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延平郡王祠一開始可能不是祭拜延平郡王嗎?(上集)
鄭成功文物館 #館舍升級小揭秘
位在臺南市開山路的鄭成功文物館,其所在地也是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延平郡王祠;如果說到在臺灣超過百座拜祭與紀念鄭成功的廟宇,臺南市的延平郡王祠無疑是最正統的一座。
這座具有 300 多年歷史的「延平郡王祠」是從「開山王廟」改名而來,但其中有個天大的誤會:現在我們慣以「開山王」作為鄭成功的美名,其實原本「開山王廟」並非紀念鄭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談談「延平郡王祠」的改名故事:
清末臺灣南部瑯嶠地區發生接連發生「羅妹號事件」、「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讓臺灣南部沿海地帶十分不平靜,從羅妹號事件美國商船誤觸瑯嶠,到牡丹社事件的日本人出兵,來來去去的船隻引起清廷對臺灣軍防的重視。同治十三年(1874)冬,欽差大臣沈葆楨到臺灣籌辦防務,奏准將「開山王廟」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表達鄭成功的「開臺之恩」。
有趣的是在明鄭亡後,高舉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明明被大清政府視為「逆賊」,卻在牡丹社事件後受到清朝「扶正」,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政府的「亂臣賊子」,或許就有當時的政治考量:面對曾來犯的日軍,有意淡化生母為日本人的鄭成功與日人之間的連結,強調鄭成功的漢人身分。改名後沈葆楨在隔年與官民籌募經費興工,將開山王廟擴展興建成「福州式」建築。
從這個「被改名」故事,可以看出鄭成功是有意被塑造為「開山王」的;而從下面的文獻記載也可以看出,其實最早之前「開山」並不是專屬鄭成功的稱號。那「開山王」有可能是誰呢?則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末年的《臺灣縣誌》曾寫到另一間位於西定坊之開山宮「祀吳真人」,吳真人即為保生大帝。推測或許是因為建造年代早,所以東安坊的開山王廟與西定坊的開山宮,才以「開山」稱之;又從開山王廟早年的祭祀禮儀帶有除瘟驅疫的功能來看,所祭拜的也可能是漳泉人士拜祭的王爺。
而現址為「延平郡王祠」的「開山王廟」,在清乾隆、道光年間的志書曾記載「不知何神」,經寫志書的官員們加以推測,認為可能是隋代武將陳稜。此後清末至日治時期,開山王為陳稜的說法已經廣被臺南在地的鄉鄰父老們所接受了,因此《臺灣日日新報》中亦記載「開山王廟乃祀陳稜。非祀今之鄭成功也。相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鄉鄰父老至今猶盛稱之,曰開山王」。
回到開山王,不管開山王廟祭祀的神明到底是誰,至少我們能從記錄中看出至少在清末日治時期,當時人們記憶中的開山王還並非鄭成功。「開山王」可能不止是對於鄭成功的美名,更是乘載著各時期民間的信仰與寄託。
300 多年來,「開山王廟」歷經多次改名,建設中也能從各種人為痕跡看出其中的變化。這個地方乘載著民間的信仰與寄託,更是受到當時政治局面、文人、民間的多方期待而來,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延平郡王祠,看出由不同群體創造的傳統逐漸疊加和轉換的過程。
延平郡王祠甚至在日治時期時又變成「開山神社」,這個我們下回待續。
⚑ 圖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延平郡王祠內奏准為官祀錄匾,祠內沈葆楨題的對聯中寫道:「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 主要參考資料 /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地方社會〉陳麗華,2013
#鄭成功文物館升級計畫
相信近來《斯卡羅》上映後,觸發不少朋友對於臺灣土地上所發生的大小故事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位在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也將在明年底升級改名。面對館舍本身深遠的歷史紋理,將更宏寬的從漢人移民、民間信仰的角度梳理自身脈絡,定位為「臺南的歷史博物館」,重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道光 生母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
歷史春秋網
作者:盛京關捷
封建皇帝,大多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很少談得上愛情的。但研究清史,會發現從太祖到溥儀,十二個皇帝幾乎每一位都有熱烈的愛情故事。清朝是個多情的王朝,或許這也是納蘭詞與《紅樓夢》產生的背景。恰逢今天是2月14情人節,我們來看看清朝的愛情故事。請看——
努爾哈赤最愛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
皇太極最愛海蘭珠。
海蘭珠(1609年11月11日-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姐姐。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19世孫女。天聰八年(1634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海蘭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無考。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關雎」一詞取之於《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篇》,詩序注云:「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詩中以水鳥和鳴比喻配偶,表現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和其他四宮的宮名相比,關雎宮這個名字含義更深。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讚頌。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他們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謚號敏惠恭和元妃。
順治最愛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順治帝貞妃族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陞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康熙最愛赫舍裡氏。
孝誠仁皇后(1654年02月03日-1674年06月06日)赫舍裡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滿洲正黃旗人,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索額圖侄女,妹平妃。入宮後賢良淑德,統領六宮,輔助康熙皇帝治內,受孝莊太皇太后喜愛。康熙八年生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時因難產崩逝,得年僅有二十一歲。由於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滿洲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康熙在她去世後賜謚號仁孝皇后。後因原謚號與聖祖謚號出現重字,於雍正元年改謚,及後乾隆、嘉慶年間累加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雍正最愛年氏。
年貴妃,即敦肅皇貴妃(1690年-1725年)年氏[1],雍正帝妃,湖廣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長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侍世宗藩邸為側福晉,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乾隆最愛富察氏。
孝賢皇后富察氏(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第一任皇后,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郡王傅恆姊。
史載:皇后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行舟於德州崩,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
嘉慶最愛喜塔拉氏。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承恩公和爾敬額之女,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乾隆三十九年,賜冊為皇子永琰嫡福晉,年十五歲。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綿寧(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莊靜固倫公主)。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永琰。永琰改名顒琰,是為嘉慶帝。嘉慶元年正月,冊立喜塔臘氏為皇后。二月甲辰,其父和爾經額追封三等承恩公。嘉慶二年二月初七,病逝,得年三十六歲。嘉慶二年五月,謚孝淑皇后。嘉慶八年十月,入葬清西陵之昌陵地宮。道光、咸豐累加謚「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祐聖睿皇后」。
道光最愛鈕祜祿氏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鈕祜祿氏,名不詳,曾祖父為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祖父為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滿洲鑲黃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豐帝的生母。
鈕祜祿氏不管生前死後都極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從全貴人開始(實際冊封時未冊為全貴人而直接進位全嬪)、3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17歲稚齡超越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於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眾說紛紜,成為清宮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憑藉子嗣的晉封速度堪稱清宮罕見,當皇后後鐵腕治後宮也說明了道光帝對其非比尋常的愛重支持,她死後其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帝)能順利擊敗其他皇子最終繼承大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道光對她愛屋及烏。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咸豐最愛慈禧。
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杏貞,清朝皇太后,咸豐帝妃嬪,同治帝生母。她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中國帝制時期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
同治最愛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戶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書,能左手作大字。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光緒最愛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溥儀最愛譚玉齡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儀的祥貴人,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
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係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
這其中努爾哈赤與阿巴亥、皇太極與海蘭珠、順治與董鄂氏、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故事一唱三歎,常常是文學藝術家關注的重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情人節 #愛情傳奇 #清朝 #清代皇帝
道光 生母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6日
地點: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 為盡孝道 禁菸皇帝道光默許皇太后吸食鴉片
歷史春秋網
在道光皇帝的宮闈生活中,孝和睿皇太后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所謂太后,就是前一位皇帝的皇后,前一位皇帝去世後,這位前皇后自然升格為太后。所以,太后都是寡婦。雖然她與新一代皇帝在輩分上是母子關係,但也未必有血緣。不過依據清朝宗法禮制,皇帝即使與太后沒有血緣關係,也要對這位母親畢恭畢敬。
道光帝與孝和睿皇太后的關係就是如此。他們不是血緣上的母子,孝和睿皇太后僅比道光帝大6歲,而是宗法等級上的母子關係。
嘉慶帝的皇后是道光的生母孝淑睿皇后,但這位皇后福薄命淺,僅僅當了兩年就駕鶴西去,而嘉慶帝的貴妃孝和睿則步步高陞,到嘉慶六年成為皇后,在嘉慶帝逝世後自然升格為皇太后。她雖不是道光的生母,但備享尊榮,道光幾十年如一日地對其謹守孝道,言聽計從。
嘉慶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嘉慶帝猝死承德。這時旻寧也在承德,雖然其為皇太子已是公開的秘密,但由於找不到嘉慶帝的立儲密旨,群臣也不敢貿然擁立。在一籌莫展之際,孝和睿皇后自北京傳懿旨命旻寧即位,指示:「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孝和睿皇后能主持局面,擁護旻寧,對保證其順利登上皇帝寶座,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且,這位當時的皇后也有兩個已經成年的親生兒子,分別是嘉慶帝的三子與四子,也不能說沒有入承大統的資格,但她主持公道,母儀天下,這份胸襟、氣度和情分實在難得。假如孝淑睿皇后地下有知,對這位當年居於其下的側福晉當刮目相看。
當然,日後的道光帝對孝和睿皇太后恭敬有加,言聽計從,固然與此有關,但若僅僅歸結於此,則未免顯得淺薄。道光帝一生謹守規矩,提倡孝道,身體力行,他能幾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太后,也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太后並沒有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預國家政務。她是一位識大體、守祖訓的女人,不但不干預政治,就是對宮闈之事也從不過問,宮中日常事務都由兒媳婦——皇后主持。道光嬪妃都愛圍著她轉,斗紙牌、擲骰子,每日裡眾星捧月,哄得老太后也是其樂融融。但是,表面上脾氣隨和的她在宮中還是居於關鍵性的地位,如皇后的冊立、嬪妃的晉陞,道光帝也要請示她。
道光帝對皇太后尊崇備至,每日問安,一絲不苟;生活起居,毫不馬虎。雖然自己崇尚節儉,皇后嬪妃也一同過「緊日子」,但他對太后的供應還是儘量滿足。皇太后久居深宮,百無聊賴,受太監的引誘吸食鴉片,以至成癮,每天吞雲吐霧,沉湎於此。
後來,道光帝嚴禁鴉片,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對宮中吸菸者嚴懲不貸,惟獨對皇太后不加過問。道光帝還未雨綢繆,為防止禁菸勝利後鴉片斷絕,他甚至密令北京地方官為太后準備一個秘密的鴉片來源,同時告誡宮中諸人向太后隱瞞外面禁菸之事,可見其用心之苦。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孝道」,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孝」?是選擇伴侶時遵循雙親意願?或是滿足雙親的任意要求?隨著時代發展,觀念更新,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聲音。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知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