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先烈!浩氣長存!
---
青年節 何人記得黃花崗?
杜震華
3月29日青年節,又稱「革命先烈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但…您對它,可有一點點感覺?
步入初老的長輩們,可能依稀記得小五上學期,國語中有一課的課名叫「憑弔趙伯先烈士的墓地」:
「在鎮江的南郊竹林寺,蒼鬱的竹林時時透出了幾聲梵唱,使人感到幽靜而清涼。竹林寺的前面,是一片安寧幽美的鄉野風光,幾座竹籬茅舍,清晨映著朝曦,傍晚掛著夕陽。那裡有一個小小的池塘,還有一座小亭、幾曲迴欄,矗立在池塘的中央。這就是革命先烈趙伯先的墓地,是他安然長眠的地方。
走出鎮江車站,幾步路就看到一個高岡。岡上有個伯先公園,園內有座伯先銅像,供成千成萬的遊人瞻仰。他英武的雄姿,嚴肅的神態,悄然立著,好像站在戰場上。我們彷彿聽到他的佩刀在響,我們也彷彿看到他站在明孝陵旁,向著他可愛的將士宣講…
我們可還記得:起兵廣州的倪映典,起兵安慶的熊成基,轟轟烈烈的犧性了生命,他們都是趙伯先的部將。我們可還記得:彈炸五大臣,死於車站的吳樾,他正是趙伯先揮淚賦詩的對象。我們可還記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驚天動地的起義於廣州,趙伯先正是他們的統帥,調度在香港。我們可還記得:由於「三、二九」的失敗,狂歌痛哭,咯血不止,高吟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竟教一顆民族的彗星趙伯先,倏爾的銷亡?
趙烈士,你是滿懷孤憤,一心勇往!你是民族的靈魂,歷史的榮光!」
沒錯,1910年11月中,孫中山、趙聲(趙伯先)、黃興、胡漢民等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開會,策畫在廣州展開第十次起義,成功後將由黃興和趙伯先分別帶軍繼續北伐、完成反清的民主革命。之後,孫中山和這些同盟會員向美國和南洋華僑全力募款,共獲得了15.7萬銀元,開始購置軍械準備起義。雖然前一年同盟會員倪映典帶領廣州新軍3千人的革命因中計而失敗,但新軍仍是革命黨吸收志士的主力。趙聲自幼聰穎,能文能武,17歲中秀才,18歲以第一名入江南陸師學堂;後東渡日本,結識黃興等革命黨人而眼界大開,認為革命貴在執行,遂回國受聘為師範學堂教席,並宣揚革命。22歲時,於一夜之間寫成7字1行的革命「保國歌」,歌詞慷慨激昂、悲壯感人,被視為革命驅滿之檄文,立刻傳唱於大江南北。1906年25歲,趙聲入清軍南京督練所負責訓練新軍,不久升任標統(團長),帶領1500名軍人,在新軍宣揚革命,加入同盟會並吸收同盟會會員,被公推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
1911年4月8日,為策劃廣州起義的香港統籌部會議中,趙聲被推為總司令,黃興為副總司令,並確定由招募的8百人展開10路進攻廣州計畫,由黃興、趙聲、陳炯明等人各自帶領百人進攻兩廣總督府、水師行台、大北門城樓等處。但同盟會員溫生才自發刺殺廣州將軍琦孚,清軍提高戒備,致統籌部延後起義到4月底。趙聲在廣州熟人頗多怕被認出,故暫留香港先由黃興入穗策畫;但新軍槍械陸續被清廷收繳、清軍增加守衛戰力、起義彈藥亦被查獲,顯然起義事迹洩漏,統籌部決定延後起事,黨人陸續退出廣州。但黃興認為延後起義對華僑難以交代,且可能遭清廷陸續逮捕,仍決定自行起義,時間訂為4月27日,農曆為3月29日。
因此,人手當然不足,只能減到4路人馬,黃興所率人馬仍以兩廣總督府為目標,並急電香港統籌部盡快率眾馳援。香港總部建議延後一天,讓黨人有時間赴廣支應,但黃興見廣州狀況非常緊急已不能等待,遂如期於27日起義。27日(農曆3月29日)下午5點半,廣州起義槍聲響起,但竟然只有黃興人馬發動攻勢,其他3隊皆未如約出現(後陳炯明推說以為延期)。黃興攻入兩廣督府,擊斃候補知府和衛隊管帶,而兩廣總督張鳴岐已逃往水師行台。喻培倫攻打督練公所,但遭遇清軍圍堵。革命軍對衙門縱火後撤出,但遭遇巡防營,林時塽誤認對方為接應新軍而遭擊斃,黃興則在對戰中雙指被擊斷,後被稱為「八指將軍」。進攻小北門的40多人原意要和接應新軍會合,但新軍未獲消息未能支援,卻遇清軍襲擊遂轉打水師行台,與清軍展開巷戰,後由小北門逃出,但多數戰死。黃興率十餘人出大南門,遇巡防營雙方展開激戰,後發現巡防營原規畫該策應革命黨的,因未在胳膊上別白巾而雙方誤擊。革命軍被衝散後,黃興化妝渡過珠江,在同盟會員徐宗漢女士的秘密基地包紮傷口後,轉往廣州城內躲藏。
起義後,被俘者至少31人,其餘大部陣亡,極少數倖存。被俘人員中包括林覺民、喻培倫、宋玉琳、陳可鈞、李文甫等人,審訊後即遭殺害。廣州全城戒嚴,軍警搜捕革命黨人,只要發現疑似黨人者當即槍殺。搜查隊還查獲革命黨人的各類槍枝、炸彈。
得知起義事發,趙聲和胡漢民率領200革命黨人由香港急赴廣州,卻因清軍戒嚴無法進城,趙聲遇到死裡逃生的黃興,兩人抱頭痛哭。因黃花崗起義失敗,趙聲憂憤成疾,1911年5月18日病逝於香港,年僅30歲,葬於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孫中山追贈其為上將軍。
清政府在成功鎮壓起義之後,將革命黨人暴屍街頭,至5月1日才允許廣州善堂清理。同盟會員潘達微說服廣東清鄉總辦和廣仁善堂為烈士備置棺材。經清洗、辨認共認出72具烈士遺骸,最終收葬於廣州紅花崗。後潘達微在報上發表《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一文,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72名烈士遂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被稱作「黃花崗起義」。1917年,孫中山主持護法運動,烈士方聲洞兄方聲濤為廣州衛戍司令,與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林森發起捐款,修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1922年,72名烈士身份被全部查實,並陸續查出犧牲烈士達86名。中華民國成立後至1924年之前,每年陰曆3月29日都在黃花崗烈士墓舉行公祭。1924年,國民黨中執會考慮陰曆有閏3月29日,為免引起祭祀混亂,將公祭日改為陽曆3月29日。民國32年,國民政府將此日訂為「青年節」。72烈士中,以廣東(41人)和福建(20人)最多,四川和安徽人各3,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僑近30人。華僑為祖國革命出錢、出力,還付出寶貴生命,印證孫中山先生所言:「華僑為革命之母」。
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林時塽等十位福建人,被稱為烈士中的「福建十傑」,這幾位年紀皆為25歲,正是人生精華開始之時,卻為家國義無反顧、慷慨赴義,林時塽還是「日本大學」畢業生。諸多革命菁英瞬間隕歿,孫中山為此悲痛萬分,民國十年為鄒魯的《黃花岡烈士事略》寫下序言: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阻,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1907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後,獲黃興、方聲洞通知,回國參加此次革命的林覺民烈士(才女林徽音的堂叔),在起義前夕更寫下了傳頌天下、感人肺腑的「與妻訣別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每當讀信至此,總令人潸然淚下、難以自抑。然而,意映夫人卻因夫君就義,早產而生下遺腹子,兩年後抑鬱而終。
撫今追昔,這群中華民國的子民,雖然國運多舛,大體上已過著富足歡樂的生活。在329青年節到來的此刻,緬懷黃花崗烈士的犧牲奉獻,是否該心存感恩?若無當年烈士們視死如歸、流血獻身,焉有吾人今日之幸福?是否該發心,為烈士們完成三民主義的最後一哩路-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會,「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繼續奮鬥?在「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路徑中,我們以農村土地改革創造了舉世欽羨的典範,但都市均地權只做了半套,房地產淪為炒作發財的工具,所得分配從1975年全球最佳三國之一,跌到目前落後於北歐和西歐各國;遊民也逐漸增多,距離「老有所終、壯又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民生主義理想,仍有一段距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擦亮中華民國的名號,為世界發光發熱,需要你我更大的努力和付出!
陳琳檄文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代很多人都聽過「建安七子」。在東漢末年,這並不是一個集團,又或者「黨魁」(像八俊八廚)這樣的名號。
僅僅是魏文帝曹丕,在建安末年,於自己著作《典論》當中,提出的七個優秀文人。
曹丕的意思,未必是說這七個人「一樣厲害」,而是這七個人「各擅勝場」。王粲長於辭賦,陳琳是檄文大師。孔融體氣高妙,其他四個一般我們不會知道。
因為他們在三國時代不是那麼「深入政壇」。
史前文話 的「魏晉風雲」▶ https://tinyurl.com/37v5y8cu
陳琳檄文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大家應該都看過這個新聞。
身為一個歷史人,剛好又是以中古史為主的歷史人,看到這個中國最有名的歷史人物之一的新聞,實在覺得很有趣,所以就依此講一些故事給大家解悶吧。
#有相關問題可以問_我盡力答看看
------------------------------------
歷史裡面說曹操臨死前交代"一切從簡,不樹不封,不找人殉葬,也不要珠寶貴重物品陪葬"。(不樹不封指的是:不圈地夯土蓋陵,也不在上面種植可供標誌的林木)
但這次(聽說也不是新鮮的跡證了)挖出來的結果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至少挖掘出來的結果表示上面的建物至少有上千平方公尺(這其實不算大,很多台灣的公園都比這大很多)
看起來,像是兒子違背老爸遺願了。
但對我來說,這其實才合理。
-------------------------------------
因為漢末盜墓風氣盛行 ,光是董卓就挖了洛陽北部邙山北部的漢朝歷代王公墓穴。
而曹操後來也設立摸金校衛、發丘中郎官去盜墓;他大概也是怕報應 ,才說要薄葬。
如果我們相信曹操真的是怕仇家太多 ,而想做疑塚,那是合理。
但是曹丕接任後,國家控制力強盛 ,加上北方已經統治了幾十年,雖然邊疆地區還有少數民族不很合群,但至少在控制力最強的中央已經沒有仇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加上兒子當皇帝 ,追封老爸為魏武帝,真的薄葬,面子反而掛不住。
所以修個大皇陵,把老爸弄進去是合理;真要佈疑塚 ,薄葬反而不合理了。
-------------------------------------
另外,不過就是在一兩年前,也在漳水旁發現一個曹操塚,裡面找到一個老人骨骸,然後也說是曹操本人;不但為他做了3D面容還原,還說史界偵破重大歷史疑雲等等........
但我當時反而半信半疑,因為這不合理(原因同上)。
只能說,在歷來各種傳說的催化下,大家也真的很入戲。
但實際上,歷史考古是一個需要高度嚴謹推論的工作。
這篇之所以相對可靠是因為他就是從史書記載的位置找到的人;而不是隨便一個野墓挖開來找真身 。
在《三國志 武帝紀》的最後(在陳壽評論前)就載明 : 「二月丁卯,葬高陵。」
而高陵就在河北省臨漳縣;臨彰縣也就是鄴城,就是他們當年的魏國首都。所以曹操葬在這裡是非常合理的。
除非日後找到另一個墓跟骸骨,而裡面的證據強烈證明主就是曹操 ,而能推翻了高陵的證據 。
不然高陵位置可以依照史書推斷 ,所以墓主是確定的
所以只要基本特徵、年齡確定了 ,基本上沒什麼好懷疑 。
而 考古證據可以很多樣。
碑石、衣服、陪葬品、墓葬習慣、特徵年齡是否與史書記載相符等等。
DNA也不是不可行,曹操沒有被滅門,只要能依憑祖譜找出他的後代多人,然後用DNA來複製比對,就可以依照雷同度的高低來推斷血緣的遠近或有無。
如果找到上百人都說自己是曹操後裔,而且也在DNA裡面找出一定程度以上(跟骸骨)的雷同度,那就有譜了。
---------------------------------------
而大家要懷疑是沒問題的,畢竟這種不是國家民生大事又不會影響歷史解釋的事件是很好的話題。
只能說,有懷疑精神是好事;但懷疑很好玩、很有話題,最終還是要用證據說話。
你能懷疑慈湖裡面不是蔣公或麥克傑克森是外星人,這很有趣;但要有證據才能真的推定,不然就是與新聞龍捲風一樣說個趣味而已。
三國志裡面說葬在高陵,現在裡面又找到一個六十歲的老人骸骨;除非有人能證明那個不是曹操,不然大家就只能接受"以現有證據來看,他就是曹操"的事實。
就如同誰都知道秦始皇墓在哪裡,只是中國沒敢開挖;哪天挖開來發現裡面也有一具年齡差不多的屍體,我們也只能相信那就是秦始皇本人。
不然就要拿出證據證明它不是。
-----------------------------------------
最後為了怕大家把小說情節跟歷史混為一談,我再補上幾句好了。
曹操設立這個職位的記載不在目前看到的正史裡;而在裴松之為三國志補注時引了《魏氏春秋》(東晉史學家寫的)中的文章。
那是(建安七子)陳琳替袁紹寫來罵曹操的檄文 (也就是三國演義裡面他聽到頭痛消失的那一篇),那篇檄文很長,但在中間一段有這樣的文字。
「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
而再過兩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還真的再度設立這兩個官職。
所以《南史·宋本纪中第二》裡才有這樣的文字:
「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採。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佑領之......」
從這裡來看,曹操還真的設立過這兩個官職,不然兩百多年後的人不會也以這件事為準而設立。
(也就是說,東晉時代的陳壽所看到的史料,在南北朝時代也還依然流傳;只是現在看不到實體了,只能看史書中的節錄。)
#以下開放發問
.
.
.
====
#很久沒發歷史文了_過癮!!
#現在有稿就現在發_不然怕晚上忘了
#大家就午餐時間看_晚飯時間看_睡覺前看吧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並設為搶先看,與時不時留言一下,不然我會陸沉)
=====
https://news.ebc.net.tw/news.php?nid=10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