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國家的,
運動是社會的。我在法學課上也印證了過去我在FB所論述的想法。
這篇報導,正是我閱讀過去體委會張署長所做的資料,非常精準,
研究報告指出:
美、澳、英、日、 韓的職業運動興盛,因此政府支持方式較少,企業投入資源較多,是與我國及中國大陸較為不同之處(張署長,99)。
那麼,我國與中國大陸相同之處是什麼?
《紐約時報》刊登名為「不惜一切代價:奧運金牌背後的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報導,分析中國培養運動選手的思維與方式,指出中國為了培養運動員,設定的目標只有一個,為國家榮耀贏得金牌。
我國的黃金計畫呢?
為備戰2020東京奧運,教育部體育署啟動「2020 年東京奧運會黃金計畫」(以下簡稱黃金計畫),針對具爭金奪牌菁英選手,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自2018年起編列3年共12億元經費,充分運用有限資源,培訓黃金梯隊。黃金計畫支援內容包含,國內、外參賽與移地訓練所需各項支援、專屬人力支援(教練、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體能訓練師、陪練員等);訓練及比賽所需器材(含裝備),以及全面運科支援(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計培訓11個運動種類共38位選手,而後該38位選手並均取得2020東京奧運參賽資格。
我國體制與中國體制同路?
所以這也是我國體育制度上矛盾之處,我們羨慕歐美日等國家體育政策,也做出許多相關研究,但我們仍選擇「後者制度」,
當羨慕民主先進國家時,為何我們的體育運動制度不朝向運動強國發展?如同日本政府將運動振興法法規制度建立完善,而非只是一只行政命令、規則到基層執行辦法,而讓從業人員包括:運動員、教練、陪練員...等都能有專法的勞動保障?
一再說明,錦上添花不是政府要做的事,是民間社會的認同
天下所有教練、選手們要的不是金銀財寶,他們要的是保障制度,是完善的契約化(美國運動制度如此),
如果,我們政策價值觀只在於不斷錦上添花,當有一天選手價值觀被扭曲時,我想可能就是選手出走時刻。
我們給選手外在動機?還是內在動機?
外在報酬的呈現同時,如果提供選手的訊息面(informational aspects)為正面勝任能力時, 則選手內在動機仍然很高。除了外在金錢的獎勵之外,獎勵制度之實施亦應配合許多內在動機以及精神層次與思想的誘導(杜書凱, 1994;何金樑,1996;倪惠萍,1994;張武隆,2002)。
教育告訴我,我認同張署長研究報告:
設置體育獎勵制度的目的,均以運動員在運動競賽中,能為國家爭取榮譽為主要訴求,因此許多運動團體、選手和教練投入運動訓練與比賽,以爭取獎金為最終目的,以致於我國推展競技運動成效不彰。
二問:選手、教練們要什麼
張署長研究報告:我國對優秀運動員之照顧制度雖有法源依據,但贏得奧運獎牌的選手及符合政府照護法令資格的運動員實為少數,讓多數運動員不免擔憂退役後的生涯。
所以,選手們要的是社會認識體育、認同運動,政府要做足基礎體育教育並與搭設運動制度與民間橋樑,使運動形成聚落與產業,才能挹注更多資源給協會、奧會及整體從業人員身上,進而幫助國家體育及財政。
請參考美國運動員如何獲取奧運經費How Athletes Get Funding for the Olympics:美國是全球少數國家之一政府不提供任何花費在訓練奧運運動選手上,大多數經費來自於民間。
https://www.investopedia.com/news/how-athletes-get-funding-olympics/
只要是體育運動制度探討 歡迎任何人指教 感謝各位先進。
8月11日下午2點,國是體育論壇直播:(陸續增加中)
雅虎體育 Yahoo奇摩運動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sports/ 即可,網友一進來就看到直播~
林義傑粉絲頁 直播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70的網紅管碧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00407管碧玲質詢體委會振興棒球計畫,耗資20億2500萬元的振興棒球運動計畫,相較於其他跨年度計畫規模,體委會用4年10億2,500萬元要將棒球從國中小的紮根工作發展到國際賽事,根本非常拮据。而教育部被分配到的4年10億元棒球經費,相較於「泳起來」專案計畫狂砸大錢,非常沒有誠意。管碧玲痛批...
運動振興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的體育環境如何改變?
奧運的中華健兒們,不停從東京傳來捷報,感動之餘也團結了全台灣的人心!但是,每逢重大賽事,眾人必感慨國家運動員培育資源不足「沒有獎盃前是孤兒,得了獎盃才是台灣的孩子」。如何把握這次契機,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好,是現在我所關心的事。
今天與 連勝文 、許毓仁、Kevin Lin 林義傑 相約一起看籃球,平常我們就經常交換看法。我也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關於體育政策的一些想法。
我們主張,體育署升格為「 #運動發展部」,讓教育部專注在學校教育上。手段上用產業思維引入社會力量,產官學民合作;制度上不能只看到明星選手,更要深化所有包括選手、教練、訓練及後勤人員的權益保障,真正改變台灣的體育發展環境!
#為國爭光? #為生計跑光? #生涯保障?
體育選手乘載著國家榮譽的使命,付出旁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國訓中心時領著不高的「零用金」,卻連基本的勞保都沒有,經年累月的受訓與參賽,有一天離開體壇後,重覓新職年資卻得從零開始。諸多不公平的待遇,讓很多選手撐不到為國爭光就黯淡離開。
所有選手都是台灣的孩子,有沒有得牌都是台灣之光。讓選手沒有無後顧之憂是政府的責任,重視體育,至少要先從重視選手的勞退權益開始。
#問題不是靠錢就可以解決
四年前網球選手謝淑薇委屈宣布要退出台灣網壇,永不接受國家徵召;四年後,空手道「型男」王翌達母親呼籲政府福利不好選手活不下去,桌球教父莊智淵為了培育桌球選手花光積蓄又得貸款,這些現象豈能視而不見。
每次有重要賽事,選手背後辛酸委屈的故事也隨之浮現,所以每次在大型比賽過後,檢討的聲音都特別大,發錢的速度也特別快。四年前里約奧運時後,蔡政府說要提升體育經費10%以上;三年前雅加達亞運後,賴清德副總統說要全方位培養優秀運動選手,但是成效卻是肉眼可見的少。
可見台灣的體育環境不是錢投得不夠多,是整體發展環境都有問題。
是時候從根做起,真正改變了!
#體育發展要有產業思維
一個國家要在國際賽事綻放異彩,背後離不開熱愛運動的國民跟好的體育產業。有熱愛「動」的國民,才會有龐大的運動人口,各種職業運動的市場才會形成。有了好的體育產業,圍繞以體育賽事為核心形成的各項活動,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創造經濟效應。
儘管目前有許多單項體育協會是都是民營的,但多數仍由政府資源補助運作。政府的資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民間力量是無窮的,政府應該投入資源推動國民運動,創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運動產業環境,讓有競爭力的協會和民間企業聯手,藉由投資選手、舉辦賽會獲得利潤產生良性循環,才能永續發展運動產業。
美國MLB與NBA、歐洲足球聯賽、日本職業棒球賽與職業足球賽,每年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產值以及就業人數,豐厚地方財政資源,相關的收入可以再投入國際賽事選手的養成與培育,才會形成一個 #良性循環。日本以及韓國用於運動振興的財源,就是來自於運動消費以及賽事門票等收入。而英國與韓國近年的體育改革,也從重視菁英運動走向推廣大眾運動。
#教育部專注學校教育 #運動發展部專注運動產業及制度發展
體育教育很重要,但是以教育為主的思維並不適合整體運動產業發展。現行的體育政策如果只有教育思維沒有產業思維,那麼投入再多的經費,寫再多的檢討報告都無法改變現狀。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經說過:「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體育能鼓舞民眾,團結民心。這一次,我們說改就改,不要再等下一個四年了!
#朱立倫倡議 #國政議題
#國民黨要改變 #從與社會連結做
運動振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金右臂鄭兆村萌生退意,近一步想,要去哪裡?
這麼優秀到天花板的運動員,我想是老師教練們一輩子驕傲。
也是認識他的人非常惋惜的議題,但我想說:奧運延期一年對於田徑為運動之母的選手,傷害非常深,原因是運動訓練上,要把選手巔峰在未明確目標上ㄍㄧㄥ在那邊,實在非常困難,尤其田徑項目是全世界最多人比賽競技的項目之一,訓練是科學,巔峰是週期,不可能隨時可以發酵。 所以,我為鄭兆村感到心疼。
這讓我想起「運動員學習侷限」。
體育班制度,
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議題,因為這是「專任教練權益」利害關係,也是過去時代為了讓運動員退役後的輔導機制所設立「治標不治本」方式。PS:不見得優秀運動員就可以考上,監察院曾經對優秀運動員爭取專任教練甄試可能性。
專任教練立意良善,要給個讚!
但是沒有考慮到,每年有多少四級到一級運動員退役?在人口遽減情況下,縮班、學校退場,那,10年後呢?
運動員退役並不是國家的工作
國家工作應該是建立制度,早應該讓運動員有第二專長,讓社會企業納入共同擁有,當企業擁有運動員、教練及相關從業人員時,就能成為該該企業重要資產(如同勞工),另,運動員可以繼續為國爭光,為企業爭光,同時間,這些頂級的運動員從業人員也有社會保障(勞動保護),而且,單項協會與奧會與企業關係可以更密切,所獲得的資源可以更完整。
日本奧運委員會研究
根據2000年制定的《體育促進基本計劃》,日本奧會(以下簡稱JOC)發起了JOC黃金計劃專案)JOC的人力資源部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希望有一個安全競爭的環境的頂級運動員與希望通過招聘和支持他們在公司內部創造新活力的公司之間建立雙贏關係,"他說,運動員與公司的關係不是基於贊助商,而是基於雇傭合同。
他們的黃金計畫跟我們的奪牌黃金計畫完全背道而馳,JOC考慮是提高國際競爭力,不只於奪牌,包括為企業和體育創造新環境,包括僱用體育運動員。我們則是不斷提升預算在黃金運動員身上,那麼,還沒成為黃金的運動員呢?以及,當黃金運動員失敗了?他們要去哪?除了當老師、教練,他們有就業技能?
國外有關於體育研究
許多先進國家不會將運動員學習(體育Physical Education)變成唯一專業,這也是各國奧委會都有運動員退役輔導之計畫。
當我閱讀到日本1961年提倡運動振興法之後,日本體育開始有了很大變化,雖然他們曾經在1980年代發生經濟泡沫,但各位可以發現,1969年後日本箱根接力賽冠軍學校,不會看到「日本東京體育大學」,而讓全日本人開始在體育教育以「終身運動」為主幹,意即向下扎根,自然而然運動成為社會每個人必要生活。
因此,這些頂級運動員不會只懂「競技體育」,更有其他學科之一技之長未來可以與企業連結。
美國沒有體育班
但是美國各級學校願意以高額獎學金來提供優秀運動員就讀,為校爭光,光是2016年全美大學體育聯盟,每年約提供15萬學生運動員、共27億美元獎學金。
另,美國對於體育運動項目上是縮減經費,整體來說,因美、澳、英、日、 韓的職業運動興盛,因此政府支持方式較少,企業投入資源較多,是與我國及中國大陸較為不同之處(張少熙署長,99)。易言之,運動競技經費變成軍備賽時,我們與中國大陸有什麼不同?
究竟為什麼美國日本都可以成為運動強國?
因為運動是社會的,
政府、學校機構上大力推廣體育教育情況下,讓社會接受運動是生活而有運動事業成立的價值,成為聚落,成為產業,運動菁英社會地位高,收入自然也可以成正比。
相較我國?
從這次奧運60多位選手,我們可以知道多半都是體育相關科系畢業或就學中,當運動員只被限定在一個框架是不是我們也剝奪了他們的學習空間?那,當我們成為父母時,小孩子成為專業運動員要送進體育班?要送進沒有保障的國訓大門?
這樣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最後,身為田徑學長的我,我想跟東奧田徑運動員們敬禮,謝謝你們,請繼續加油。
兆村,士峰加油!
運動振興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00407管碧玲質詢體委會振興棒球計畫,耗資20億2500萬元的振興棒球運動計畫,相較於其他跨年度計畫規模,體委會用4年10億2,500萬元要將棒球從國中小的紮根工作發展到國際賽事,根本非常拮据。而教育部被分配到的4年10億元棒球經費,相較於「泳起來」專案計畫狂砸大錢,非常沒有誠意。管碧玲痛批行政院其實是為了因應職棒假球案的風暴,不是真正要振興國球。
運動振興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00407管碧玲質詢體委會振興棒球計畫,耗資20億2500萬元的振興棒球運動計畫,相較於其他跨年度計畫規模,體委會用4年10億2,500萬元要將棒球從國中小的紮根工作發展到國際賽事,根本非常拮据。而教育部被分配到的4年10億元棒球經費,相較於「泳起來」專案計畫狂砸大錢,非常沒有誠意。管碧玲痛批行政院其實是為了因應職棒假球案的風暴,不是真正要振興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