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今年,台灣已經相對幸福許多了,而今猶如不定時炸彈的疫情再度升溫,相信這次我們可以再度守住,也能夠一起度過這個難關。雖然金穗影展取消相當遺憾,還是要呼籲大家配合政府政策,做好防疫措施,盡量保守行事,這時候就要老套地說,當世界不得不慢下來的時候,消磨時光的最佳休閒娛樂,當然莫屬挑一部電影,選一本好書,重新尋找自己與外界的平衡。因此,不免俗要來推薦近期的入手書單,這次不但有五月選書《聊天記錄》,有自己的書《光影華爾滋》,同時還在美麗的華山 青鳥 Bleu&Book 策劃了神秘特陳與延伸選書,之後再來詳細介紹,也歡迎大家假日可以隨意前往參觀。
⠀⠀⠀⠀⠀
⠀⠀⠀⠀⠀
那我們首先來看,已單獨介紹過的每月一書莎莉魯尼《#聊天記錄》,我們還有一場相關講座「《聊天紀錄》新書分享會 ── 當我們聊天時我們在聊什麼」(https://fb.me/e/1mtGnWCvm),歡迎事先報名,若疫情有任何影響也會另行通知。講述 21 歲的女大學生法蘭希絲,熱愛詩和寫作。某次,她和前女友玻碧,因為一場詩歌朗誦會,意外結識藝文圈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和她的演員丈夫尼克,一對年輕人自此踏進一個有豪宅、派對和度假別墅的布爾喬亞世界,她們深受新朋友吸引,雙方妙語如珠,無話不談。在他們聊天的過程,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逐漸開展。向來膽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法蘭希絲,與尼克愈走愈近,這樣的親密關係迫使她面對自己前所未有的脆弱。小說處理現代人隨時可能面臨的情感難題 —— 渴望一段親密關係,卻又擺脫不掉焦慮感。莎莉魯尼是心理描寫的高手,探討人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又藉此來定義自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開端。有真心朋友,又煩又享受。這部刻劃愛與友誼的精彩小說,語言清澈直白,無疑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一方面對性愛和創作充滿自信,敏感且好強的內心卻又受困於肉眼看不到的柵欄。《聊天紀錄》對人的觀察更為聰慧,魯尼筆下能言善辯的人物或許沒能表達脆弱的自我,她卻用獨有的聲音替他們發聲。
⠀⠀⠀⠀⠀
其次,還是稍微提一下介紹過非常多遍的《#光影華爾滋》,這裡就不用太多篇幅贅述。關於三十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這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接下來是考慮五月選書時也斟酌過的兩本小說,一本為繼帕慕克之後土耳其最受全球注目的當代作家艾莉芙夏法克《#倒數10分又38秒》。出生在凡城的萊拉天真無邪,不明白為什麼阿姨說她才是自己的母親;不明白為什麼家裡不許有任何西方世界的東西;不明白叔叔一再爬上自己的床,父親卻要她假裝沒這件事。終於有一天,她逃離那個家,投奔所有對現實不滿的人都會來到的、充滿夢想的城市:伊斯坦堡。但伊斯坦堡卻沒有善待她。為變性飽受折磨仍意志堅定的娜蘭、靦腆內向卻為萊拉打開一扇窗的席南、被賣到伊斯坦堡當妓女的黑人潔米拉、會咖啡占卜的侏儒甄娜、因家暴而出逃的修美拉,這五個朋友和萊拉一樣,是繁華伊斯坦堡裡的邊緣人,在世人唾棄的眼神中成為彼此可靠的肩膀,攜手為萊拉奮力搏鬥。這是一部極其動人、令人著迷的作品,以獨特的結構、非凡的人設、暢快的節奏,精準捕捉現代土耳其的多樣性。作者曾說伊斯坦堡是一座流動的城市,她不緬懷過去,而是與這城市的此刻一同呼吸。
⠀⠀⠀⠀⠀
另一本為幾日前推薦的 Kiley Reid 一鳴驚人文壇處女作《#什麼荒謬年代》,本著「人之常情」與「人人立意良善」的各種角度鋪陳,以年輕黑人女子艾美拉為核心,尚未覓得人生方向的她,現階段先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白人家庭錢伯連夫妻擔任保母。而這個故事的導火線發生在一日深夜,由於錢伯連家中有些臨時狀況,太太不得以臨時於保母下班後,請她回來將孩子暫時帶至附近超市。一名衣著火辣的黑人與一名白人小女孩在超市高調熱舞,引發不少關注,路人指指點點,警衛趨前介入,情勢一度陷入緊繃。直到錢伯連先生聽聞消息趕至現場,才讓此場擦槍走火的紛爭落幕,而艾美拉也結識了一旁拿起手機全程錄影的年輕白人男性凱利。面對這一場風暴,艾美拉只希望能息事寧人,錢伯連太太畏懼落人口舌成為種族歧視的幫兇,主動表示善意並積極展現自己的關愛,而目擊一切的凱利則在追求艾美拉之餘,也小心翼翼地處理膚色造就出的鴻溝。深怕一不小心,自己就成為網路公審以及輿論撻伐的對象。此書便以此三位人物為核心,Kiley Reid 以小說家最擅長的方式,舉重若輕戳破政治正確所粉飾的曖昧性,透過略帶諷刺意味的通俗情節發展,巧妙翻轉各種隔閡與權力關係隱隱作祟下,是如何從根本滲透且處處影響現代人的感情、交友、成長、親子與家庭日常生活。
⠀⠀⠀⠀⠀
再者,也相當想拜讀 Zadie Smith 的《#搖擺時代》,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還有這本 1939 年的經典《#鹿苑長春》,這是一本關於成長之痛,也是關於父子之愛的不朽名著。小男孩裘弟和他的爸媽,還有兩隻獵犬,住在原始灌木叢林中的小木屋。離他們最近的鄰居,住在六公里外。潘尼自己從小營養不良加勞動過度,成年後長得瘦弱矮小。他為了補償自己不曾有過的童年,幾近寵溺地守護著兒子裘弟。故事描述了男孩蛻變成大人的關鍵一年。作者以她深愛的十九世紀末美國南方原始灌木林為最美麗的背景,將男孩的蛻變,與大自然天地不仁的運行法則,細膩地交織成這個動人的故事。當小鹿在男孩槍口下斷氣,飢餓、死亡、人性的殘酷等現實蜂擁而至。男孩和父親都在心碎中認清了成長的本質。
⠀⠀⠀⠀⠀
備受矚目的還有《#榆樹下的骷髏》,愛爾蘭犯罪小說女王、《神秘森林》作者塔娜法蘭琪全新作品,故事敘述托比在愛爾蘭郊外的家族舊宅「常春藤屋」度過大半童年,有年紀相仿的堂哥里昂和堂妹蘇珊娜相伴,探險、嬉戲、談天的時光無憂無慮,在那裡,他總是相信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不管遇到任何麻煩都能化險為夷。但是,離鄉已久、邁向而立之年的托比,再度回到常春藤屋時,卻已不再受到幸運的眷顧,托比和蘇珊娜與里昂重新聚首,準備陪伴當年悉心照顧堂兄妹三人的慈祥伯伯雨果最後一程,同時期待在親情的溫暖中休養生息、重新出發。不料,蘇珊娜帶來的兩個孩子在老屋庭院玩耍時,竟從一棵榆樹的樹洞裡挖出一個骷髏頭。警方前來調查、挖遍房屋周邊找出完整屍骨,發現這具屍體是堂兄妹三人的高中同學多明尼克,距今約十年前死於勒殺。同學間的霸凌傳聞、失竊的庭院鑰匙、匿名的惡作劇信件等,在警方窮追不捨的質問下,十年前托比待在常春藤屋最後一個暑假的諸多插曲,都成了凶殺案的隱約線索。但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地點、經歷同樣一連串事件的血親,也無法看穿深埋於彼此內心的記憶與祕密;托比過去引以為豪、深深感恩的「幸運」,或許不是機緣巧合的天意,而是一道讓他難以辨清周遭人、事、物真實面貌的障眼法。
⠀⠀⠀⠀⠀
另一本翻譯作品《#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家與愛的旅程》是回憶錄,也是一個觸動靈魂,論及悲傷探索、飲食書寫與跨文化的愛情故事。作者滕碧洛克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來自西西里的廚師薩羅一見鍾情,但西西里家庭的傳統並不接受一位非裔美國女人成為媳婦,即使是女演員也不例外。薩羅與家人關係決裂,毅然決然搬到洛杉磯與洛克結婚。他們擁有各自的事業、深厚的友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並領養了女兒佐拉。終於,他們與薩羅的家人和好,薩羅卻面臨了消耗夢想與生命的癌症。丈夫過世之後,洛克帶著女兒回到西西里島的奶奶家度過三個夏天,在奶奶的餐桌上找到慰藉與滋養,在純樸的鄉村找到不變的傳統與智慧,在旅程中體會對死去丈夫的憤怒、不捨、思念及無法抹滅的愛情。在西西里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而洛克的故事兩者兼具。
⠀⠀⠀⠀⠀
此批書單中唯二兩本日本作品,先來看芥川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紀錄保持人綿矢莉莎《#掌心裡的京都》,以家鄉京都為舞台背景,因為離開過、思念過、眷戀過,更知道所謂的京都人一切習性怪癖,所謂的京都獨樹一格的地域風情。自從母親宣布從主婦身分退休,奧澤家三姊妹開始輪值做晚餐。有時精心燉煮牛肉燴飯,有時隨興做路邊攤口味炒麵,有時各自吃便利商店買來的微波晚餐。三個女孩熱鬧共享同一張餐桌,咀嚼的卻是三種不同的生活滋味。所謂的「京都人」,一旦動了離開的念頭,內心都隱約知道,終有一天,還是會被這個群山捧在掌心般的奇妙城市召喚回來。無論是二十歲的青澀徬徨,或是三十歲的故作勇敢,春天的鴨川波光、夏日的祇園祭、秋色裡的紅葉、冬季積雪的渡月橋,四季流轉之中,古都的一景一物都靜靜擁抱著三姊妹。以及上個月被推薦的《#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 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岸政彦是一位專長生活史的社會學家,也是一名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家。他以社會學之眼看書、看電影、閱讀人生百態,並以文學之心,寫下那些散落於日常的「無意義」,寫下那樣的片斷所集結而成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與某個誰所產生的某種連結。
⠀⠀⠀⠀⠀
這次有大半都是華文作品,特別想先拜讀的有徐振輔的《#馴羊記》,徐振輔以兩條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輔以藏戲《文成公主》故事,將西藏七世紀、二十世紀和當代的重要歷史場景摺疊在一起,讓所有的事件突破時間的限制、羅列眼前,赫然看清一般人認為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其實從未平靜。歷經漢代的文化移植,文革席捲,造林停牧,藏人不只命如蜉蝣,原初天性與生活也早已歷劫數次,隨波逐流。從當代旅者的視角看見藏地的生物萬象,彷如西藏博物誌,岩羊、鼠兔、雪豹、禿鷲等繫起草原生態的自然平衡,同時也從環境史地理學角度寫羊群流行病現象,拉出礦業汙染、草原鼠災、農牧衝突等環境議題,反映西藏正面臨的情感認同與經濟發展衝突。整部小說語境優美,哲思與隱喻精妙,融合生態、地理、戲劇、建築、遊記等多種元素,將西藏的人文風景、牧民文化、藏人天性描摹得細緻入微,除了展現出作者深厚學養與田調豐富經驗,更處處可見對土地與人文的深情關照。在悼亡的哀惋中,《馴羊記》讓人們看見歷史如何在這片憂傷的高原上重複搬演,以及人民所面對的困境。
⠀⠀⠀⠀⠀
其次為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是台灣文壇首部以 1945 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是台灣少見的空難加上山難,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海拔 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當然還有期待已久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2024 年 5 月 20 日,臺灣新任總統宣誓就職,正式開啟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的新紀元。慶典般的氣氛才稍稍褪去,跨入二十一日午夜時分,由於不知名的原因,臺灣與古巴兩座島嶼的住民發生了大交換: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在鄰近美國的古巴島上醒來,眼前是陌生的加勒比海。一千一百萬古巴人則來到臺灣島,隔著海峽與中國相望。兩國人民互換到相隔一萬四千五百多公里的陌生島嶼,劇烈擾動國際地緣政治的秩序,也瞬間改變兩個島國的命運。在時空的層疊開展下,小說多線並置,以訪談、書評、讀書會紀錄、重層虛構等形式複調演繹,消融既定疆界。小說時而從近未來迂迴邁向新世界,時而從新大陸通往繁複存在的可能歷史,也一再叩問當下:臺灣意味著什麼?
⠀⠀⠀⠀⠀
再者是《黑日》作者韓麗珠的《#半蝕》,2020 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 —— 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還有中國作家余華睽違八年的長篇小說《#文城》,全書共二個部分,上部述說林祥福離鄉背井去尋找一座有名無實之城,他來到一個名叫溪鎮的地方,在那裡他歷經了時代的亂世、匪猖狂綁票、軍閥襲擾、槍彈流於民間。下部倒敘林祥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紀小美一生的經歷,她在命運潮浪裡的選擇、在時代紛雜裡的幸與不幸,動人肺腑。此書探索人生、命運、時代,余華以底層視角,關注一般人「活著」的壯美故事,從不同角度講述林祥福、紀小美,以及出現在兩人生命中相濡以沫的人們,他們的愛恨悲歡、顛沛流離,繼而引爆的時代之殤,作者用時而細膩、時而鋒利的筆觸,有時更流露獨特的黑色幽默,勾勒出一部荒誕悲愴的命運史詩。
⠀⠀⠀⠀⠀
當然還有華文詩作《#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收錄 1991 到 2021 的作品中精選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
壓軸兩本是電影相關,一為《#溫德斯談藝術: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備受推崇的導演文溫德斯談論不同領域藝術家,在這些文章中他表達了對於影響、塑造和啟發了他關於創作概念的藝術家們的觀察和反思。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溫德斯,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嘗試透過書寫來尋找,他通過試圖理解藝術家們的個人觀點來找到這巨大問題的答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以文字來釐清思緒,並透過書寫來發掘這些藝術家眼中的視野。他的文字體現了詩意,而這也是他電影與攝影作品的一大特徵。
⠀⠀⠀⠀⠀
最後為已經介紹過的《#羊男的迷宮》延伸小說,奧菲麗亞覺得她的心像是一個空蕩蕩的盒子,裡面只剩下傷痛引發的回聲。最疼愛她的父親死了,母親再婚,而對象正是那個像「狼」一樣的男人。他把嗜血當成本領,把暴戾當作魄力,奧菲麗亞痛恨他,連帶也痛恨狼的孩子 ── 母親肚子裡那個即將出生的「弟弟」。大多時候,奧菲麗亞會逃到童話故事裡,故事往往比大人假裝的世界更真實,而且只有書本會談論大人不希望小孩問的問題:生與死,善與惡,還有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事。大概因為如此,那一晚當精靈造訪時,奧菲麗亞沒有任何猶豫,就跟著她走入黑夜,走進迷宮,走到「那個東西」的身邊。他有五分像人,五分像羊,藍色的眼睛像偷來的天空碎片,皮膚則像乾裂的樹皮。他是山,是森林,是大地,而有人叫他「羊男」。羊男告訴奧菲麗亞,是月亮生下了她,她是一名公主,而地下王國才是她真正的家。羊男奉國王之命,要為奧菲麗亞開啟回家的大門。然而在那之前,她必須完成三項任務,唯有誠信、勇敢與無邪之人,才能通過試煉。地上的世界讓人心碎,地下的世界傳來聲聲召喚。奧菲麗亞又怎麼會知道,邪惡很少立即現出真面目,起初往往只是一句耳語、一個眼神、一次背叛。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韓麗珠結婚」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新聞] 楊隸亞《女子漢》採訪兩則- 看板lesbian 的評價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月樹moontree - 韓麗珠著《黑日》 月樹價:RM 60... 的評價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浪人劇場《十年。寒。笑-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短篇小說 ... 的評價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意難忘麗珠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意難忘麗珠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韓麗珠結婚 在 韓麗珠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韓麗珠結婚 在 月樹moontree - 韓麗珠著《黑日》 月樹價:RM 60... 的推薦與評價
韓麗珠 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 ... 刻苦向學的中國藉美國大學教授,結婚後絕口不提自己的家鄉,甚至不願分享在中國生活的點點滴滴,美藉妻子終於忍 ... ... <看更多>
韓麗珠結婚 在 浪人劇場《十年。寒。笑-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短篇小說 ... 的推薦與評價

笑- 韓麗珠 、謝曉虹、李維怡短篇小說初回劇場化》浪人劇場繼《體育時期2.0》後,從韓 ... 《假期》 在即將 結婚 的悠悠阿姨身上,遺忘術彷彿已無法施行。 ... <看更多>
韓麗珠結婚 在 [新聞] 楊隸亞《女子漢》採訪兩則- 看板lesbian 的推薦與評價
《女子漢》
作者: 楊隸亞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7/02/01
====
《女子漢》楊隸亞:對我而言,又女又男的狀態可能就是一種「好」
作者: 蔡雨辰 / 2017-03-22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552
《女子漢》是楊隸亞的第一本散文集。三年前,她以〈結婚座〉一文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
文首獎,文章敘寫「不婚」女子的幽微心事,欲語還留的同性情事暗藏其中。評審陳列這
麼描述〈結婚座〉的魅力:「旁敲側擊的迂迴筆法、吞多吐少的含蓄之情與難言之隱,以
及敘述語氣裡時而自嘲時而自省或自受地帶著些孤單感覺的苦澀味。」
楊隸亞回憶,領獎當日,出版社的編輯便拿著合約在台下等,談定出版計畫後,她一篇一
篇寫出文章,花去近兩年的時間,2016年秋天才定稿完成。《女子漢》全書共分五輯,以
生命經驗、家族故事為底蘊,冷靜述說周邊女性的生活(且通常是比較不堪的那一面),
情緒深沉,下筆卻清淡,淡得透不出情緒,無恨、無怨、無悔、無傷。彷彿這一切都無足
輕重,只是正好路過,看見了,便寫了。但顯然一切都被細細斟酌過。
「其實有段時間我不知道要怎麼完成這本書,當時很常去書店找散文集來看。我很徬徨,
不知道該說出多少自己的事情,說到什麼程度為止。」楊隸亞說話很慢,開口前總是頓了
又頓,回應問題前似也在尋找答案的邊界。畢竟,寫散文和受訪都得坦露自我的一部分,
若說抒情散文的價值在經驗與情感的本真性,做為初試啼聲者,如此小心翼翼,也顯示了
她對於文類的陌生與尊重。
反覆琢磨了一年多,最終讓她茅塞頓開的契機,是讀到香港作家韓麗珠的一段話:「其實
一本書,作者自己只要喜歡其中的百分之十五,就可以了。」這樣的說法讓楊隸亞終於鬆
了下來,跨過心底的那道檻,文章便源源不絕的自動流出。
寫作的手感熟成,整本《女子漢》讀來卻有一種迂迴拖沓之感,例如,在〈結婚座〉裡從
未言明,敘述者之所以能夠冷眼旁看女性在婚戀市場上論兩秤斤,同為女性卻如局外之人
的原因為何?也許,文中標示的「你一邊,我一邊」並不是已婚與未婚的區別,而是「能
結婚」與「不能結婚」的差距──畢竟同志婚姻法案還在立法院躺著。她藏於字裡行間,
直至最後一刻仍未表白的,是同志之情。
楊隸亞坦承,迂迴的文字所體現的猶豫,是她的寫作策略。「我透過一些喜歡的音樂、電
影來表達自己的『喜好』,也許有相同喜好的人就會透過這些符號與我產生連結。所以書
中有非常多流行文化元素。」她的散文一直處於擦邊、界外,不對準紅心的狀態,原來都
是她刻意布下的密碼。她只是記下自己的成長軌跡,從地景(晶晶書庫)、人物(張國榮
、梅艷芳、竇靖童)、電影(《藍色大門》、《美麗在唱歌》、《春光乍洩》)、小說(
《孽子》、《鱷魚手記》、《寂寞之井》)……,一一堆疊,明眼人自會讀懂,這些文本
餵養了楊隸亞的文藝生命,也是一部生於1980年代的都市女同志成長小史。
因此,她的作品不易於放入「同志文學」系譜中,她也說自己並非要向哪位曾經書寫同志
題材的前輩致意。然而,明顯以(女)同志為題材的散文作品其實有限,除了王盛弘、孫
梓評、陳克華的散文作品曾被初步指認與研究,女同志散文大概仍是新世界,楊隸亞才正
邁開步伐,努力增添圖景。
有趣的是,書名「女子漢」來自她對命名的立場與態度,她在〈女子漢〉一篇寫下:「她
的生命裡是否注定有一個女子,一個漢子。二者的相遇注定她的堅強。在外表底下,有時
支撐身體的不只是血肉筋骨,更可能是有如鋼鐵梁柱般的心靈。」外貌陽剛的生理女性,
經常被自然指認為 T,楊隸亞卻對此命名不甚認同,於是自創新詞來形容「某一些族群,
或有某些特色的人物」。她說,「我覺得人的外型不能完全呈現內心的狀態。『女子漢』
三個字比較在反映人的個性或內心。女是女性,子是男性,並排就是『好』,女子漢其實
就是好漢。對我而言,一種又女又男的狀態可能就是一種『好』。」
《女子漢》出版後,楊隸亞收到了一些讀者回饋,有人準確拾起她埋下的暗號,類似的生
命經驗與之重疊,獲得了「原來有人和我一樣」的共鳴。有些已屆適婚年齡的異性戀女子
則從〈結婚座〉或〈食物戀愛〉得到微妙的安慰──「啊!這個女生跟我一樣還沒結婚,
而且好像也有點年紀了」。
楊隸亞說,這個社會就是喜歡給人貼標籤,已婚的被貼上「人妻」,未婚的就是「剩女」
,這些標籤相當膚淺、表面,一撕就掉。「可能我在散文裡想給的不是標籤,是OK蹦,還
講了OK蹦裡面的傷口,打開來與讀者分享。」這正是「女子漢」的溫柔,而那枚撕下的OK
蹦,也貼上了讀者的心。
====
女子漢與女漢子!專訪楊隸亞:人生是需要叛逆的
by 蔣亞妮
2017/03/20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083
你看女子漢的倔,只為了活得忠於自己一點。專訪楊隸亞,她說自己只是不想活得那麼狡
猾,為了信念執著的叛逆還是必須。
我認識楊隸亞的時候,她還不叫楊隸亞,那時的她在南方炎熱的榕園旁寫著。在一眾早早
成名的七年級寫作同儕中,她亦是大小文學獎不斷的代表,但她卻始終不急著出第一本書
。許多年前,我多半讀到的是她的小說,許多年後,卻先等到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女子
漢》。
楊隸亞走進訪間的下午,削短的髮、白膚紅唇,一如多年前初見的她。我劈頭就問了她到
底「女子漢」和「女漢子」有什麼不同呢?她像是早習慣被這樣問起,告訴了我:「許多
時候,我們提到女漢子,總會浮現一個感覺力氣很大、有點不修邊幅,沒有結婚的女子面
貌。」但她想把這樣的畫面反轉,「女子漢」這說法就更中性一點、舒服一點,而且人人
都能是女子漢。就像范冰冰和徐若瑄,她們也都很女子漢,楊隸亞這樣說著。
我想我漸漸理解了她筆下的女子漢,是何種面貌。很幸運的,我們的時代,終於緩慢卻耐
心地開始學著不以外表來看一個人的性向。誰說嚴妝麗服的長髮辣妹,就不能是女子漢呢
?她寫著女子漢和女漢子的故事,顛顛倒倒,是女子、是漢子,也是好漢。(推薦閱讀:
致城市裡的女子漢:我們也哭,只是不讓人瞧見)
「蘋果非果」,所有的名字都成為代號
楊隸亞確實是擅於以代號說故事的那種作者,但她又不甘於用簡單的符碼,而是幻化出了
許多名字,彼此互涉,卻又毫不相關。她說:「我不想以 A、B、C,或是ㄅ、ㄆ、ㄇ 說
故事,這樣太沒有意思了。」所以,她的書裡開始出現不同的水果名,從蘋果、葡萄到榴
槤,還有技安妹和孟克柔。她遊戲似的安排著讓這些名字上場,而且通常不只一次。有時
,同一個名字裡卻藏著截然不同的時間線和故事,只有這時你才能確定,讀者才能確定,
蘋果不只是蘋果,也從來不只一顆蘋果。
談到楊隸亞文章中出現率最高的水果名,非蘋果莫屬。為什麼是蘋果呢?我問楊隸亞:「
真的有蘋果這麼一個人嗎?」這一題,她思考的時間多了一秒,但也只一秒。
她提到了香港作家董啟章的小說《體育時期》,那是兩個女孩的故事,有那麼一點像董啟
章版本的《七月與安生》,裡面的兩個女孩一個叫貝貝,另一個就叫「不是蘋果」。而這
兩個名字,楊隸亞都寫過。
她說,蘋果給人的印象,是紅潤、鮮豔且甜美的,但那女孩卻叫「不是蘋果」。也許這帶
點哲學命題的「蘋果非果」論,影響到了她。「我不知道是否我無意識的被董啟章影響,
因為我就是不想要以代號寫出我心裡的人,忽然,蘋果就出現在我心裡了。」
楊隸亞就是這麼任性的作者,在她的〈裝扮遊戲〉裡,就把那個對名詞充滿玩興的自己,
表露無疑。她一一細數了 Tomboy、帥 T、假小子、男人婆、少男系女孩、Jaky、Alex
這些異名同質的女同代稱和花名,也沒忘記介紹當年港片《金枝玉葉》裡顛鸞倒鳳的梅豔
芳、袁詠儀。所有的名稱、專有名詞,在她的筆下都去了脈絡,也許正和電影裡的角色一
樣,他們那樣的中性,但都不再為「中性」糾結,而是把故事還給了感情,落回到了人情
人慾的基本面。
女子漢的預告與召喚
性別是什麼,是否已不再值得糾結了?我這樣問她。
她的回答,絲毫不比《金枝玉葉》裡風華絕代的張國榮、梅豔芳、袁詠儀、劉嘉玲遜色。
她說:「我一直覺得很奇怪,談男同志一定會談《孽子》,就像談女同志一定要談到邱妙
津、要看《鱷魚手記》一樣。我第一次看邱妙津時,年紀還小,那時的我卻不覺得發現了
什麼新大陸,就是讀懂了,如此而已。上了大學中文系,身邊的人開始群起談著邱妙津,
她成為了一種代表。但我只覺得邱妙津很辛苦,我發現在《鱷魚手記》、《日記》裡,她
都不斷在自我提問,很多人覺得她一定是T。但我卻覺得,她並不百分百認為自己是 T,
她的情感還在自我定義、磨合,沒有答案,所以我讀到的她是很辛苦的。」
我原想問她,是與不是,在現代又真的那麼重要嗎?
她單手托腮,不經意的說著邱妙津的辛苦,我想已經給了我答案。
接著,她又緩緩說起:「現在的性別多元,比起以前,是少辛苦了一些。若邱妙津還在,
也許可以大聲說我是『不分』,那又如何?許多事,確實是時代的問題,現在給同志交友
的 App 那麼多,若那時也有,或許很多事都會不一樣。」楊隸亞和我說笑著談起這些,
沒有不敬的念頭。在男同與女同聲量明顯有別的文學界裡,我採訪的同時總一直想起阮慶
岳老師為她新書作序的一段話:「我相信這樣的女子漢,將不絕如縷地繼續現身在時代的
舞台上,而楊隸亞的《女子漢》,應該就是一個預告與召喚吧!」
從世紀末翻過了快 20 年,我也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像《女子漢》裡嘗試著的,不管性別
,只用自己喜歡的名字,妝扮自己的美。
曾經,我是逃離文學的人
在楊隸亞的散文創作裡,可以感覺到 3 條不同的主線。除了帶著點叛逆、玩心的性別書
寫,還有家族故事,以及非常「入世」,有些戀物情懷的通俗文化書寫。我喜歡她筆下的
電影、音樂和那個我也經歷過的成長年代。
我總是好奇著,每一位寫作者,是怎麼踏入寫作之路的。雖然寫作並非不歸路,卻也不是
一條康莊大道。和許多同輩的寫作者不同,她是大四因為修課才開始寫作的,她說:「其
實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有意識的不想去寫,直到大四修了創作課,寫作才變成了不能迴
避的事。在那之前,我是想逃離文學的人。我四處打工、參加熱舞社,當時純粹是想為自
己留下回憶,才開始寫作。」
想逃離文學的人,卻變成了文學創作者。
但我對她的自白深信不疑,因為她能寫得通俗,卻也能寫得諱莫如深。對於文學,她自有
一套見解。就像念研究所後她才開始寫散文,原因也帶著她獨有的叛逆。她說:「因為以
前我一想到散文,就會浮現一個標準小品式、傳統優美的文章,所以原本的我更喜歡小說
的多變自由。直到有一天,我寫論文寫得很辛苦,我就打算來寫點別的。那時我才開始用
自己的方式,寫自己想寫的散文。」
面對作家的狡猾與誠實
她就是這樣說著「我只是不想活得那麼狡猾」,卻始終帶點狡猾的作家。
就像在採訪間,她總喜歡在我提問後,不斷地反問我:「那妳覺得呢?」
在文章裡做誠實的自己,不也是散文家該有的樣子,但卻已經越難見到這樣特質的作家了
。當我們談到影響她最深的作家時,我更能確知她文與人的同步、同質,絕對真實,因為
她也選擇了這樣的一個作家。
她只想了一下,沒什麼猶疑的回答了我:「陳雪。我喜歡她以前的作品,也喜歡現在的,
喜歡她從大膽到溫暖明亮,雖然不知道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轉變,但我喜歡這樣的作家。
我認為作家的產出是要隨著生命階段改變的,散文需要真實,因為人跟創作感應該是相連
的。」
但她也能欣賞純然的創作,那種與真實無涉的創作之美。就像詩人顧城,也是楊隸亞欣賞
的作家,她認為顧城就是另一種類型,他的詩美好純真,但真實人生的選擇與結局,卻不
像詩純然潔淨。在〈顧城別戀〉這篇散文裡,楊隸亞除了寫出顧城同名自傳電影中,年輕
馮德倫的美顏盛世,甚至用歷史資料替顧城排了星座命盤,並點評他:「火星雙魚,所以
感情細膩,軟弱憂鬱。」縱然鋒利,卻也與顧城的人生,相差無幾。
書寫命中注定的執念
我請她也分析自己的命盤,她說:「我的火星在魔羯,太陽是天秤,月亮獅子。我喜歡自
己的火星在魔羯,優點是意志力很堅強,雖然缺點也是。這樣的人,就算遇到很困難的事
也不太表現出來。我認為,這種壓抑,如果把時間拉長,對寫作是有幫助的。」也許她自
己並未發現,說著這段話的她,幾乎是表白般的談到了「寫作」二字。
這讓我想起曾在蘇偉貞文章裡讀到的她,是寫她在出書前回母校成大演講的一個段落,雖
是轉述再現,力道未減。
「被看好的楊文馨,跟寫作卯上了,出校門,她說:『投稿了 1、2 年,都再也沒有得獎
,我覺得很困惑,我想要知道我是否要繼續寫作,……朋友帶我去算命……我這輩子可以
不要感情,唯想在寫作上如願,算命師給了我 10 個名字,我選了楊隸亞,改名 3 個月
後,有一天,下班搭捷運回家路上,手機突然響了,……我入圍林榮三文學獎決審。』」
我剛認識她時,她還不是楊隸亞。但我知道在她的心裡,或許已經有著楊隸亞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7.214.2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sbian/M.1492322853.A.482.html
※ 編輯: bettordoe (114.137.214.221), 04/16/2017 14:13: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