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過去主演的題材多半以溫馨題材為主,即便題材不全然輕鬆,她的形象一出現,總是能讓觀眾感受到一陣暖意,好比《姊妹 The Help》(2011)與《女巫們 The Witches》(2020)皆然。
.
但跳脫既定的戲路框架,或許是許多演員的夢寐以求,但這也可能是一個自毀的冒險。
.
在《恐怖大媽 Ma》(2019)之中,她表面上一樣延續過往的溫暖形象,但誠如中文片名所示,史班森所飾演的好心大媽蘇安,終究會卸下慈祥面具,犯下恐怖罪行。只是顯然整體的故事劇本實在千瘡百孔,也許已經超出史班森的控制範圍(事實上,基於對導演的信任,史班森沒有讀過劇本便同意主演)。
.
故事起始,高中女孩瑪姬與母親回到故鄉定居,很快在學校裡結交到一些朋友。但美國規定合法飲酒年齡是21歲,他們必須要在便利商店外拜託成人幫忙購買,後來他們遇上了友善的大媽蘇安,她不僅幫忙買酒,還願意將自家地下室作為場地租借給青少年玩樂。
.
一群高中生起先只覺得幸運,卻沒想到蘇安的行為乖戾,而且每日都主動致電邀請他們光臨自宅,如果遭到拒絕,便以惡言回應。不過這才只是噩夢的開始,蘇安私下偷偷蒐集了他們的網路社交資訊,一步步滲透他們的生活。而蘇安的怪異行為,或許是出自於高中時期遭受的殘酷霸凌,既存在陰影的釋放,也有報復的欲求。
.
這是身兼編導的塔特.泰勒(Tate Taylor)繼《姊妹》之後再次與奧塔薇亞.史班森合作,不過先前處理歷史與家庭題材口碑不俗的他,面對帶有驚悚風味的YA電影,卻是無所適從。他所塑造出的高中生群像看來是如此的乏力,相信幾乎沒有人在看完對這群青少年的描繪之後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任何認同。更嚴重的問題是,他們之間的青春情誼也沒有與蘇安的遭遇產生任何呼應。
.
而蘇安一角的刻畫,也全是倚賴史班森的個人魅力來支撐,但角色的恐怖反差卻沒有建立得當。或許根本問題是編導希望觀眾同情這個角色,卻又知道他終究要讓蘇安做出毀人亦毀己的惡行,這中間的拉扯,降低了結尾張力的安排,意即片末的虐殺大戲,塔特.泰勒未能放手蘇安施加太過駭人的暴行,因為這將會沖淡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認同。
.
不過這也正是近十幾年來好萊塢電影的通病之一,即創作者不再願意創造出一個「無以名狀的惡」,而更傾向於打造一個令人同情的反派(好比小丑)。但其實這種強加惡人起源故事以讓觀眾予以同情的做法,常常也不過只是一種對人性複雜度的一種輕視。因為一件事的發生而導致一個人變成殺人魔的情節,多半都是虛構的戲劇故事,說不上什麼深度。
.
如果本片在三、四十年前拍攝,並且以更低的拍攝規格製作,它或許可以是一個令人感到「享受」的剝削電影,至少虐殺場面可以真的血肉橫流。不得不說它依然帶給觀者某些樂趣,但這些樂趣的來源是在於導演擺錯故事中心,也未能釐清自己要怎麼讓蘇安的角色同時殘暴卻又善終,這種看似致命性的猶疑,反而使故事駛離了傳統套路,意外創造出了一種古怪的迷人趣意。
#奧塔薇亞史班森 #Ma #恐怖大媽 #Netflix #OctaviaSpenc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5的網紅IC之音 · 竹科廣播 FM97.5,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要更加關心台灣的環境,使用環保餐具減少污染!」《看見台灣》紀錄片今天(11/15)在關西高中放映,近八百位學生欣賞後感受到台灣是美麗之島,背後有濃濃的哀愁!學生們踴躍的在酷卡上書寫了對土地的承諾,讓映後演講的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老師感到欣慰。他說,希望學生們可以像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環境和生態共盡一...
酷 的夢 高中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酷 的夢 高中生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實現夢想的慾望與實現夢想的能力 | 盧斯達 on Patreon】
清醒夢
由《尋秦記》的鉅子,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山中老人,搞特種部隊,多向孤兒招手。因為孤兒無親無故,自覺在世間無人無物,這些人作為部下,忠誠和熱情有保證。邪教、傳銷、紀律部隊、宗教組織、政治運動,要在短時間培養人的黨性,都是走「刀耕火種」這條捷徑。先摧毀目標原來的精神世界,在原地重建另一套世界觀。一個全新而巨大的夢想繼而出現,不管是墨家人想用武力達致世界和平、或者代真主主持公道,都是近乎夢的宏願,吸引很多人追隨。
每次的大政治改變,都是由於千萬無數充滿缺憾的普通人在做一個集體夢想。這些年人們以「發夢」代稱示威和爭取活動,也許都說明了公共世界裡面現實與幻想不能調和的張力。
現代講法一般認為,夢是現實的代償,人在現實社會實現不了的慾望就偷渡在夢裡實現。夢可能是慾望需求狂迷,也可以是追求更好世界的理想。很多地方的革命性改變,都是因為有先知和英雄敢於發夢,當摩西說要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無疑是發夢,但沒有這個夢,以後就沒有以色列人。
當然聖經故事,筆法有時亦很殘酷。摩西領了人民到曠野,大家一齊受苦,也有人開始埋怨摩西為甚麼要搞咁多,現在的生活比起之前更差。最後他們轉為敬拜一頭金牛。即使摩西雖然成為領袖,亦據說曾經冒犯上帝而受罰。除了上帝,經文裡面沒有凡人永不腐化。
發夢時,人的腦波和狀態都會改變。我們根據科學而明白入睡是一個境界,跟清醒時不同,反過來說,我們自以為清醒的時候,其實未必清醒,因為我們都有人生的driving force,這driving force 就是夢想。我們清醒時仍活於夢想之中。小至人們去上班,打算儲錢結婚買樓,或者大到想征服世界,都是夢想。而在實行夢想的時候,例如上班或者在政治中搏鬥,即使理論上是清醒,實際上也是半邊入夢。
入睡的時候,現實和規則將會溶解,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逐漸熄滅,每個人內心的缺憾和不滿全部跑出來。所有人都在睡夢中體驗過惡夢包圍自己,被惡性的自己完全吞滅,直到扎醒。
人們在現實中「為夢想奮鬥」的時候,也會經歷這樣的惡夢化,我們在夢想之前尤如飛蛾撲火,被吸進去,而且奮力搏鬥,搏鬥期間,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失控。夢想是光明的,但追逐者都不是聖人,發夢的時候,面對外面沒人明白的壓力接踵而來,人的缺憾也會浮出來。
夢想越明亮澄澈,追隨它的飛蛾就越發焦躁,變成所有時間線裡面最差的自己。各國的革命組織都是以實現某個夢想開始,最後要不成為統治者而復歸「務實」,就是自覺無人無物,而最終真變了恐佈份子。
夢是偉大的,因而也是危險的,一旦進入,就會面對精神的考驗。我們在進入遊樂場之前,當然不會看那個夢想的免責聲明:追求這個夢想時,你可能變得更可怕,會慢慢認不出自己,而你也會面對其他發著同一個夢的暴走者的傷害。
《新世紀福音戰士》講到最尾,「教育意義」就是「不要逃避」(現實世界),自己是動畫,但主張毒宅不要沉迷明日香和綾波零,即使會被其他人的AT力場傷害,都要積極入世,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今敏的《盜夢偵探》(Paprika, 2006) 則描繪了集體妄想一旦被釋放的現實破壞力。
合作做夢
改編自筒井康隆科幻小說,這部電影裡面,有一班精神科學家發明了「DC mini」,這種裝置讓人們在睡夢中共享同一個夢。裝置最後因為一宗陰謀而失竊,並且無限制使用,使兇手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意識,使之進入別人的夢境而發狂。最後有幾個角色的夢境世界連成一塊,而機器的製作人時田博士為了去拯救同事,最終也迷失在集體夢境,要女主角也入去救人。
他們發現幕後黑手是跛腳的董事長,他想重新站起來,而且通過濫用機器,而令夢境世界不斷變大,最後入侵了現實世界,由於夢境與現實已經融合,董事長即將成為統治世界的大魔王。
集體夢境匯聚了城市中所有人的妄想,視覺呈現為光怪陸離的物品大遊行,包括青蛙、人偶、舊汽車、舊郵箱、招財貓、自由神像、佛像、鳥居等都活了起來,當妄想進入現實之後,路人都開始「放飛自我」,在大魔王的大妄想之中迷失自己,也被潛意識控制了自己。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排隊大笑著跳樓自殺,說明他們內心的渴望是死;有一堆政客爭做「皇帝」;有男人偷拍水手服高中生的裙底,他們的渴望是裙底。性、權力、生存。
在遊行隊伍的最高點,是一個高舉納粹式敬禮的日本娃娃。這個娃娃在電影多次出現,隱喻強人(董事長)的妄想召喚了所有的做夢者,他們寄生於獨裁者的大妄想,自行造夢,脫離現實,造成一連串無視現實的大破壞。
文化大革命之後,世人對於毛澤東有許多看法,但近來也有人探究其他人在運動中的角色和責任。人們多數認為文革是由於受到毛澤東煽動,但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2009》) 卻提到中國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寄託於文革的號召,但有意識地做有利自己的事。今敏片中「大遊行」中,人們會加入一個更大的妄想,去發展自己的妄想;眾人的妄想又哄熱了領袖的大妄想。
能力 > 慾望
2014年我大學畢業。當時行畢業禮拿證書,佔領運動還沒完,心當然不在畢業禮。記得當時畢業禮沒有異常,除了社工系的同學拿證書前集體舉黃傘表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致辭的社會賢達大致說,你們畢業之後,在社會裡面無論做甚麼,都要記得休息,因為上帝吩咐我們休息。
浸會,基督教色彩很濃厚。
後來我知道,以色列人仍然會守安息日,那天就連政府部門都休息,就因為要「遵照祂的指示作息」。作「息」,即是有休息。這種話好像很阿媽係女人,但後來發現這些總有道理。不只是勞動,即使是追尋著甚麼,都要保持安全精神距離,在熱忱裡還要記得做正常人。實現夢想的能力很容易被實現夢想的慾望毀滅。
酷 的夢 高中生 在 IC之音 · 竹科廣播 FM97.5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要更加關心台灣的環境,使用環保餐具減少污染!」《看見台灣》紀錄片今天(11/15)在關西高中放映,近八百位學生欣賞後感受到台灣是美麗之島,背後有濃濃的哀愁!學生們踴躍的在酷卡上書寫了對土地的承諾,讓映後演講的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老師感到欣慰。他說,希望學生們可以像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環境和生態共盡一份心力。
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用直昇機的視野帶大家觀看美麗的台灣,更看到不當開發和污染造成造成土地的傷痕。今年齊柏林導演在取景的過程中不幸發生意外,長期支持推廣環保教育的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竹市愛惜社區推展協會,決定持續《看見台灣》紀錄片巡迴放映,並贈送《看見台灣》藍光DVD公播版權給學校,作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教育常態教學課程的教材,並希望藉由此活動可以有更多人關注台灣環境,延續著齊柏林導演未完成的夢想。
關西高中是這項活動巡迴第35所放映《看見台灣》的學校,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表示,台灣應用材料公司是美商應用材料在台子公司,在台營運二十八年秉持企業在地化,環境教育尤其是企業公益關注的核心議題。齊導演的離開,留下未完結的故事;但這不是故事的結局,接下來每一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延續齊導演的初衷。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的公益贊助計畫會持續支持優質的環境教育,讓環境生態保護的議題討論,在現實中透過人與人討論中延續,開枝散葉。
齊柏林導演的好友有鳥人之稱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老師,以自身與齊柏林導演的經歷,帶領同學了解齊柏林導演的動機與堅持,也分享了來自西螺的麵包車及許多精彩的故事,希望可以帶給年輕學子更多借鏡,讓他們可以身體力行去改變周遭的人事物。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不幸驟逝,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表示,追悼齊柏林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為他」,承繼並發揚齊導演的精神。王教授引用日本高中生推動讓日本熊有個家的營造森林活動寫信給天皇夫人,美國小學生為非洲募集蚊帳防範蛟蟲叮咬等而寫信給比爾蓋茲而獲得300萬美金捐助,提醒同學們可以身體力行推動生態環保。他更號召同學成為「三件客─隨身攜帶筷子丶水壺和環保袋」,人人都成為「環保三件客」!
這次也特別放映去年擔任講師導演林冠廷「台客劇場」影片,藉由「方便人生」與「環保人生」兩部短片,讓學生們感受到一個人一星期製造多少垃圾,並見證改變過後的成果,學生們看完後紛紛表示,要多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汙染。
關西高中近800位學生在看完了影片和聆聽了劉克襄老師的演講後,都在酷卡寫下想改變的地方以及實際行動的作法,學生表示看了影片才知道台灣有這麼深的傷痕,大地和河流都嚴重受傷,學生看起來無力改變,但透過這次演講可以從自身垃圾減量,少用塑膠袋做起。更有學生認同吳念真導演說的,不要成為破壞環境的共犯,不到違法開發山坡地的民宿,不買高山茶和高山蔬菜,用消費力影響產業。
2017《看見台灣之後》活動,在桃竹苗12所學校巡迴放映《看見台灣》影片,邀請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和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郭榮信,分別在不同學校參與映後演講座談會,合計有上萬名同學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