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電子材料行光華商場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03年4月15日,高雄火車站前的玫瑰唱片中山店(中山一路289號,八德二路口,2013年8月18日歇業)和大眾唱片站前店(建國三路29號,後來更名為高雄二店,比玫瑰唱片中山店還早歇業)。謝謝網友 Haruka Chung 分享她為了記錄唱片行外牆上《濱崎步 抒情精選》宣傳看板而拍攝的這兩張照片。
回顧玫瑰唱片與大眾唱片的歷史:
1987年,台灣第一家「玫瑰唱片」於台北市公館商圈開幕,地址是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10號。1988年,第一家「大眾唱片」於台南市東帝士百貨開幕。這兩家唱片行採取低價策略,在短短幾年間迅速地成長,開了許多家分店。
在中華商場於1992年10月底拆除後,光華商場成了學生族群的最愛,除了書店、電腦與電子材料外,唱片行亦是學子駐足之地,包括光華商場地下室的「千樂」、「學友」、「光華」三家唱片行,附近還有「合友」唱片行及「光華」唱片總店。
除了連鎖唱片業者及傳統的中盤商外,台灣的唱片市場也出現了外商設立的獨立唱片行,包括1992年在台北市西門町及東區頂好廣場開幕的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以及1999年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環亞百貨裡開幕的法雅客(FNAC)等,這些外商唱片行可直接向海外公司倉庫調貨,因此消費者能在其中找到海外出版或已絕版的唱片,但價格不菲。
1994年,由光南唱片增資轉型的光南大批發複合式賣場,因採取低價策略,受到學生族群的青睞。
1997年,玫瑰唱片開始大幅擴張,成為全台最大的連鎖唱片通路。同年,大眾唱片由南往北發展,於台北車站商圈(許昌街)設立門市,並以「紅配綠」的行銷策略吸引顧客消費。到了90年代末,玫瑰唱片與大眾唱片合計的門市數量已近50家(玫瑰30幾家,大眾10幾家),其市場的占有率高達50%以上。
90年代,傳統中盤商因為受到跨國音樂公司直接出貨給連鎖唱片行並調漲批價的影響,紛紛退出台灣的唱片市場,最後僅剩下擁有約20家「大地之音」唱片行的亞洲唱片得以倖存。
除了上述的唱片行外,台灣在90年代的知名唱片行還有:北部地區的「佳佳」、「派地」、「宇宙城」、「前衛」、「元元」,中部地區的「學生之音」、「東海之音」、「葛萊美」、「山海山」,以及南部地區的「老營長」、「第五街」、「尚音」等。
進入21世紀後,mp3的出現,造成唱片市場的迅速萎縮,而網路銷售的普及亦大幅壓縮了唱片行實體門市的生存空間。
2002年6月,玫瑰唱片及大眾唱片共同成立玫瑰大眾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玫瑰大眾購物網 G-shopping 上線。
2009年9月1日,玫瑰大眾售票網上線。
2013年3月25日,彰化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5月5日,臺中三民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7月2日,高雄夢時代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8月18日,高雄中山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9月23日,臺中逢甲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11月20日,新竹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4年12月26日,板橋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4月,臺南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桃園中正T2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9月30日,位於台中市「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10樓的全台最後一家玫瑰唱片結束營業,玫瑰唱片實體門市長達29年的歷史就此告一個段落,彷彿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電子材料行光華商場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97年8月,香港歌手陳曉東的首張國語專輯《心有獨鍾》在台灣發行,第二主打歌「心理遊戲」的MV在台北市西門町拍攝,影片紀錄了當時西門町的模樣,包括萬年商業大樓內部、漢中街與峨眉街交會處的玫瑰唱片、西門紅樓旁的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阿宗麵線…等,MV女主角則是剛從國光藝校戲劇科畢業,年僅19歲的江祖平。
《關於 玫瑰唱片》
1987年,台灣第一家「玫瑰唱片」於台北市公館商圈開幕,地址是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10號。1988年,第一家「大眾唱片」於台南市東帝士百貨開幕。這兩家唱片行採取低價策略,在短短幾年間迅速地成長,開了許多家分店。
在中華商場於1992年10月底拆除後,光華商場成了學生族群的最愛,除了書店、電腦與電子材料外,唱片行亦是學子駐足之地,包括光華商場地下室的「千樂」、「學友」、「光華」三家唱片行,附近還有「合友」唱片行及「光華」唱片總店。
除了連鎖唱片業者及傳統的中盤商外,台灣的唱片市場也出現了外商設立的獨立唱片行,包括1992年在台北市西門町及東區頂好廣場開幕的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以及1999年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環亞百貨裡開幕的法雅客(FNAC)等,這些外商唱片行可直接向海外公司倉庫調貨,因此消費者能在其中找到海外出版或已絕版的唱片,但價格不菲。
1994年,由光南唱片增資轉型的光南大批發複合式賣場,因採取低價策略,受到學生族群的青睞。
1997年,玫瑰唱片開始大幅擴張,成為全台最大的連鎖唱片通路。同年,大眾唱片由南往北發展,於台北車站商圈(許昌街)設立門市,並以「紅配綠」的行銷策略吸引顧客消費。到了90年代末,玫瑰唱片與大眾唱片合計的門市數量已近50家(玫瑰30幾家,大眾10幾家),其市場的占有率高達50%以上。
90年代,傳統中盤商因為受到跨國音樂公司直接出貨給連鎖唱片行並調漲批價的影響,紛紛退出台灣的唱片市場,最後僅剩下擁有約20家「大地之音」唱片行的亞洲唱片得以倖存。
除了上述的唱片行外,台灣在90年代的知名唱片行還有:北部地區的「佳佳」、「派地」、「宇宙城」、「前衛」、「元元」,中部地區的「學生之音」、「東海之音」、「葛萊美」、「山海山」,以及南部地區的「老營長」、「第五街」、「尚音」等。
進入21世紀後,mp3的出現,造成唱片市場的迅速萎縮,而網路銷售的普及亦大幅壓縮了唱片行實體門市的生存空間。
2002年6月,玫瑰唱片及大眾唱片共同成立玫瑰大眾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玫瑰大眾購物網 G-shopping 上線。
2009年9月1日,玫瑰大眾售票網上線。
2013年3月25日,彰化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5月5日,臺中三民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7月2日,高雄夢時代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8月18日,高雄中山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9月23日,臺中逢甲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3年11月20日,新竹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4年12月26日,板橋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4月,臺南大眾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桃園中正T2玫瑰門市結束營業。
2016年9月30日,位於台中市「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10樓的全台最後一家玫瑰唱片結束營業,玫瑰唱片長達29年的歷史就此告一個段落,彷彿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關於 淘兒音樂城》
淘兒音樂城原名 Tower Records,是一家來自美國的連鎖唱片行,曾經在世界各地開設許多分店,宣傳口號是「No Music, No Life.」(沒有音樂就沒有生活)。
1960年,美國人羅素所羅門(Russell Solomon)在美國加州沙加緬度創立了第一家 Tower Records,就開在他的父親於1939開設的電影院「Tower Theatre」裡的藥房內(我記得小時候許多唱片行都是和藥房共用店面),因此唱片行便與戲院同名。
1970年,Tower Records 在好萊塢(Hollywood)開店。
1980年,Tower Records 在日本札幌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並開始在世界各國開店,其鼎盛時期曾在加拿大、英國、日本、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愛爾蘭、以色列、阿聯、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阿根廷等地都設有分店,而在美國境內最多曾有89家分店,由美國企業 MTS 公司營運。
然而進入21世紀,數位音樂出現之後,唱片銷售數量快速地下滑。2002年,MTS 公司賣出了其日本法人。2006年8月20日,MTS 公司申請破產,美國境內的分店全部結束營業,但仍有網路商店存在,至於海外分店則仍繼續營業;日本的分店由日本的 Tower Records 公司(タワーレコード株式会社)接手營運,而成為日本最大規模的連鎖唱片行,共有82家分店。
1992年,Tower Records 在台灣開設分店,名為「淘兒音樂城」,曾經在台北市開了三家分店,一家位在忠孝東路四段頂好名店城2樓,暱稱「東淘」,另一家位在西門町紅樓旁,暱稱「西淘」,還有一家則是位在士林夜市金雞廣場,暱稱「雞淘」(因房東產權問題,這家的存在時間最短)。
2003年11月,Tower Records 完全退出台灣市場。
《心理遊戲》
作詞:蕭雅智
作曲:方樹樑
這樣下去 怎麼行 線索無法延續
明明是你 也曾經 電我撲朔迷離
看不清 好著急 難以排遣故弄玄虛
怎麼解釋 多少次 這樣不期而遇
鍾愛色系 同款式 甚至同個牌子
談心思 太相似 猜你和我同樣固執
現在起 全面通緝 捉拿你忽遠忽近的距離
求求你 出面說明 承認你 也有想我的心事
就讓我愛你 你知道我最適合你
讓我愛你 愛沒人能比
就讓我愛你 錯過了彼此太可惜
這是天意 我和你 要在一起 永遠地
滿腦子 密密麻麻是你
你的方式 和樣子 我都反覆練習
多甜蜜 又不膩 真愛永遠不會過期
有意無意 在那裡 莫非故作神秘
惱人情緒 揮不去 愛得太沒效率
沉不住氣 想見你 這場算我輸給了你
現在起 全面通緝 捉拿你忽遠忽近的距離
求求你 出面說明 承認你 也有想我的心事
就讓我愛你 你知道我最適合你
讓我愛你 愛沒人能比
就讓我愛你 錯過了彼此太可惜
這是天意 我和你 要愛到叫人妒忌
現在起 全面通緝 捉拿你忽遠忽近的距離
求求你 出面說明 承認你 也有想我的心事
就讓我愛你 你知道我最適合你
讓我愛你 愛沒人能比
就讓我愛你 錯過了彼此太可惜
這是天意 我和你 要愛到叫人妒忌
我愛你 你知道我最適合你
讓我愛你 則皆大歡喜
就讓我愛著你 錯過了彼此太可惜
這是天意 我和你 要愛到叫人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