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佳句摘錄:《巴菲特的繼承者們—波克夏帝國20位成功CEO傳奇》
關於波克夏商業帝國和巴菲特接班的詳細描述有兩本中文書可參考,一本是《少了巴菲特,波克夏行不行?》,另一本是本書。但是,本書中文版雖是2018年7月出版,英文版原著卻已在2002年出版了,內文的訪談記錄也都在2002年之前完成。即便如此,本書還是極具參考價值。茲摘錄讀書頗有感觸的佳句分享大家。
我覺得最棒的一段:「每進行一次併購,波克夏就擴大其能力圈範圍。每位既有與新加入的執行長,都可以針對其擅長領域,建議新的合作對象,尋找最適合波克夏家族的新成員。」這樣擴大能力圈的方法,不但使得新收購行動錯誤率降低,更積極提昇了波克夏的內在價值。
同樣「每新增添一位執行長,波克夏的安全邊際就往上提升了一層,理由就像能力圈一樣。」
波克夏現在的重心是收購為主,買股次之。但是,股民最關心的反而是「巴菲特買了什麼股票?」巴菲特和孟格一直勸導投資人要在「能力圈」範圍內選股。可是,我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波克夏屢屢收購新公司,卻不會買錯?原來,波克夏每進行一次收購就擴大其能力圈範圍,並提升收購的安全邊際。新收購進來子公司的執行長對母公司的認同度、熱誠度,是其他以收購為主的公司無可比擬的,他們會協助波克夏母公司擴大優勢圈—這是波克夏的競爭優勢。
書中所列的執行長都曾被別人問到擔任巴菲特繼承人,以及巴菲特之後的波克夏會如何。其中NetJets的創辦人答得很妙:「我會召集所有的經理人,然後說:『好了,過去巴菲特在的時候,你們都做些什麼?告訴我。還有你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我會多瞭解他們的事業,『然後就⋯⋯不再干涉他們了。』」這就是波克夏「極度分權經營方式」在後巴菲特時代的體現。
我們一般小股東都擔心「巴菲特走了,波克夏股價會如何?」GEICO的CEO Nicely說得好:「當然,巴菲特如果離開了,波克夏的股價勢必會波動,但公司的價值不會真的發生變化。波克夏仍然是個好投資。」所以,別擔心!
自金融海嘯後,美股已走了十年的大牛市,尤其三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更讓美股飆漲。之前有討論到:現在到底是投資波克夏,還是S&P500的ETF報酬率高?探究過去十年的大牛市,波克夏的報酬率不一定贏過S&P500指數。但是,在熊市來臨—大牛市後必有大熊市—牛市再起時,波克夏的競爭優勢就會再度凌駕S&P500指數。為什麼?因為波克夏有「危機入市」的勇氣與資金!資金除了現金與約當現金外,還有浮存金:
「浮存金在過去與未來,仍然是波克夏併購其他事業的低成本資金來源。波克夏如果能夠更有效運用浮存金,則這些『別人的錢』所創造的獲利潛能就更可觀了。」
另外還有我書《買進巴菲特,穩賺18%》所寫的第三級資金:波克夏股票。藉由交換股票或發行新股可以來收購公司。
最後,關於投資,波克夏再保集團的CEO Jain 所論及:每一次的交易,你都要清楚知道所有風險在哪!投資亦是。
金波子英文 在 擁抱巴菲特(邱涵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P 500近年來的報酬率打敗巴菲特。真的嗎?
有書提到:「標普500近13年累計報酬擊敗巴菲特的績效」,我調出波克夏2015年度財報ㄧ算,真是如此。這是以波克夏最輸給標普500(S&P 500,以下用英文表示)的年份算起,也就是13年前(2003)。但是,我們再把時間拉長,往前拉到15年甚至20年重算,它都大勝S&P 500喔!
如表「波克夏與S&P 500累計報酬率比較」,先以波克夏市值與S&P 500市值相比,再以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與S&P 500市值相比較。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2003年起13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171.4%,S&P 500 203.3%,波克夏輸31.9%。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2001年起15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178.1%,S&P 500 108.2%,波克夏贏69.9%。這是因為2001、2002兩年因網路泡沫,美股大盤跌很多,波克夏不但小跌,2001年股價還漲。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1996年起20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514.8%,S&P 500 383.2%,波克夏贏131.6%。拉長20年的差異,在1998年波克夏大漲ㄧ半,S&P 500也大漲三成;1999年波克夏大漲後回跌,S&P 500又漲兩成;2000年網路泡沫,波克夏不涉險,股價反漲兩成,S&P 500卻大跌ㄧ成。ㄧ來一往,波克夏就勝得多了。
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與S&P 500市值自1996年起20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979.5%,S&P 500 383.2%,波克夏贏596.3%。比市值是比股價漲跌幅,用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來比,則是以真真實實的獲利去和S&P 500的市值來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波克夏竟然贏這麼多!尤其是1999和2001年,波克夏報酬率是正的,S&P 500卻是負的。其他年份彼此互有輸贏,但都是同樣正報酬率或同樣負報酬率。這就是,熊市跑贏大盤勝過牛市跑贏大盤的哲理。
「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跑贏市場,而是在熊市跑贏市場。」這是劉建位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書《投資最重要的事》所寫的推薦序。
書中提到:「以較低風險實現與其他風險承擔者相同的收益是一項傑出的成就。」又說:「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信條"避免致敗投資,制勝投資自然會來"。因此,損失少而輕是產生最好投資紀錄的原因。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在市場表現良好時與市場表現ㄧ致,在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
霍華德•馬克斯認為投資第一要務是「控制風險」--「傑出投資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與創造收益的能力同樣傑出的風險控制能力。在市場平穩或上漲時,我們無從得知投資組合的風險有多大。」這就是巴菲特說的:除非潮水退去,否則,我們無從分辨游泳的人誰是穿著衣服的,誰又是在裸泳的。
例如,2000年網路泡沫後才下場的投資人,可以透過積極買進、類股輪動、加大投資槓桿,獲得高報酬率。但是,2008年金融海嘯卻能讓他把前幾年的高獲利全吐回去,甚至讓累計報酬率成為負數。投資人表面上獲得的高報酬率隱含了多大的風險,我們無從得知,想必他也不清楚。但是,ㄧ次金融風暴就能像海水退潮,顯露誰是裸泳者,讓漂亮的績效打水漂。
彼得•林區說,股價先上漲50% ,再下跌50%,投資報酬率就成負的:(1+50%)*(1-50%)=75%, 75%-1=-25%。
我們以三年時間來試算看看:假設甲投資人前兩年都是高報酬率的50%,第三年卻虧損50%。乙投資人報酬率只有甲的ㄧ半,25%,可是連續三年都是這樣的正報酬率。三年後,他們的累計報酬率各是多少?
甲投資人:(1+50%)*(1+50%)*(1-50%)-1=12.5%
乙投資人:(1+25%)3-1=95.3%
即使甲投資人第三年只有小虧25%,還是輸給乙投資人:
甲投資人:(1+50%)2*(1-25%)-1 =68.8%
所以,盡量避免虧損而維持較低的報酬率,最後的累計報酬會高於遇到虧損的高報酬率。
巴菲特說:投資第一個原則是「永遠不要虧損」,第二個原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
就如逛百貨公司,ㄧ般人會搭著電扶梯,ㄧ層樓ㄧ層樓慢慢地逛上去;逛完,直接搭升降梯下樓、回家。股市也是這樣。牛市通常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步上揚,熊市卻在短暫的慌亂中瞬間結束。
「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跑贏市場,而是在熊市跑贏市場。」所以,在牛市維持與大盤ㄧ致或略遜於大盤的表現,卻在熊市超越大盤。長期來看,才能塑造卓越的投資報酬,獲取鉅大的財富。巴菲特就是這樣的理念,波克夏就是這樣的表現。
因此,「S&P 500近13年累計報酬擊敗巴菲特的績效」,沒錯,但是,這樣的觀點沒有計入之前2001、2002兩年,S&P 500因網路泡沫而下跌。虧損會讓累計報酬變差很多。
通常股價大跌後的下一年,因為比較基期較低,會形成較大的漲幅,甚至因為牛市的開始,漲幅延續好幾年。例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後的S&P 500大漲了好幾年就是如此。金融海嘯又是美國大蕭條後號稱最大的金融風暴,而且受到聯準會(Fed)積極地救市,反彈迅速。這樣的背景去比較波克夏和S&P 500的報酬率,當然「熊市打敗大盤,牛市就不一定」、「重視風險控管勝過提高報酬率」的波克夏就吃虧了。
行文至此,讀者朋友應該明瞭:波克夏的報酬率並非真的被S&P 500超越。一旦將時間拉長,波克夏的報酬率還是會打敗S&P 500。尤其,金融海嘯後美股的牛市已走了七年,可能熊市就在不遠處,也可能牛市還會維持蠻長的一段時間。但熊市再度來臨時,人們又會再度發現:波克夏的累計報酬又將遠遠贏過S&P 500,即使它的市值愈來愈大。
看ㄧ個投資人的投資成就,不能只是短期的比較,更不能只看牛市的表現。應該將時間拉長,拉到歷經金融海嘯的洗禮,甚至有兩次以上金融風暴的歷練,方能見真章。所以,謹慎看待你自己的投資績效,慎選你的基金經理人,慎選你的投資標的!
結論:內含風險控管的波克夏,真實的報酬率並未輸給S&P 500。因為S&P 500所代表的大盤,受到大牛市投資大眾的逐步追捧,風險因子將愈來愈大,所內含的真實報酬率也會打折。海水退潮,裸泳現形。浪花淘盡,強者長存。時間、金融風暴將再次鍛煉出不怕火的真金--波克夏!
金波子英文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岡山區家長們力挺邱志偉齊心打造優質學習環境】
日前由岡山高中前家長會會長陳金波,協同近20間大岡山地區各級學校家長會會長,成立蔡英文邱志偉教育後援會,力挺立法委員邱志偉競選連任,為下一代的福祉繼續打拼。
後援會成立大會當中,邱志偉與後援會的家長代表,深入交流許多當下的教育熱點議題,諸如:少子化、校長一職權責不符、教師頻繁調動、提早退休等等,可能會影響教學品質的不安定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邱志偉認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校長將學校建設做好是份內的事,就像身為立法委員,監督、修訂教育政策也是份內職責。他過去一年為地方各高中、國中、國小爭取到近2,500萬元經費,就是希望打造優質學習環境。邱志偉還提到,四年前甫上任即擔任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擔任召集委員,第一會期就推動《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要求教育部經費編列提高0.5%,將可多近100多億元,一方面減輕地方政府負擔,二方面平衡城鄉差距,不要讓城市發展的落差,影響到學童的教育品質。
此外,本次立法委員選舉,邱志偉也獲得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的推薦,肯定他過去四年的任期內,協助工會推動各項進步的教育政策,關心教育議題且貢獻卓著。
最後邱志偉向與會家長們保證,未來將每半年舉辦一次像這樣的教育現場意見交流座談,與各位家長交換意見,貼近學生與家長的需求,與大家一起努力,創造國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