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創意扭轉世界 】
🙂🙂🙂
---
美國一位小文案 Alec Brownstein 為了進入大廣告公司做高級文案,透過 Google 的 Adword 購買了五位創意總監的名字。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會搜索自己的名字,所以在關鍵字競價的廣告上,他寫道:「搜索自己的名字很有趣,跟我一起工作更有趣。」(Googling yourself is a lot of fun. Hiring me is fun , too.)
結果這個孩子獲得了四次面試的機會,其中兩個面試給出了 Offer,Alec 成為了紐約 Y&R 的一名資深文案。
整個求職過程,花費 6 美元。
【 六塊錢找到理想工作,應屆畢業生做得到嗎? 】
#古里奧說:工作的意義,若沒有做過很多很多,又怎麼會有深刻的體會?
—— 本文閱讀時間約 3 - 4 分鐘 ——
這個故事你可能聽過,美國一位小文案 Alec Brownstein 為了進入大廣告公司做高級文案,透過 Google 的 Adword 購買了五位創意總監的名字。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會搜索自己的名字,所以在關鍵字競價的廣告上,他寫道:「搜索自己的名字很有趣,跟我一起工作更有趣。」(Googling yourself is a lot of fun. Hiring me is fun , too.)
結果這個孩子獲得了四次面試的機會,其中兩個面試給出了 Offer,Alec 成為了紐約 Y&R 的一名資深文案。
整個求職過程,花費 6 美元。
又到了畢業求職的季節,很多剛畢業的孩子都著急自己的未來,他們總是幻想可以像 Alec 一樣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完美工作。
但最近幾年我卻對招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保守,不太願意敞開面試這些初生之犢,不是他們不像 Alec 一樣聰明,出彩,而是對於工作、職業、事業的想法,我愈發的覺得新生代不太明確。
我總想 Alec 的故事,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做不出來?可能,是他們想的太多了,而做的卻不夠。
▍我就是要進頂尖公司 ▍
西蒙官人最近因為被應屆生強迫介紹去大廣告公司極其煩惱,甚至還寫文章「規勸」想進 O 記的孩子冷靜和後退。
當然他的風格一向比我刺激,對奇怪事也攻擊的非常直接。我招聘了這麼多年,見過太多「必須要進 O 記」的孩子,所以多少明白他們執著,甚至有些偏執的心理。
🔍《西蒙官人:一盆潑給應屆生的涼水》原文
→→ https://goo.gl/b4Rf9V
很多對廣告充滿狂熱的孩子認為,要成就一番廣告事業,就必須得進頂級廣告公司。
這個想法我覺得比較奇怪,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由一間公司創造的。當然每個行業都有頂尖公司,但不進入頂尖公司就做不了事情嗎?
中國六千多億的廣告市場也不是這一家公司創造出來的,甚至還有很多其他精彩的公司,在不同的領域裡面領導著行業的前進。
退一步說,就算「要進就進最好的公司」的心態值得鼓勵,我們恐怕也要掂量一下為什麼頂尖的公司要錄用我?
是因為自己是頂尖高校最佳成績畢業,還是拿過頂尖國際獎項,還是某項技能特別超群?
這麼說雖然現實,#但我們作為面試官,#找的無非也就是這些與眾不同的閃光點。哪怕是比別人更吃苦耐勞,更願意忍受精神和肉體的鍛煉,也算是亮點之一。
如果沒有,一廂情願的「想」進入某個公司,就真的只是想想而已。
▍團隊不能太差,工作不能無聊,工資也不能太低 ▍
這幾年應屆畢業生對工作提出的要求逐漸變高,且這些高標準似乎成了某種「必須」 。
我聽到很多初入職場的孩子,抱怨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公司文化、同事關係、客戶要求以及薪資待遇。
有時候聽多了,我也被洗了腦,感覺這個社會確實不太對得起他們。他們值得擁有更好的,所以勸他們趕緊另謀出路,找更好的機會。
這個商業世界什麼時候變成了完美的代名詞?我也不清楚。
更讓我困惑的是,不知道這些孩子是從哪裡學來的衡量工作好壞的諸多緯度和標準,#他們對工作的挑剔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對他們的挑剔程度。
我們可以忍耐他們的浮躁、無知、粗心甚至無禮,但他們卻不可忍受工作的很多基礎要求。
當我們調侃實習生或剛畢業的學生不會用影印機,不知道怎麼登錄微信後台時,他們已經對我們這種調侃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必要的尊重。
大多數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不懂是應該的,公司有責任有義務教會自己,在教的過程中自己的收入不可以低於同學,而當碰到自己做錯的時候,應該得到原諒和鼓勵。
好吧,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盡量這樣做,但初衷是不想他們太早接觸社會的殘酷,而到最後,我總驚奇的發現他們會在一個我意想不到的地方覺得職場太苦,想要逃離。
▍ 我是誰?我的未來在哪裡?我應該怎麼辦? ▍
我習慣跟不同職位的同事不定期閑聊,一方面了解跟多團隊和他本人的情況,另一方也可以對其他同事的情況進行側面了解。
這些聊天的總體感覺是,越是資淺的同事跟我聊的內容越宏大,經常要花好多個小時跟他們聊行業的未來,公司的方向,以及他個人的職業規劃。
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問哲學性問題是好事,我願意陪他們聊聊人生和遠方,然而沉溺於其中,總是跟未來糾纏不清,卻不願意關注眼前的事難免讓人覺得有些眼高手低、不務實。
記得有一次一位放棄了外地實習機會來上海加入我們的實習生,在下班之後忐忑的來打斷還在加班的我,試探性的問是否可以聊聊。
我放下正在著急的事情,請她坐下。她告訴我自己很沮喪,因為她的上司覺得她不適合做現在在做的工作。她現在開始懷疑自己,以及自己是否還適合做廣告?
我問她「是什麼具體的事情讓她的上司感受如此,比如是文件不能及時做完,還是做的質量不高,還是總是理解不對?」她含糊其辭,說不出什麼。
我說你的上司應該不是第一次這樣說了,「請問你從第一次開始被批評到現在,做了什麼來改進自己的表現?」她又再次含糊其辭。
「所以你什麼都沒做?」我有些驚訝。
「我盡量去做那些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感覺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更投入,可是她(她的上司)還是說我做的不夠好,所以我感覺自己不適合做這份工作。但如果我回家去,我會被笑話死的,當初我放棄所有來上海進入這麼大的公司,結果現在要灰溜溜的回去。」她說的自己都要哭了。
我已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請她好好跟自己的領導聊一聊,認真的記錄下來自己到底哪裡做不足,再從每一個點去改善。
這個孩子可能不知道,在她鼓起勇氣來找我之前,她的領導已經跟我反映過她的情況。
連 Outlook 怎樣用都不太清楚的孩子,她的領導感覺基礎不好,但教導她其實不累,不能舉一反三,不能嚴格執行,才讓她的領導徹底放棄。
然而當我跟她本人說工作之餘應該多看些軟件教程時,她卻要跟我討論是否不應該繼續做客戶服務,而轉行去做文案。
Alec 的故事發生在 2010 年,七年過去了,他現在已經是一間甲方公司的創意副總裁。
很多人都知道 Alec 用了一個非常創意的方式給自己找到了工作,然而很少人知道,其實在這之前,Alec 已經在 BBDO 以及陽獅集團做過文案的實習生和初級工作。
雖然我不認識他本人,但我相信當他決定用谷歌關鍵詞購買的方式找到新工作時,他腦子裡肯定不是在盲目的追求最頂端的公司,也並不苛求找到所謂「公平」的工作待遇,更沒在權衡自己是否適合廣告文案這份工作。
工作的意義,不做過很多很多,又怎麼會有深刻的體會。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goo.gl/EZhV3K,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
🎧 臉書所有文章目錄:https://goo.gl/rZ64lP
頂級高校哪裡看 在 古里奧 Coolio 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六塊錢找到理想工作,應屆畢業生做得到嗎? 】
#古里奧說:工作的意義,若沒有做過很多很多,又怎麼會有深刻的體會?
—— 本文閱讀時間約 3 - 4 分鐘 ——
這個故事你可能聽過,美國一位小文案 Alec Brownstein 為了進入大廣告公司做高級文案,透過 Google 的 Adword 購買了五位創意總監的名字。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會搜索自己的名字,所以在關鍵字競價的廣告上,他寫道:「搜索自己的名字很有趣,跟我一起工作更有趣。」(Googling yourself is a lot of fun. Hiring me is fun , too.)
結果這個孩子獲得了四次面試的機會,其中兩個面試給出了 Offer,Alec 成為了紐約 Y&R 的一名資深文案。
整個求職過程,花費 6 美元。
又到了畢業求職的季節,很多剛畢業的孩子都著急自己的未來,他們總是幻想可以像 Alec 一樣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完美工作。
但最近幾年我卻對招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保守,不太願意敞開面試這些初生之犢,不是他們不像 Alec 一樣聰明,出彩,而是對於工作、職業、事業的想法,我愈發的覺得新生代不太明確。
我總想 Alec 的故事,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做不出來?可能,是他們想的太多了,而做的卻不夠。
▍我就是要進頂尖公司 ▍
西蒙官人最近因為被應屆生強迫介紹去大廣告公司極其煩惱,甚至還寫文章「規勸」想進 O 記的孩子冷靜和後退。
當然他的風格一向比我刺激,對奇怪事也攻擊的非常直接。我招聘了這麼多年,見過太多「必須要進 O 記」的孩子,所以多少明白他們執著,甚至有些偏執的心理。
🔍《西蒙官人:一盆潑給應屆生的涼水》原文
→→ https://goo.gl/b4Rf9V
很多對廣告充滿狂熱的孩子認為,要成就一番廣告事業,就必須得進頂級廣告公司。
這個想法我覺得比較奇怪,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由一間公司創造的。當然每個行業都有頂尖公司,但不進入頂尖公司就做不了事情嗎?
中國六千多億的廣告市場也不是這一家公司創造出來的,甚至還有很多其他精彩的公司,在不同的領域裡面領導著行業的前進。
退一步說,就算「要進就進最好的公司」的心態值得鼓勵,我們恐怕也要掂量一下為什麼頂尖的公司要錄用我?
是因為自己是頂尖高校最佳成績畢業,還是拿過頂尖國際獎項,還是某項技能特別超群?
這麼說雖然現實,#但我們作為面試官,#找的無非也就是這些與眾不同的閃光點。哪怕是比別人更吃苦耐勞,更願意忍受精神和肉體的鍛煉,也算是亮點之一。
如果沒有,一廂情願的「想」進入某個公司,就真的只是想想而已。
▍團隊不能太差,工作不能無聊,工資也不能太低 ▍
這幾年應屆畢業生對工作提出的要求逐漸變高,且這些高標準似乎成了某種「必須」 。
我聽到很多初入職場的孩子,抱怨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公司文化、同事關係、客戶要求以及薪資待遇。
有時候聽多了,我也被洗了腦,感覺這個社會確實不太對得起他們。他們值得擁有更好的,所以勸他們趕緊另謀出路,找更好的機會。
這個商業世界什麼時候變成了完美的代名詞?我也不清楚。
更讓我困惑的是,不知道這些孩子是從哪裡學來的衡量工作好壞的諸多緯度和標準,#他們對工作的挑剔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對他們的挑剔程度。
我們可以忍耐他們的浮躁、無知、粗心甚至無禮,但他們卻不可忍受工作的很多基礎要求。
當我們調侃實習生或剛畢業的學生不會用影印機,不知道怎麼登錄微信後台時,他們已經對我們這種調侃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必要的尊重。
大多數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不懂是應該的,公司有責任有義務教會自己,在教的過程中自己的收入不可以低於同學,而當碰到自己做錯的時候,應該得到原諒和鼓勵。
好吧,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盡量這樣做,但初衷是不想他們太早接觸社會的殘酷,而到最後,我總驚奇的發現他們會在一個我意想不到的地方覺得職場太苦,想要逃離。
▍ 我是誰?我的未來在哪裡?我應該怎麼辦? ▍
我習慣跟不同職位的同事不定期閑聊,一方面了解跟多團隊和他本人的情況,另一方也可以對其他同事的情況進行側面了解。
這些聊天的總體感覺是,越是資淺的同事跟我聊的內容越宏大,經常要花好多個小時跟他們聊行業的未來,公司的方向,以及他個人的職業規劃。
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問哲學性問題是好事,我願意陪他們聊聊人生和遠方,然而沉溺於其中,總是跟未來糾纏不清,卻不願意關注眼前的事難免讓人覺得有些眼高手低、不務實。
記得有一次一位放棄了外地實習機會來上海加入我們的實習生,在下班之後忐忑的來打斷還在加班的我,試探性的問是否可以聊聊。
我放下正在著急的事情,請她坐下。她告訴我自己很沮喪,因為她的上司覺得她不適合做現在在做的工作。她現在開始懷疑自己,以及自己是否還適合做廣告?
我問她「是什麼具體的事情讓她的上司感受如此,比如是文件不能及時做完,還是做的質量不高,還是總是理解不對?」她含糊其辭,說不出什麼。
我說你的上司應該不是第一次這樣說了,「請問你從第一次開始被批評到現在,做了什麼來改進自己的表現?」她又再次含糊其辭。
「所以你什麼都沒做?」我有些驚訝。
「我盡量去做那些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感覺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更投入,可是她(她的上司)還是說我做的不夠好,所以我感覺自己不適合做這份工作。但如果我回家去,我會被笑話死的,當初我放棄所有來上海進入這麼大的公司,結果現在要灰溜溜的回去。」她說的自己都要哭了。
我已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請她好好跟自己的領導聊一聊,認真的記錄下來自己到底哪裡做不足,再從每一個點去改善。
這個孩子可能不知道,在她鼓起勇氣來找我之前,她的領導已經跟我反映過她的情況。
連 Outlook 怎樣用都不太清楚的孩子,她的領導感覺基礎不好,但教導她其實不累,不能舉一反三,不能嚴格執行,才讓她的領導徹底放棄。
然而當我跟她本人說工作之餘應該多看些軟件教程時,她卻要跟我討論是否不應該繼續做客戶服務,而轉行去做文案。
Alec 的故事發生在 2010 年,七年過去了,他現在已經是一間甲方公司的創意副總裁。
很多人都知道 Alec 用了一個非常創意的方式給自己找到了工作,然而很少人知道,其實在這之前,Alec 已經在 BBDO 以及陽獅集團做過文案的實習生和初級工作。
雖然我不認識他本人,但我相信當他決定用谷歌關鍵詞購買的方式找到新工作時,他腦子裡肯定不是在盲目的追求最頂端的公司,也並不苛求找到所謂「公平」的工作待遇,更沒在權衡自己是否適合廣告文案這份工作。
工作的意義,不做過很多很多,又怎麼會有深刻的體會。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goo.gl/EZhV3K,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
🎧 臉書所有文章目錄:https://goo.gl/rZ64lP
頂級高校哪裡看 在 強國大崩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年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在這一全球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廣的智庫報告中,中國智庫在數量上以426家位居全球智庫排名的“榜眼”。
過去的一年,也被媒體稱為中國智庫的“迸發年”。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到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首個中國智庫報告……智庫發展的熱潮撲面而來。那麼,我國智庫是不是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
智庫,也稱為思想庫、智囊團,有人將其形容為一個國家的智商。服務於公共政策是智庫的“天然基因”,它能有效彌合知識和政策之間的鴻溝。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智庫的發展。
我國智庫發展處於什麼樣的水平?《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智庫總數為6826家,美國智庫以1828家位列第一,中國智庫以426家位列第二。中國社會科學院位列非美國的全球頂級智庫第九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均進入前100名。不過,“從全球頂級智庫排名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仍相對滯後”,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指出。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將我國智庫分為黨政軍智庫、社會科學院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四大類。從我國活躍智庫(活躍智庫是指當前正常運行,並且對公共政策形成和社會公眾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智庫)的類別特征看,有2/5是黨政軍智庫,其中“國字號”智庫又占黨政軍智庫的30%左右。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主任王榮華指出,“我國受財政資助的智庫機構特別多,這是我國智庫有別於歐美國家智庫的一個顯著特點。”地區智庫發展不均衡是我國智庫的另外一個特點。我國活躍智庫約60%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中部、西部地區的活躍智庫分布僅為17.0%和17.5%。
由於歷史沿革和體制原因,民間智庫一直是我國智庫發展中的“短板”。民間智庫盡管近年來有所發展,但在經費保障、項目來源、成果上呈通道、建言獻策平台上先天不足,患上了“侏儒症”。“用魚龍混雜來形容當下的我國民間智庫,並不為過。”國觀智庫創始人任力波指出,“現在的民間智庫,有很多以前是咨詢公司、調查公司、信息公司,他們現在都在開展智庫發展計劃,其中既有實質業務上的轉型,但也有很多是提法上的噱頭。”
影響力是智庫發展的關鍵所在。王榮華指出,“我國智庫中,關注國家發展層面問題的智庫影響力會更大一些,關注區域層面問題的地方智庫的影響力則相對較小。”此外,我國智庫主要聚焦於經濟政策、政治建設與國際問題研究,專業化分工相對不足。這也是我國智庫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成長中的煩惱
不可否認,我國智庫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有力推動了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進程。可若認真給我國智庫發展把把脈,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近”與“遠”問題。當今中國,活躍度高、影響力強的智庫以官方或半官方為主。這些智庫與決策機構距離“近”,成果能快速被應用到公共政策中。但走得太近,就存在缺乏公信力、難以形成“獨到見解和意見”的危險,與公眾距離容易“遠”。錢由上級給,承擔人是圈定的,再加上項目結項也常由政府部門來組織,“這樣的智庫充其量只是個‘幕僚’的角色,很難保證其獨立性、客觀性、社會性和創新性”,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社會科學教研部副教授胡銳軍指出。因此,如何保持“近”與“遠”的平衡,是我國智庫發展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二是“闡釋”與“創新”問題。智庫要走在決策的前面。但是,“在現有體制下,決策咨詢往往會出現‘專家秀’等情況,即專家為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背書’,從而出現專家決策咨詢的‘空洞化’和‘符號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強認為,國內智庫有許多還屬於闡釋性智庫而非創新性智庫。官方智庫大多集中在政策的解讀而缺少研究關口前移的意識,高校智庫的專家學者在政策咨詢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這些都影響了“智”與“政”的結合水平。
三是“譜系長”與“頻道多”問題。縱向上,從中央到地方,不同層次的智庫形成長長的鏈條。所以,“譜系長”是我國智庫的特色之一。橫向上,黨政軍智庫可區分為發展研究中心、黨校、行政學院、各部委研究機構以及軍方智庫等不同類別,再加上社會科學院智庫、高校智庫以及民間智庫等,使我國智庫呈現出門類龐雜、形態各異、“頻道多”的特點。“長”與“多”使我國智庫發展既分散又重疊,條塊分割,各個條塊封閉運行,相互間交流乏力,進而產生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培育我國智庫的“中國特色”
我國智庫正面臨最好發展機遇,但要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我國智庫發展的目標。那麼,“中國特色”特在哪裡?“新型”又新在何處?
“中國特色就是要充分反映智庫發展的‘中國國情’‘中國背景’‘中國元素’;‘新型’則主要是針對‘傳統’而言。”王榮華指出,這個“新型”體現為研究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基礎、以科學決策為目的,是公共政策變遷與專家參與互動的結果。胡銳軍指出,符合中國國情、反映中國實踐的中國智庫建設還應該堅持服務理念,“一流的智庫不僅僅只是服務領導,還要引領社會思潮,而最終目的是服務人民。”
毫無疑問,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戰認為,“關鍵是要形成政府引導並影響智庫、智庫客觀獨立服務政府的新型關系和多元化發展格局,培育出獨立的思想與智庫的‘庫格’。”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民間智庫該如何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任力波認為,民間智庫要有自身的“格局”定位,科學看待與官方智庫的差異,“民間智庫有咨詢、調查、信息等類別,差異化發展反而是出路。”
人才是智庫的核心,沒有人才的智庫終將是個空架子。美國頂尖智庫人才的“旋轉門”機制已經被證明是其能夠產出高質量成果的關鍵所在。胡銳軍認為,我國智庫“也應該逐步建立類似的人才流動機制,建立起智庫人才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中國式‘旋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