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不容許你有任何一點自我懷疑
#誰與爭鋒 #幕後寫稿記
這週賽事是我人生目前為止,最慘烈的一次舞台表現,事後老戰友 KJ說 傳來超對症下藥,讓我又想哭又想笑的一段話,內容是一位韓星在韓綜上的分享:
「在越大的舞台失誤,反而越能在DNA留下記憶,知道以後怎麼做才能更好。」
/
是呀!走過後想想,雖然這次跌得痛,但也狠狠地領悟了許多。那,這次舞台在我DNA留下的記憶是什麼?
那就是...「舞台,不容許你有任何一點自我懷疑。」
錄影的那陣子,自己的生活狀態,處於一個能聽見好多聲音的迷霧裡,覺得每個聲音都有其道理,盡其所能地想滿足,卻沒有好好面對自己,問問自己哪個聲音是該堅持的、是想堅持、是最適合自己的。
一邊懷疑著這樣做對嗎? 還是應該那樣做更好?
一邊說服著自己我做得到,又一邊不相信自己能做的好。
一邊逼迫自己先前進再說,又一邊茫然的不知道該怎麼跨穩步伐。
就這樣,不穩定到極致的內心狀態,一下就被舞台看穿,血淋淋的戳破,呈現出了不穩定到極致的表現。
/
那下次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呢?
我想,那就是...未來在面對越大的挑戰,越要清楚自己的初衷和樣貌,清楚自己該堅持的選擇,然後打從心底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所有。
唯有你自己先相信了自己,旁人的相信才能在你身上發揮加乘作用,你所面對的挑戰才能有能量和機會回應你。
也許,這樣的相信無法保證你會戰勝,但絕對能讓你不因自我懷疑而事後懊悔,穩定的發揮出你當下能力所及的所有。
/
最後,言歸正傳,這次的比賽主題是城市行銷,我所要行銷的城市是新竹市,在賽前準備中,我也特地走訪了一次新竹,體驗到了新竹新舊交融,溫故而知新的魅力。
文中的照片是新竹市的幾處美景。下方為劉宥彤老師熬夜耐心指導下的精彩演說原文,真的感謝老師。
/
「減法思惟」的美麗都市-新竹市
大家好,我是劉千嫚,今天我想跟大家介紹一座以「減法思考」規劃,脫胎換骨的城市,那就是新竹市。我原本以為新竹就只有科學園區,就是面板,半導體和高科技,但在去過之後我發現,新竹的驕傲已不再只有護國神山,而是用「減法思考」找回了「人和自然間的和諧關係」,所以如果你想想在”一天之內”,體驗人文與自然融合的輕旅行,我向你推薦新竹市。
環抱新竹市的母親之河是頭前溪,頭前溪左岸有綿延10公里的綠色廊帶,這裹有親水的自行車道,有球場、有滑板公園,還有北台灣最大的海濱溼地,大家可以帶孩子來這裹觀察生態,全家一起看夕陽,迎著風騎自行車,或是漫步在新竹左岸。到了南寮漁港會接上17公里的海岸線,由溪入海,沿途有招潮蟹聚集地,海水退潮時「萬蟹奔騰」的景觀非常特別。
台灣四面環海,但過去卻沒有美麗的港口,減法思考的南寮漁港整建,最重要的是清埋淤積,恢復港口功能,不再用消波塊阻擋大家親近海岸,而是用石塊拼接了像魚鱗狀的階梯,被稱為魚鱗天梯。在南寮漁港附近是國際風箏賽場,五彩繽紛的風箏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令人心曠神怡。
回到市中心,從新竹火車站就可以延著新竹護城河往下走,新竹市是北台灣最早被建立的城市,在二十分鐘的步行距離內,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古蹟聚落,可以看見清朝,民國時期及日治時代的建築。護城河沿途公園綠蔭,樹蔭下到處都找得到椅子坐,水中還有藝術作品,一條簡單的河為城市帶來了漂亮和感動,減法思惟是懂得重新活用文化資產,帶來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到處興建無用的蚊子館。
來到新竹市,也別忘了來看看全台灣最友善動物的動物園,新竹動物園不以珍奇異獸為號召,而是為動物建造類似他們棲息地的家,沒有高牆,沒有層層柵欄,這也是一種減法思惟,而這種近距離的接觸也會讓你覺很療癒。
新竹市擁有全台灣最年輕的人口結構,是一座活力城市,也擁有最進步的「減法思惟」,減法不是不建設,而是找回人與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方式,找回關於水,關於生態,關於歷史等環境和人們生活的關係,你只需要用一天來體驗新竹市,或許,你會一輩子想待在新竹市。
完全脫稿演出的演說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03L6LBja2g&t=8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2的網紅邱靖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資料來源:邱靖雅服務網站 www.joinus.tw 竹北市公所於11月12日召開市民公車第二次檢討會,邀請竹北市市民代表及26個里長出席,針對12月1日之新路線提出建議及討論。 竹北市民代表邱靖雅在市民公車第一次檢討會中即提出三點建議:「路線應深入人口密集區,讓老人、使用者步行5分鐘...
離新竹車站十分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也害怕失去眼前的安穩嗎?】
搭乘最早的一班高鐵從新竹到雲林上課,
車上此起彼落的呼聲像極了在歐洲的某間青年旅館,
每個人都睡到東倒西歪,完全不計任何形象,
曾經,我也是這樣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五點多起床,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車站,
等車時全身上下搖搖晃晃,上車之後不省人事,
下車之後匆匆忙忙,打卡之後只想繼續睡覺,
每天花一個多小時通勤,再花兩個小時回家,
到了假日已經沒有力氣出門,只想躺死在床上。
後來,買了一輛車上下班通勤,花光我三年的積蓄,
終於可以晚睡十分鐘,但並沒有比較早回家,
上班塞車,下班也塞車,林口到中壢這段,
開到我不停用手指捏著大腿,搧自己兩耳光,
告訴自己「別睡!別睡!千萬不要睡著。」
有一次真的開到睡著,在高速公路碰撞前方的車,
我整個人從座椅上驚醒,馬上下車賠不是,
對方看我小女生,又只有小擦撞,
說沒關係,要我下次開車小心點,
只是你知道,公司上班疲勞轟炸一天,開車怎麼能專心。
挑工作,越來越不想挑遠的,
不過近的好工作,也挑不到你,卡在職場上班的距離,
卡在薪資不上不下的階級,卡在人情過不去,
卡在年紀好像該做些什麼,確什麼都沒做。
下了高鐵站,接我的人是名督導,
我說:「雲林高鐵來幾次,越來越多建設了。」
他笑說:「雲林房子也炒到天價去,他也買不起。」
許多人都想在家附近找工作,
不過薪水永遠都追不到逐年高飛的房價、物價,
手邊工作只有越來越多,越想離開卻越離不開,
因為害怕失去眼前的,就要回到過去重頭開始的拼命。
或許,那是因為你還沒看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
還有,我們都太習慣被奴役。
✈ 伊朗 大不利茲
-
4/25 下午 台北最後加場離職去旅行講座,候補5位請私訊。
離新竹車站十分鐘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鐵道記憶🚞
上週 #太魯閣號事故 的同一日,因為感冒之故起得晚,一打開電視看到新聞報導,怵目驚心的搶救畫面,令人鼻酸心疼。那幾天也因家中網路和筆電故障,只能整天盯著電視看,心情更加沉重。
昨晚則是 #台南後火車站 營運的最後一刻,它無疑是許多成大人共同的回憶,尤其是剪票口上頭大大的車次電子顯示牌,凡走過,必會先瞧上一眼。後站位在前鋒路與大學路交會口,鄰近成大的操場和宿舍,平日即是學子通勤及民眾上下班的重要出入口,每逢開學迎新,站外更是車水馬龍。看著它功成身退,有著滿滿的不捨。
過去我對火車的印象其實不算太好,第一次搭火車是在國小高年級時,隨親戚搭車到路竹,當時我對火車的車種並不熟悉,上車就侷促不安地詢問旁人:「下車鈴呢?沒有的話,如何讓司機知道我要下車?」我搭的是站站停靠的區間車,從市區到路竹,中間要停左營、楠梓、橋頭、岡山等站。比起客運車,火車雖較快速,也不會聞到後勁楠梓上空飄散的刺鼻油污味道,但軌道兩旁的景色較為單調,少了搭車遊街觀看沿途人物和風景的新鮮感。
⏲️誤點的日常
上大學前,我大概只搭過兩趟火車,而大學四年,除了寒暑假外,每周至少要往返台南高雄一至四趟。從高雄發車幾乎都是準點,必須提早進站,但回程可不是這樣,高掛告示牌上的車次,少則誤點十幾分鐘,甚至還出現過八十幾分鐘的。從我上課的光復校區走到台南後火車站大約十分鐘,通常都是到車站後瞄一眼告示牌再去買票,若為了省錢搭區間車或復興號,即便是先離站的車次,往往得在大湖站等禮讓對號車通過,有時一等就是十來分鐘,加上車程,回到高雄得花上一小時以上。
台南到高雄通常不劃座,若想要有座位,大家通常都會盡量走去車頭後的車廂碰碰運氣。即便是站票,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倒也還好。不過,上研究所後,每回從高雄北上新竹,車程拉長到三小時,若從新竹站上車南返,還得設法穿過走道上滿滿人牆,這時才深刻體驗到為何列車到台南,往往已經誤點多時,旅客上下車所花的時間通常比表定還久。由於車票很難訂到,清大離火車站也遠,後來我都是選擇到交大附近搭乘阿囉哈或統聯客運,至少有座位,而且所需時間跟搭火車回高雄差不多。
擺脫了搭長途火車之苦,但當時為了去中研院工讀,每周仍是得搭乘區間車往返北車和南港兩、三趟。前後算算,頻繁搭乘火車的時間長達近7年。高鐵開通後,北漂南回,搭火車的次數更是鮮少。
🤔對火車的改觀
猶記得2013年的暑假,趁著9月立院開議前,我想在國內來趟自助旅行,首選便是從未造訪的花蓮,於是開始上網訂好民宿,刻意挑選太魯閣號搭乘前往目的地。一上車才發現我的座位並非是靠海那側,為了拍攝風景,我只好數次離開座位到車門邊。
列車駛近花蓮,蔚藍的海空真的讓人心曠神怡,下了車,到站前租好機車,沿著中山路買好公正包子和紅茶,坐在北濱海邊,享受海風的吹拂,愜意品嘗花蓮美食。兩天的行程,從自強夜市、吉安慶修院、松園別館、文創園區,到太魯閣的白楊步道(水濂洞),痛快地玩了一輪。回程依舊是搭乘太魯閣號。
2014年到2016年,因旅遊與輔選之故,我又去花蓮四趟,除了其中一趟的起程訂到普悠瑪,其餘都是太魯閣號,平穩舒適,是我對它評價。
2018年普悠瑪在宜蘭蘇澳發生列車脫軌事故,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對比下,讓我對太魯閣號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些。4月2日太魯閣號發生嚴重事故,帶走50條寶貴生命,遺憾難過之餘,也不免心生恐懼,之後再去花東遊玩,到底要訂甚麼車型才安全?
💪改革別再淪為口號
台鐵的改革喊了幾十年,歷經幾次的政黨輪替,台鐵也陸續採購了許多新車,但營運管理與長年虧損等問題始終難解。小英總統昨天的宣示,從台鐵工會發出的回應可看出,中央想要大刀闊斧地改革,人事負擔仍是首要面臨的棘手難題。
台鐵的文化,其實是台灣文化的縮影,也並非是台鐵員工獨有的原罪。鐵路運輸乘載了台灣社會賦予其沉重的使命和政治任務,包括長短途旅遊、通勤、民代的選服、返鄉專車,許多鄉鎮對外聯繫的長程交通要道得依賴台鐵,更別提不遵守交通規則闖越平交道的人車平日對鐵道行車安全的威脅。
我們能夠同理台鐵員工長年背負的責難與重任,但台鐵的改革能否成功,員工將是最大的關鍵。這幾天的新聞報導,不時有所謂不具名的專家或知情人士透漏台鐵施工環境或行車安全維護的缺失,這些事後諸葛都難以挽回死難國人的生命。我們期待的改革,並不是端出一本又一本的檢討報告或計劃書,而是每一位台鐵員工先從自身做起,檢視自己或工作環境有哪些可以改善或調整的習慣,能夠讓自己和乘客獲得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一一記錄下來,落實執行。
不論是坐在冷氣房的台鐵高層或相關的部會首長,至少花一周的時間,自己實地去體驗鐵道運輸管理與乘客所面臨的種種不便,不論是維修、採購、站務管理,或乘客長期詬病的誤點、轉乘、購票、無障礙環境等問題,邊回想太魯閣號破損的車體殘骸和死傷的同仁同胞,讓未來搭乘火車的每個人,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返家,才對得起往生者寶貴的生命與國人殷切的期許。
#太魯閣號
#鐵道
#台鐵
#改革
離新竹車站十分鐘 在 邱靖雅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資料來源:邱靖雅服務網站 www.joinus.tw
竹北市公所於11月12日召開市民公車第二次檢討會,邀請竹北市市民代表及26個里長出席,針對12月1日之新路線提出建議及討論。
竹北市民代表邱靖雅在市民公車第一次檢討會中即提出三點建議:「路線應深入人口密集區,讓老人、使用者步行5分鐘到站」、「每月定期召開檢討會」及「公車應改用更符合節能減碳之中巴」。
楊敬賜市長於本日檢討會中承諾,明年起市民公車將視需求朝中巴的方向改進,同時也將提高公車外體的辨識度。同時,公所將於十二月中再次召開明年度市民公車路線之討論會。
會議中邱靖雅代表肯定公所積極與里長溝通的努力,新路線(60.61路)深入十興里(勝利二路)及東平里(六家五路)之人口密集區。同時,邱代表也針對本次會議所提供的新版路線規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路線規劃方面應規劃行經人口密集區
1. 應增加經過「光明一路美食商圈」、「光明六路以北之縣政二路區域」及「嘉興路」此三個人口密集區。
2. 但對鹿場里而言,公車路線雖有微調但仍未經過鹿場里人口密集的社區。
3. 在興隆路河岸旁有許多新社區即將落成,但新路線卻完全未經過興隆路。
二、班次尖離峰調整,且加強與其他大眾運具班次的銜接
邱靖雅代表感謝公所已根據搭乘人數增、減發車班數,但也再次強調:公車班次的規劃應搭配學校之放學時間,同時也應考量其他大眾運輸工具之時刻表,使民眾方便透過公車轉接駁至高鐵及火車站,以提高市民公車的搭乘率。
三、公車的短程接駁性
目前每一條公車路線平均都需花費七十分鐘,路線彎繞程度過高,因此建議在竹北市的主要幹道上,加開一條「以接駁為功能的短程路線」,加強市場、火車站、高鐵、醫院、公家機關等幾個重要站點的連接。
四、加強宣傳新路線
針對今年12月1日的新路線,除了文宣品的印製外,應同時提早其他宣導相關事項之準備,如網站公告、社區與鄰里系統的通報告知等等。
五、公車招標計價方式合理化
目前竹北市民公車是按照「行駛之里程數」計價,但以今年科學園區接駁車招標之經驗為例,其計價方式不考慮「路線」及「里程數」,而是以「趟數」及「天數」來計算;這也是目前業界最常用的計價方式。故邱代表建議變更目前竹北市民公車招標的計價方式,使未來市民公車在路線調整上能更有彈性。
針對邱靖雅代表之建議,竹北市長楊敬賜現場指示公車路線應再深入各社區,絕對不可因人數少就不進入該區域。同時,明年起也會加強考量是否新增「短程接駁之路線」。
楊市長也表示,市公所將自明年起做「市民公車問卷調查」,路線調整將以民意為基礎,並會針對明年之公車路線重新召開檢討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3NtAPQ2xH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