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長嘴澆水壺 在 小嘴巴與藍媽咪の生活雜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週末帶著小嘴巴到淨園休閒農場遊玩,
裡面除了有小動物可以互動,能看飛機起降,還有兒童沙坑可以玩耍,
準備好挖沙玩具跟水壺,
揪朋友一起出發,
入園後,跟門口的河馬打招呼完,
就直奔小火車搭乘,搭乘小火車時,小嘴巴隨即發現了超大沙坑,
下火車後,拉著我們就往沙坑方向移動,
這裡有舒適的沙灘椅給等待的爸媽,
還有能盪鞦韆的床,當然不能盪很高啦!
下方有用鐵鍊稍微固定避免擺動太大危險,
我們將準備好的挖沙玩具倒在沙灘椅前方,
小嘴巴就先跑去玩溜滑梯,
倒出玩具的瞬間果然吸引很多大朋友、小朋友的目光,
而我就懶洋洋的躺在鞦韆床上與朋友聊天,
嘴爸也邊顧小孩邊跟朋友聊天,
我們都處在很放鬆的情況,
過一陣子,
我看到有位家長爸爸走到附近,
彎下腰就將小嘴巴的澆水玩具撿起來,
然後,緩緩走回女兒身旁隨手一丟在她面前,
我納悶著他是想借嗎?
後來,他女兒拿著玩具看到底部寫著字說:媽媽,有名字!
她媽媽蹲在旁邊原本滑手機,看了女兒一眼後,
隨手拿起了玩具看了一下底部,
然後又默默的放到女兒的玩具堆裡,
我想:他們應該不是想跟我們借玩具吧⋯⋯
神經大條的嘴爸沒有發現此時玩具悄悄地被人拿走,
於是我只好走下了鞦韆床跟身邊的朋友說:妳等我一下唷,我去收個玩具。
便走向嘴爸對著他說:爸爸,我們差不多要去看小動物了,先把玩具收起來吧!
然後,我開始細數我帶了什麼玩具,
隔壁小朋友借走的透明杯跟挖土車,
蓋印章的螃蟹還有小鏟子,
最後,我站在原地指著遠遠地澆水玩具說:還有那個也是我們的。
嘴爸走過去說:不好意思,我們準備離開了,玩具要收回來了!
小女孩的爸爸淡定的說:玩具是你們的啊?
我此時微笑著大聲說:對喔,每個玩具都有寫上名字,在底部可以看一下喔!
然後,順利的拿回我們的玩具後,拍拍身上的沙準備離開,
雖然我是很放鬆的狀態在休息與朋友聊天,
但其實我是眼睛盯著小嘴巴跟嘴爸,
還有我們的隨身物品看,
當然,我也看著許多家長跟小朋友的互動,
我覺得很溫馨也很有趣,
正巧被我看到這一幕時,
我在想,言教不如身教,
而這對父母在女兒面前做了很差的示範,
尤其是女兒已經在告訴父母「這不是我們的東西喔」
父母卻互相默認對方的行為!
只能說「39元的玩具你是不知道哪買,可以問我!」
抱歉,我在這沒有要打什麼勸世文,
活了30、40歲還不懂物品所有權歸屬誰,
我不需要給你好臉色看,
讓你一個台階下,算是不知情的嘴爸給你的仁慈!
隨後,我們離開了沙坑,
開始遊園,小嘴巴對於餵食小羊非常感興趣,
但是,我們從來不會想要買牧草給小嘴巴餵食,
於是他突然撿起地上吃剩下的牧草餵小羊,
我覺得很有趣,
因為當他沒有錢可以買牧草的時候,
小嘴巴居然自己想辦法去滿足自己想要的,
我靜靜地在旁邊看著他撿了手上一整把的牧草,
然後再慢慢的餵小羊、小豬,
他玩的很開心也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對!
前一天,我們逛了大型玩具百貨,
小嘴巴發現了恐龍玩具,
嘴爸讓他拿著玩具問我能不能買時,
我猶豫了一下,
家裡有很多玩具,但是沒有恐龍玩具!
於是,我蹲下來問他:你很想要這個恐龍玩具嗎?
小嘴巴點點頭:嗯嗯!
後來,嘴爸帶著他繞了一圈,途中他也看到其他想玩的玩具,
當嘴爸拿起玩具時,
小嘴巴就會說:我有恐龍玩具了!那個不要阿~
所以一直到結帳時,我們的車就躺著那盒恐龍玩具還有原本要買的滑板車!
嘴爸笑說:這盒恐龍完勝打趴所有玩具😂
但我在想是不是日常生活中,
我已經慢慢在帶價值觀給小嘴巴了!
首先是不需要的東西,我們不要買,
還有如果你很想要玩,
我們可以找替代品或者想辦法玩別的!
所以,甚至小嘴巴還可以教嘴爸說:不行啊!把玩具放回去!
小嘴巴3歲而已,
我真不把他當小孩子看的結果,
他就是會做出很大人的行為!
今天這篇就是跟大家說一下,
淨園有個大沙坑,想去可以帶玩具去玩,而且多了小火車用門票可以坐一次,
假日門票不能抵低消,記得帶防蚊液進去!
雖然我覺得門票全票$250、半票$120有點貴,
但看到他養了河馬跟我最想看的獅子,
就覺得好吧,$250可能不夠獅子吃一餐😂
我可能要轉形象當個節儉媽咪或小氣媽咪之類的了!
影片是小嘴巴跟路過的小火車說掰掰,樂此不疲!
#身教言教都重要
#飛機起降有點少😓
#餐點有點貴要有心理準備
3Y3M21D❤️
長嘴澆水壺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聊聊小蘭花的高敏感特質:「對事物的感受特別深刻」讓他既浮誇又失控,「快樂」的小蘭花更需要家長強壯的內心力量】
撰文・安 / 繪圖・傑克
在高敏感量表當中,有一個項目是「#對事物的感受特別深刻」。老實說,在蕃茄三歲的當時,我們雖然直覺上認為相當符合,但是真的要我們舉例的話,大概只說得出「愛哭」或者是「很容易覺得被指責」,直到現在蕃茄的表達能力跟情緒辨別能力都發展得更完整,有能力說出更多想法,我們才對「感受特別深刻」這件事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廢話不多說,舉個例子。
昨天睡前的故事時間,蕃茄要爸爸用「水壺喝水」這件事編一個故事給他聽。時間很晚了懶得動腦,傑克就套用「金髮女孩跟三隻小熊」的架構再掰出一個新故事:
「小熊跟爸爸媽媽出去散步,帶了水壺一起去。走到一半好渴喔,小熊坐下來咕嚕咕嚕喝了一些水。這時候爸爸催他:『小熊,我們要繼續走了唷!』小熊急著追上爸爸媽媽,水壺就放在地上忘記了。過一陣子,金髮女孩來到這附近採蘑菇,採著採著覺得口渴。『怎麼辦,我忘記帶水壺了!』沒想到低頭一看,地上居然剛好有個粉色的水壺,真是太好了,就大口大口喝光光了。後來,發現水壺不見了的小熊回來了,看到水壺還在,好開心!可是拿起來發現,水怎麼被喝光了?小熊覺得很難過,爸爸媽媽安慰他說沒關係,下次記得把水壺帶好就好。最後三個人一起回家了。」
講完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蕃茄跟爸爸親親說晚安,傑克走出房間把門關上,真是太好了一天又過去了,走到客廳倒在沙發上準備放空。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遠方又傳出小聲的:「爸爸?爸爸?」
傑克走回去打開門。
「爸爸?這些都是小熊真的發生過的事情嗎?」蕃茄在黑暗中小聲地問,傑克覺得很好笑,故意說:「是啊,都是真的發生過的唷。」結果蕃茄居然開始出現鼻音:「為什麼都是發生在小熊身上?這樣他很可憐啊~~~」接著就泣不成聲。
救命啊Orz
爸爸慌忙說了一堆有的沒的:「他來我們家以後很開心啊~~」,「我們會保護他的嘛~」,「而且你每天都分他給他吃各種不一樣的東西他都說很喜歡啊~~」安撫了好一陣子,才終於讓心疼小熊的蕃茄放心睡覺。
我時常在想,林黛玉還只是「葬花」,如果今天是蕃茄,他大概會幫每一片花瓣取上名字,各唱一首歌送別,然後入土的時候再給他們一片一條小棉被禦寒吧。
總之,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說每一個發生的事件,就像是一滴落水的露珠,在我們的心湖上掀起一陣漣漪的話,高敏感兒的內心應該是 #被空投一顆炸彈下去吧XD 因為他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情,他連自己周遭的其他人,甚至是物品,傢俱這些東西的想法都一起涵蓋進去了。而反映出來的表現,在大人眼中就會是各種形式的「失控」,因為 #那些大人認定的合宜舉止,#根本不足以讓他表達他內心豐富的感受,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一樣。
當蕃茄更小,我們還在日本的時候,時常在電車上看見穿著制服的幼稚園小童,端正地坐著,輕聲細語跟爸媽說話,連嬉笑都只輕輕地牽動嘴角的線條。對照現在成長到差不多年齡的蕃茄:
🍅在公車上一首接一首高歌整整三十分鐘的車程;
🍅去公園跟每一朵小白花打招呼取名字,還幫他們澆水撐傘擋風;
🍅在捷運上抓著欄杆扭屁股跳鋼管;
🍅吃到愛吃的食物在餐廳當場站上椅子跳舞;
🍅吃每一口東西都要知會腸道裡消化食物的工人:「吃蘑菇的工人,快點來領便當!!」
🍅刷牙之前會先跟細菌喊話:「髒東西!等一下就要把你們沖下去了啦!!」
🍅突然興起就放起音樂跳上沙發擺動,不同的音樂還會有不同節奏的舞步;
🍅畫圖畫到開心就順便把自己的臉也亂畫一通,順便幫指甲手臂也塗上各種顏色;
🍅拉個屎要跟廁所裡面的「肥皂超人、牙刷超人、小梨(洗髮精)、小櫃(櫥櫃)、阿亮(窗戶)還有蓮蓬頭愛沖水」都打過招呼;
🍅每一隻布偶都有名字、性別、年齡,每天依照各自不同的作息帶他們午睡;
🍅電視上的老鼠沒有發現貓咪在後面要吃他,就尖叫要把這一段跳過;
🍅只要一感覺自己被糾正,就立刻動手,或是大聲頂嘴;
🍅在興頭上的事情被打斷,不抓狂一陣表示抗議不罷休⋯⋯
以上的全部,原來都是他「#對事物感受深刻」的特質在「作祟」。
我搜尋過網路上的文章,通常都著墨在高敏感兒的龜毛和難搞,但是對我自己來說,真正時常讓我不知所措的,是他快樂無比的時候。你看過哪本繪本,或是哪個教養專家告訴大家「#孩子表現快樂的時候要節制」的嗎?沒有。但是高敏感兒感覺一來就要行動,而且等級要和情緒同調,所以他吃飯想到什麼就奔去拿就衝去摸,開心起來就大呼小叫蹦蹦跳,一投入某個遊戲完全不理人,想引起他的注意還會被揮手擋掉,於是「沒規矩」、「沒禮貌」,「沒教養」、「不會叫人」、「太寵」、「家長沒在教」、「太放縱」等等的標籤隨時都會貼上來。
當這些指責一天到晚扔過來時,身為家長真的很難堅定相信「#孩子沒有錯」。但是,孩子真的沒有錯。孩子必須先學會在這些表達當中認識自己,然後再來慢慢學習調整在不同場合時的表達強度。
我的作法是,#暫時遠離那些眼中滿是質疑的人吧,無論他們跟你有多親近。多帶孩子去接觸山林,去人少的郊外,到他可以自在表現自己的地方。只有當你遠離那些批評的聲音,你才有機會真正看見孩子能夠充分表現自己時,那毫無陰影的美麗笑臉,你也才有機會嘗試給予最貼近自己個性的回應。當你真正看見過他那樣純粹的快樂,你才會真正理解自己想要守護的是什麼,你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在哪裡。把自己的內心安頓好之後,再回去跟不理解的人互動,如果覺得又快要看不見方向,再帶孩子回去不受打擾的聖地「休養」。
這樣來來回回之間,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教養方式和親子關係,也會對自己更有自信,更能在「#孩子的本質」和「#社會的期待」的拉扯當中站穩腳步。
長嘴澆水壺 在 長嘴澆花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長嘴澆花壺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長嘴澆花器、長嘴澆水壺在露天、 ... 居家家1000/1800ml 加大容量園藝長嘴澆水壺多肉盆栽塑料壺家用綠植澆花水壺灑水壺. ... <看更多>
長嘴澆水壺 在 長嘴澆花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長嘴澆花壺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長嘴澆花器、長嘴澆水壺在露天、 ... 居家家1000/1800ml 加大容量園藝長嘴澆水壺多肉盆栽塑料壺家用綠植澆花水壺灑水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