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丟掉所有理所當然 這是他初次為詞譜曲之作 🎧〈費洛蒙小姐〉走出劇場 數位上演 https://umg.lnk.to/QFFLM 這是他的序曲,曾有抗拒,隨之而來的密合又那麼沒有懷疑;在奇形怪狀的詞句之間以旋律神出鬼沒,旋律的抓痕憑空、荒謬、合理。而這竟然是他第一次替人譜曲的作品。 16年...
雙雙飛 舞蹈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這齣戲劇表演做過贈票,寫過專文,也許欲於網路上推廣劇場作品無疑困難重重,不太意外,當然成效稱不上好,甚至沒辦法讓更多人想像或得知這是一場什麼樣又多麼值回票價的精彩演出,經過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 Weiwuying 首演,而後來到理應是主場的 臺中國家歌劇院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NTT-TIFA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周六終於有機會一睹現場演出的風采,該怎麼形容電腦螢幕與現場觀賞那有著天壤之別的震撼呢?
⠀⠀⠀⠀⠀
能於此次為數不多的稀有場次中,親眼見證這一場演出的,絕對都是相當幸運的一群人,整個團隊不畏疫情,攜家帶眷辛苦來台隔離、表演,甚至還推著襁褓中的嬰兒,但他們臉上都掛著開心的笑容說道:台灣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讓他們演出的地方。微觀亦宏觀,打破第四道牆,既是即興演出又經過縝密設計,透過富有生命力的手指、肢體與道具,結合絕佳創意、美學、詩意、配樂、舞蹈,以及電影拍攝手法,讓觀眾同步看見鏡頭前後的魔幻世界,一氣呵成出輕盈不失重量、戲謔不失嚴肅,在生死議題之上建構出一個發人深省故事,像是夢境,像是靈魂深處的撼動,像是未曾經歷過的視聽饗宴,也是自始至終令觀眾屏氣凝神的七場美麗死亡 —— 比利時鬼才導演 Jaco Van Dormael 的《#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
當時,為了撰寫專文,先於電腦上觀賞了兩次以上預錄好的影片,但當真正坐在中劇院觀眾席上時,卻彷彿上演了一場完全不同的表演,精彩到必須再度紀錄些什麼。會覺得似乎有某些部分不太一樣,也會覺得原來幕前幕後同時在眼前上演的過程是如此奇妙,行雲流水,巧奪天工,無懈可擊,原來舞動的剪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原來戰火紛飛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原來火箭升空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銀幕上的效果極其逼真,但其實只需要透過一些不起眼的道具、一些空前的創意與巧思,便能讓人恣意穿梭在虛構與真實的世界,展開一趟縮小燈照射下譜出的奇幻旅程。
⠀⠀⠀⠀⠀
「我們希望能夠挑戰自我,在餐桌上拍攝出一部以跳舞之手為主角的劇情長片,但是不會像多數一般電影,而是當逐一與所有成員實驗過即興創作,並參考每個人的專業建議後,劇本才得以成形的,等到劇本就定位,我們再合力將各個視覺效果一併呈現出來。是的,這屬於電影藝術,卻又凌駕電影藝術之上;這也屬於舞蹈表演,卻又超乎舞蹈表演之上;這就像一部 Pop-Up 電影,攝影機放大了眼睛難以察覺的細節,觀眾也能親眼看見攝影機捕捉不到的精緻。」
⠀⠀⠀⠀⠀
旁白,是《指尖上的幸福人生》的主體之一,英語版沉穩靜謐且帶有磁性,中文版是台灣觀眾再熟悉不過的 #莫子儀 配音,緩緩在耳畔響起,緩緩引導觀眾的情緒,抑揚頓挫,優雅流動,連團隊們都讚不絕口,表示自己雖然聽不懂中文,但他獨特的嗓音,卻讓這些聽過各國配音版本的外國貴客聽得如癡如醉。
⠀⠀⠀⠀⠀
《指尖上的幸福人生》像是一趟在心中默數一、二、三後便啟程的夢境之旅,就如導演以死亡做為收尾的標誌性手法:等在前方的是七場毫無預警的死亡,但故事中的死亡並非悲劇,而是無數對生命的禮讚以及回望。光影在生命舞動的殘影裡停駐時間,留下輕如鴻毛的印記,一雙雙手漫舞於黑暗之中,漫舞於森林霧氣之中,漫舞於火光燭天之中,漫舞於水波蕩漾之中,漫舞於宇宙虛空之中,漫舞於生命布幕落下之前。《倒帶人生》、《死期大公開》的導演賈柯凡多梅爾邀請觀眾一起遁入這場虛無縹緲的夢,因傳統表演型式的有限而生,也因生命盡頭姿態的有涯而生,透過打破既往視覺藝術的呈現手法,跳脫現實帶來一場前所未有,且充滿影像魔力的感官饗宴,讓我們在悠悠轉醒之際,捫心自問:「死去前,你真正活過嗎?」
⠀⠀⠀⠀⠀
雖然,到昨天為止,這次吻與淚創作群的演出完全落幕了,但 NTT-TIFA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還在盛大進行當中,策畫了非常多值得特地遠道前去觀賞的優質演出,包括吳明益小說《複眼人》的改編舞台劇云云,其實錯過就是損失,票價也相當親民,希望大家能把握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
⠀⠀⠀⠀⠀
⠀⠀⠀⠀⠀
▍專文介紹:
⠀⠀⠀⠀⠀
生如夏花,賈柯凡多梅爾《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死去前,你真正活過嗎?
https://bit.ly/3rFkZtO
⠀⠀⠀⠀⠀
精彩片段:
https://youtu.be/UMRLe5aNuPs
⠀⠀⠀⠀⠀⠀
▍更多藝術節資訊:https://bit.ly/3a1X1Cb
雙雙飛 舞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中)】
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尚未曝光的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透過共感產生世代對話」,是楊雅喆暗自的願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編劇團隊,聚集老中青三代,最年輕的編劇和楊雅喆差距 12 歲,並非所有人都經歷過戒嚴,這時楊雅喆就扮演起時代講師,不斷和編劇團隊溝通,在改編過程中,劇本改了又改,推翻再推翻,對於劇組團隊而言,若沒活過 80 年代的觀眾無法投入,那戲就沒得唱,等同宣告失敗,因為這是給所有人看的劇。
至於編劇的最高原則,唯一尊奉的「logline」是:「80 年代,天橋上來了魔術師,不同的大人、小孩、青少年遇到他都會看見內心的渴望、不足與不滿,最後他們因為魔幻時刻,創造生命中的奇蹟。」
對編劇團隊而言,遇到瓶頸或防範偏離初衷時,就用上述的「logline」檢視每一集劇本,「『logline』看起來很簡單吧?但要符合這句話就有很高的難度。幹!每一集都要有魔幻時刻,都要有魔術把戲,幹!原著只出現一半的魔術師,沒有那麼多的魔幻,那要延伸創造的想像就更多。」楊雅喆大笑說。
這次的改編,實際上楊雅喆和編劇團隊調動甚鉅,從章節名稱就可窺見。原著中有章節名為〈九十九樓〉,這與第一集符合,但第三集的〈水晶球〉就是編劇發揮想像,原著並無此章節,楊雅喆表示之後的集數名稱也會脫離原著章節名稱。「如果改編都符合原著,哪一章寫了什麼我就得做什麼,這樣會有點辛苦,雖然我們將原著視為聖經,但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除非碰上重大困難,否則不會重新翻看。」楊雅喆說。
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編劇團隊開始將「原著」與「改編」混淆,時常分不清楚筆下的角色、故事的走向,到底是原著就有的情節,還是彼此腦力激盪下的產物,記憶就逐漸被竄改而後相交疊映,「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長出來的」,吳明益小說中的這句話,就成為編劇團隊默默實踐的原則。
「幹,那到底什麼是記憶的裂縫?」楊雅喆先笑著提問,而後解答這題:「其實『裂縫』就是隔了很久的『時間』。同一件事,我講的版本跟你講的版本會不一樣。小說是虛構(fiction)不是紀實,所以有實、有虛,我們都被吳明益矇騙,以為他筆下中華商場的故事都是真的,但錯了,這當中有太多是他的『虛構』。
吳明益聰明地設計連環套接龍遊戲,小說中每個角色口中的魔術師都不一樣,況且這本小說對於中華商場的描述,一定也有很多讀者不認同,這是因為大家的『記憶』都不同,所以任何改編這本小說的團隊,其實都是在吳明益記憶的虛構基底中,再虛構幻化成另個故事。我們在虛構中找到裂縫,從裂縫中再度虛構,這當中就需要『時間』幫忙,時間是最大的魔術,它能改編人的記憶,把紀實變成虛構,對這齣劇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魔術。」
「紀實」與「虛構」,就成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楊雅喆進一步說:「雖然改編中有很多是我們的再度創作,但我們不能違背這部作品在講『消失』的核心,但要怎麼解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觀眾看到一直消失、消失、消失的故事,感受只會越來越委靡、陰暗,但如果消失能夠證明愛曾經存在,就有意義。」
楊雅喆以「mp3」舉例:「小時候 mp3 存進很多愛歌,但科技進步後人們有了 ipod、雲端等等,時間一久,『曾經存於 mp3 的愛歌』和 mp3 一起被封存,接著消失。但某天,你突然想起這些愛歌還存在 mp3 ,但 mp3 消失了,這時候你就想辦法上網找回那些愛歌,所以,mp3 的消失進而湧現出兒時聽音樂的美好記憶。因此,消失闡述了愛真實存在過的痕跡。」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這篇專訪文章共 8421 字,先節錄到此,以網路平台的閱讀習慣,再繼續把內文貼出來應該也沒人看,週日會連載最後一篇,但若有興趣直接看全文的讀者,全文請點👉https://bit.ly/37HFHkO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myVideo 影音隨看】
雙雙飛 舞蹈 在 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丟掉所有理所當然 這是他初次為詞譜曲之作
🎧〈費洛蒙小姐〉走出劇場 數位上演 https://umg.lnk.to/QFFLM
這是他的序曲,曾有抗拒,隨之而來的密合又那麼沒有懷疑;在奇形怪狀的詞句之間以旋律神出鬼沒,旋律的抓痕憑空、荒謬、合理。而這竟然是他第一次替人譜曲的作品。
16年前,〈費洛蒙小姐〉誕生於劇場導演徐堰鈴的劇作。16年後,青峰重唱〈費洛蒙小姐〉,徐千秀的新製作與李端嫻的新編曲,讓〈費洛蒙小姐〉的內心戲蔓延更加欲罷不能,歌曲也因著徐堰鈴導演原著的創意,採樣了周藍萍作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十八相送〉。
因著這首歌和劇場的淵源,〈費洛蒙小姐〉MV破天荒邀來三位導演的合作:奇幻詩意的腳本創意,來自劇場導演黎煥雄的發想;MV的拍攝與完成,由和青峰默契絕佳的黃中平導演挑起大樑;女主角費洛蒙小姐則由既是劇場導演,也是電影演員的陳雪甄出演;MV裡極具張力的群舞,由新生代的舞者與劇場演員共演。劇場意象加上視覺震撼,將曾經的〈費洛蒙小姐〉帶進數位,她16年後仍然蠻橫脆弱、歇斯底里,但沒有人能夠拒絕她旋律裡那不可理喻的魅力。
而我們從不知道這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的序曲。
「梁兄啊,本戲即將上演」
-
〈費洛蒙小姐〉
費洛蒙小姐費洛蒙……
費洛蒙小姐費洛蒙……
費洛蒙小姐費洛蒙……
誰會想到 毛毛蟲長大了變蝴蝶
誰會想到 祝英台愛上了梁山伯
只有 費洛蒙小姐費洛蒙…
只有只有 只有只有
費洛蒙小姐費洛蒙小姐費洛蒙……
秘密的氣味只有她懂
黑大衣的女人費洛蒙
隱形在愛情的空氣中
黑大衣的女人費洛蒙
為什麼她會知道
毛毛蟲和蝴蝶的關係
為什麼她會知道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
為什麼她會知道
古今中外那些 T婆的秘密
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
她居然說她早有預料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紅妝
梁兄願不願配鴛鴦
喔!她是叛逆的野女孩,
喔!她居然把世界顛倒過來,
你看你看!都是她的錯!
就是她!不男不女的妖怪
她是女巫,給她穿黑色的衣服
她是女巫,把她給關起來!
(梁兄啊
不!我不要做個隱形人!)
可憐的可憐的 黑色蝴蝶
費洛蒙小姐躲在家裡的衣櫃
餓了七千三百天
費洛蒙小姐有很多的心事
從來不說出
沒人看過費洛蒙小姐
踏出家門一步
一有人開門打招呼
她就完全變成傢俱的一部分
她只想在自己家裡放風箏
啊啊啊 費洛蒙小姐的風箏
屋頂上 費洛蒙小姐的風箏
那風箏 其實你一抬頭就會看見
梁兄哥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惹心煩
收音機裡 傳來遠處的聲音
收音機啊收音機
我要如何 向她呼喚
天生正港的p 我在這裡
收音機啊收音機
告訴我哪個頻道
可以收聽 你的聲音
可以聽到 綠草如茵
她聽見自己心底深處的聲音
她風箏一般的衣裳 飄呀飄
陽光下她和影子 飛呀飛
疊影不分倆雙雙
飄呀飄 飛呀飛
疊影雙雙倆不分
【Song Credit】
詞|徐堰鈴
曲|吳青峰、周藍萍
(〈十八相送〉取樣自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作詞者李雋青,作曲者周藍萍,歌曲原音版權由環球香港提供。)
製作|徐千秀
編曲|李端嫻
管弦樂編曲|李端嫻
鼓|黃亮傑
Bass|黃群翰
吉他|鍾承洋
鋼琴|張少瑜
合成器|李端嫻
合聲、合聲編寫|吳青峰
管樂|音樂工人
長號|鄧世偉
小號|黃政憲
次中音薩克斯風|魯湘永
上低音薩克斯風|魯湘永
弦樂|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第一小提琴|蔡曜宇、朱奕寧
第二小提琴|駱思云、黃雨柔
中提琴|甘威鵬、牟啟東
大提琴|劉涵隱分子、葉欲新
樂器、弦樂錄音|單為明 @Lights Up Studio
錄音助理|于世政
管樂錄音|吳育彰 @Insert Studio
人聲錄音|吳青峰 @青Home
檔案編輯|單為明
混音|李端嫻
母帶|Randy Merrill @Sterling Sound
【MV Credit】
MV 製作公司|品器有限公司
導演|黃中平
MV原始概念|黎煥雄
特別演出|陳雪甄
監製|干文怡
副導|程于珊
導演助理|魏綺瑩﹑王怡婷﹑黃柔云﹑王品喬
攝影|黃中平﹑黃子然
二機|王殊懸
攝影助理|吳啟禎﹑吳啟瑞
製片|陳莊賢
執行製片|蔡文祿
製片助理|林峻有
美術|林仲賢
美術助理|黃中銓
燈光|黃柏源
燈光助理|蘇志豪﹑林盈宏﹑王俊淵﹑林宗賢
場務|陳茂榮﹑張維展﹑廖秦慶﹑溫左丞﹑任奕嘉﹑李正豪﹑葉治維
後期製作|品器有限公司
陳雪甄造型|王鴻志
陳雪甄化妝髮型|李若男
陳雪甄化妝髮型助理|林辰軒
舞蹈指導|楊乃璇
排練指導|初培榕
演員|趙欣怡﹑吳靜依﹑黃惟﹑李至元﹑蘇耀庭﹑林書函﹑黃稚玲﹑邱姿雅﹑劉庭妤﹑劉彧瑋﹑羅婷﹑楊昀蒨﹑曾向鎮﹑吳翰林﹑賴建宇﹑尤柏耘﹑陳亭希﹑魏文益﹑姜典
演員 Agent|林治文﹑吳子敬
演員|彭若寧﹑劉孟圓﹑賴玟芳﹑周安迪﹑楊笠翊﹑簡子勛﹑顏千惠﹑賴耘琪﹑陳詣芩
京劇演員|張晏慈﹑劉尚炫
京劇演員 Agent|林米麒
演員造型|吳儒亭
演員造型助理|葉珍佑
演員妝髮|曾耀儀﹑朱玟羽﹑呂欣怡
貓咪|布魯斯﹑Soka
樂團團員|鍾承洋(吉他) ﹑黃亮傑(鼓)﹑陳紀烽(Bass)﹑吳俊佑(Keyboard)
樂團造型|鄭穎
協力|阿榮片廠﹑力榮影視
手寫字|吳青峰
歌詞翻譯|Steve Bradbury﹑Hazel Chang
藝人彩妝|張婉婷
藝人髮型|Edmund Lin from ZOOM Hairstyling
藝人造型|major tom
平面記錄|吳仲倫
影像記錄|李依純
#吳青峰
#費洛蒙小姐
#吳青峰16葉
🎥〈費洛蒙小姐〉MV花絮 https://youtu.be/kf4zCSzF0qw
🎧〈費洛蒙小姐〉數位收聽 https://umg.lnk.to/QFFLM
-
從你的印象深刻 到他的集結成冊
吳青峰第二張專輯《冊葉一:一與一》
收錄8首譜曲之作及8首作詞之選
🎧 實體購買/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QFCYYYYUY
-
🎬 上冊MV
〈費洛蒙小姐〉https://youtu.be/2cX7SzDSA5o
〈我會我會〉https://youtu.be/VUcHG43p_2Y
〈沙灘上的佛洛一德〉https://youtu.be/UTT4x4_D3xE
〈最難的是相遇〉https://youtu.be/5sbFn-FPdAk
〈阿茲海默〉https://youtu.be/9wNkBJpzpZQ
〈穿牆人〉https://youtu.be/3TWnpeFg_wo
〈柔軟〉https://youtu.be/qjSsdOoMhcY
〈低低星垂〉https://youtu.be/7_oAVAKZsyc
🎬 下冊MV
〈寧靜海〉https://youtu.be/hEJ1LIKCbmw
〈等〉https://youtu.be/KBpkD06Yp_o
〈年輪說〉https://youtu.be/7M8GD3pHLek
〈困在〉https://youtu.be/x_4B6Gp8ar8
〈一點點〉https://youtu.be/trfYUpA369o
〈迷幻〉https://youtu.be/pR3bvNzeWJc
〈月亮河〉https://youtu.be/luQ55zDwhYE
〈極光〉https://youtu.be/-Sc8wUdPEY8
……………………………
▶ 吳青峰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qingfeng
▶ 吳青峰 FB:https://www.facebook.com/WuQingFeng
▶ 吳青峰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796164
🔔 訂閱吳青峰官方專屬頻道:http://bit.ly/qing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