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孟刷卡賺錢秘笈】momo 79折 285元!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哇!我的書79折,只要300元不到就可以把「信用卡秘笈攻略」帶回家,買到賺到!😍有興趣的小財神,可以把握機會買一本來讀囉。
🔥momo書城79折👉https://bit.ly/33QwmVQ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我的刷卡賺錢祕笈──從卡債風暴到一年多賺30 萬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大家好,我是寶可孟。你可能曾看過、聽過社群媒體、報章雜誌談到關於我的故事:一個青年北上奮鬥,因為喜愛信用卡成痴,憑著對卡片與點數的熱愛,最後駕馭信用卡成為王者。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大家一定很好奇,像我這種愛錢成痴的人,血液一定不是鮮紅色,而是象徵金錢的金黃色吧?小時候,我就對「錢」非常感興趣,鄰居小孩會把零用錢拿去買彈珠等小玩具;但我跟他們不一樣,特別喜歡把錢存下來的感覺。聽家人說,我小時候還會去雜貨店買一大盒戳戳樂,之後到三合院找鄰居小孩一起抽,定價抽一次5元,據說小賺了不少,儼然就是一個小小零售商。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另外,由於我家過去經營自助餐,有時需要人手幫忙顧店、結帳,小孩自然放學後都得去店裡幫忙。有上工,當然就要領薪水,這也是我賺點零用錢的好差事。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那時我有非常想要的電玩遊戲,就跟家人約好我不領薪水,只要從幫忙結帳的金額裡拿1%就好。我一筆筆記下結帳金額,當天就領了五百多元的現金,如願買了心儀已久的電玩。可說小小年紀就有抽佣的概念,超有生意頭腦。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我姑姑從小看我長大,以上種種行徑總是讓她感嘆:「家裡養了一隻錢鼠!」你知道錢鼠的叫聲聽起來像什麼嗎?「為錢死、為錢死!」(請用臺語發音)我愛錢成痴的性格與趣事,成了家族茶餘飯後的話題。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靠信用卡居然可以一年多賺30萬?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2019年5月,《Money錢》雜誌專訪我,文章標題是〈擁有400多張信用卡!他靠「這個」省錢妙招年賺30萬〉。話說回來,真的可以靠信用卡年賺30萬元嗎?區區一個上班族居然也能靠「塑膠貨幣」替自己加薪,讓人無比好奇。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現今這個世代,不像十多年前的卡債風暴,大家運用信用卡的觀念逐漸改變,由「借貸工具」轉變為「支付工具」。那麼,到底該怎麼靠信用卡理財、賺錢?以下是我在本書中,想和大家分享的兩大使用信用卡重點: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信用卡理財心法:日常生活中的保費、水電費、超商小額消費,甚至連麥當勞消費都可以用信用卡支出,且能多賺現金回饋和紅利點數。如果你懂一些眉角,並且把家裡的開支集中在主力卡上,一年便有可能因此獲得1至2張免費機票。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信用卡賺錢心法:早期銀行愛玩的揪團活動近期又回來了,只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邀請親友一起開戶辦卡,就可以拿到銀行補貼的刷卡金、點數。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這聽起來有點像是推卡的業務對不對?我甚至利用MGM(Member Get Member)活動,創下臺灣信用卡部落客的奇蹟──在2019年初辦了一場盛況空前的「尾牙」。我只不過是把銀行給我的獎勵分給粉絲,雖然我拿的變少了,但會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更多人願意追隨我,這就是揪團的力量。賺錢的玩法除了MGM,也有代刷代買、跑單幫等。你想了解更多利用信用卡理財、賺錢的祕笈嗎?趕快繼續看下去。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雙卡風暴讓父母變卡奴、親戚賠2棟房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每個人生命中總有許多的「第一次」,例如小嬰兒踏出人生的第一步、青澀男女的第一個交往對象,或青年族群的首購房屋,都足以紀念。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張信用卡」。先來跟大家聊聊,我對信用卡的最初印象。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2005年,臺灣發生了雙卡(信用卡、現金卡)風暴,當時我在臺北公館讀大學,電視上每天都在報導,哪個地方有人因為卡債還不出錢,全家人燒炭共赴黃泉等自殺案例。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只記得當時大學教授說:「信用卡、現金卡都是毒藥,碰不得!」所以到出社會前,我對這個塑膠貨幣一無所知,反正大學生也用不到信用卡,平常的消費幾乎在學校餐廳解決,一頓飯不到100元、一個月的伙食費不會超過5,000元,花費不凶。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不過我萬萬沒想到,本來以為跟我無關的卡債風暴,也燒到我家門口,並且深深的影響我的家人。那時我的父母不太懂信用卡,使用上很單純,只覺得不必領現金出來花還不錯,也不太懂信用卡帳單上「應繳總額」跟「最低應繳金額」的差異,每次收到花旗卡的帳單都只繳最低應繳金額,20%的循環利率(目前現行法規規定,循環信用利率最高為15%)讓本金不斷累積,根本還不完。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大學畢業、當兵退伍後,我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對家裡的經濟狀況有更多了解。當時,我把帳單全部攤開才發現,本金十幾萬元的信用卡帳單,每個月我的父母居然只繳最低3,000元的利息,根本沒有還本金,當然怎麼繳都繳不完。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這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把錢還清?最後我央求父母先跟農會借一筆錢還卡債,不然我的人生可能一輩子都得跟這筆錢纏鬥。後來父母抵押農地,跟農會借了一筆低利率的20萬元貸款,才把這筆卡債還清。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令人難過的是,原本家境小康的親戚,因為不擅長理財,加上不懂信用卡帳單,一樣只繳最低金額,且投資失利後利用現金卡提現來周轉、繳卡費,搞到最後連信用卡的「最低應繳金額」都付不出來,法院直接法拍親戚在臺北土城跟彰化市區的兩棟房子。看在後輩的眼裡,當時我真心覺得,信用卡是個會導致家破人亡的恐怖大魔王。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我的第一張信用卡,額度2萬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了上述的慘痛經驗後,我更是小心提防這種塑膠貨幣,視之為洪水猛獸。2011年,我退伍開始工作,當時我就職於一家小型的網路公司,負責製作專案影片。到職的第一天,財務就請我去隔壁的銀行開戶。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開完戶後,櫃檯小姐順便問我:「先生,你要不要順便辦一張信用卡?幫我做個業績,拜託!」櫃檯小姐是個正妹,稍微撒嬌一下,男生就心軟,於是我就答應了。當時我心想:「不可能辦得下來吧?我連第一個月的薪資都沒有入帳,哪能拿到信用卡?」半信半疑之下簽完名就回公司。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神奇的事發生了,隔週我就收到中國信託(中信)的信用卡,把我嚇壞了。雙卡風暴才過幾年,我連第一個月的薪水都還沒有入帳,銀行就發卡給我。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話說回來,這張卡的權益倒是不怎麼樣:刷卡給予紅利點數回饋,一般消費30元可累積1點紅利,指定通路紅利點數2倍送,依照中信1,000點紅利兌80元刷卡金來計算,刷卡回饋率是0.26%。跟現今隨便一張信用卡都1%、2%回饋起跳,當然是沒得比。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雖然信用卡來得快,但額度只有2萬元,這就是學生卡的額度,代表中信其實還是有做風險控管──想讓我有機會拿卡多刷一點,所以發卡給我;但又怕我刷了不還,因此只給2萬元額度上限。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從省錢到賺錢,我用信用卡替自己加薪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然而,這張信用卡對我來說很重要,不僅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張信用卡,還讓我對信用卡產生興趣,想要更加了解這個塑膠貨幣是什麼東西,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資訊。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如果你是網路鄉民,一定知道BBS論壇──批踢踢實業坊(PTT),裡面有一個「creditcard」信用卡板,我在此看板上閱讀一篇篇文章,學習許多人分享的用卡心得跟辦卡小撇步。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我像是發現新大陸一般,開闊了視野也中了毒,天天都要逛板吸取最新知識,關於最流行的信用卡、該如何使用信用卡代繳水電費賺紅利、哪一家銀行的徵審對客戶有什麼特別的喜好等,我都能經由鄉民的分享,抓出一定的脈絡。例如:台北富邦銀行(北富銀)不喜歡有學貸的小白(信用紀錄一片空白)申請信用卡、花旗銀行對男性小白特別排斥、對小白最友善的銀行,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上海商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經過一陣研究後,我決定好好善用新戶的身分,開始申請其他銀行的信用卡。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2011年左右,台北富邦有一張以加油聯名卡為基礎推出的Car省卡,主打加油有5%現金回饋(須綁定一般新增消費,但不含加油消費),還可以搭配指定加油站的每公升降價活動,真的很猛(現在此卡已停發下市);另一張2011年的繳費神卡,就是花旗銀行的透明卡,主打在行動生活家APP繳水電費享有1%現金回饋,非常實用。我發現這張卡後,馬上用此卡代繳家裡的水電費帳單,然後將折扣回饋給家裡。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凡此種種,讓我開始檢視自己的日常花費,是否能夠使用信用卡「省錢」,等到省出心得後,甚至發展出更進階的做法──利用信用卡「賺錢兼理財」,這些都是利用銀行活動,為自己加薪的聰明做法。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現在回想,我還真的要感謝那位中信的承辦人員,若不是她推了我一把,我可能也不會有現在豐碩的收穫跟成就。
退伍金什麼時候入帳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
其實,你一直站在狗籠裡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速食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速食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20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20幾歲年輕人中,99%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30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20幾或30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速食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20幾歲或已經過30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年或10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品質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其實,你一直是站在狗籠裡的夢中人。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畫自己30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
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低
一位45歲的中年人和一名25歲的小伙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700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3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伙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800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700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路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25年的經驗」,而老闆回應他的是:「你沒有25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25年。」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雇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25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能力與貢獻度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究竟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中間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老闆寧可你的工作經驗沒那麼多。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揹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揹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雇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雇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透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雇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量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
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雇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盡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應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意的解釋。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下班後,寧可發呆也不要再想工作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電腦,上網看影片到12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電腦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我聽著這些年輕小伙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明明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坐著當沙發馬鈴薯,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70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30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他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和上網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注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他的全世界,只有3坪大
先前有個新聞報導,年屆30歲的幾個年輕人分租一間房,每個人只能分到3坪大的房間,大小只夠放一張桌子和一張床,連轉身都有困難。
當記者問及難道不嫌房間太小時,這幾個20幾歲的年輕人,蠻不在乎地說:「反正只是睡覺的地方,有得住就好。」記者再問,現在政府祭出許多青年首購優惠貸款,為什麼不趁此機會買房置產時,只聽年輕人又回答:「我的腦袋沒有壞掉,為什麼要為了沉重的房貸壓力搞垮自己,只換來未來要幫銀行與建商賺錢30年?」
事實上,有這種思維的年輕人實在不少,根據房仲業者的統計,現在30歲以下買房的年輕人只佔一成,與十年前相較,足足萎縮超過一成,顯示年輕買方的確對購屋愈來愈沒有意願,他們要不就是寧願窩在小雅房,要不就是等著父母親買房。
難道買房對你來說除了帶來房貸壓力,真的沒有其他意義嗎?
年輕人買房得靠「母力」,否則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
我從來沒想過,現在年輕人能否順利成婚的關鍵,竟然是「母力」是否雄厚。
某天幾個老友聚餐,聽到朋友的感嘆,她問即將35歲的兒子,為什麼寧願與女朋友同居也不肯結婚時,兒子竟然回答她:「我女朋友說沒有房子結婚免談,她不肯嫁給我,都是因為妳一直不肯買房子給我,我們只好繼續同居。」聽了這話,做母親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一整個既無奈又心酸。
這種等著母親買房,否則就沒法結婚的年輕人,還有我公司裡的年輕人。
有次我與幾個員工開車路經新板特區時,聽到兩個剛退伍,還不到30歲的員工在聊天,兩人左一句右一句說,豪宅一直蓋,到底都賣給誰?這些一間動輒6千萬的豪宅,真的有那麼多有錢人來買嗎?建商一直蓋豪宅,意義究竟在哪裡?
聽著這兩人的酸言酸語,我忍不住開口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也能在這個特區,買下一間屬於自己的豪宅嗎?」
沒想到這兩人忙不迭地搖頭說:「現在房價這麼高,我們根本不敢妄想買房子,現在能付得起房租就已經不錯了。」
我想起朋友兒子說的話,又問,如果女朋友因為你名下沒有房子而不跟你結婚怎麼辦?結果這兩人又像約好似地回答:「那就只好問我媽要不要幫我出頭期款,不然就只好問女友,願不願意結婚後跟我爸媽住在一起,如果不願意,那也沒辦法。」
我聽了咋舌,曾幾何時,「母力」竟然成了年輕人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
現在守著三坪大,未來只能睡草蓆
不可否認,現在的30世代和50年前的30世代相比,的確是一個大環境相對更加嚴苛的時代,就連主計處也統計,現在青貧族的收入倒退17年,但房價與物價卻是17年前的十倍,難怪有個廣告說,現在的白領階級,每個月薪水領了也像「白領」。
我可以體會年輕人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喪志,被大環境嚇得連做夢都不敢?我告訴兩個員工,如果你們以後買不起豪宅,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們不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高房價,只不過是你們拿來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
你因為房價高而不買房,更因為生小孩的「成本高」決定當頂客族,你樂得不想揹房貸,更樂得沒有養育孩子的重擔。然而,如果你仍舊把每個月薪水的1/3拿來付房租,到了月底還得勒緊褲帶,年復一年過著月光族的日子,當你年老退休沒有工作,連養活自己都成困難的時候,屆時孤家寡人的你,還能指望誰來替你付房租?
現在20幾歲的你,看起來好像還有本錢可以選擇繼續窩在3坪大的世界裡,繼續在網路上票選心目中的宅男女神,繼續在電玩遊戲中與人交換寶物練等級,但是這種日子,你打算再過多久?
或許現在,你「靠勢」還有母力可以依賴,未來還有幾百萬的國民年金可以盤算,再不濟,每個月也有3千元的老人年金可以救急。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3坪大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我常問20幾歲的年輕人,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規畫,很像我們去大城市的車站或交通轉運站搭車,當你想離開這個轉運站,一小時後你會在什麼地方,都由你當下買什麼路線車次的票,然後坐上哪一班次的車來決定的。
當你做了決策,當你坐上車,你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接下來你的命運,就是由你搭的火車或巴士決定了,它會載你到哪裡,會在什麼地方把你放下,你是無法有太多個人選擇的。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過了30歲也好,你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5到10年,你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當你站在車站或交通轉運站,茫然地對未來沒有目標和規畫,就隨便買了一張票,車來了就跟著人家上,等過了一小時,你也跟著人家下車,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來到十字路口,而你能做的就是舉牌度日。
這時,你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台載你來這裡的班車,是單向的,沒有回頭班次的命運專車。
等你無法回頭,且發現人生、工作、位置和薪水都已經不可逆轉時,你就能看見這種班車的車頭上,寫著令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時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