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逾越節五旬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太太好忙在德州 最近真的忙翻了😟昨天只睡了3小時😪 #我們家水電正常一切平安
·
大雪過後的達拉斯氣溫突然變超溫暖🙄雪一天就化掉了!這兩天豔陽高照🔆過去一週的天氣只能說⋯簡直太莫名其妙了🤦🏻♀️🤷🏻♀️
·
大雪停工一週後,這兩天又恢復施工🚧 因為最近施工進度太快了!我深怕錯過每個細節的紀錄,於是每天都會趁教課空檔,開車去工地看看。
·
這幾天忙著📌丈量窗戶📌訂製窗簾📌丈量櫥櫃每一片門板和抽屜📌研究如何改造櫥櫃📌研究油漆品牌和上漆📌研究如何自己拆除部分櫥櫃
·
然後就自己土法煉鋼畫了一張「不專業」平面圖😂 #大概只有我自己看得懂
·
今天下課後趕去工地,太陽剛好快下山了。發現大門的石頭快拼好了😍 本想說趁著餘光進去再丈量一些遺漏的細節,結果巧遇正在趕工的石板大叔。沒想到居然跟大叔開心聊了起來,我還分享了我想如何改造的構想給他🤣🤣🤣
·
石板大叔大概覺得跟我聊天很投緣,於是從車上搬了照明燈跟我分享,還擔心我丈量看不清楚,一直把燈光打向我。(然後我一直把燈轉回去照正在用電鋸切東西的大叔,好怕他切到手😅)
·
第一次在工地待到天黑,摸黑走出工地,直接前往社區中心交誼廳吃晚餐。(今晚社區有活動)身為下個月才搬入的未來鄰居,我們也很不客氣的去蹭吃蹭喝了!😂😂😂 #社區中心的夜景真美
·
好啦!太久沒發文,實在擔心長草🌱 所以趕緊紀錄一下
·
#德州買房恩典點滴 🙏後記🙏
今天被通知了交屋日倒數35天😍 算一算!剛剛好是「Passover逾越節」耶!說來也很奇妙,從我去年感動要開始為搬到德州禱告(五旬節)開始,我們去年買房簽約(住棚節)、加州RoadTrip開車來德州(光明節),到如今被告知交屋搬家的日期(逾越節)。一切都不在刻意安排的狀況下,巧妙地吻合🤩哇~~~
過去這一年的奇妙經歷!讓我和丁先生都更深信,我們來到德州安家,完全都是是上帝計畫!😍 一切都太太太奇妙了!
其實我過去一年一直都有偷偷地在寫「買房日記」,只是時候還沒到,還不能公開。但是之後會整理成「前進德州3部曲」哈哈哈哈哈😂 分享我們經歷的種種神蹟跟大小恩典!#是說有人會想看嗎?🤪
逾越節五旬節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宗為新冠肺炎病疫證道
「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3/27/2020
「到了晚上」(參閱:谷四35):我們剛聆聽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最近幾週,彷彿黑夜降臨。我們的廣場、街道和城市一片漆黑,黑暗籠罩著我們的生活,使一切悄然無聲,四處荒涼而空蕩。黑夜所經之處,萬事俱休:空氣中嗅到、舉止間警覺到、眼神裡訴說這一切。我們變得恐懼又迷惘。如同《福音》裡的門徒那樣,出人意料之外的狂風暴雨突如其來,令我們措手不及。我們意識到大家同在一艘船上,人人脆弱無力又迷失方向,同時每個人都重要且必要,蒙召一同划槳,必須互相安慰。人人都在這艘船上。就像那些門徒焦慮不安、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要喪亡了。」(38節),我們也警覺到沒有人能獨自前行,卻必須攜手共進。
我們很容易在這段經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卻難以理解耶穌的態度。正當門徒們很自然地驚慌失措,船快要沉的時刻,耶穌卻在船尾。祂在做什麼呢?儘管環境嘈雜,耶穌卻安穩沉睡,全心信賴天父。這是我們唯一一次在《福音》中看到耶穌入睡。隨後祂被叫醒,平息風浪,並且斥責門徒們說:「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40節)
我們試著理解,哪些事情構成了門徒的信德短缺、有悖於信任耶穌呢?門徒們沒有停止相信耶穌,事實上,他們呼求耶穌。但是,我們看到門徒呼求說:「師傅!我們要喪亡了,祢不管嗎?」(38節)他們以為耶穌對自己漠不關心,沒有照顧他們。在我們之間,在我們家裡,最糟糕的事莫過於我們聽見有人說:「你不在乎我了嗎?」這句傷人的話會激發心中的狂風暴雨,想必也會震撼耶穌,因為祂比任何人都關心我們。實際上,那群失去信心的門徒一呼求,祂便拯救了他們。
暴風雨揭穿了我們的脆弱,叫人看到我們日常行程、計劃、習慣和優先事項中虛假而膚淺的安全感。它揭露出我們如何麻木對待並拋棄一切滋養、支持,以及把力量注入我們的生活和團體的事物。暴風雨讓人看穿所有「包裝外表」、卻忘記滋養我們人民靈魂的意圖,以及用看似「具有救恩力量」的習慣來麻痺人心的各種企圖。這些看似「具有救恩力量」的習慣,實則無法訴諸於我們的根基,以及回溯我們年長者的記憶,使得我們在應對逆境時喪失所需的免疫力。
因著暴風雨,刻板印象的偽裝崩毀倒塌。以往,我們利用這些刻板印象掩飾向來擔憂自身形象的「自我」;我們各自的形象表露無遺,而且那是我們無法拋開的共同外表,即:同為弟兄姊妹的外表。
「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上主,祢的聖言今夜觸動我們大家,攸關我們大家。祢對我們世界的愛,多過於我們對世界的愛。在這現世裡,我們全速前行,自以為強大又無所不能。我們貪婪地賺錢,任由凡俗事物來吞噬我們,任由倉皇匆促來困擾我們。面對祢的聲聲呼喚,我們沒有停下腳步;面對世界各地的戰爭和不義,我們沒有甦醒。我們沒有聆聽窮人的呼聲、病入膏肓的大地的呼聲。此刻,我們在驚濤駭浪的海上懇求祢,說:「主,求祢醒醒!」
「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上主,祢向我們提出一項呼籲、信德的呼籲。這並非呼籲相信祢的存在,而是來到祢身邊,信賴祢。在這四旬期內,迴盪著祢的迫切疾呼:「你們悔改吧!」「你們應全心歸向我。」(岳二12)祢召叫我們把這考驗時期視為「選擇時期」。這不是祢審判的時機,而是我們判斷的時刻:此時要選擇什麼是重要大事,什麼是曇花一現,區分必要與非必要的事。這是個重新設定生命航向的時刻,我們要以上主祢和他人為航程的目標。我們可以注視旅途中許多堪為榜樣的夥伴,他們在恐懼下作出回應,奉獻自己的生命。因著聖神傾注的行動力,塑造出種種勇敢的慷慨犧牲。聖神的生命能施予救贖,祂重視並展現出我們與普通人的生命彼此交織、互相扶持。這些普通人經常遭到遺忘,既不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的標題上,也不會現身在最新表演的大型伸展台上,但是無疑地,他們今天正在書寫我們歷史的決定性事件。他們是醫生、護士、超市職員、清潔人員、家庭幫傭、運輸員工、軍警人員、志工、司鐸、修女等人,以及許多明白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的人。痛苦是衡量我們各民族真正發展的標準。面對如此苦難,我們發現並體驗到耶穌大司祭的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21)多少人每天發揮耐心,傳播希望,小心謹慎地不散播恐慌,而是促進共同責任。多少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和老師以日常不起眼的舉動向我們的孩子展現該如何應對並度過危機,改正習慣,舉目仰望並鼓勵祈禱。多少人為眾人的益處獻上祈禱和轉求。祈禱和默默無聞的服務:這些是我們得勝的武器。
「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信德始於明白自己需要救恩。我們無法自給自足;憑藉一己之力,我們必會沉入水中:我們需要上主,祂宛如古代引領航向的星辰。讓我們邀請耶穌來到我們的生命之船,把我們的恐懼託付給祂,由祂來戰勝恐懼。因為這是天主的威能:祂將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切,即使是壞事,都變成善的。祂在我們的暴風雨中帶來寧靜,因為與天主同在,絕對不會喪失性命。
上主質問我們,而在我們的暴風雨中,祂邀請我們甦醒並開始團結互助、常懷希望。在一切似乎將要沈船的時刻,團結和希望能帶來堅毅、支持和意義。上主甦醒,是為了喚醒並重燃我們對逾越奧跡的信德。我們擁有一個船錨:在祂的十字架上,我們獲得救恩。我們擁有一個船舵:在祂的十字架上,我們獲得救贖。我們擁有一個盼望:在祂的十字架上,我們獲得痊癒並得到擁抱;如此一來,沒有任何事或任何人能使我們與祂救贖的愛相隔絕。在我們當下的隔離中,我們忍受著缺乏感情和相遇之苦,體嘗到處處匱乏的滋味,並且再次聆聽那拯救我們的宣講:祂復活了並在我們身邊生活著。上主從祂的十字架上召叫我們重新找到那等待我們的生命,注視那些向我們發出請求的人,增強、認出並激發在我們內的恩寵。我們切莫吹滅將熄的燈芯(參閱:依四十二3),它絕不會熄滅,而我們必須重燃希望。
擁抱耶穌的十字架,意味著找到勇氣擁抱當前的所有逆境,暫時拋下我們對於萬能和掌握的焦慮,好能給唯有聖神才能激發的創意騰出空間。這意味著找到勇氣來開闢空間,讓人人能在其中聽到召叫,並容許好客、友愛和團結的新形式。在祂的十字架上,我們獲得救恩,好能接納希望,並讓希望來增進並支持一切可能有助於互相守護及守護他人的措施和方法。擁抱上主,方能擁抱希望:這是信德的力量,它使我們擺脫恐懼並帶來希望。
「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從這個講述伯多祿堅若磐石的信德的地方,今夜我渴望把你們大家託付於上主,藉著天主子民之痊、暴風雨中海星聖母的轉禱。從這擁抱羅馬和全世界的廊柱,宛如慰藉人心的擁抱,願天主降福你們。上主,求祢降福世界,恩賜身體康健、心靈安慰。祢要求我們不要害怕。但我們的信德薄弱,我們恐懼膽怯。而祢,上主,別放任我們在暴風雨中隨波逐流。祢再次說出:「你們不要害怕!」(瑪廿八5)而我們與伯多祿一起說:「我們把一切掛慮託給祢,因為祢必關照我們。」(參閱:伯前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