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小時候都背過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那終究只是用來背的。
大陸委員會 主委陳明通上寶島聯播網「新聞放輕鬆」節目專訪時,提醒國人在面對中共「惠臺」措施攻勢,「應堅定自由民主之核心價值,避免落入中共之統戰陷阱」,主委於現場指出「到底是要『拜佛祖還是顧腹肚』,有人稱『顧腹肚』就可以,但其實兩者可以兼顧,拜佛祖可以賺大錢顧飯碗」。
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番言論被認為是針對高雄市長 韓國瑜,所以韓國瑜也受訪「回嗆了」。
韓市長受訪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rKpabDa7c
說者不管有沒有心,聽者有意就夠了。而如果不是針對韓國瑜,那就是針對所有在社會上掙扎求溫飽的台灣人民囉?還是針對也在拼經濟的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呢?
所以聯合報主筆室就寫出這種「重磅快評」:
〈陳明通把主子打成豬狗一族,這像話嗎?〉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731594
所以同一邊的中國時報就出現這種「網友嗆聲新聞」:
〈陳明通諷韓只求吃飽跟禽獸有何差別 網友怒了!〉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01002298-260407?from=ctpush&chdtv
所以另一邊的自由時報也出現這種「網友再嗆回來新聞」:
〈聽陳明通嗆「只求溫飽像禽獸」 李來希也跳出來插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745873
這種酸氣十足的嗆聲新聞,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基本上我們面對面絕對不會這樣說話,但上述媒體--不管你認為他的顏色是什麼,不管你認不認同--就是希望我們「感覺」這個社會總是在嗆來嗆去,讓我們覺得很焦慮、很憤怒、又很無力。
於是媒體會給予各方的嗆聲最多的版面跟時段,作為誘因來鼓勵政治人物、意見領袖、專家學者、各方網友跟每一個人,生產更多更酸更毒辣的嗆聲,提供給媒體當作永續經營的免費素材。
這種廉價的操作,真的讓人無法不感到很疲憊。我們不需要掉入這個陷阱,所以希望大家多注意。
接著,我想談談認真談談這個「爭議」,也就是顧腹肚(經濟民生)還是顧佛祖(民主自由)的本質。
但,其實我們早就討論過了。
在這裏: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74469273048443/?type=3&theater
以及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65368503958520
藉此機會,稍微調整,重發一次:
1. 想像一個 #馬斯洛需求層級金字塔,把台灣人(代表選票)都放進去。
2. 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經濟選民,並且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所得增長停滯下,建立起更極端的「#過冬思維」。
3. 過冬思維讓台灣人往金字塔的下層聚集,並且 #願意拆除上層來保衛下層。
4. 能夠繼續堅持蓋上層的人是 #少數 沒有受過冬思維影響的人,他們在乎頂層需求的滿足高過下層,對所得停滯等現象比較能忍受,可能是經濟狀況本來就比較好,或是 #安貧樂道。
5. 當底層的需求被滿足,或是「感覺」有機會被滿足,過冬思維就會暫時消失或減緩,台灣人就會允許政府把石材拿去蓋上層。這時候政治人物也必須針對各種上層多元需求表達立場,爭取差異化的支持。
6. 經過演化,現在的國民黨比民進黨更理解台灣人對下層需求穩固性的執著,但對於上層的訴求跟吸引群眾能力就非常欠缺。
7. 這不代表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會拼經濟,只是他們對於台灣人往下層沉澱的動向比較敏感。因此會果斷地在選票市場變化時改變立場跟訴求。
8. 台灣人非常能夠接受進步價值,#只要 他們感覺下層的需求是穩固的,或有機會變得更穩固的。他們很樂意挪出一些資源去建構上層。
9. 一體兩面的是,台灣人也非常不在乎進步價值。#只要 他們感覺下層的需求搖晃、地基流失,就會立即拆除上層的石塊拿來用。並且透過選票阻止政治人物把注意力放在上層。
10. 上層要蓋的快,下層就要穩。如果不管下層穩不穩,就要硬蓋上層,會遭遇到很大的地震。就算上層硬是搭了上去,還是可能崩塌。
我的結論是,不需要把陷入過冬思維的台灣人都當成無可救藥(不然我也無藥可救了),也不用以為國民黨人一定支持什麼、反對什麼,他們其實就是沒有中心思想,但會快速回防的一群人。
來自中國的因素當然存在,但我們並不是沒有盟友。前兩天在泛知識節上,聽到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的分享,其實法國也面對同樣的挑戰(黃背心運動),在各種瑣碎化、激烈化、片面呈現的消息、外國政府資助的代理人媒體轟炸下,人民開始「感覺」無法運作的民主或許比有效率的威權差勁。就更不用說 2016 年的英國脫歐,以及美國川普當選這兩隻黑天鵝了。
( 推薦觀看:
【看電影了沒】為什麽英國人突然不想脫歐了?《無理之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Mb-Q6sVbs )
而如果你像我一樣想要推動上層建設,但遇到強烈的過冬思維,也不需要雙手一攤放棄,而是要檢討只專注蓋上層的策略,改為上下層同步蓋。做什麼事情本來就是都要打好根基啊。
扯遠一點來說,人類本來就是禽獸,從我們對所處環境毫無遠見的大規模破壞來看,能否稱為智慧生命都還有疑義。而國族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民主自由,的確就跟宗教信仰一樣,都是某一群人在某一段時間內共同信仰的一個故事,沒什麼了不起,要是捧得太高,也只會摔得太重。
我認為,不用把現在的台灣框架成 Fate 聖杯戰爭或是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只要單純、誠實地面對自己,去問自己:我做的事,到底能不能讓以後的人為我而驕傲?
我總是這樣想著,希望我現在還在念小學二年級的女兒,長大了以後,不會看不起我這個爸爸。所以我選擇做我現在做的事。
最後,還是想再多說一次,不管是「統獨」還是「經濟民生」與「民主自由」的選擇,都是很厚的議題。我們該多討論、多分享,別避開,別跟政治人物一樣害怕改變立場。此刻的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保持友善的初衷,一直聽、一直分享、一直改變自己。
但當你察覺有政治人物(例如我曾經很欣賞的 張善政 )、有媒體、有網紅意見領袖(例如我曾經很欣賞的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總是把議題二元簡化、激發對立,就該有所警覺,他們正在把議題 #薄型化,把一個多維度的議題維度降低,就像使出科幻小說《三體》中的終極武器二向箔)。
因為這樣他們可以逼我們選邊站,然後從無止盡又無意義的爭辯中獲利,或實現自我。
薄型化、被降維的議題總是逼迫我們分裂、分裂、再分裂,議題本身並不在乎是非曲直,他們只是被用來創造出分裂的結果。
我們可以比現在更好,只要我們選擇離開被設下的陷阱,升高自己的維度,看見議題的厚度。
過冬思維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同溫層,都不太喜歡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學姊」 黃瀞瑩 (Huang Ching Yin) 在《年代向錢看》節目中的言論。
https://youtu.be/lfTJcxJOdIQ?t=2490
她說:
「先說一下,作為一個有投票權的台北市市民好了,其實我們剛剛討論了這麼久下來,我實在是不知道統一跟獨立每兩年都在台灣會出現一次,到底在吵什麼? 」
「#因為統獨就是一個假議題,我不會因為今天投票而決定了我接下來馬上台灣會獨立,還是馬上台灣會被統一。」
部分逐字稿(建議看影片比較有脈絡):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3621573.A.BF4.html
接著她則是試著強調「民生經濟」議題才是市民比較關注的,像是想要結婚、買車、買房等等...以她自己為例。
有人截了 Youtube 的圖加以傳播,引發了同溫層中更多人的反應,例如:
蒂瑪小姐咖啡館 用故事的方式,提供了兩種視角的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DemocracydeCafe/photos/a.855887777778842/2446011382099799/?type=3&theater
沃草 Watchout 用漫畫,透過「雞排」與「胖瘦」的比喻來反對「統獨是假議題」的說法,認為「統獨可能是台灣最重要的議題了」: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out.tw/photos/a.281626061995614/1220267524798125/?type=3&permPage=1
太陽花運動的領袖 林飛帆 則提出他認為更該問的問題:「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是否正在面對中國的併吞(統一)威脅?」
https://www.facebook.com/linfeifan.tw/posts/10214391380087289
其他我看到的意見,我覺得差異不大,大家有興趣就自己搜尋吧。
黃副發言人剛剛也在自己的臉書上,解釋了節目中的發言,不過差異很小: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651762038172733&set=a.188222197860075&type=3&theater
嗯,其實可以談的很多,包括為什麼黃副發言人會上這個節目,柯文哲市長打算在總統選舉中扮演什麼角色...但我想那都不是我目前能夠討論的。
所以就來 #聊統獨吧!XD
我從小在眷村的深藍家庭長大,第一場上街頭遊行就是被老爸帶去台北參加新黨辦的「我是中國人」大遊行,小時候的我聽多了「台獨比梅毒更可怕」這種說法。
長大之後,「民智漸開」,接觸到了更多立場,並且很幸運地也能理解這些立場形成的根源,自己對於統獨議題的思考層次也豐富了許多。
除了我的家人、一些親戚以外,我大學之後認識的朋友,應該九成以上都在獨派光譜上的某一點。
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期,我都參與了很多抗議活動,也都曾有機會幫政府部門做事、在兩方的高層面前演講。
然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我超愛看漫畫的。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在漫畫中找到類似台灣人處境的故事。例如《七龍珠》、《潮與虎》、《沈默的艦隊》、《魔奇少年》、《進擊的巨人》等等。
因為這樣的背景,現在的我認為,「統獨」對台灣人來說 #不是假議題,而是一個層次繁複的 #厚議題,乘載很多不同的 #歷史記憶、#文化認同、#經濟需求、#政治利益、#國際現實......而且每個人對這些層次的排序、要求都不一樣。
就像 二師兄 架構出的宇宙中,連肉圓是大是小、該用蒸的還是炸的,都可以戰了。真實世界中,要有共識也是何嘗容易。
https://www.facebook.com/TigerblueStory/posts/410641089509625
我認為,台灣是有厚度的。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政治、我們的國際關係......都是有厚度的。而統獨則是這許許多多的集合體,厚到一個不行。
所以我猜,我那許多覺得「統獨是假議題」的朋友,其實真的想表達的是:「統獨本是一個 #厚議題,但卻被操作成一個 #薄議題」。
意思就是,層次那麼多、那麼厚的議題,為什麼每次 #到了選舉,討論熱度一高、各方來的緊張感一提升,就被壓得薄薄的呢?為什麼該細嚼慢嚥的,卻得狼吞虎嚥?
所以我認為更該問的問題是:
為何我們不正視「統獨是個厚議題」?
關於「統獨」的討論為什麼品質那麼低?那麼淺薄?
為什麼都是政治人物跟媒體在主導、壓扁議題,而不是多元的公民?
為什麼其實我們真正想說的是「統獨是個厚議題」,但卻只能說出「統獨是個假議題」這種比較容易引起衝突的話?
我認為身為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柯文哲)的副發言人,直接說「統獨是假議題」的確不太好,但真正可惜的是,為了創造差異、以及趕緊轉移話題到訪美心得,錯失了機會,沒能把「統獨是個厚議題,不該在政論節目上廉價地、速食化的討論」這件事說清楚。當然,前提是如果黃副發言人是這樣想的。
如果我們正視統獨是個厚議題,我建議還是避免把這個問題當成「你喜歡吃荷包蛋還是水煮蛋」這樣低層次的問題來對待,就算看到自己不認同的表態,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還沒看到其他層次。
當然,我有很多朋友認為,民眾可以有多元意見,可以改來改去,但政治人物、特別是要領導台灣的政治人物,怎麼能夠語焉不詳、打馬虎眼?例如我不認識但時常拜讀高見的 石明謹 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tpcmax/posts/10156957251353260
我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我認為,這樣還是太薄太薄了。如果需要政治人物表態,我希望能夠以很多面向、很厚的方式來呈現。這或許得還是靠願意把議題做好做厚的媒體朋友,像是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與 天下雜誌 等來協助了。
---------
我想統獨(不管是結果還是過程),都會對民生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反過來,民生經濟也會深刻影響人民統獨立場跟未來的想像。
我其實可以理解台灣絕大多數人(從上次的投票結果來看),想要政府跟政治人物好好「拼經濟」,讓人民賺大錢的想望。我稱之為「過冬思維」。
就像是 1993 年的電影《我們要活著回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3%8F%E6%8B%89%E5%9C%AD%E7%A9%BA%E8%BB%8D571%E8%99%9F%E7%8F%AD%E6%A9%9F%E7%A9%BA%E9%9B%A3
講白一點,很多台灣人覺得「我們在挨寒受凍,任何人都不准浪費糧食,有什麼的就吃什麼,馬上就吃!違反者就要被丟出去,不然就讓某些人早點死,分了他的肉」。
這或許有點極端,但這樣的「過冬思維」的確是將近 20 年來,大多數台灣人漸漸養成的,如今已成為預設狀態。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台灣對美軍購跟國防預算是當凱子買扁鑽,以及認為離岸風電是賠錢貨、而阻擋離岸風電廠商會幫人民省錢。或是包括我在內的部分人曾經批評過前瞻計畫跟「亞洲矽谷」政策。
當過冬思維成為預設,我們就會認為台灣政府該把錢省著用、用在刀口上,不要做我們看不懂或不習慣的事情。不要浪費時間討論一些形而上的議題。(例如有人刻意把統獨這個厚議題薄化,認為是形而上的議題)
在過冬思維的影響下,如果我們對議題了解不夠深(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們就會找個看起來好像講得有道理的人去依附、或是某個很有自信找到跟提供食物來源的領導者去信仰,然後感覺自己也懂了,領袖會帶著我們過冬。
我不是要藐視這種思維,我認為這是很本能直覺的反應,我自己也有這種思維,也得時常自我警惕。
每個人的「經濟體感溫度」不同,就像有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但還有一種冷叫做「台灣景氣不好」或「台灣沒那個條件」。這些或許都很主觀的,但也都呈現一部分事實。
我覺得,我,以及我的同溫層,最好別再貶低人民對經濟民生的想望跟在意了、也不要忍不住貶低一直喊著「經濟100分、政治0分」或是「統獨只是假議題」的政治人物(我承認我也常常忍不住)。
或許他們忽視了統獨的重大影響,但把統獨厚議題薄型化,大家都有份。就一起承擔吧。
不管什麼議題,在訊息爆炸、認知負荷越來越重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佔據心智,都會傾向於簡單粗暴、二元對立化,政治人物也時常為了各種目的,加劇這樣的情形。就像我上一則文章,其實只是要指出媒體在查證跟引用資訊上該更嚴謹,還是會有人以為我是要說生育率/出生率低是假的,不重要(不,很重要)。我想這的確是難以跳脫的思考陷阱。
最後的最後,我想黃副發言人說的也沒錯,因為兩年一次的選舉,統獨已經是一個工具性議題,包括我在內的一些選民來說,很難不覺得被「情緒勒索」。
如果統獨表態對選舉來說那麼重要,我想我會把我的一票投給願意正視「統獨是個厚議題」,並且認真把自己對於這個議題的方方面面想法都表述出來,接受挑戰,願意修改立場的政治人物/候選人。
有明確的立場,還是比較帥氣啊。
-----
自我揭露:我的統獨觀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52072198621484
過冬思維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獨立發
讀完 蒂瑪小姐咖啡館 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DemocracydeCafe/photos/a.855887777778842/2418436381523966/?type=3&theater),我個人的觀察跟理解是這樣:
1. 想像一個馬斯洛需求層級金字塔,把台灣人(代表選票)都放進去。
2. 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經濟選民,並且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所得增長停滯下,建立起更極端的「過冬思維」。
3. 過冬思維讓台灣人往金字塔的下層聚集,並且願意拆除上層來保衛下層。
4. 能夠繼續堅持蓋上層的人是 #少數 沒有受過冬思維影響的人,他們在乎頂層需求的滿足高過下層,對所得停滯等現象比較能忍受,可能是經濟狀況本來就比較好,或是安貧樂道。
5. 當底層的需求被滿足,或是「感覺」有機會被滿足,過冬思維就會暫時消失或減緩,台灣人就會允許政府把石材拿去蓋上層。這時候政治人物也必須針對各種上層多元需求表達立場,爭取差異化的支持,不管是什麼政黨。
6. 國民黨比民進黨更理解台灣人對下層需求穩固性的執著,但對於上層的訴求跟吸引群眾能力就非常欠缺。
7. 這不代表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會拼經濟,只是他們對於台灣人往下層沉澱的動向比較敏感。因此會果斷地在選票市場變化時改變立場跟訴求。
8. 台灣人非常能夠接受進步價值,#只要 他們感覺下層的需求是穩固的,或有機會變得更穩固的。他們很樂意挪出一些資源去建構上層。
9. 一體兩面的是,台灣人也非常不在乎進步價值。#只要 他們感覺下層的需求搖晃、地基流失,就會立即拆除上層的石塊拿來用。並且透過選票阻止政治人物把注意力放在上層。
10. 上層要蓋的快,下層就要穩。如果不管下層穩不穩,就要硬蓋上層,會遭遇到很大的地震。就算上層硬是搭了上去,還是可能崩塌。
我的結論是,不需要把陷入過冬思維的台灣人都當成無可救藥,也不用以為國民黨人一定支持什麼、反對什麼,他們其實就是沒有中心思想,但會快速回防的一群人。
而如果你像我一樣想要推動上層建設,但遇到強烈的過冬思維,也不需要雙手一攤放棄,而是要檢討只專注蓋上層的策略,改為上下層同步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