷渦, 約占5%
斜壓性擾動, 約占5%以下
過去曾以為大洋中部就是颱風的源地。衛星雲圖揭示出, 颱風胚胎的源地在更遠的東
面。如西太平洋的颱風胚胎很多來源於東太平洋。大西洋颶風60%來源於非洲沿岸東風帶
擾動。1972年6月17-25日的颶風Agnes來自南半球秘魯海上反常的暖水面上一個中尺度雲뤊團往北越過赤道, 而於加勒比海發展成颱風。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上有些低渦擾動移到
熱帶洋面上, 變性發展而形成颱風。
●條件四:地轉參數(f)
地球自轉作用(地轉參數的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 因此, 颱風都在距赤道5
度緯距以外的熱帶洋面上生成, 只有西北太平洋有個別颱風例外地形成於北緯3度左右. ꘊ躧b赤道附近北緯3度至南緯3度, 則從未發現有颱風生成。
附帶介紹:颱風生成參數(s.g.p)
W.M.Gray歸納了六個氣候背景條件而提出一個颱風生成參數(s.g.p),這六個因子是:
(1)低層渦度
(2)地轉參數
(3)垂直切變參數
(4)海洋熱能或60米深處海溫
(5)濕穩定度參數
(6)中層相對濕度
由此六參數經特定公式可算出s.g.p,愈高颱風愈容易生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27.8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