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愛分享]崩潰寶典#23 淋漓盡致的失和及修復,
正是人生修煉場不枉此行的精彩所在
#聊點CRAZY的 #已勸收體感全開的失序
新的一集 熱烈上線 ⬇️⬇️⬇️
🎧 頻道網址點選:
👉SoundOn⏯️ https://sndn.link/face/KxQPFL
歡迎收聽、訂閱、追蹤、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密關係中70%都是失和的
失和&失序,正是日常常態,
我用千千萬萬個挫折,伴隨修復經驗,
交換對世界,更正確認識的天地清單。
經典面無表情實驗,顛覆嬰兒在人際主動性的展現,
還沒妝點的生命初始,早已掛起大聲活出來的主張!
情緒才開始醞釀,就被說定,
關係才開始效忠,就被否決,
沒關係,透過關係失和失序的排列組合,
樂此不疲重新定位對方推陳出的新身份!
關係中的韌性,是在分歧中長出理解,
褪去慣性觀看,大膽展示失序的善變,
如同亞歷山大麥坤,在生命掙扎邊緣,
找到活躍與死疾中,個性化烈焰怦然!
早年的互動,正在一點一滴中構築深厚的生命彼端,
幸運如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尋找依附的種種秘密。
EP23本集重點:
1.關係的安全感和深刻理解,奠基於失和後的『修復經驗』
2.透過日常生活剖析,在分歧中找尋理解彼此的通道,促進親密。
3.關於失序,正是讓生命桌上菜餚更豐富的基礎。
4.你所意想不到的「韌力」奠基於童年的每個挫折基礎
5.不完美和變異性的變化,促成大江大海的生活經驗。
6.關於修復二三事,正是理解的語言,同理同感的愛。
#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Katy親子教養諮詢教練
#心理療癒
#正向教養
#覺知教養
#信任心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
面無表情實驗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手村專題(二):多跟孩子「交流」,我們會更有機會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幸福和滿足】
你知道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會開始跟我們「說話」了嗎?
當然不是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只是發出一些咿咿呀呀聲響,或者是用表情和動作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但是這就是人類說話,或者應該說「溝通」最初始的模式。
成人非常依賴用語言來溝通,但是嬰兒不是。他們還不知道有個東西叫做語言,因為大人說的話他們完全聽不懂,每一句話都是新的發音,他只會認為這是互動的「工具之一」。因此,嬰兒會用身體,用表情,用聲音等等所有的東西嘗試和他生命中的大人交流。
「對嬰幼兒來說,獲得回應是一種需要,而不是渴望。⋯⋯如果我們不回應孩子的哭聲、眼神或輪流互動遊戲,如果我們不參與他提供的互動機會,他可能培養出不安全或迴避型的依附型態與性格特徵。」(摘自《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在1970年代,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Still Face Experiment」,我個人把它稱作「面無表情實驗」。這個實驗很簡單,他們找來一位母親和他的嬰兒,請母親像平時一樣跟孩子說話和互動。接著,實驗開始,在三分鐘之內,無論嬰兒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母親必須像一尊石像一樣,動也不動,面無表情。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的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pzXGEbZht0」
從影片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如果照顧者跟嬰兒完全沒有互動,只要短短的一兩分鐘嬰兒就會陷入焦慮和極大的壓力當中,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激昂,最後非常不安地大哭起來。
僅僅三分鐘,就可以觀察出這麼巨大的影響,如果是長期而且持續的狀態,那就像是一個人持續被單獨關在一個白色房間裡一樣,對於孩子的安全感真的會有很大的傷害。他會認為它不存在,他不重要,甚至是沒有人喜歡他。反之,如果他跟人互動的需要被充分滿足,他就會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充分唷,不需要是百分之百)
所以, 在嬰兒發出聲音,或者是眼神在尋找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好是可以放下手邊的事情,專心跟嬰兒「交流」。這裡的交流並不需要你發明什麼很有趣的遊戲,拿一些玩具吸引嬰兒的注意,或者是讀書給嬰兒聽。你只需要安靜地跟嬰兒在一起,「觀察」他,等他給出一個訊號,你再做出回應。
例如說嬰兒對著你微笑,你就回以一個微笑。嬰兒用嘴巴發出一個小小的聲音,你就輕輕地問:「在說什麼呢?」他伸手觸摸你的臉,你就告訴他:「這是我的鼻子。」嬰兒伸手把玩你的手錶,你就把手錶脫下來給他把玩。
「觀察」然後「回應」,是不是很簡單呀❤️❤️❤️
不,才沒有。其實這樣的交流比聽起來困難很多。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很少體會過被傾聽,被注視,被他人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經驗的話,我們對這樣的互動關係其實會感覺到很害怕,很麻煩,很彆扭,甚至不知所措。
沒有關係,這只是表示,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學習這個模式。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恐嚇大家,讓大家認為只要不回應孩子,孩子的依附關係就會崩壞,人生就會毀滅,你們大家給我小心點。
不是的。
我真正想分享的是,這樣的交流,其實是讓人充滿幸福感的。在跟嬰兒這樣一來一往,專心地觀察,直接地感受到孩子因為我的微笑而笑了,而因為他的笑臉我也笑了,這是非常難得,會讓人感受到「有孩子真好」的感動時刻。育兒的路上很多時刻是充滿了各種疲倦、焦慮和煎熬的,但是這樣美好又真誠的交流經驗,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被療癒和滋養,而不是永遠被拖累和榨乾。所以即便對於很多人也許一開始是個可怕的經驗,我依然想要鼓勵大家嘗試。
把這個想法放在心裡,覺得有勇氣的時候,就試試看。如果做不來,就再隔一陣子再嘗試。專心跟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安排,放開心胸接收他的訊號。他看著什麼方向,你就跟著看;他捏捏你的手臂,你就輕輕地捏回去;他給你一個鬼臉,你就吐舌頭回去⋯⋯。
就算你的孩子已經過了嬰兒期,都還是可以隨時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無論孩子年紀多大,他們永遠都耐心地等待著父母的回應,只要踏出第一步,永遠都不嫌晚。
你相信嗎?孩子是從父母這些「不積極又沒作為」的時刻,感受到愛的。而父母也會在這些時刻,感受到孩子對我們的無條件接納。在這些聽起來很「無聊」的互動之間,會很奇幻地感覺到自己跟孩子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對我自己來說,這是我真正感覺到「愛」存在在我們之間的開始。在那之後,「回應」孩子,就逐漸成為一個愉快的瞬間,而不是一種無止盡的負擔。
這些愉快的瞬間累積起來,讓我對「育兒」有更多正面的回饋,更願意跟孩子互動。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孩子也就逐漸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了。
----
【新手村專題(一):我們如何回應嬰兒,決定他擁有多少安全感】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06708280974282/179585470353229/?type=3&theater
面無表情實驗 在 蓉姥的台韓生活點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ETFLIX《零到一歲》
-
新手爸媽決定加入NETFLIX會員好好享受生活👫
第一部影集就是看寶寶的紀錄片《零到一歲》,
片中許多的研究都令人驚訝...
原來成為母親後,不只媽媽催產素濃度提高,
爸爸腦內也擁有與媽媽相同濃度的催產素,
意味著父愛和母愛都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
而媽媽總是比爸爸容易警覺到寶寶的動靜,
原來是因為母親的杏仁核較父親四倍提升,
但隨著父親與孩子的互動相處,
爸爸的杏仁核也會慢慢活化。
更驚訝的是同性伴侶藉由代理孕母產子後,
即使是兩位男性,
主要照顧者依然會有相同活化的杏仁核,
所以關鍵不在於男女,也無關親生與否,
而是花多少時間心力照顧寶寶與孩子相處。
-
片中另外一項研究是「面無表情」實驗,
媽媽剛開始開心自然地跟寶寶互動,
忽然面無表情,對寶寶不為所動時,
寶寶會立刻感受到不安、害怕,
只能靠吃手手自我安撫😭...
看到這段很震驚,
原來寶寶才是最容易察覺情緒變化的人,
父母一點點表情、態度改變,
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嬰兒都能夠如實感受。
當了父母之後更好奇寶寶的世界,
也從寶寶身上看見自己是如何成長,
期待能從這部紀錄片中更認識寶寶。
#8M21D
面無表情實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穿越壓力的五個方法」。
想像一個情境喔,如果你要面試一個夢寐以求的工作,或者是進行一場眾人矚目的公眾演講,你會怎麼做?你會怎麼樣讓自己不被壓力吞噬呢?
你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或者是運用很多朋友給你的偏方,拼命的給自己洗腦說:「我是最棒的!」這些有用嗎?我想你可能會嘆一口氣,大概就知道什麼意思了喔!
心理學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其實就是透過實驗研究告訴我們,面對各種情況底下,適合的自我調整。
密西根大學有一個「情緒自控實驗室」,它的主持人,叫做伊桑・克羅斯。他設計的一個實驗,你聽聽看喔。
他先請一群受試者,準備「夢幻工作」的面試,並且說出自己為什麼適合這份工作?接著呢,讓他們在面對面試官之前,先花三分鐘感受一下,自己焦慮的感覺。
實驗人員請第一組人去想:「為什麼『我』會這麼緊張?」特別強調喔,第一人稱的主觀敘述。為什麼「我」會這麼緊張?關鍵在那個「我」。
而第二組呢,要他們開始去想:為什麼約翰啊、瑪麗啊;這個約翰、瑪麗就是自己的名字啦。為什麼裘凱宇會有這樣的感覺?
試著從第三者的敘述角度,把自己當成是外人,拉開一個距離去表述自己的狀態。然後呢,接著請他們面對一個面癱的面試官,就是撲克臉、面無表情的喔。去說說自己為什麼適合這份工作?
結果發現了什麼呢?這些「拉開距離」的組別喔,就是用第三人稱的拉開距離,他得到的分數、評價會比較高。受試者的本人,自我感覺也會比較好、比較不緊張。
而且更重要的是喔,無論面試前、還是面試後;這些人呢,比較不會有那種「完蛋了、真的砸鍋了、挫賽了!」這種負面的信念。
所以,回到你身上,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不管怎樣,「拉開距離」都是一個可以試試看的方法喔。
就算你已經度過了眼前的危機,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同樣的負面事件,自己的內心,也會比較平靜,不會一直在心裡糾結著。
甚至於,延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這種「拉開距離」的方法跟感受,它的效果是可以很持久的。就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次發生同樣的事情,我們的抗壓力,都會變得比較強。
其實呢講白了,這個就是一種「旁觀者清」的效果。有時候呢,我們會給別人的建議,會比自己在海景的第一排,去面對那個問題會更容易,也更客觀。你會發現有時候,自己給別人的建議,還挺有智慧的。
所以呢,在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暫時的把自己放在「第三人稱」的位置,已經被許多行為科學的研究證明,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而且具體來看哦,要怎麼樣「拉開距離」,把自己放在第三人稱呢?今天這一段影片,就是給你具體的做法。
有五個具體可以操作的方法,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喔!
第一個就是,把你內在的語言,從「我」換成「你」。比如說,你可能會告訴自己說:「『我』很擔心下午的會議,因為大老闆要來。」
你可以把這句「內在對話」換成:「『你』對於下午的會議,感覺到緊張,因為大老闆要來。」
你可能會發現喔,因為這樣的方法,轉換敘述的角度。你就不會因為一直陷在「我」的那種主觀視角裡面,而變成是負面情緒的無限迴圈、無限循環。這是第一個方法。
而第二個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從未來的一個時間點,往回頭看。
你想像一下自己喔,坐小叮噹的時光機到未來,你從那個時間點,回頭看現在的狀況。比如說,一個月以後或一年以後,回頭看這件事情,我會有什麼感覺?我會真的這麼在乎嗎?或者是這件事情,還會有那麼嚴重嗎?
就好像是喔,我們小時候,你可能會因為一個玩具跟別人打架,但是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你連那個玩具到底是什麼你都忘了,你根本都不在乎嘛!
所以,有時候很有趣的是,要透過未來的時間點回顧,這樣子反而讓自己比較能夠平常心。而這一份平常心,拉到現在此刻的壓力情境跟任務的時候,你就能夠做出相對適當的呈現跟調整。
那麼接下來我們談第三個方法,第三個方法就是「切換到別人的角度」。
剛剛是用時間的概念,把自己放到未來;而現在是用空間的概念,把自己切換到別人的角度。如果同樣一件事情,別人來看會怎麼想?
如果這個人是某某某,比如說,如果是裘凱宇,如果是凱宇老師,或者是某個你在乎、你重視的人,他們會怎麼想?甚至於,如果這一個人是陌生人,他又會怎麼想?
這種感覺就像是什麼呢?我們可能在人生裡,都有那種出醜、狗吃屎的這樣的經驗。當你在路邊不小心踉蹌一下、跌倒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很丟臉對不對?你會覺得呢,這個所有人都在看,然後呢自己糾結在乎的要命。
可是呢,你換一個位置。你想一下,如果你在路邊看到有人跌倒;你看到有一個人,用很醜或者是很好笑的姿勢,仆街在地的時候。這個時候對你而言,是不是頂多笑一笑?
笑完之後,過幾分鐘你還記得這件事嗎?你可能根本就忘了,甚至於你回顧自己一天有發生這件事,你可能根本一點都記不得,甚至於完全不在乎,不是嗎?
所以,有時候放到我們眼前的一個壓力情境,如果你能夠試著,把自己放到別人的位置、陌生人的位置,或某某人的位置。你就會發現,有很多事情自己在糾結的,可以放下了。
而這一份「放下」,並不是用自我洗腦的方式,而是一個你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換位到別人的角度,發現其實可以不在乎。
好!那接下來我們談第四個方法。第四個方法叫做「模擬那個智慧的自己」會怎麼看?
假設呢有一個「存在」,他一樣是你。差別只是在於,他比現在的你更有智慧,但是他擁有你一切的共同記憶,跟共同感受。那這樣的一個智慧自我,會怎麼樣看待你眼前的狀態?
這樣的狀況喔,不僅可以幫助你「拉開距離」,又能夠讓你用原本的經驗,來幫助你自己。其實有時候喔,從這種「智慧的自己」來看自己,曾經推出過的影片,我做了很多影片嘛!
那有時候心裡就有一種感覺,是哇~這一段真的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講什麼,真得有夠爛啊!可是呢,當我能夠透過這樣的角度的時候,我相對就比較不會糾結。
因為我就會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一個成長跟發展的過程,誰沒有爛過?誰沒有沒有經驗過?那當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放下這些糾結之後,我就第一個,比較能夠不被過去的經驗,或過去的想像限制住。
第二個,我比較能夠有勇氣,面對現在跟未來。所以試試看,如果有一個充滿智慧的自己,會怎麼看那些你覺得過不去,或者是覺得壓力很大,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事情?
最後一個方法,第五個叫做「想像給最好的朋友,你的摯友的良心建議。」你可以問自己喔,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遇到同樣的狀況,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往往有時候,做這樣的一個「距離的切換」, 或者是做這樣一個身份的調整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人生把自己當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其實也是合理的。
可是有了這個角度之後,很多你原本糾結的,或覺得很有壓力、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你起碼會知道,現在的第一步,或者是或許從什麼樣的方向調整,是一個可以考量的部份。
所以我們來整理一下喔,這五個方法分別是什麼呢?
第一個,把你的內在語言,從「我」換成「你」。
第二個,從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往回頭看同樣一件事。
第三個,試著切換到別人的角度,甚至於是陌生人的角度。
第四個,模擬一下,那個充滿「智慧的自己」會怎麼看這件事。
第五個,你可以想像給最好的朋友良心的建議,那會是什麼。
其實這些想法,就是我經常在「高難度對話」的課程裡面,提到的「前提」與「背景」的概念,是相呼應的。
當我們呢,都用第一人稱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覺得」,就是「我覺得」跟「應該」的思維裡面。
這樣子呢,其實是很容易進入一種自我循環,尤其惡性循環。負面的情緒啊、壓力啊、挫折啊…這種狀況,就很容易糾結在那裡。
當你已經先「覺得」一切都「應該」會朝向不好的方向的時候,這時候你跟本看不到其它的可能啊!因為你在你「自己」裡面,你沒有跳出來嘛!
所以呢,「拉開距離」就是幫助自己看見「前提」與「背景」的具體方法。希望呢,你能夠透過這五個具體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期盼今天的分享,讓你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尤其是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我想穿越壓力,需要具體的方法;一樣面對我們的人生,一個最有限的資源,叫做「時間」。我們也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找到自己效率最佳化、最優化的身心模式。
所以呢,『時間駕訓班』這一門課,會讓你回到自己大腦運作的核心本質,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讓你跳脫出,無論是拖延還是工作狂,這種兩極的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時間駕訓班』這一門課,很期待你的參與,更期待你的發現,能夠跟我們一起做分享。我相信無論是在線上平台,還是實體教室裡,我都能夠很快的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H3-JSvKuA/hqdefault.jpg)
面無表情實驗 在 [面無表情實驗—依附關係很重要]... - 半媽半心理師的小日子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準備依附關係講座又重新回顧了「面無表情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這是依附理論學者Dr. Edward Tronick的著名研究,研究親子之間的相互關係。 影片中,一 ... ... <看更多>
面無表情實驗 在 [心得] 多跟孩子交流,可以讓育兒更有幸福感-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安
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跟嬰幼兒「交流」,
為什麼可以讓自己覺得充實,孩子也得到安全感
如需網誌好讀版請點以下:
https://reurl.cc/Z7KDRl
【多跟孩子「交流」,我們會更有機會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幸福和滿足】
你知道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會開始跟我們「說話」了嗎?
當然不是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只是發出一些咿咿呀呀聲響,或者是用表情和動作來吸引
我們的注意。但是這就是人類說話,或者應該說「溝通」最初始的模式。
成人非常依賴用語言來溝通,但是嬰兒不是。他們還不知道有個東西叫做語言,因為大人
說的話他們完全聽不懂,每一句話都是新的發音,他只會認為這是互動的「工具之一」。
因此,嬰兒會用身體,用表情,用聲音等等所有的東西嘗試和他生命中的大人交流。
「對嬰幼兒來說,獲得回應是一種需要,而不是渴望。如果我們不回應孩子的哭聲、
眼神或輪流互動遊戲,如果我們不參與他提供的互動機會,他可能培養出不安全或迴避型
的依附型態與性格特徵。」(摘自《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在1970年代,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Still Face Experiment」,我
個人把它稱作「面無表情實驗」。這個實驗很簡單,他們找來一位母親和他的嬰兒,請母
親像平時一樣跟孩子說話和互動。接著,實驗開始,在三分鐘之內,無論嬰兒發出什麼樣
的聲音,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母親必須像一尊石像一樣,動也不動,面無表情。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的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pzXGEbZht0」
從影片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如果照顧者跟嬰兒完全沒有互動,只要短短的一兩分鐘嬰
兒就會陷入焦慮和極大的壓力當中,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激昂,最後非
常不安地大哭起來。
僅僅三分鐘,就可以觀察出這麼巨大的影響,如果是長期而且持續的狀態,那就像是一個
人持續被單獨關在一個白色房間裡一樣,對於孩子的安全感真的會有很大的傷害。他會認
為它不存在,他不重要,甚至是沒有人喜歡他。反之,如果他跟人互動的需要被充分滿足
,他就會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充分唷,不需要是百分之百)
所以, 在嬰兒發出聲音,或者是眼神在尋找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好是可以放下手邊的事
情,專心跟嬰兒「交流」。這裡的交流並不需要你發明什麼很有趣的遊戲,拿一些玩具吸
引嬰兒的注意,或者是讀書給嬰兒聽。你只需要安靜地跟嬰兒在一起,「觀察」他,等他
給出一個訊號,你再做出回應。
例如說嬰兒對著你微笑,你就回以一個微笑。嬰兒用嘴巴發出一個小小的聲音,你就輕輕
地問:「在說什麼呢?」他伸手觸摸你的臉,你就告訴他:「這是我的鼻子。」嬰兒伸手
把玩你的手錶,你就把手錶脫下來給他把玩。
「觀察」然後「回應」,是不是很簡單呀
不,才沒有。其實這樣的交流比聽起來困難很多。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很少體
會過被傾聽,被注視,被他人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經驗的話,我們對這樣的互動關係
其實會感覺到很害怕,很麻煩,很彆扭,甚至不知所措。
沒有關係,這只是表示,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學習這個模式。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恐嚇大家
,讓大家認為只要不回應孩子,孩子的依附關係就會崩壞,人生就會毀滅,你們大家給我
小心點。
不是的。
我真正想分享的是,這樣的交流,其實是讓人充滿幸福感的。在跟嬰兒這樣一來一往,專
心地觀察,直接地感受到孩子因為我的微笑而笑了,而因為他的笑臉我也笑了,這是非常
難得,會讓人感受到「有孩子真好」的感動時刻。育兒的路上很多時刻是充滿了各種疲倦
、焦慮和煎熬的,但是這樣美好又真誠的交流經驗,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被療癒和滋養,而
不是永遠被拖累和榨乾。所以即便對於很多人也許一開始是個可怕的經驗,我依然想要鼓
勵大家嘗試。
把這個想法放在心裡,覺得有勇氣的時候,就試試看。如果做不來,就再隔一陣子再嘗試
。專心跟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安排,放開心胸接收他的訊號。他看著什麼方向,你
就跟著看;他捏捏你的手臂,你就輕輕地捏回去;他給你一個鬼臉,你就吐舌頭回去
。
就算你的孩子已經過了嬰兒期,都還是可以隨時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無論孩子年紀多大
,他們永遠都耐心地等待著父母的回應,只要踏出第一步,永遠都不嫌晚。
你相信嗎?孩子是從父母這些「不積極又沒作為」的時刻,感受到愛的。而父母也會在這
些時刻,感受到孩子對我們的無條件接納。在這些聽起來很「無聊」的互動之間,會很奇
幻地感覺到自己跟孩子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對我自己來說,這是我真正感覺到「愛」存
在在我們之間的開始。在那之後,「回應」孩子,就逐漸成為一個愉快的瞬間,而不是一
種無止盡的負擔。
這些愉快的瞬間累積起來,讓我對「育兒」有更多正面的回饋,更願意跟孩子互動。在這
樣的良性循環下,孩子也就逐漸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了。
---
歡迎來玩,一起思考不同的教養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2.30.183.185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08339369.A.F3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