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頂尖運動表現,是不健康、有害的嗎?】
.
「運動讓身體能變得更健康」
「頂尖運動員,身體沒有一處是沒受過傷的」
.
這兩種說法好像都正確,運動可以讓身體更強壯,降低心血管、精神、心理等疾病,但同時,好像又看到頂尖運動員全身都是傷,甚至有憂鬱、社交障礙等。這樣的現象,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去探討,例如訓練造成的損傷,有沒有跟身體的恢復達到平衡,而這樣的「平衡關係」不只是生理,還要考量心理層面。
.
🔸 運動強度(量)跟身體健康的關聯
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探討「上呼吸道感染」跟「運動強度」的關聯性,發現從完全不運動的人到高運動強度的人,感染的機率會先下降接著逐漸上升,代表著「運動強度在適當的範圍下,能讓身體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或者說免疫系統能在最好的狀態」。
.
過度訓練症候群(Overtraining syndrome, OTS),指的是過高的運動量或強度,使得身體出現一連串的問題,包括:頻繁地受傷、覺得疲勞、疲倦、心情低落、身體更容易得病等。因此,當頂尖運動員在沒能拿捏好訓練跟恢復之間的平衡,可能導致過度訓練的發生。
.
.
🔸 訓練量高,所需要的恢復也更高
.
「頂尖運動員的訓練課表,常控制在綠燈跟紅燈的交界」
.
身體之所以變得更強、更壯,是因為我們給身體「足夠的刺激」,這樣的現象又稱為超補償(Supercompensation)。當給予刺激時,因為疲勞的關係,身體狀況會先變得比較差,但當疲勞恢復後,身體狀況可能提升到比初始更好。
.
「為了最大化訓練的效果,給予身體的刺激是相當高的,需要同時有足夠的身體恢復,才能保持平衡,避免過度訓練」
.
因此,相較於一般人,頂尖運動員承受更大的身體壓力,需要更多的「恢復工具」,包括:更長的睡眠時間、均衡飲食、物理治療、運動防護、社交生活、心理諮詢等。這也是一個專業運動團隊,除了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等,也可能需要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心理師等不同領域的專業。
.
.
🔸 「休賽季」,一年一次的長假
以一年為單位來說,運動員的活動可能會畫分為「冬訓期、比賽期、休賽期」,冬訓期專注於訓練、可能是訓練量最高的時候;比賽期則是專注於比賽,雖然訓練量較低、但由於比賽本身的強度、舟車勞頓、時差、飲食等影響,對身體還是有較大的負擔。
.
「休賽期」就是讓運動員完全放鬆、好好休息的時間,可能是去渡假、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時間可能從兩週到一個半月都有。
.
.
🔸 短期可能是「傷害」,長期可能是「健康」
總體而言,大多數的職業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真的是充斥著更種運動傷害,說「帶傷上陣、身體沒有一個部位是傷過的」不為過,有時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師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在「受傷下,還能盡可能維持在較好的狀態」。
.
「短期而言,也就是運動員的生涯或巔峰時期,對身體來說的壓力跟傷害是巨大的,也依此需要配合高密度的恢復、放鬆、調整,試圖達到一個平衡」
.
「長期而言,當運動員退休,身體不再承受巨量的壓力,但也因為有好的運動習慣、身體狀況等,其平均壽命較長或得到疾病的機率會較低」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東京奧運 #頂尖 #運動員 #職業選手 #運動選手 #運動傷害 #受傷 #恢復 #疲勞 #過度訓練 #運動醫學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營養 #心理 #健康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tokyo #olympics #athlete #elite #professional #sports #sportsinjury #recovery #fatigue #overtraining #sportsmedicine #physiotherapy #athletictrainer #nutrition #psychology #healt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Podcast #烏何秋系列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成為SBD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更棒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21 從子宮聊到白宮,...
「過度訓練症候群」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邱個 Chill Chill der 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心得] 可怕的過度訓練-判斷、預防與恢復-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你累了嗎?什麼是過度訓練? 功能性過負荷?怪獸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運動星球sportsplanetmag - 【知識】過度訓練症候群... 的評價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淺談過度訓練- 健身板 的評價
- 關於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心得] 可怕的過度訓練-判斷、預防與恢復 的評價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龍姑娘話健康】如何避免運動不當傷及身體
運動雖然是良藥,但若不多加注意,運動員或經常健身肌肉強壯的人士,往往受到的運動傷害比普通人來得厲害。常常聽到不少人說一天不運動,就總覺得少了些甚麼,心理不舒服,導致「運動疲勞」的酸痛累感還沒恢復過來,又開始下一次的訓練。或者答應了和朋友一起運動,就算腳踝扭傷未癒,或者感冒發作,還是吃了藥後勉強上場,這樣有時候會有反效果。另外一種情形是,盲目追求舉重的重量,過於急進的增加訓練重量,或者比賽將近,平常缺乏鍛鍊但短時間內為了比賽而忽然增加非常多的訓練量,但如果繼續這樣長期高強度又缺乏足夠休息的運動量持續下去,幾個月後,就有可能出現「過度訓練症候群」。
「過度訓練」的後果就是,肌肉力量下降,本來不太容易累的運動量,現在卻開始感到疲倦,幾天都無法恢復;或者忽然間很容易失去平衡,動不動就扭傷拉傷;睡眠品質下降,容易醒;或者對於訓練有心理性的抗拒,這就是一個身體撐不下去的警訊,提醒身體需要休息。
運動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運動項目的特性,重力訓練平常強調某塊肌肉或肌群的鍛鍊,伸展拉筋強調肌肉的柔軟度和延展性,八段錦、太極等等的健身操屬全身運動,講究全身活動起來,也曾有研究提出過,像這種全身運動的健身操可以減低老人跌倒率。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活動對身體的好處已是老身常談,但男、女、老、少的體能狀況都不一樣,例如在需要體力的勞動時,女性的最高安全搬運量(ILO)只有同齡男性的1/3。因此在運動訓練時,應該定好適合自身條件的一週課表,當中有適當的肌肉強化運動,但不能缺少伸展及全身運動的項目,而且訓練的強度不能一成不變,應該有長有短,有高訓練期、低訓練期、休息期之分。
可以使用一分鐘安靜心跳率數據測試自己體力是否過度訓練,測試方式是每天固定剛起床的某一時間,用手指(非拇指)去測量自己手腕處或頸部的脈博,測量並記錄自己一分鐘安靜心跳率,利用一星期的數據當作基準線。當進行運動後,用之後幾天的安靜心跳數據,對比之前的平均值,看看心率是否有比之前快5次或以上,如果是這樣,則代表身體還沒有恢復,需要更多的休息。但若這個數值一直持續上升超過兩個星期,都沒有辦法降回來,代表訓練的強度可能過度,或者休息日過少,身體無法適應,應該調整課表以符合自身情況。各式其適,量力而為,並持之以恆,才是運動強身的根本。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邱個 Chill Chill der 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1 從子宮聊到白宮,什麼是現代人的裹小腳?怎麼救回失調的日之呼吸?
🚩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6MkcxJ
🚩 Spotify https://spoti.fi/2IKT75K
🚩 KKBOX https://bit.ly/2UzyPie
🚩 Google Podcast https://cutt.ly/fg58UXq
🚩 Firstory https://bit.ly/38U5yXO
🚩 Sound On https://cutt.ly/Hg58GSv
--
📍如何推薦女生與長輩開始訓練?
📍續聊Physical Culture身體文化。
📍為了迎合社會體型減肥訓練,不是我們討論的肌力訓練。
📍當女生強壯之後,比較不會在意一些小事情,一顆痘痘,胖了0.5kg.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性別,體重輕,更年期後。
📍很多女生瘦瘦的,就不運動......
📍很多女生沒辦法接受自己50kg......
📍很多人不知道腰痠背痛是肌力的問題。
📍很多女生也以為腰痠背痛是婦科問題,子宮不好.....
📍臭男生難道你都沒有嫌棄過女生胖瘦?
📍高跟鞋的錯誤姿勢問題。
📍【收小腹】是現代人的【裹小腳】
📍呼吸失調?禰豆子怎麼救回失調的日之呼吸?
📍何老師不喜歡穿西裝,但學校制度是一件更難穿得西裝.....
📍如果一定非得穿高跟鞋,該怎麼矯正訓練?
📍過度肥胖與孕婦都比較容易閃到腰?
📍IAP腹腔內壓最強的狀態是橫隔膜正對骨盆底的時候(桶狀結構)。
📍啤酒罐壓力實驗。
📍核心的重要性,核心抗動訓練。
📍膝蓋內夾,足弓塌陷,是穿【高跟鞋】的代償現象。
📍為什麼舉重需要穿高跟的舉重鞋?
📍成績的極致表現,可能會被很多事情影響。
📍訓練上面與生活應該怎麼平衡?
📍訓練應該關注的生體狀況~
📍有時受傷不是訓練過程,而是過度訓練之後的日常生活造成。
📍備孕的過度訓練可能也會嚴重影響性慾,男女都是。
📍過度訓練,訓練奪走比你得到的還要多?
📍【運動成癮】怎麼判定?
📍什麼是身體變型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回覆網友問題。Q&A
📍【集中式負荷】的強度高度訓練,所針對的族群。
📍過度訓練症候群。
📍人是週期性的動物,可以偶而叉出原本的步調。
📍美國總統到底有沒有重訓?從子宮聊到白宮。
📍活著就是最大的報復,要可以直立的移動,不要被移動。
#SBD怪獸Podcast #SBDStrongman #SBDWorldsStrongestMan
#何立安 #邱個 #SBDTaiwan #SBD大力士 #烏烏醫師 #烏何邱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BD怪獸Podcast #烏何秋系列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成為SBD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更棒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21 從子宮聊到白宮,什麼是現代人的裹小腳?怎麼救回失調的日之呼吸?
--
📍如何推薦女生與長輩開始訓練?
📍續聊Physical Culture身體文化。
📍為了迎合社會體型減肥訓練,不是我們討論的肌力訓練。
📍當女生強壯之後,比較不會在意一些小事情,一顆痘痘,胖了0.5kg.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性別,體重輕,更年期後。
📍很多女生瘦瘦的,就不運動......
📍很多女生沒辦法接受自己50kg......
📍很多人不知道腰痠背痛是肌力的問題。
📍很多女生也以為腰痠背痛是婦科問題,子宮不好.....
📍臭男生難道你都沒有嫌棄過女生胖瘦?
📍高跟鞋的錯誤姿勢問題。
📍【收小腹】是現代人的【裹小腳】
📍呼吸失調?禰豆子怎麼救回失調的日之呼吸?
📍何老師不喜歡穿西裝,但學校制度是一件更難穿得西裝.....
📍如果一定非得穿高跟鞋,該怎麼矯正訓練?
📍過度肥胖與孕婦都比較容易閃到腰?
📍IAP腹腔內壓最強的狀態是橫隔膜正對骨盆底的時候(桶狀結構)。
📍啤酒罐壓力實驗。
📍核心的重要性,核心抗動訓練。
📍膝蓋內夾,足弓塌陷,是穿【高跟鞋】的代償現象。
📍為什麼舉重需要穿高跟的舉重鞋?
📍成績的極致表現,可能會被很多事情影響。
📍訓練上面與生活應該怎麼平衡?
📍訓練應該關注的生體狀況~
📍有時受傷不是訓練過程,而是過度訓練之後的日常生活造成。
📍備孕的過度訓練可能也會嚴重影響性慾,男女都是。
📍過度訓練,訓練奪走比你得到的還要多?
📍【運動成癮】怎麼判定?
📍什麼是身體變型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回覆網友問題。Q&A
📍【集中式負荷】的強度高度訓練,所針對的族群。
📍過度訓練症候群。
📍人是週期性的動物,可以偶而叉出原本的步調。
📍美國總統到底有沒有重訓?從子宮聊到白宮。
📍活著就是最大的報復,要可以直立的移動,不要被移動。
本集節目,由SBD Taiwan贊助播出~
推薦最新SBD World’s Strongest Man世界最強大力士T-shirt💪
❤️ 傳送門:https://shop.sbdapparel.com.tw/
折扣碼:【CHIOUGRR】
#SBDTaiwan #何立安 #SBD菁英體能教練
#烏烏醫師 #SBD菁英焦點人物
#邱個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你累了嗎?什麼是過度訓練? 功能性過負荷?怪獸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BD怪獸講堂#何立安#SBDTaiwan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肌督教【SBD怪獸講堂S1: E8】 你是不是操過頭了?如何自我察覺 過度訓練 ? ... <看更多>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運動星球sportsplanetmag - 【知識】過度訓練症候群... 的推薦與評價
【知識】過度訓練症候群長久的訓練,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休息,這樣會讓身體和心理都出現有點類似撞牆期的狀況唷☝😣 #訓練. ... <看更多>
過度訓練症候群 在 [心得] 可怕的過度訓練-判斷、預防與恢復-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應該都聽過"過度訓練(Overtraining)"這個詞,我也常常看到網路上不時會有人發文
詢問"自己是否過度訓練了?",但很多人對過度訓練的實際概念、要如何判斷過度訓練及
發生過度訓練要怎麼調整自己的訓練計劃沒有概念。
那究竟什麼是過度訓練(Overtraining)呢?
我們都知道在勞動、體能活動或體能訓練後,會產生疲勞(Fatigue),而身體的疲勞
(Fatigue)從目前的科學來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除了生理學上比較能馬上檢測出來
的肌肉組織內酸性增加、體內肝醣原耗盡、肌纖維損傷發炎、脫水等生理因素外,疲勞也
有與我們的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免疫系統或心理層面等其他層面有關。
除了肌肉本身以外,身體其他方面的疲勞也會隨著訓練累積,因此每次訓練後身體其實不
論是肌力還是體能都是會下降的,要一直等到身體營養補充、足夠的休息讓身體恢復
(Recovery)後,待疲勞消除後,由訓練產生的生理適應才會進而讓肌力或體能變好、身體
也才會變得變強壯。
但若是我們持續訓練,訓練到身體恢復的速度跟不上疲勞累積的速度,例如:課表安排與
執行的訓練量/強度/頻率過高等原因或是可能睡眠不足、營養不足、缺乏飲水或壓力過大
等因素,讓身體恢復的效率降低,導致隨著時間,身體疲勞不斷累積而身體卻沒辦法從中
完全恢復,可能就會導致過度訓練(Overtraining)。
過度訓練(Overtraining)會導致你的運動表現及訓練品質下降,增加受傷的風險,而這個
狀態有可能長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以上。
過度訓練症候群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生理、心理徵兆或症狀",正
如同前言所述,"疲勞"是一個多成因、多面向組成的一個現象,而疲勞累積造成的過度
訓練也是,目前學界也還沒有完全明瞭它的所有成因及背後機制。
目前的簡單定義就是
"長時間沒有明確症狀及原因,因訓練或非訓練壓力引起的運動表現/容量下降"的狀況
有出現過度訓練症候群的運動員可能會感到
"隨著時間經過,不斷訓練後,要維持同樣強度的運動表現卻反而變得更吃力"
"經過訓練一段時間後,卻反而在一樣的強度下感到力不從心"
前面提過疲勞和壓力累積的速度大過恢復,就會造成身體超負荷,若只是短期的現象,通
常休息幾天或幾周就能恢復,並且讓身體狀態更佳,這也是為什麼一般的週期化訓練都會
在訓練一段時間後納入減量訓練的時間(Taper)或一般健身房常講的Deload減量周,就是
為了讓身體在超負荷後能從疲勞中恢復。
但若身體長時間處在超負荷下,沒有辦法恢復,可能源自於生理、心理或綜合以上的原因
,就容易罹患過度訓練症候群,目前研究顯示約有10-20%的運動員可能經歷過或有過度訓
練症候群,但若能早期發現,通常經過適當的休息恢復,一陣時間後就能痊癒了,但要多
長的恢復時間就端看個人的狀況,若是已經發展成長期的訓練症候群的話,可能就要經過
數個月甚至年的調養才有辦法恢復。
那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陷入了過度訓練症候群呢?
歐洲體育科學學院ECSS(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及美國運動醫學學院
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兩機構發表的研究提供了我們一個簡易的
判斷流程圖幫助判斷。
如果最近覺得自己訓練表現下降,力不從心、有感覺到疲勞、虛弱的狀況持續超過4週以
上、也沒有特別生什麼病,但就是覺得自己訓練的狀況越來越差、可能是肌力下降,做的
重量下降、有氧運動能力變差或同樣的訓練量沒法負荷、感覺恢復狀況變差(失眠、食慾
不振等),這些現象都表示可能進入訓練過度的狀態了。
其他可能的徵兆還有:
-靜息心率上升(Increased Resting Heart Rate)
-最大心搏減少(Reduced Maximal Heart Rate)
-反應時間變慢(Slower Reactation)
-注意力不集中(Hard To Concentration)
-認知能力下降(Degraded Cognitive Ability)
-運動表現下降(Decline in Performance-Strength, Power,Vo2max...,etc)
-失眠、睡眠品質下降(Insomnia)
-食慾不振、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
-長時間身心疲憊(Persistent Exhaustion and Fatigue)
-免疫力下降
尤其如果剛好最好有訓練外的壓力(財務、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因素)、最近有受病毒
感染(感冒、梅毒等)、換到新的環境、剛好在減肥所以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衡(熱量不足、
碳水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剛好換課表或備賽所以訓練量及強度突然大幅提升等,就更有
可能造成過度訓練。
*因此過度訓練特別容易在減脂的時候發生,尤其熱量赤字太大
以上列出的這些都是可能的徵兆,總結來說,如果感覺符合越多項徵兆及現象,那有過度
訓練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發現可能過度訓練了,首先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休息,
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休息去恢復,建議可以遵循以下幾點:確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7小時)、減少訓練量(建議降至平時訓練量40-60%)、注意營養補充(熱量攝取可以大於
TDEE,並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及碳水)、紓解身心壓力(可以是冥想、泡澡、按摩、伸展、散
步等任何方法)。
要預防未來會訓練過度的話要怎麼做呢?
以下幾點可以幫助你避免訓練過度的狀況發生:每週至少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
盡量休息日是完全不訓練,不要參與激烈的體能活動、紀錄訓練狀況、運動表現及體能狀
況、確保每日有足夠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品質、攝取足夠的熱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
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多喝水,每日飲水 30-50cc乘以每公斤體重、正視身體的感覺,當感
覺疲勞、虛弱時就好好休息,尤其生病、生理期、受傷後,不要操之過急、日常生活出現
變化時要特別注意訓練狀況,例如:搬家、換工作、失業、延畢、告白被拒絕等,尤其身
心壓力大時要更注意。
總結:
在追求肌肉或表現成長時也不要忽略恢復,並記得最好的恢復方式就是讓身體休息並攝取
足夠的營養,一些額外的方法可以幫助身體恢復更好,例如:營養補充品、冷/熱水澡、
按摩、伸展等,但良好的作息、飲食才是最重要的,不好的作息或飲食,例如:熬夜、過
度節食等會提高過度訓練發生的風險。
除此之外,課表的安排也是很重要,記得安排加入Deload進自己的訓練課表中,當身體狀
況感覺不佳時,可能就是一個警訊,建議要隨時回頭檢視自己的狀況,不要操之過急,訓
練應當追求增肌、力量成長的訓練效率,但同時不要忘了不受傷才是最重要的。
References:
Bourdon, P. C., Cardinale, M., Murray, A., Gastin, P., Kellmann, M., Varley,
M. C., ... & Cable, N. T. (2017). Monitoring athlete training loads:
consensus stat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12(s2), S2-161.
Kreher, J. B., & Schwartz, J. B. (2012). Overtraining syndrome: a practical
guide. Sports health, 4(2), 128-138.
Meeusen, R., Duclos, M., Foster, C., Fry, A., Gleeson, M., Nieman, D., ... &
Urhausen, A. (2013).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overtraining
syndrome: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
(ECS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3(1), 1-24.
--
愛丁堡/台北 劉教練, Jeff Liu
https://www.instagram.com/jeff_liu_0801/
https://www.facebook.com/tpe.coachli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7.1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85887143.A.AAC.html
※ 編輯: jeff0801 (111.250.17.136 臺灣), 06/04/2023 21:59:54
※ 編輯: jeff0801 (118.231.129.118 臺灣), 06/05/2023 23:53: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