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第64場 破解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工具人不委屈」
這款神秘的APP只有六個字,光看名字就不太稱頭,但它的副標卻有點搞頭,精準控管戀愛成本。
軟體簡介如下:
「工具人不委屈」從戀愛經濟學的架構,協助用戶計算客製化的「戀愛成本」,以合理的支出營造雙贏局面,數字運籌,理性停損。在暈船之前,我們送你上岸。
最後兩句,讓你相信這世界有上帝。
接著你滑到「戀愛成本」的頁面,底下有幾組待填欄位,包括用戶年收、約會餐點類別、特殊節日禮物成本、對方薪資所得,以及你的負荷期望值等。
填寫完畢後,軟體會根據約會對象的財務結構,計算出一組符合用戶經濟水平的戀愛成本。每周更新,即時監控,一旦超過負荷期望值,軟體便會送出「跳船警示」,舊愛斷捨離,方能不委屈。
然而你卻就此打住,陷入沉思,不委屈就夠了嗎?那下一次呢?
從念書到出社會,自己就是工具人的命。什麼脫單聖典都是贏家寫的自傳,只有搶著買單才讓約會延命,然而噴錢不打緊,對方總是心不在焉才教人心寒。
能夠不委屈很好,但你更想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差錯?苗頭不對就跳船確實明智,但一直割腫瘤止血,終究無法改善體質,最起碼你得明白,自己的投入與回報為何總是不等值?
投報不等值的主因
● 內建程式出包:
「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
多數工具人在出廠之際,大腦都會被植入這套內建程式,倘若談的是物理現象,這種線性連動或許能成立。可惜戀愛是化學現象,不是用力催油門,整台車就會飛起來,畢竟從油門到儀表指針,一條路走到底,
但感情不是。
想收到回饋,甚至對方的青睞,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感受。然而「自身的付出」和「對方的感受」不一定存在線性連動,而是雙方的主觀感受各自運作。這是兩條獨立通道,接得上是運氣,接不上是天命,因此你只能控制如何輸出,但無法控制對方如何讀取。
也就是說,你的付出,不一定能符合對方「需求」。
為什麼會出這種包?
因為這套程式的設定原理,是藉由橫掃每份帳單,包攬所有差活兒,每日照三餐問候,以一條龍式的服務精神,來建立「體貼且體面」的形象。表面看似光彩,但它最大的漏洞,就是自我感覺至上,完全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一旦打不中對方的心,換來的只有不甘心。
付出越多,不甘心的機率可能比被愛的機率還高,這才是現實世界。
● 錯失停損時機:
同樣都被植入程式,但此類工具人比較像某種「中途覺醒」的狀態,也就是「發覺一直買單不是辦法,想要求AA制(均分),但就是開不了口」。
開不了口,正是讓裂口擴大的主因。
一般而言,見面三至五次後,基本印象就大抵成型,若想反口要求AA制,這是最後的黃金時機。有些人之所以抱著「想悔棋但怕壞名聲」的心情苦撐,就是不幸錯過了停損點,導致錢一直丟,血一直流,告白時開不了口頂多窩囊,想反悔卻開不了口才叫地獄。
不甘願的怨,是分手的必要條件。
● 歸因模式僵化:
當對方回饋不如預期時,有些人擔心破壞關係,索性把矛頭全都指向自己,進行「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就是俗稱的「一定是我不夠好,對方才沒感覺」。因而加倍付出,希望能補回進度。
可惜,這假設只對了一半。
因為除了內在因素,還有「外在」因素。除了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雙方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性出現歧異。事出有因,冷靜分析絕對勝過自行背鍋,但歸因模式的僵化,會讓人朝著狹隘的假設前進,錯失了岔口的指引。
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有時不是體貼,而是判斷力與自信心的退讓。
● 沉沒成本謬誤:
當一段關係前景堪憂,某一方卻還不斷付出時,通常是因為「沉沒成本」(Sunk cost)謬誤所致,也就是「之前付出了太多,至少要扳回成本」的心態作祟。
把感情當成投資沒問題,但它最大的風險是「難以脫身」。一旦以數字操盤戀情,就會讓人一直耗在賭桌上,為了將先前押上的籌碼一併討回,不得不拼命加注,這種賭徒心態,正是「沉沒成本」的餘毒。
事實上,你為對方噴出去的錢,都是一種「已確認的損失」,這些損失原本就是戀愛的一部分,一旦抱著回本的期待,互動只會淪為算計。
倘若真要投資,也得評估前景。有遠景,可視為成本,沒有遠景,就只是「沉本」,死命硬撐,情場終究淪為修羅戰場。
畢竟,用投資心態去操作一段感情,只會讓人糾結成本,而非經營關係。
如何調適心態,破解困局:
● 幫自己開箱:
在傷口擴大前,首要的止血步驟,就是先試著理解「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這套程式帶來的風險。
當你決定仰賴這套程式走跳情場,唯有幫自己開箱,徹底透視自己的工具人體質,才能「預見」將來會遇到的各種衝擊,包括你可能會忽略對方的心理需求、錯過要求均分的時機、進行無效的內歸因,甚至在情路走到盡頭時還不肯收手等。
這是一種類似「症狀衛教」的做法,也就是把整個病程的走勢圖,直接攤在案主面前,讓他看清楚接下來會遇到的關卡,並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你勢必要接受某些事實,但也可以趁此修正路線,避開難堪的場面,只要做好衛教,就能有效降低衝擊。
順帶一提,我們早在上一段幫你開箱了。
● 替對方解鎖:
倘若「對方的回饋不如預期」時,除了自己不夠好,依照對方的立場,或許還有以下幾種可能:
■ 輕忽:這是最常出現的類型,也就是對方的回饋,不一定體現在「帳面」上。對方的時間成本、陪伴品質,或是對你的關心深度,都是另一種回饋形式,只是它們很容易被認為理所當然,因此被你輕忽了。
■ 性格:倘若對方「原本就這樣」,可能生性害羞,或者天性淡漠。但無論如何,你該思考的都不是如何改變對方,而是選擇適應對方,或直接下莊。
■ 習慣:當你決定整組撩下去,就不能期待對方會手軟。他可能會開始習慣的付出,胃口逐漸被養大,這是一種類似「耐受性」(Tolerance)的現象。除非你改變做法,否則對方的回應慢慢失去熱度,也是剛好而已。
■ 暗示:很簡單,對方正在暗示,希望你知難而退,所以擦乾你的淚,往前看吧。
● 套用預期價值論:
當你砸了一堆銀兩,關係卻還是苦無進展時,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或許會是你的苦海明燈,它的公式如下:
追求動機 = 對方的價值 x 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
意思就是,當我們展開攻勢前,除了對方的吸引價值,還必須考慮「成功機率」。不可否認,「顏值」往往是追求動機的最大吸力,也是粉紅泡泡製造機。這種泡泡往往具有自我催眠的神效,催眠到後來還會出現那種一看就是在做夢的畫面,因此大腦一旦被粉紅泡泡佔據,除了壓縮智力,還會壓縮我們對成功機率的判斷力。
事實上,兩個人「聊得來、個性合」,才能提高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讓關係走得更穩健,因為這代表「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相契。依據人際吸引理論,這兩項條件是鞏固關係的地樁,交往時間一久,反而能促進顏值的耐看度,但若單看顏值,並無法促進雙方「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契合度
因此,掂掂自己的斤兩,仔細評估成功機率,你該觸摸的是真實世界,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平行世界。
● 不甘願,就喊停
只有一個條件,能決定你是否要喊卡,那就是「甘願程度」。只要心甘情願,情場沒有極限。然而當你結帳時會下意識翻白眼,大腦自動跳出算式,就代表你們該好好聊一聊了。
鼓起勇氣,好好說出你的困擾,就當作替這段關係進行「體檢」。這樣做不僅能幫自己開箱,也替對方解鎖,有機會澄清彼此的想法,至少不會心懷怨懟。若有共識是命不該絕,但即便退場,也好聚好散。
● 交心才是王道:
數字固然能讓你的戀愛成本不委屈,然而不斷排除對象,並無法讓你學會如何維繫關係。因此與其執著數字的運作,不如悉心觀察交往時的互動細節,「謀定而後動」,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你必須從眼神、語氣、動作以及對談內容,仔細認識一個人,嚴謹地分析雙方的價值落差,再衡量自己的「口袋深度」與「甘願程度」,以不逞強的態度,來決定你想掏出的籌碼。
這時候你才發現,交心比交錢辛苦多了。
所謂對的人,是你願意為他調整價值觀,修正內建程式的人,一旦走到這一步,才稱得上是客製化。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需要被認真地對待,即便投報不等值也很正常,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跟鏡子交往。
反過來說,倘若對方無心戀棧,只吃定你的荷包,趕緊認賠殺出,然後找個兄弟到快炒店喝到掛,至少明天過後,你還能學到如何排除人選。
戀愛經濟學有時還算管用,可惜化學反應講的是默契,一旦默契(tacit agreement)被寫進數字,到頭來只會剩下契約(agreement),
而且還是讓人想違約的那種。
(全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20年11月號)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預期價值論
#沉沒成本
#歸因模式
違約機率公式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無限大」這個假設本身就錯了。
任何災害能造成的損失就是未來收入相當時間的折現值總和,而根據利息公式,未來收入折現值是收斂的,時間越遠越趨近於零。
換言之,無限未來收入折現加總在邏輯上根本不可能「無限大」。
這個人連基本經濟學都沒讀好,嘖嘖。
PS 原來還是永豐金控前財務長,金融相關碩士,竟然連基本利息理論觀念如此漏洞百出而不自知。
《從經濟金融模擬核災後果,看我們與毀滅的距離》
今天我沒有像上次一樣參加反核的遊行,但是我的立場沒有改變。
有人以專家的姿態告訴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核能並不危險,但是台灣沒有自主的核能技術,科學水準也低於已經發生核災的俄羅斯與日本,所以理性告訴我們,不可以輕視這個機率。
核災發生機率,P>0 (請參考下面PS1)
假如北台灣發生核災,對台灣到底會有什麼衝擊?除了醫療體系無法負荷,災民塞爆南台灣,糧食不足,秩序打亂以外,核災後,東北季風一吹,雙北大概有相當大的範圍因為輻射污染或者恐慌而沒有辦法居住。
我們可以試著模擬一下這對金融跟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1,房子不能住人,建築物基本上就變成廢棄物,房價歸零,廠房報廢,店鋪也不能做生意。
2,住房、店鋪、辦公室、廠房是民間的主要資產,也是取得金融機構融資的主要擔保品,資產大幅減損變窮了,但是欠銀行的負債不會消失,無數的家庭會破產,商業與生產活動會大規模的被迫中止,公司、商號紛紛倒閉,『個人與企業大破產』。
3,大破產的同時,資本市場在休市後重新開盤股市開始大跌,融資戶被斷頭、違約交割此起彼落、市場休克。券商、交易所基本上也掛,『資本市場大崩盤』。
4,大破產、大崩盤必然導致銀行貸放款無法回收,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債券大跌、票券、保險公司也只能跟著破產關門,老百姓大多數的存款跟金融資產也煙飛雲散,於是產生流動性崩解(liquidity crunch)與信用崩解(credit crunch)連鎖的『金融大恐慌』。
5,政府基金持有的金融資產也不能倖免於巨大的損失,無法履行對老百姓的承諾,政府基金失血過多,勞工退休金、老人年金都沒有著落,造成社會『安全網大瓦解』。
6,金融、經濟崩壞,政府稅收大幅下降,救災支出大幅增加,政府的財政無以爲繼只能印鈔票應急,工業生產跟農產品都減少,鈔票變多,醞釀出衰退型的『民生物價大通膨』。
7,台灣的國家信用評等會被調降,國際市場害怕台灣的信用風險,因此海外機構對台灣所有機構的交易對手信用額度會被緊縮,做生意必須抱美元歐元現金才可以交易,新台幣匯率會狂貶,資金競相逃離台灣,於是外匯市場可能緊急關閉,進行全面資本管制,貿易與商業活動變得非常困難,我們會面臨『經濟大癱瘓』。
8,至此,台灣已經實質上『國家大破產』。
9,以上只略為沙盤推演金融、經濟的衝擊,還沒有討論醫療、農業、治安、環境、交通、國防、觀光等其他面向的負面影響。
10,災難會迫使有技術、有競爭力以及年輕的人離開台灣另尋生路,大災難最後引發『全民大逃離』。失去勞動力、生產力與人口生育力,台灣只能凋零,無論如何也回不去了,進入『大消失的時代』。
以上只是模擬,受災程度未必精確,但是影響層面不會差太多。
對正常台灣人而言,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
我們知道:
E=P x L
E, 核災期望值Expectation
P, 發生核災的機率Possibility
L, 核災損失Loss
而,無限大乘以任何大於零的數字=無限大
儘管核能對我們有許多經濟上的好處,但是核災的恐怖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因此,反核仍然是我的選擇。
PS1:世界上目前大約有450個核子反應爐,電廠數量可能不到300(我沒有正確數字),但是至少有前蘇聯的車諾比跟日本的福島兩個嚴重的核災,機率大於50bp(0.5%),可能接近70bp,核電災難的機率並不低。
PS2:從福島核電廠開車到東京都廳要3個小時(車行距離245公里),從核2廠開車到台北市政府不到1小時(車行距離37公里)。直線距離(自己去找資料)差距更超過6倍,輻射影響跟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台北行政中心受的影響會不會比東京都廳嚴重超過36倍?
PS3:彗星撞地球不管在哪裡機率一樣,也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事件,但是要不要核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PS4 :不管選擇核能、風能背後都影響到一些人的龐大利益,讓某些人歇斯底里,這就是台灣,總有專業熱情的人,也有謾罵自私的人,智慧理性的提醒很多,酸言酸語也很難避免,各人修養自己負責。
PS5: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都邁向非核家園,決定廢核的國家當然都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做了這樣的選擇是思維不同的結果,不是智商問題。
違約機率公式 在 基金教母-蕭碧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飛機前讓大家複習這一篇,我暫停服務了(4/15~4/22),還有再度提醒:不要再私訊問我問題(我不再回答的),任何基金投資相關問題請回到FB問
# 蕭老師基金教室--債券篇(Day10)
是不是淨值越低,配息就越少?
雖然債券基金的問題我們已經寫過超多篇的文章了,但它所延伸出來的疑問還是不斷的發生,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是不是淨值越低,配息就越少?』
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到底配息來源是甚麼?如果是債券基金,配息來源主要有兩個:(1)票面利息(2)資本利得,前者於基金持有期間固定給付(只要該債券不違約),後者當基金經理人能於債券低點買入,又能於高點實現獲利自然能配給大家,但我已於許多文章中說過,該資本利得應於2013年後逐漸沒有了,只因為債券不再是低點,再者過去所實現的資本利得也差不多配完了,所以現在能配大家的息幾乎僅剩票面利息。
了解配息來源後,接下來要知道每月匯到你帳戶的錢是如何算出來的,大家一定不陌生,每支基金每月一定會公告該基金該月每單位所配的息是多少?如果你買的是美金計價,它所公告的就是每單位配多少美金,如果是澳幣計價的,當然公告的是每單位配多少澳幣,台幣計價或南非幣計價的以此類推,既然公告的是單位數,所以單位數是決定你每月能拿多少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那單位數又是怎麼算的,在你當初買的時候單位數已經固定了,即購買金額/淨值=單位數,也就是告訴你,往後在你沒有增加(再申購)或減少(贖回)購買金額的情況下,單位數是永遠不會變的。
假設你買的是美元計價的高收益債,當初共買了10,000單位數,7月份公告每單位配息0.03美元,那麼你7月份共可拿到0.03*10000=300美元,當真正入你銀行帳戶當天就會將300美元換成台幣了(除非你是外信託,那300美元就直接入你美元帳戶),所以最後真實多少錢還牽涉到當天台幣兌美元的匯率。
瞭解了這些後,再回頭來看到底基金公司公告的每單位配息多少錢?是依據甚麼而來,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票面利息,前面已經說過這票面利息於基金持有期間是不會變動的,但淨值會上漲下跌,主要是來自所買的債價格的漲跌,好比你買一張台積電的股票及買一張台積電的公司債,股票會隨著台積電的基本面、未來展望、營收.....等等因素而讓股價上上下下,而公司債也會隨著該公司的基本面、未來展望、利息漲跌....等因素而價格會變動,而這個變動就牽涉到淨值的漲跌,但不管淨值如何漲跌,只要該公司未違約,所可以領的息是不會變的,因而基金公司在算債息所得時,基本上是與淨值漲跌無關的,當然還有一個因素是與配息多寡有關,即基金的配息公式,許多基金的配息公式會加入淨值的漲跌因子,但它不是主要的因子,重點就是當債的價格跌太多時,不要把全部所領的息都配光,留一些在淨值中(即是彌補一些資本利損),但對投資人來說總報酬率是一樣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瞭解當你所買的配息基金含有股票成分時,配息來源又是甚麼?一樣主要有二個(1)股息(2)資本利得,而前者就無法固定了,完全遷就該公司營收的好壞,營收越好股息就越多,營收越差當然就不配股息了,這點就與債不同了,買該公司的債,不管營收好壞只要不違約就要負利息的,所以簡單的說,有股成份的配息基本上沒有債來的穩定(穩定不代表多會少),而淨值的波動也比債來的大(股的波動本就比債大),所以我才會常常提醒來問我的投資人,當你買到股成份的配息基金(有些甚或含有選擇權),而且還信誓旦旦的說要長期投資,不是不可以,是要確定自己真能做到『不在乎淨值的波動』,因為股的波動明明就比債來的大,何況選擇權,應該更大吧!
當然大家還是要問萬一違約了,不是領不到息了也沒本金了嗎?知道甚麼是債券基金嗎?就是買了很多支債的基金,少說100支,多者3、4百支甚或更多,當基金中所有的債都違約了才真的一毛都拿不到,但是這個機率也低到幾近0吧!從過去的經驗,一檔基金踩到1~2支地雷債已屬衰爆了,還踩到全部哩!大家不要沒事嚇自己了!
還有一個疑問也是大家一直不停問的,就是那大大的警語『配息來源可能來自本金』,這也不知在多少場合解釋過N百遍了,這裡所稱的本金並非你的原始申購金額,有一種情況就屬這裡所稱的配本金,例如甲、乙兩人已是A基金的受益人,6月份基金所領的債息有5元,但基金公司只配了4元給受益人,留下的那1元就會放在淨值中,所以當月淨值會上漲一些,到了7月份基金所領的債息只有3元(因為所買的債配息率不同,當然會導致有些月份多有些月份少),但基金公司一樣配給投資人4元,多的那一元大家都清楚是6月份保留下來的,但因為已放入淨值中,所以依據官方的解釋就屬於配本金,但實質上對甲、乙二位受益人不算配本金,但若此時丙剛於基準日前申購,所以他必然也是可以配到4元的,但這其中的1元是6月時留下來的,而他於7月買時因為已在淨值中,所以他的買價已含此1元,此時他又配息將此1元拿回去,就是實質的配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