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太太]北歐系列三 (還是四?)圖書館篇
新年快樂,由於貓王是高雄人,所以我的農曆年一向都是在高雄過的。
大年初一、二連續兩天,我和貓王帶著兩隻泡在高雄非常有名的高雄市立圖書總館。突然覺得可以把北歐系列的圖書館篇寫一寫。大家如果過年電視節目太無聊,可以往下看一看。
————————————————————
先講這次去的高雄圖書總館,這個圖書館果然名不虛傳,佔地廣闊,而且設計的非常大器又有美感。完全不輸許多國外有名的圖書館。
圖書總館3樓大廳區的陳設非常美麗,有一種來到誠品書店的極度舒適感,差別只在書的新舊,館員用心的設計許多主題活動,甚至有策展的概念,其中的巧思不得不讓人讚賞。
B1的兒童閱覽區同樣超~級~大,而且藏書量非常非常多,ㄧ眼望不完。愛看書的小朋友在這裡會感覺很幸福,書櫃的設計雖然中規中矩,但同樣設定了很多主題,例如有在地特色的「高雄限定區」,也有「館員推薦區」,甚至有針對童書作者的「紀念繪本展」,我逛完一圈真想要原地站好幫它拍手叫好。
身為高雄人的貓王感到與有榮焉,跟我說,這裏不錯吧!我說,真的很不錯,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跟我在北歐看過的圖書館有些不同。
貓王沒想到已經這麼完美進步的圖書館,竟然還會招致我的批評指教,忍不住說這個圖書館設計前,一定參訪過很多國外的圖術館,有點不服氣的問我,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我腦中快速的比對記憶中進去過的兩個北歐圖書館,一個在瑞典南部的馬爾摩,另一個則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但一時之間竟也回答不出哪裡不同。
回去後,我搜尋去年八月在北歐拍的照片後,終於在千絲萬縷的記憶碎片中,找到那個讓我覺得怪怪的點了。
貓王!我現在在這裡正式回應你的問題,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北歐的圖書館歡迎更小的孩子。」
多小呢,「從出生到2歲」的孩子都歡迎光臨。
為了印證我的猜測,我認真的研究高雄圖書總館B1兒童區的廁所、哺乳室、尿布台。果然這裏的圖書選擇、廁所、座位設計主要是針對「幼兒園以上的孩子」,因此尿布台跟哺乳室的設置,各只有找到一個,且稱不上舒適,都只能算聊備一格。
但北歐的確把0-2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照顧者當作要服務的對象(保母、請育嬰假的父親、母親),它們的圖書館有幾個特色:
1.外面一定留一大排空間是「推車專屬區」。
2.圖書館的書籍陳設有適合0-2歲孩子閱讀的書籍。
3.閱讀空間有許多柔軟、躲藏、躺臥、席地而坐的元素。
4.會有數個哺乳及尿布區,位置更不會放在邊陲區。
5.更打破我們思維的是,圖書館中一定會有調理區,調理區設有水槽、桌椅,方便照顧者餵食小小孩、清潔餐具。
在參觀瑞典隆德的保母支持體系時,發現當地保母非常習慣三、四人約好,一起帶著自己的收托兒到圖書館,她們的圖書館就是一個公共的托兒環境,記得我看到一群小小孩在圖書館自在的樣子,內心的震撼。
也許有人會說,圖書館本來就不是針對0-2歲的孩子設計的地方啊!那我就想問,我們的城市有什麼地方是政府針對0-2歲孩子設計的呢?
(接下來貓太太要起乩,開始陳述內心鬱悶了)
我相信大家在腦中搜索一輪之後,除了「托嬰中心」、「保母家」,勉強只說得出這幾年才比較流行的「親子館」吧,但除了親子館之外,前兩者根本不算公共設施啊!
但0-2歲,卻是照顧者最艱苦、最無處可去,最不知所措的時期。我們身為全世界生育率倒數第一名的國家,國家在做環境設計時,心中是否有這15-16萬個小小孩,以及照顧者呢?答案是沒有。曾經請育嬰假親自照顧兩隻的我,在孩子進幼兒園之前,一直感受到這種窘迫。
沒想到台灣、北歐圖書館的小小比對,會讓我突然變憤媽(憤青的升級版)。
雖然貓王一定會說我不知滿足,一天到晚拿北歐來做對照,但是啊,我真心希望在台灣生育、照顧孩子的人,能擁有更好的環境。
接下來,放兩個國家圖書館的照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歡迎到高雄時,來圖書館玩喔!(不知所云的結尾)
隆德在哪個國家 在 懶貓太太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貓太太]貓太太的瑞典老人觀察
我看到瑞典老人的第三個現象就是,瑞典的老人不但活得長且健康,政府花很多力氣攔截失能。
這一段寫太長了,已經快要變成可以投稿的文章了,所以....就邀請大家加減看。
熟悉瑞典的學者告訴我們,不要看瑞典是福利大國就以為他們撒錢不心疼。事實上瑞典人非常沉迷於統計,他們做各種詳細的統計數據,而且非常精打細算。
所以在這裡就獻上幾個統計數據:
先講台灣的數字
一般來說在統計一個國家的人是否長壽都是計算平均餘命,像台灣人的平均餘命男生是74.1歲,女生是79.9歲。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另一組數字「健康餘命」,台灣的男性是66.7歲,女生則是71.7歲。
這兩個數字的差距,就是生病的時間。
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一直都蠻大的。而背後代表的就是慢性病防治不及格,包括腎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而失能最大宗的原因則是中風。但台灣對對第一次中風年齡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只能看出男性中風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55-64歲這個區段中風的人數明顯增加,而女性的情況,則延遲到75-84歲這個年齡層。
如果你是一個精打細算的政府,看完台灣人的這組數字,要想到的就是台灣人長壽但是高失能失智,代表健保與長照財務都很危險。
接下來看瑞典的數字
瑞典平均餘命超過80歲,且生命品質較好,「健康平均餘命」高達73歲。更漂亮的數字來了,瑞典衛福部的統計,男性第一次中風的常見年齡,從90年代的75歲,到現在已經延遲到81歲。
這是躺著都能贏世界各國的數字,但他們政府訂下的政策目標是2050年平均餘命要再增加2.6歲,且健康餘命要再更延長,真的很拼!
為何我會說瑞典政府很精打細算呢,因為他們投入了很多預算在做國民的健康促進與失能壓縮,這會讓政府省非常多的錢,長照做到最後,其實就是在算錢。而健康的人民,最省錢。
瑞典人很注重健康,這些走在瑞典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走在瑞典街頭,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這個城市在打造時,就沒有遺漏掉老人與小孩的需求。
無障礙設施做得很好是最基本的。道路的高低落差、公車停靠的方式,在超市購物時置物的高度的設計,都將老人與小孩的不方便考慮進去了。
到處都可以看到拄著助行推車的老人、推著嬰兒推車的父母,以及不良於行的障礙者去散步、去圖書館、去餐廳、去超市。對照之下,如果你仔細觀察你生活的街道,會驚訝的發現,上述的這些人,在台灣因為外出非常不便利,因此在街頭快隱形了。
除了道路設計之外,他們的交通接送服務也是做得超用力。
我們參觀了隆德的老人聚會中心,來這裡大多數是健康的老人,但對於使用居家服務的老人,若想參加聚會中心的活動,政府就會提供免費的交通服務讓他們方便過來。聚會中心會每周舉辦固定的戶外踏青活動,到鄰近的國家自然公園踏青。這些自然步道的交通都非常便利,無論是政府規劃的自然公車路線,或是一般的公車、火車都能方便到達。而無障礙設施也沒放過自然步道這一塊,讓你無論坐輪椅或是推嬰兒車都能毫無障礙在其間行走。
「自在的外出散步」對長者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的助益的,將基礎建設做好就能促進國人健康,是一石二鳥絕對值得的投資。
除了基礎建設做得很好之外,我必須承認,瑞典的生活文化本身就對健康很有益處。十年前第一次到瑞典,我學會的第一個瑞典文就是fika(十年後也只會這個單字),fika的意思就像我們很著名的廣告詞:再忙也要跟你來杯咖啡。最基本的fika就是咖啡+肉桂捲。我們參訪期間,一共拜訪了16個單位,真是無處不fika,肚子被肉桂捲塞得滿滿的(肥了不少),但不可否認,相較於台灣人的「愛拚才會贏」,這種在忙碌中適時的喘息一下的fika文化,對身心健康絕對是比較好的。
除此之外,他們也非常喜歡體育、文化節慶活動,並且很愛自組社團,例如這一代的老人喜歡唱歌,就有老人無伴奏合唱、老人爵士樂團,也喜歡跳舞,所以他們很愛辦舞會,跳各種舞;織布則是這一代女性長輩仍然喜愛的活動,無論是老人公寓或是老人聚會場所都有織布機,一邊織布一邊聊天fika,是常見的景象。
所以前面所提到的老人聚會所,也順應著這樣的文化,以自組社團活動為主。我們參訪的聚會所,就有運動和瑜珈課,也有職能治療師帶大家欣賞音樂跟繪畫,老人正在組樂團,並推動3C課程。一般的活動就是fika跟一周跳舞兩次。不管是哪一種活動,都是為了讓大家是到這邊相遇、交流,促進身心健康與社會參與。
隆德市55歲以上的人口約兩萬七千多人,就有15個像這樣的老人聚會中心,瑞典政府在健康促進、攔截失能著力之深由此可見。
關於瑞典老人健康的探討,其實非常多,查關鍵字就可以看到有很多北歐飲食,北歐人的運動的研究,但無論是哪一種,我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在背後推動痕跡,他們的政府很像一個既細膩又帶點嚴格的家長,事事都管,顯得有點雞婆,會督促你好好吃飯,要固定運動,多交朋友hang out,但又訓練你要自主,能做得盡量自己做不要過度依賴。
而我們的政府,則像台灣傳統的長輩,因為生活背景的關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有把錢賺回來,讓孩子吃飽穿暖。(我轉回來了耶~~畢竟這裡是親子粉絲團,哈哈!)
以上就是貓太太的瑞典老人觀察,我只有能力描述,遙想有一天,我們的政府也能朝媽媽政府的方向邁進,畢竟這樣真的比較省錢。在政府還沒做之前,大家就各自努力,促進健康生活。
隆德在哪個國家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即時頭條】抗擊移民禁令 事關美國科技業生存大計
來自受到特朗普總統「禁穆令」影響的那七個國家的科技工作者並不多。但97家主要來自科技行業的美國公司,仍然義無反顧地支援華盛頓州為阻止這項行政令而發起的訴訟。它們有充分的理由一路抗爭到底。
至少根據H-1B簽證(科技公司用來聘請外國工人的簽證類型)統計提供的粗略估算,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利亞、蘇丹、敘利亞和葉門並非美國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國。2015年,只有254位來自上述七國的工人獲得了H-1B簽證,這其中沒有一位是索馬利亞或葉門公民。相較之下,同在2015年,僅波蘭一國獲得H-1B簽證的就有252人;作為無可爭議的頭號科技人才來源國,印度向美國輸送了近12萬這類技術工人。
無論特朗普的行政令帶來何種麻煩,於蘋果、Google、Facebook、Netflix或PayPal而言,它都不是不可逾越的。作為一份支援華盛頓州訴訟的「非當事人意見陳述書」的簽署公司,這些科技巨頭本可以安頓好外國工人及其家屬,比如申請豁免,或者安排他們去海外子公司工作。但它們仍然冒著遭受這位反覆無常的總統報復的風險,竭力抗擊該禁令。這份陳述書列舉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該禁令來得毫無徵兆,造成了很多混亂。如此一來,世界各地(不僅僅是這七個國家)的潛在員工,現在有理由對前往美國工作的前景產生疑慮。
「如果某位員工有可能出人意料地被阻撓入境,企業和員工幾乎就沒有動力去完成特別勞神的擔保或申請簽證流程,從而不會遷往美國。」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在計算機相關職業中,擁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背景(STEM)的勞動力中有24%是在外國出生的,而這類工人在美國總體勞動力中的佔比僅為16.7%。若不是因為美國在爭奪科技人才的國際競爭中非常地積極踴躍,哪兒有可能爭得這麼多人才。
去年,基於職場社交網站LinkedIn的資料,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的巴士隆德(Mikkel Barslund)和布塞(Mathias Busse)發表了一份關於歐洲IT專才流動性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在2014年,有大約7萬名IT工人離開歐盟,而美國猶如一塊不可抗拒的磁石一樣,吸引了其中3.1萬人。同一年,大約1.9萬名身居美國的開發人員前往歐盟工作。
歐洲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是,在美國,優秀的工程師能掙到高薪:出生在外國,並擁有STEM背景的工人的中位數收入為88496美元,顯著高於年薪約為77368的土生土長的美國同事。
但要扭轉這種外流趨勢恐怕不需要大費周折。歐洲亟需人才。
歐盟委員會估計,到2020年,歐洲大陸將出現75萬個空缺的IT職位。歐洲國家已經放寬了對技術專才的簽證要求。如果美國反向而動——有跡象表明,特朗普的下一步行動將使得H-1B簽證更加難以獲得——歐洲公司和那些在歐盟經營業務的全球僱主甚至不必通過漲薪來競奪人才。正因如此,對於美國科技公司來說,趕在最壞的情況(即它們開始失去人才競爭優勢)發生之前早早地劃下紅線是有道理的。
然而,作為美國最具創新力的科技行業,必須抗擊任何入境禁令——無論其所涉國家提供的工程師成千上萬,還是寥寥無幾——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理由。
在這份意見陳述書中,科技公司援引了前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1901年對他眼中錯誤的移民類型的滿腔抱怨。他說,「眾多移民來自意大利南部的最低階層,還有很多最卑鄙的匈牙利人和波蘭人,他們出身卑微,既無技能,也無幹勁,更遑論任何充滿才智的進取心。」如今,對於來自穆斯林國家的新移民,移民仇恨者們現在持同樣的看法。而近些年來,上世紀移民潮帶來的積極影響還沒有充分顯現。
芝加哥大學教授阿克西吉特(Ufuk Akcigit)和兩位合作者剛剛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1880年到1940年,外國出生的發明家在一些領域特別活躍,到1940年至2000年這段時期,這些領域為美國貢獻的專利數量明顯多於其他領域。
在1880年至1940年,大約20%的發明家是移民——其中一些人很可能“出身卑微”;今天,這一比例大約為30%。幾十年後,這些移民發明家工作的領域很可能將湧現一波與其佔比不相稱的創新浪潮。移民的創造力不僅僅是今天的寶貴資源;正是這種資源,為美國創造了——並且將在未來繼續創造——無與倫比的創新優勢。誰都不知道,為美國未來優勢奠定基礎的技術精英將來自哪個國家。對一位伊朗移民關閉大門,或許將導致美國在某個領域喪失原本可獲得的領導地位。
當然,美國在過去也曾阻止移民進入。但在全球各國熱切競奪創新者(甚至還包括一些僅僅具有技術能力的工人)的當下,此舉造成的傷害將遠遠大於威爾遜那個時代。(撰文:Leonid Bershid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