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出海,也能夠感受鯨豚】
上週六我參加 #東部以東 聯展開幕活動,展出陳聖文藝術家的抹香鯨創作及金磊老師的鯨豚攝影。在夏季末的傍晚,漁港邊吹著海風,#向日廣場 圍繞著三十攤的 #海味市集,美食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是疫情之後難得的小確幸。
陳聖文藝術家以羊毛氈及海洋廢棄物等材料製作成一比一大小的抹香鯨,這頭抹香鯨的色彩繽紛,有山色也有海色,彷彿這座抹香鯨就是島嶼的化身。陳聖文本身因為親近自然而關注環境保護的議題,也常常將一些自然中撿拾的垃圾融入作品之中,讓人反思垃圾在環境中的矛盾。這件抹香鯨的作品〈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取名自吳明益老師的《苦雨之地》,曾經在高雄駁二以及國美館展出。但陳聖文也透露關於作品的一個小訊息,這個抹香鯨的尾巴被一條繩子綁住,過去作品中的繩子另一頭都是被綁在展場的空間,象徵一種束縛;但此次在花蓮展出卻讓抹香鯨的尾巴不被空間束縛,作為一種自由的存在。
金磊老師長期專注鯨豚的水下攝影,也是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的解說員,為了精進自己的攝影技術,甚至遠赴東加王國與各國水下攝影師學習交流。這次的展覽展出好幾幅金磊老師的攝影作品,有在花蓮拍的也有在東加王國拍的,這些鯨豚的作品都充滿生命力,甚至可以感受牠們在水裡擺動的震撼。但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作品背後所付出的時間,就像金磊老師說「多數時間都在等待」,這也讓人更佩服老師的毅力,願意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認識海洋,並持續推動海洋教育。
提到黑潮,就不得不提創立黑潮的重要推手,同時他也是臺灣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老師。廖老師長期推動海洋教育與鯨豚生態調查,2016年更進行「黑潮101漂流計畫」。我在今年四月份看紀錄片 男人與他的海Whale Island,片中廖老師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深深烙在我腦中:台灣缺乏海洋教育,我們集體背對著海,而失去接觸海洋的機會。這對生活在台灣這座海島、及太平洋濱城市花蓮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最後,謝謝 多羅滿賞鯨 還有一群關心花蓮及海洋的團體,願意付出心力促成這次的展覽,讓民眾就算不出海也能夠親近海洋,感受鯨豚的魅力。展覽預計展出至年底,每週六、日11:00~18:00,歡迎安排時間至向日廣場看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徐婷喜歡在人群裡面,擔任攝影者,一方面能夠給予她安全感,跟人保持一種距離,但當她想要和人互動,又能往前推進,展開接觸。握有相機,讓徐婷感覺到自在,既在現場,又可以有保護膜,隱身其後。 也曾以裝置或錄象藝術進行創作的徐婷,後來獨鍾攝影藝術,是因為拍照讓她最能投入,她會完全活在當下,甚至會忘記時光流逝。...
關於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將近五年沒回家的她,為何在這時候毅然決然的回家❓
母親一職,究竟扛著多麽巨大的責任、辛酸與孤獨❓
媽媽真的都會愛自己的小孩嗎❓
你有看過比劇情片更好看的紀錄片嗎,然而它僅僅是一個記錄日常的故事❓
《 回家的理由 The reason why I’m home. 》是一部講述台灣傳統家庭的故事,父親的不見蹤影、母親的孤單與失重、弟弟的離去,姊姊的無奈與掙扎,23歲那年,故事的主角決定開始為別人而活。
想解答關於作品的疑問嗎,歡迎至giloo觀看正片,以及報名我們8月21日(六)14:00-15:00的線上分享會,來聽聽張明右導演的專訪👇👇
➤觀影平台|建議參加前先看過作品~
giloo https://giloo.ist/video/350?episodeId=353
➤主題|從紀錄片《 回家的理由 The reason why I’m home. 》看影像紀錄作為一種陪伴
➤報名|報名表單連結 https://forms.gle/kExZDW2Tt4gVbD3MA
(報名截止日:8月20日中午12點)
請關注一影像臉書粉絲團與IG,期待與您線上相見。
------
#一影像 #SUMMERARTISTSALON #凝望盛夏 #一影像活動 #線上分享會 #藝術家 #紀錄片 #導演 #蔡佳璇 #游移之身 #多肉女子生存之道
━━━━━━━━━━━━━━━━━━━━━━━
超過百位攝影師與紀錄片導演的訪談,免費觀看
請訂閱
一影像YT https://reurl.cc/e9Lb1x
一影像官網 https://www.1imageart.com/
一影像IG 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
關於作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宇宙的漣漪 Ripples of the Universe【完整版】
◾️ 音樂 - 吳柏蒼 Pochang Wu
◾️ 演算程式 - Lien-cheng Wang 王連晟 (蝦爸)
台北藝術大學專任講師。曾獲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
◾️ 關於作品
「宇宙的漣漪」是一個由吳柏蒼與王連晟共同合作的音像藝術計畫。作品中包含 14 個橫跨多個領域、對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每一個都呼應吳柏蒼〈果不其然〉歌詞的相應片段。王連晟自行開發程式來創造這件演算法生成藝術。當音樂開始,程式被聲音訊號驅動並在螢幕上產生一連串的線條和符號,14 個動態肖像也隨著旋律逐漸呈現在大家眼前。
◾️ 關於 NFT
7/21(三) 起於 Lootex 進行拍賣
https://lootex.io/zh-TW/assets/0x0658a7a87b923412af1c2013449c638fe2611127/6
鑄造 / pochang.eth
合約 / The 42 Collection (ERC 721)
存儲 / IPFS
數量 / 1 of 1
◾️ 購買宇宙的漣漪 NFT 系列單件作品 ERC-1155 請上
https://www.oursong.com/@pochang
關於作品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徐婷喜歡在人群裡面,擔任攝影者,一方面能夠給予她安全感,跟人保持一種距離,但當她想要和人互動,又能往前推進,展開接觸。握有相機,讓徐婷感覺到自在,既在現場,又可以有保護膜,隱身其後。
也曾以裝置或錄象藝術進行創作的徐婷,後來獨鍾攝影藝術,是因為拍照讓她最能投入,她會完全活在當下,甚至會忘記時光流逝。徐婷表示,這是很好的創作狀態,也同樣是很棒的生活狀態。
《Still Life》是徐婷在窗前自搭攝影棚,以自然光拍攝自己使用過的種種物件,包含內衣,藉此凝視平靜如死的靜物世界。她企圖在無生命的肖像中,重新發現使用者的溫度。
自言光是自身作品的主角,徐婷的多件作品與展覽,皆與光同行,如《白日夢》、《影子裡的紙》,前者將有強烈光點、速度線條、空間感弧線的照片停放在展場的景框空間,後者則以窗前投射的平行四邊形圖案為主題,具現光中影、影中光。
徐婷認為《起霧的鏡子》是她最具突破性的作品,此前她都還停留在將平面影像置入空間的思維,但《起霧的鏡子》則是自行以攝影建造空間,使影像兜連一體。《雪地裡的早餐》亦然如此。對徐婷來說,空間就可以是一張照片、一件作品。
關於作品,徐婷表示,別人眼中的抽象,其實都是簡化結構、空間和色彩後所產生的純粹形狀。同時那也是抽象情感的的具象化。每個作品都模糊朦朧地含蘊著她某段時期的情感狀態。
小檔案
徐婷,1993年出⽣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倫敦藝術⼤學-切爾⻄藝術學院之藝術系研究所。攝影是她主要的創作⽅式。她的作品徘徊在攝影、繪畫與空間裝置之間,把攝影視作精神性的繪畫過程,將真實的拍攝當下轉化為抽象的場景。在攝影⾏為與⾃⾝感性經驗之基礎上,尋找時間、空間與存在三者的意義。
作品多次參與英國、法國、義⼤利等地之聯展,並以《雪地裡的早餐》榮獲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獎助與2019台南新藝獎。2018年在倫敦SUExhibition & Project Space舉辦雙個展、Lewisham Art House Gallery舉辦⾸次個展。現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紅⾊電影院為創作基地,發展更多以影像為主體介入空間的可能性。
關於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格子共同工坊 #劉欣宜專訪
這集一樣繼續介紹格子共同工坊,劉欣宜老師。她也是去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所木雕組畢業的學生,去年一樣就被楊北辰老師選入格子共同工坊來擔任木雕講師。
劉欣宜老師,出生在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二歲時就離開,所以他對父親的印象是相當的模糊,他的媽媽為了扶養、陪伴他長大,而放棄公司外派去大陸工作的機會,最後被裁員,所以一路走來,家裡的經濟一直不是很寬裕。原生家庭可以是陰影也可以是動力,所以這一切反映在他的作品上,都是小孩子做創作,而表情總有淡淡的憂傷、無辜的大眼睛,就是如同他的內心是渴望被關懷和照顧的,我想一位成功的藝術家,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化陰影為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專訪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他內在的強大力量。未來,我已經看到一位偉大的木雕藝術家一點一滴在成長著…。
劉欣宜 1992出生
關於作品:
我的作品都以小孩子為主題作創作,他們的臉上老是露出一副憂鬱的表情。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他們總是這麼悲傷,為何不讓他們笑一笑?
我想,在別人面前,笑相對於哭泣,是不是笑容易的許多?
悲傷,是一種很特別的情感。當我們快樂時,很容易感染、分享,
但是悲傷卻只有當下那個人才知道箇中滋味。
也許會讓人流淚、感到胸口的痛楚,但我從不覺得它是不好的東西,
我甚至覺得它是人生的必需品。
也許一直快樂的日子很棒,生活中充滿歡笑,人和人之間的生活很愉快。
但是悲傷卻能顯現出你認為重要的東西,讓人學會去珍惜、把握更多的人事物。
當人悲傷時,要他打起精神、說些鼓勵他的話也許是個方法,但是我更喜歡默默陪伴著他經歷那些憂傷。
我希望能藉由我的作品能向人訴說:並不是不能悲傷,可以的,而且當你難過時,我會陪在你身邊。
學歷:
2010 畢業於私立東山高中
2014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經歷:
2015 「Young Art Taipei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台北。
2015 「青春.com III」,夢12美學空間,台北。
2014 「木木生機」四人聯展參展(學生自籌展覽)。
2013 台中藝術博覽會(ART Taichung),參展。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第四屆袖珍雕塑展暨競賽》立體創作類,入圍。
關於自己:
小時候的我很沒自信,不知道該怎麼交朋友,但是仍渴望友誼。實在沒辦法,我便看著班上最受歡迎的那個人,看著它怎麼做,學習模仿他的行為,也因此我很早就明白如何偽裝。
我扮演了「不是自己的人」,很長一段時間,
**小孩子是可愛、討喜的,而同時也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