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戀愛時空彩蛋 #略劇透
「這個夏天,即使《正宗哥吉拉》大賣、《黃金神威》發行第八本漫畫、新海誠突然成為宮崎駿接班人、PARCO澀谷結束營業,我們的求職生活仍舊持續著。」2016年的日本電影,從7月庵野秀明票房大賣82.5億日圓的《正宗哥吉拉》開始,再到8月《你的名字》由新海誠締造235.6億日圓的票房神話,2016整年度的日本電影總票房,創下自千禧年後2,355億日圓的票房新高。
同樣很愛看電影,在2014年12月看了分別入圍坎城與威尼斯影展,羅曼波蘭斯基的《情慾維納斯》與洪常秀的《自由之丘》,並隨手把電影票根當作書籤的麥和絹,電影,是時間的頓點,一個錯過後便再也回不去的空間。
#01:押井守、吉卜力
「為什麼在大神的面前聊《魔女宅急便 真人版》,這世界有這麼多真人版就是有你們這些人。」看到這句出自麥的獨白,心想不愧是坂元裕二,可以用一句台詞完美詮釋文青的心聲。麥口中的「大神」是以《攻殼機動隊》聞名的世界級電影導演。
押井守曾在《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一書直言:「我當然承認作為一個動畫師,宮崎駿是不世出的天才。可是容我大膽地說,他作為導演的功力,講白了是在二流之下。」因此,在押井守面前聊吉卜力曾改編過的作品,而且還是2014年3月上映,由清水崇執導、小芝風花主演的《魔女宅急便 真人版》實在是太失禮了。
《魔女宅急便》改編自角野榮子1985年的同名小說,蜷川幸雄也曾改編成音樂劇版。而非常否定電影真人版的兩人,猜想應該也是吉卜力粉,而他們把在神社前發現的小貓取名為「男爵 バロン」,想必是取自《貓的報恩》中「貓咪事務所」的所長男爵(バロン)吧。
#02:文青電影院-早稲田松竹、下高井戶
當絹在家庭餐廳拋出「超期待早稻田松竹的這部電影」時,麥不只馬上回以「還有下高井戶電影院」還順手拿出下高井戶的電影放映表,可見兩人看的電影除了動畫電影外,電影口味也十分「文藝」。
日本的電影院,只要是獨立於東寶、東映、松竹等大型連鎖電影公司之外的,皆被稱為「Mini theater」(迷你戲院)又稱作「單館系」,其中也包括會策劃各式特輯,一張票可連看兩部片的「名画座」,而京王線沿線唯一一座名画座「下高井戶電影院」和高田馬場1951年開設的「早稻田松竹」,皆是每週會嚴選來自國內外的好片,致力推廣各國獨立電影的名画座。
#0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已故台灣導演楊德昌1991年拍攝,被日本人稱為「傳說的傑作」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017年3月以4K修復之姿在日本凱旋上映。上映首週六日,幾乎場場爆滿,片商更是邀請男主角張震、製片余為彥參加映後座談,更舉辦多場大咖導演擔任映後與談人的座談會,可見日本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重視程度。
而在電影準備下檔之際,絹問了麥要不要這週五去看,卻得到公司有聚會的回應,只好像是在安慰對方地說著「沒關係,電影什麼時候都能看。」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電影終究會有結束、散場的一天。
#04:《希望在世界另一端》
2017年的聖誕節,說著想去買東西的麥,仍被絹拖去了電影院。大銀幕上,放映的是榮獲第67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阿基郭利斯馬基導演的《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當絹被電影中敘利亞難民哈勒德與中年轉職的維克斯通,兩人不打不相識的互動給吸引時,一旁的麥,卻像是快要睡著般,對電影毫不感興趣。
本片透過幽默的敘事,刻畫難民生存與小人物的人性暖心故事,然而,對於已經完全「社會化」的麥來說,他已經和會去電影院看《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絹,成了世界的兩端。
文章全文:https://reurl.cc/YjOOAX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位於窩打老道及新填地街交界,現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戰前的油麻地已比其他地方繁榮,戲院林立,油麻地戲院為香港「五大戲院」之一,初時分日場兩點半,夜場七點半和九點半,票價為超等四毫、頭等三毫、二等二毫及前座一毫。最初只播放默片,到1935年香港全面進入有...
迷你戲院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看電影,住在屯門原來很幸福。
沒有人會隨意經過屯門。即使西鐵屯馬線、南延線工程相繼落成,這個社區的時間似乎怎樣壓縮,都與市區隔著遙不可及的距離。但這種僻遠,孤絕,或正是在戲院相繼結業的時代裡,屯門至今仍坐擁四間戲院、十五個銀幕,位列新界之首的原因。
五十年代開在新墟的長城戲院,成為上一代屯門人的共同記憶。到了七十年代,當屯門由鄉郊轉化為新市鎮,連接荃灣的公路、以及多個大型公共屋邨及工業區相繼落成後,屯門人口大增,「新界戲院大王」邱德根亦將旗下舊式的長城戲院變身為新型大廈內的域多利戲院,開啟了屯門人觀影新一頁。到了八十年代,新城、凱都、屯門和巴倫紐等多家戲院相繼出現,令區內戲院數目升至五間,既見證了當日港產電影及戲院業的興盛,也緊扣著這個新市鎮人口攀升至二十多萬,以及當日的城市規劃中,仍然將戲院視作社區文娛設施,不但規定每區人口和戲院座位比例,更預留了不少戲院空間的背景。
九十年代後,當其他地區的戲院因不敵租金升值而紛紛結業,屯門區卻因為地處邊陲,變天步調相對緩慢,除了個別大型發展商將市中心地帶的商場翻新外,區內其餘社區型的商場大多保有原貌,身在其中的戲院亦變化不大。在屯門定居三十年的戲院研究者黃夏柏回憶,直至2000年時屯門仍維持著八十年代由大戲院過渡至迷你戲院的舊格局,不但設有向著大街的入口大堂,凱都戲院門外仍有賣烤魷魚的小販,屯門戲院在2006結業時仍保持著舊式的手繪廣告畫;區內戲院票價亦較相宜,他甚至試過花十元便看到王家衞《東邪西毒》的早場。
這些紥根於社區的舊式戲院,設備雖不及市區的新式,但置身變遷過於急速的香港,無異是時代記憶的珍貴殘影,跟2000年後進駐商場的新式連鎖戲院,無論在空間感或觀影氣氛都截然不同,同時也展示了一種在地消費的生活模式,並延續到今日。夏季號《就係香港》從社區出發,研究屯門的觀影經驗,如何與社區過去數十年的變化息息相關。
(舊戲院圖片由黃夏柏提供)
訂閱 https://shop.beinghongkong.com/products/%E5%B0%B1%E4%BF%82%E9%A6%99%E6%B8%AF%E3%80%8C2021%E5%B9%B4%E5%A4%8F%E3%80%8D
《就係香港》也可以在HKTV Mall網購!
https://www.hktvmall.com/hktv/zh/main/%E5%B0%B1%E4%BF%82%E9%A6%99%E6%B8%AF/s/H6143001
# 2021就係香港夏季號 #屯門 #戲院 #社區 #城市規劃
迷你戲院 在 Like Magazine H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Like飲食】暑假未過,不過又係時候諗定買月餅。年年月餅都係嗰啲,唔想奄悶死,玩嘢啱唔啱你?本土小店四喜麵包西餅今年又有新搞作,與無紙用工作室合作,將月餅包裝以懷舊海報作主題,令你睇得開心過癮,唔食都睇得。
除咗包裝有趣鬼馬,月餅都「內涵」。傳統雙黃白蓮蓉月餅、奶黃月餅及雙黃紅豆沙月餅唔少得,特色口味有花生醬奶黃月餅及伯爵茶味奶黃月餅。另外,四喜今年決定向年輕人「挑機」,推出有「半生餅」之稱嘅五仁雙黃月餅。
咁早就同你介紹月餅,當然因為有著數。由即日起,可於網上以早鳥優惠價購買今年首推嘅電子月餅券或傳統實體月餅券。想買之前睇下啱唔啱feel,即日起至8月26日,四喜在尖沙咀K11開設「迷你戲院售票處」,到時大家仲可以打埋卡添!
INFO
https://www.sayheybakery.com.hk
#likemagazinehk #月餅 #四喜麵包西餅 #電影主題 #懷舊 #集體回憶 #GoodOldDays #送禮自用 早鳥優惠 #著數 #尖沙咀 #荔枝角
*** *** *** *** *** *** *** *** *** ***
| #讓生活多一點Like | FB / IG: @LikeMagazineHK |
🔔想搶先睇Like資訊?
喺網頁版嘅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
然後選擇「See First」
—————————————————————
👇快啲Like我哋,追蹤至新生活資訊啦!
網站: https://bit.ly/3aORwYi
Instagram: instagram.com/likemagazinehk
Facebook: fb.com/likemagazinehk
迷你戲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位於窩打老道及新填地街交界,現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戰前的油麻地已比其他地方繁榮,戲院林立,油麻地戲院為香港「五大戲院」之一,初時分日場兩點半,夜場七點半和九點半,票價為超等四毫、頭等三毫、二等二毫及前座一毫。最初只播放默片,到1935年香港全面進入有聲電影才跟着轉放。到六十年代,油麻地戲院更為眾多放映邵氏製作的戲院之一。當時電影還算是一種新興娛樂,而油麻地戲院有九百多個座位之多,故成為附近一帶草根階層的主要娛樂場所,包括碼頭和果欄的苦力、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等,人流極旺,當中也有很多「拉衫尾」進場的故事,總之戲院門口常會掛出「全院滿座」的橫牌。戰後, 新戲院如雨後春筍, 像「光明戲院」、「普慶戲院」等等, 慢慢地油麻地戲院也就比下去了──沒有冷氣設備, 座位無樓上樓下之分。踏入八十年代後期, 地價上漲, 油麻地戲院這等大戲院更難求存, 部分相繼結業, 有些則轉型分拆成多間迷你戲院, 令放映影片更多元化和彈性。面對激烈競爭, 油麻地戲院曾一度大翻新, 甚至改而放映成人電影, 首創「一張票, 看到笑」的成人電影連環場, 但仍難逃命運,油麻地戲院最終於1998年7月31日正式結業。油麻地戲院結業後, 歸政府地政總署所有。1998年, 油麻地戲院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即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保存。於是空置了十四年後,2007年政府終於宣布將其活化, 並聯同一街之隔的油麻地抽水站( 紅磚屋) , 統稱為油麻地戲院, 成為傳統戲曲表演中心及後勤基地, 為粵劇新秀提供演出、排練、培訓場地, 以保存、推廣、推動粵劇發展。經近三年復修工程, 耗資一億八千多萬元, 油麻地戲院七月正式開幕。活化後的油麻地戲院, 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努力保留的百年古味。在劇院大堂內擺放了碳弧燈電影放映機,供人們拍照留念。原來的「大銀幕」則化身為表演舞臺, 並比原來的舞台伸展多十四米, 但無臺的拱廊和側牆都保留了下來, 前面有十六個下陷的伴奏台位, 既能欣賞現場伴奏又不影響視線。而在一街之隔的紅磚屋, 是由一級歷史建築的水務署抽水站建築物活化而成, 是擁有一百一十七年的九龍供水的里程碑。同樣地保留了舊日特色──紅牆、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門、拱形遊廊及花崗石構件等。改建後的紅磚屋有兩間排練室, 提供戲曲培訓之用, 亦作辦事處之用。

迷你戲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位於窩打老道及新填地街交界,現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戰前的油麻地已比其他地方繁榮,戲院林立,油麻地戲院為香港「五大戲院」之一,初時分日場兩點半,夜場七點半和九點半,票價為超等四毫、頭等三毫、二等二毫及前座一毫。最初只播放默片,到1935年香港全面進入有聲電影才跟着轉放。到六十年代,油麻地戲院更為眾多放映邵氏製作的戲院之一。當時電影還算是一種新興娛樂,而油麻地戲院有九百多個座位之多,故成為附近一帶草根階層的主要娛樂場所,包括碼頭和果欄的苦力、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等,人流極旺,當中也有很多「拉衫尾」進場的故事,總之戲院門口常會掛出「全院滿座」的橫牌。戰後, 新戲院如雨後春筍, 像「光明戲院」、「普慶戲院」等等, 慢慢地油麻地戲院也就比下去了──沒有冷氣設備, 座位無樓上樓下之分。踏入八十年代後期, 地價上漲, 油麻地戲院這等大戲院更難求存, 部分相繼結業, 有些則轉型分拆成多間迷你戲院, 令放映影片更多元化和彈性。面對激烈競爭, 油麻地戲院曾一度大翻新, 甚至改而放映成人電影, 首創「一張票, 看到笑」的成人電影連環場, 但仍難逃命運,油麻地戲院最終於1998年7月31日正式結業。油麻地戲院結業後, 歸政府地政總署所有。1998年, 油麻地戲院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即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保存。於是空置了十四年後,2007年政府終於宣布將其活化, 並聯同一街之隔的油麻地抽水站( 紅磚屋) , 統稱為油麻地戲院, 成為傳統戲曲表演中心及後勤基地, 為粵劇新秀提供演出、排練、培訓場地, 以保存、推廣、推動粵劇發展。經近三年復修工程, 耗資一億八千多萬元, 油麻地戲院七月正式開幕。活化後的油麻地戲院, 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努力保留的百年古味。在劇院大堂內擺放了碳弧燈電影放映機,供人們拍照留念。原來的「大銀幕」則化身為表演舞臺, 並比原來的舞台伸展多十四米, 但無臺的拱廊和側牆都保留了下來, 前面有十六個下陷的伴奏台位, 既能欣賞現場伴奏又不影響視線。而在一街之隔的紅磚屋, 是由一級歷史建築的水務署抽水站建築物活化而成, 是擁有一百一十七年的九龍供水的里程碑。同樣地保留了舊日特色──紅牆、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門、拱形遊廊及花崗石構件等。改建後的紅磚屋有兩間排練室, 提供戲曲培訓之用, 亦作辦事處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