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第一個寫招財進寶合體字的人是誰?
答案是沒有人知道。原因當然是因為年代太久遠,古時也沒有版權的法制概念,更加沒有社交網絡,所以就歸類為民間創作,作者名字叫佚名。
想起早期篆書隸書的書法作品,大都沒有署名,唐朝後,開始出現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優秀書法家的名字,書丹開始留名。
我希望合體字也是這樣。
或許你認為合體字「求其合都合到啦」,其實一個好的合體字,要寫得像,需要反覆修改,要寫得美,需要書法功底。或許合字體不是藝術,但好的合體字,絕對是一個好的設計。如果一樣東西沒有價值,也不會有人流傳使用,對嗎?
欣賞創作的前題,是尊重創作者。他們的名字,值得被記住。
畫字
#送可以
#捐都得不過問原創人先
#商業用途商業解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的兩位主人翁,一位是趙佶,另一位則是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兩人的共通點是藝術造詣高,同時也都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後代子孫,而趙佶更是鼎鼎大名的宋徽宗! 在治國上宋徽宗是位差勁的皇帝,他好大喜功、奢侈浪費、任用貪官,激起各地民變;而聯金滅遼的政策更是直接導致金兵南下入侵,造成他自己與他兒子欽宗雙雙被...
顏真卿柳公權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私讀推薦】~《當書法穿越唐朝》
《當書法穿越唐朝》是以唐代書法名家的個人故事為經,經典作品為緯,讓書法這項如同詩歌一般,於唐代無所不在,真切融入全民生活的藝術型態,透過書中這些筆勢、碑帖和軼事,有血有肉又饒富趣味地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
書法之美,在於筆法、氣勢、結構章法彼此完美結合後所展現的文字表現藝術,其具象呈型又抽象表意的美感,也讓它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談到書法,或許可以先稍微追溯文字起源。
倉頡造字傳說約莫距今5000年前,文字的出現,代表著以文字記載歷史的〝信史〞就此展開。但中國真正的信史目前只能追溯至商朝(約西元前1600年),至於有著許多傳說的夏朝至今並無任何文字既記錄出土,故並未存有信史。
再到西漢時期,約西元前139年,由淮南王劉安所主持編著的《淮南子》卷八《本經訓》中曾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從現代科學角度判斷,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穀粟之雨,鬼神因無法遁形故而夜裡哭號,大概只是出自古人浪漫或迷信的想像。
另有一說,文字出現之後相關欺詐事件也從此滋生,人們為了追逐小利而放棄耕作,老天知道農夫都跑光了,即將發生飢荒,故降下穀粟之雨;鬼怪則害怕被文書記載罪狀並審判,以致徹夜啼哭。若以《淮南子》的思想基礎為道家精神來看,這個說法所強調的多半是道家反對投機取巧詐騙虛偽的觀點。
最初的象形文字,因歷史沿革和地域差異發展出不同文字形式,例如:契文(甲骨文)、彝銘(彝音〝宜〞,銅器銘文)、大籀(籀音〝宙〞,也屬銘文,毛公鼎為代表)、小篆(秦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
若不把被神化得太虛渺的倉頡大哥放在考慮之內→除了〝天雨粟,鬼夜哭〞,人家還〝頡首有四目〞,也就是有四隻眼睛的意思,自商朝甲骨文至東漢楷書的出現,時間之河已經流動了1600年以上。
文字書寫發展至此,除了作為祭祀、占卜、或記事之用,還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同時延伸出高度審美及藝術性。
======================
尤其東晉與唐代,足可並稱書法兩大盛世。
東晉書法名家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兩位名號震鑠古今,後世如我們,不管書法寫得好不好,肯定都聽過其大名。唐代書法發展已然成熟,大師眾多,各類書體都有其代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張旭和懷素等人皆是。能夠這般興盛,一方面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另一方面自然是帝王強力推廣,不只作為政治功能,也是出自個人喜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
藉由《當書法穿越唐朝》的獨特觀點,加上作者淵博知識與幽默文字,很輕鬆地讓讀者在跟著古人隨形運筆之間,便貫穿了整個大唐的興盛衰迭。書中文圖並列,詳細比較各人筆法差異,從此諸位大師與其墨跡不再只是歷史課本或中國美術史上的某個必考重點,而是真能從中觀察、體會其學之精、心之態、書之勢與筆之意。
舉例來說,大家小時候寫書法大概都練過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光看那字體,可能會想像歐陽詢本人大概長相威武,相貌不凡,但聽說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舉出了好幾個很妙的小故事,讓我即使無法看到歐陽詢他老人家玉照,卻已經在噴飯之際勾勒出他的特殊形貌,還有,那讓人佩服的才學與自信。
======================
人生是漫長的學習之路,若能充滿趣味,肯定讓人充滿求知動力並享受其中。這是一本會忍不住邊讀邊噗哧笑出聲的書法之書,打開首頁便欲罷不能,也讓人又見識了泱泱大唐的另一面貌。何況故事要寫得自然自在趣味橫生,不因循單調,卻又不能為了刻意搞笑而廢話過多,實在難得。
特地帶上這本書來後山酒莊區,順道追逐歲末時分葡萄園的美麗身影。暖暖陽光和舒涼徐風中,被滿布燦爛金黃的葡萄樹圍繞,,還能一邊看書真愜意。即使這杯Syrah酒體實在貧弱,只有香氣還可以,依然不小心就跟這些有趣的唐人唐事一塊待到了日暮時分。因為太好玩太好看,迫不急待想推薦給大家,希望你也能從中獲得同樣的樂趣。
#看完會手癢
#小時候真該好好練字少打電動
#那個釀酒師加加油好嗎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顏真卿柳公權 在 相聲百人一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柳公權》
柳公權,是唐代書法家。他曾擔任太子少師,輔佐太子,世稱「柳少師」。
柳公權最初學習王羲之的書體,又鑽研顏真卿和各家書法,繼承前人,融合不同書體的長處,且有所創新,自成一家。他所寫的行書、楷書特別精妙,字體瘦勁,結構嚴謹,因為有獨到特色,被稱為「柳體」。
柳公權在唐朝當代就享有盛名,民間甚至流傳著「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公卿王侯們以重金聘他書寫碑文,若有人為先人立碑,卻沒有得到柳公權的手書,還會被人譏笑不孝。他二十九歲考上進士,做的是地方官。但是因為書法寫得好,被唐穆宗看中,才調任長安。
《舊唐書》記載,唐穆宗曾問柳公權:「該如何才能把書法寫好呢?」柳公權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寫書法,是發自內心。如果落筆時心中正直,自然就能寫出好字。如果人品不高,是寫不出好字的。事實上,柳公權說出這一番話,是為了勸諫唐穆宗。當時唐穆宗怠於朝政,耽溺酒色,柳公權以書法比喻朝政,一方面說明了自己對書藝的創作態度,一方面,巧妙地藉由書法精神「筆諫」。「心正筆正」,比喻內心公正,則行事正直。「心正筆正」也成為書法倫理標準,除了書法,文學、繪畫等藝術作品都相當程度反映出作者的性格、修養和思想。柳公權為人剛毅不阿,人品高尚,正所謂「字如其人」,他的字體也因此清勁挺拔。後人不但看重他的書法作品,也同樣敬仰他的為人。
柳公權曾向唐文宗建言,不要派郭文做分寧縣的主管。文宗聽了不大高興,就問:「郭文做官一向沒有過失,我這樣安排難道有什麼不妥嗎?」柳公權答:「郭文對國家貢獻很多,您如此分派本來應該是對的。但有許多議論的人,他們卻說,郭文是因為讓兩個女兒入宮,才能得到這樣的安排。」文宗說明,郭文兩個女兒進宮,是為了參見太后,與皇上無關。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又怎麼能夠使每個人都明白呢?」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樂府詩〈君子行〉,旨在告訴世人君子應有的行為舉止,開頭兩句就是:「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走在瓜田中,彎腰整理鞋子,難免引人懷疑是在借此掩飾偷摘瓜果的惡行。同樣的,走在李樹下,舉手整理頭上的帽子,也會讓人起疑是在偷摘李子。要謹慎小心,不要製造讓人懷疑的處境,自然也就不會惹來麻煩。
楷書在唐代發展到極致,其中又以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兩人並稱「顏柳」。「顏筋柳骨」,指的是兩人的字體風格,顏真卿字體筋肉豐滿,柳公權則存其骨感,但兩人皆筆力遒勁。柳公權留下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金剛經〉,都是書法經典作品。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Q9cH4_dXE&t=63s
顏真卿柳公權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兩位主人翁,一位是趙佶,另一位則是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兩人的共通點是藝術造詣高,同時也都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後代子孫,而趙佶更是鼎鼎大名的宋徽宗!
在治國上宋徽宗是位差勁的皇帝,他好大喜功、奢侈浪費、任用貪官,激起各地民變;而聯金滅遼的政策更是直接導致金兵南下入侵,造成他自己與他兒子欽宗雙雙被擄,客死異鄉,北宋也因此滅亡。但在藝術表現上,他卻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尤其在書法及繪畫二方面,有著不凡的成就;尤其是獨創的瘦金體,更是流傳後世,雅俗共賞。如果趙佶不當皇帝,有可能會成為史上偉大的藝術家,可見把一個人放對位置非常重要,在職場是如此,國家社稷亦若是!
趙孟頫生於宋末,與宋徽宗相同的,他也是才華洋溢,成就非凡的藝術家!在書法上,趙孟頫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而他倡導以書法之筆來繪畫,追求筆墨合一的境地,更是使得元代的山水有了極重要的變化,同時,這也將中國傳統山水畫帶入另一個新的境界!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DLc7pqmFS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