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很短,裝不下我對青年社會、教育文化的主張。幸而本黨五位角逐者,各自從不同角度切入,豐富了這一輪對國家願景的想像。
發表會沒有交叉詰問,我們只能各說各的。幸好有臉書,讓我能多談談:下午我從四位對手聽到什麼?我同意哪些,反對哪些?
對話張亞中|反對拆台博
張教授展現對中華民族氣節「根已爛」的憂心。我敬佩張兄多年著述不倦的勤勉,也反對綠營「文化去中化」的行徑;不過對「退殖民者銅像,把台灣博物館改回大天后宮」的主張,我不贊成!
文化歷史要用「加法」,不是「減法」。就像韓市長提到,不管是中華文化、西洋文化、東洋文化、閩客外省原民與新住民文化等等,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時代留在這塊土地的痕跡,也都是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我反對綠營的「文化去中」,我同樣不支持拆除日本時代的建築、雕像;我們要追求的是這些文化的共存、共融。
亞中兄同時針貶教改,造成企業找不到人才,這點我有同感。所以過去我在新北市大力提升技職教育,鼓勵技職生的自尊自信;下午我也強調,未來不可以再「重知識,輕技術」,理論與實務必須並進。
對話郭台銘|大政府、小政府?
郭董切入的政府財政,也是我身為財經專家長年關注的。面對政府基金的破產危機,我也說過要透過專業投資,把餅做大。針對新創經濟,我也談過談過產業AI化與青創生態系。這兩點都與郭董有高度共識。
郭董果然是產業強人,劍及履及地談到 AI 助釀醬油,還拿出 AI 發聲素還真展示,十分驚豔!這兩例,都凸顯出台灣發展「文化科技」的優勢。
不過以中華民國目前稅賦標準、財政現況,短期內不易達到「0到6歲政府幫你養」。務實一點,我會主張透過種種公私協力,創造親職友善的環境,減輕育兒負擔。很多事,民間比政府有效率;郭董一定懂。
對話韓國瑜|幾個政策補充
韓市長今天較感性,談了許多往事與對台灣的擔憂;能闡述政策的空間較受限。韓市長談到的雙語教育、影視產業輸泰國,與長照保險制,我都關切,也藉機多做一點補充:
「雙語教育」我五月曾在臉書直播談過。我認為雙語教育很重要,不過更需要普及學生對國際事務的關心。「國際教育不只是語言」,而這可以從日常環境做起。
「影視產業」我在六月幾場演講都談到。我認為台灣應善用文化底蘊、自由氛圍,藉當前國際上OTT崛起的契機,追求成為華文影視製作重鎮。台灣有許多散落海外的影視專業人才;讓他們能回台灣工作,是我的目標。
「長照保險」則是我2016年的競選政策。秉著財經專業,我一直主張以長照保險來發展銀髮經濟,提供高齡照顧;有限的社福資源,應聚焦給予弱勢長者更好的照顧。
對話周錫瑋|文化經濟、教育改革
周前縣長今天慷慨陳詞,我對兩點最有感。一是「支持文化工作」,二是「未來工作的改變」。
周前縣長談到雲門的浴火重生,我深有所感。從2008年的八里火災,到2015年淡水雲門的落成,剛好是我們前後任縣市長接力協助、見證的感人事蹟。錫瑋兄當年想到用促參法解套,更是突破法令制度創意的展現。
過去政府聚焦經濟發展,相對輕忽文化發展。不過要讓文化工作更蓬勃,不能只靠政府補助,還需要結合產業發展,所以我半年來持續倡議「文化經濟」的重要。當文化經濟活絡,我們才能透過制度設計,將更多資源挹注到最源頭的創作工作。
而技術在變、產業在變,教育體系確實常常跟不上時代變遷。所以我認為一方面教育要更鬆綁,鼓勵自主學習與教育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催生更多終身學習資源,讓我們在一生任何階段都能持續學習。過去這半年,也是我重新學習的旅程!
朱立倫的12分鐘|民之所欲,常在我「手」
回到我自己,我聚焦在如何提升經濟社會的治理,給下一代一個未來——從透過產業政策與「加薪三法」提升薪資;重視技職教育改善學用落差;以推動社宅與交通路網給青年更多居住選擇;到從公托到高齡照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我談的都不只是口號!而是我在過去十六年實實在在地,從桃園與新北經驗中,實驗過、確認過最有成效的辦法。追求發展與正義,朱立倫不是用說的,是用「做」的!
對話的理由|我們值得的選戰
為什麼這樣對話?因為我相信每個參選同志,都有值得關注的論點,都能對治國願景有貢獻。因為我相信真正的「政策專業」,需要集思廣義、討論辯證。因為我相信「執政靠團隊」,不靠英雄。
初選的目的,不能只是誰打倒誰,還要能凝聚本黨的執政願景。初選過後,也不只是誰勝出誰敗北,而是能一起彌合裂痕,邁向執政。
要打造「能勝選的團隊」,就不能只看民氣魅力,不看經驗政見。要選出最適合的候選人,更不能再用什麼「非誰不投」或「是誰不投」的口號,刻意去操縱、蒙蔽民調,造成扭曲結果。
藍營的朋友,要誠實面對每一次提問,才能推出「真正」最強的候選人。綠營的朋友,也要誠實面對每次提問,才能替各位支持的蔡總統,找到一位最適合的對手。
只有大家都這麼做,我們才能給自己,一場值得的選舉!
雙語 政策的願景有哪些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2分鐘很短,裝不下我對青年社會、教育文化的主張。幸而本黨五位角逐者,各自從不同角度切入,豐富了這一輪對國家願景的想像。
發表會沒有交叉詰問,我們只能各說各的。幸好有臉書,讓我能多談談:下午我從四位對手聽到什麼?我同意哪些,反對哪些?
對話張亞中|反對拆台博
張教授展現對中華民族氣節「根已爛」的憂心。我敬佩張兄多年著述不倦的勤勉,也反對綠營「文化去中化」的行徑;不過對「退殖民者銅像,把台灣博物館改回大天后宮」的主張,我不贊成!
文化歷史要用「加法」,不是「減法」。就像韓市長提到,不管是中華文化、西洋文化、東洋文化、閩客外省原民與新住民文化等等,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時代留在這塊土地的痕跡,也都是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我反對綠營的「文化去中」,我同樣不支持拆除日本時代的建築、雕像;我們要追求的是這些文化的共存、共融。
亞中兄同時針貶教改,造成企業找不到人才,這點我有同感。所以過去我在新北市大力提升技職教育,鼓勵技職生的自尊自信;下午我也強調,未來不可以再「重知識,輕技術」,理論與實務必須並進。
對話郭台銘|大政府、小政府?
郭董切入的政府財政,也是我身為財經專家長年關注的。面對政府基金的破產危機,我也說過要透過專業投資,把餅做大。針對新創經濟,我也談過談過產業AI化與青創生態系。這兩點都與郭董有高度共識。
郭董果然是產業強人,劍及履及地談到 AI 助釀醬油,還拿出 AI 發聲素還真展示,十分驚豔!這兩例,都凸顯出台灣發展「文化科技」的優勢。
不過以中華民國目前稅賦標準、財政現況,短期內不易達到「0到6歲政府幫你養」。務實一點,我會主張透過種種公私協力,創造親職友善的環境,減輕育兒負擔。很多事,民間比政府有效率;郭董一定懂。
對話韓國瑜|幾個政策補充
韓市長今天較感性,談了許多往事與對台灣的擔憂;能闡述政策的空間較受限。韓市長談到的雙語教育、影視產業輸泰國,與長照保險制,我都關切,也藉機多做一點補充:
「雙語教育」我五月曾在臉書直播談過。我認為雙語教育很重要,不過更需要普及學生對國際事務的關心。「國際教育不只是語言」,而這可以從日常環境做起。
「影視產業」我在六月幾場演講都談到。我認為台灣應善用文化底蘊、自由氛圍,藉當前國際上OTT崛起的契機,追求成為華文影視製作重鎮。台灣有許多散落海外的影視專業人才;讓他們能回台灣工作,是我的目標。
「長照保險」則是我2016年的競選政策。秉著財經專業,我一直主張以長照保險來發展銀髮經濟,提供高齡照顧;有限的社福資源,應聚焦給予弱勢長者更好的照顧。
對話周錫瑋|文化經濟、教育改革
周前縣長今天慷慨陳詞,我對兩點最有感。一是「支持文化工作」,二是「未來工作的改變」。
周前縣長談到雲門的浴火重生,我深有所感。從2008年的八里火災,到2015年淡水雲門的落成,剛好是我們前後任縣市長接力協助、見證的感人事蹟。錫瑋兄當年想到用促參法解套,更是突破法令制度創意的展現。
過去政府聚焦經濟發展,相對輕忽文化發展。不過要讓文化工作更蓬勃,不能只靠政府補助,還需要結合產業發展,所以我半年來持續倡議「文化經濟」的重要。當文化經濟活絡,我們才能透過制度設計,將更多資源挹注到最源頭的創作工作。
而技術在變、產業在變,教育體系確實常常跟不上時代變遷。所以我認為一方面教育要更鬆綁,鼓勵自主學習與教育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催生更多終身學習資源,讓我們在一生任何階段都能持續學習。過去這半年,也是我重新學習的旅程!
朱立倫的12分鐘|民之所欲,常在我「手」
回到我自己,我聚焦在如何提升經濟社會的治理,給下一代一個未來——從透過產業政策與「加薪三法」提升薪資;重視技職教育改善學用落差;以推動社宅與交通路網給青年更多居住選擇;到從公托到高齡照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我談的都不只是口號!而是我在過去十六年實實在在地,從桃園與新北經驗中,實驗過、確認過最有成效的辦法。追求發展與正義,朱立倫不是用說的,是用「做」的!
對話的理由|我們值得的選戰
為什麼這樣對話?因為我相信每個參選同志,都有值得關注的論點,都能對治國願景有貢獻。因為我相信真正的「政策專業」,需要集思廣義、討論辯證。因為我相信「執政靠團隊」,不靠英雄。
初選的目的,不能只是誰打倒誰,還要能凝聚本黨的執政願景。初選過後,也不只是誰勝出誰敗北,而是能一起彌合裂痕,邁向執政。
要打造「能勝選的團隊」,就不能只看民氣魅力,不看經驗政見。要選出最適合的候選人,更不能再用什麼「非誰不投」或「是誰不投」的口號,刻意去操縱、蒙蔽民調,造成扭曲結果。
藍營的朋友,要誠實面對每一次提問,才能推出「真正」最強的候選人。綠營的朋友,也要誠實面對每次提問,才能替各位支持的蔡總統,找到一位最適合的對手。
只有大家都這麼做,我們才能給自己,一場值得的選舉!
雙語 政策的願景有哪些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 德國總理梅克爾最近訪問中國,更旋風式訪問深圳五個小時,看完深圳以後,她認為深圳是亞洲的矽谷。許多人對深圳的整體了解,還停留在過去的世界工廠,甚至那時候中國決定漲工資,全面轉型成為互聯網及大數據中心時,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看好。但是當我們的採訪團隊來到深圳,看到的是藍天白雲,比台北現在的藍色要藍得多,遑論中南部。另外深圳的GDP在2017年總量達到了3338億,比起2016年大幅成長了8.8%,成長率高過了香港,也高過了新加坡,國際經濟學家判斷深圳一個千萬人城市未來五年GDP總量會超越整個台灣。而深圳的改變本身也代表了中國整體經濟的改變,除了BAT型的互聯網,還包括工業互聯網,整個城市正在大幅的改變當中 它也是中國大陸這五年來最大的奇蹟 】
2017年11月,這個時間點正是北京召開19大後。美國《Time 時代雜誌》的封面上首度用中英雙語打上了中國贏了(China Won)的大字,內容是分析《中國經濟將如何贏得未來》。
這是另一個時代的到來,殊不知在五年前,幾乎每個人都鐵嘴直斷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早晚會崩潰,而如今它卻成了互聯網大國,還追趕著美國,夢想成為AI大國。這短短的五年間中國大陸發生了甚麼事情?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大陸世界的工廠,已經無以為繼。當時前世界銀行首行經濟學家即表示,除非在火星上找到需求,否則美歐過度消費,中國過度生產的模式,不可能持續。中國必須找到新的經濟成長動力。當時全球皆不看好中國,一個靠農民工廉價勞動力的國家,能有甚麼出路?全球經濟學家幾乎異口同聲:中國的繁榮結束了。
它是一場建立在泡沫經濟上的繁榮。未來中國經濟要不停滯,要不硬著陸;甚至,中國崩潰論再起。
2011年,中國大陸大漲工資,開始發展內需經濟,2012年習近平執政。
第一任5年間,他親自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開始了改變中國的互聯網經濟,甚至要求國家最有權力的中常委,中央委員戶外學習,向互聯網後輩學習。
2014年大陸有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是馬路上到處都可看到地標語。伴隨著標語落實很多輔助政策,一時之間,沿海城市人人都忙著創業,尤其是昔日農民工代工工廠的大本營"深圳"的轉型,成為經典。
「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就是順勢的把創客中心成立起來,也配套成立了一個2.5億的華強夢想基金,就可以對接項目進行投資,就正式開辦了創客中心,華強北就是智能硬件的天堂嘛,深圳是個非常開放的城市, 這是我喜歡深圳的原因,每個人身邊都有人創業,每個人都會被帶動,大家都想創業,深圳有他的獨特的,推崇創新創業的氛圍,非常的濃厚」
從當年的三十萬人口的小漁村 到現在一千多萬人口的國際級大都市。2017年成長率,正式超過香港。深圳這些年的創新能力,已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富士康、華為、大疆…這幾個世界五百強高科技企業匯集於此,它不只是台灣不習慣備受威脅時稱呼的紅色供應鏈,甚至成為亞洲最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中心之一。全球最大通訊設備製造、全球市占第三的手機製造商華為,全球無人機龍頭大疆、亞洲市值最高企業騰訊、研發出全球最輕薄的柔性面板的柔宇,這些都是深圳從山寨往創新轉型的成績單。
根據統計中國目前約有1.4億的創業者,而且平均每年增加20%的新創企業,中國大陸是全球創業人數最多的國家,跟日本總人口數差不多了。
中國大陸的上個創業大潮是網路時代,產生了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明星企業。
2015之後,中國大陸掀起了另一波創業大潮,這簡直成了全民運動。尤其是年輕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創業夢。
根據統計,自 2000 年以來,中國大陸每位成人的財富已暴漲 4 倍,約為 2.25 萬美元;也就是說,這個占有全球 1/5 人口的國家,已囊括全球約 10% 的財富。
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這個引擎會帶動世界經濟。阿里巴巴的馬雲更預言未來五年,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達五億人口,超過北美的總人口。憑藉著這個巨大市場和滿地的熱錢,中國的創業大潮一發不可收拾。
「這邊肯定有很多的機會 ,因為中國在快速發展, 快速發展的同時會需要更多的產品,更好的服務, 我們怎麼樣把它開發出來, 去滿足忽然大起來這麼多的需要」
「中國又是一個有這麼多變化的一個國家, 現在這個從經濟啊,社會啊, 都有各種各樣的變化的一個事情, 這個變化, 是有很多種挑戰,有很多種機會」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複製矽谷,但只有北京成為矽谷的對手。
這是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段話,他們說北京在短時間內建設了國際級的創業生態系統。就連極力推動新創產業的法國總統馬克洪來中國訪問時,都不會錯過北京的新創心臟SoHo 3Q 。他面對在場的法國企業代表 直話直說
「產業投資方面, 中國遠不及法國,法國在中國的投資, 我們的企業成功的進駐中國, 我很高興我們是最早到中國投資的國家之一,但是中國顯然在法國的投資遠遠落後,這也是為什麼我和習近平主席,共同規劃了哪些產業,我們是歡迎並且鼓勵中國前來投資」。
中國大陸去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網路市場;中國大陸網路消費明年將比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
馬雲指出,中國是8000萬個包裹,未來可能達到10億個;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事。中國大陸這五年成功轉型,互聯網經濟下,這些創業的主角都是以小規模 小產品起家,而這個經濟模式也讓中國大陸產生更多中產階級。
1986年鄧小平曾經談到未來願景時,他說:「到下個世紀,中國人均所得要達到4千美元,還需要花30到50年的時間。」
事實上, 2017大陸人均所得已達8,123美元,而依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 2019年大陸就會到達1萬美元。遠遠超過當年鄧小平的想像。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