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智慧與循環農業研討會
屏科大參與永續發展研究成果再添一樁:今明兩天(8/4、8/5)以台、日兩地線上連線方式共同舉辦「台日智慧與循環農業線上研討會」,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開場致詞,屏科大校長戴昌賢代表屏科大歡迎線上所有貴賓與產、官、學專家代表們,感謝大家對永續發展貢獻努力。另也邀請到屏東縣長潘孟安、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經濟部四之所 信之 主任線上致詞,期許透過台、日雙方產、學、研的合作,以智慧科技實現循環與零碳排的產業生態。
戴昌賢致詞表示:「循環經濟」也是屏科大正在積極推動的方向,其永續校園成果亦受到國內外讚譽。本次研討會邀請日本與台灣兩國傑出的產、官、學界代表,共同討論這個重要的議題,分享有關智慧及循環成果。屏科大要持續努力與各方合作,積極參與研究與新技術推廣,以對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縣長潘孟安表示,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屏東農業逐步朝向智慧農業科技轉型化發展,透過區域合作、跨界加值、人才南引及兼守品質等四大策略,建構屏東難以被模仿與取代的複合競爭力,希望透過智慧科技實現循環與零碳排的產業生態,將引領另一波創新產業發展。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指出,工研院近年來在農委會和經濟部的支持下,跨領域整合農工需求,希望成為新農業智慧運籌核心,以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為長程目標,加速農事作業智慧化、數位化、以及循環化,進而到產業化,以支援農企業與青農,協助台灣新農業的創新價值創造,甚至走上國際。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非常重視此次研討會,台北事務所經濟部四之所 信之 主任提到農業人口正在減少,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同時,可持續地生產糧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透過本次研討會能引進日本的智慧與循環農業技術讓臺灣稻作及農業的生產技術能更邁進一大步。
農委會學界科專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橋科開發爭議多 南科管理局應重新設計】
環保署今日召開橋頭科學園區環評會議。此案尚有斷層、泥火山與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中崎有機園區農民權益保障、原農地地景保留等爭議,加上近日台積電2奈米廠可能落腳橋科的傳聞,也需評估高雄整體環境承載力是否足夠。
🌳台積電也想來高雄,高雄環境承載得了嗎?
本案及近期傳出台積電將落腳高雄的2奈米廠,皆屬高耗能、耗水之開發案,都會加劇高雄環境負擔。政府應評估高雄的環境是否足以承載橋科加上台積電2奈米設廠的開發,思考縮小橋科規模、減少橋科用電及用水量等。
🌳應具體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100%再生水使用、100%再生能源路徑
在極端氣候、水情吃緊、乾旱頻率升高狀況下,南科管理局應承諾橋科區內用水回收率至少85%以上,承諾並提出橋科使用100%再生水的方式。
在減碳與能源部分,更應提出整體橋科的2050淨零排放與使用100%再生能源路徑。在屋頂光電設置部分,也應要求最少安裝屋頂總面積之50%以上,並推估能裝設的容量。
🌳加強保護草鴞棲地
橋科二階環評調查結果,清楚呈現一級保育類(瀕臨滅絕)草鴞在此棲息的證據。面對草鴞族群量岌岌可危,南科管理局應承諾:
🟢縮小開發範圍,保留30%以上保育區,並依食物資源及躲藏之習性來規劃位置。
🟢提出草鴞保育計畫,具體說明如何進行補償傷害。
🟢施工中及營運中的草鴞監測,需比照二階環評之調查點位、頻率、時間、強度,且監測資料需完整上網公開。
🌳泥火山與斷層不可輕忽
南科管理局對橋科基地存在泥火山,及車瓜林斷層穿過橋科基地且為活動斷層的事實,並未提出學術證據反駁。
對此,我們籲請環保署審慎評估,邀請國內地質學界和營造工程界探討斷層和泥火山的地質問題、對建物結構影響,和解決方案。
🌳實踐對中崎農友承諾,並規劃保存有機農地
針對被劃入橋科徵收的中崎有機農業園區之爭議,南科管理局應具體回應如何保障原先協助完善硬體設置之承諾,明確提出新園區第二階段開發之經費來源、期程之規劃,同時要求農委會建立新專區有效的遴選與配地機制,納入非中崎但同樣受開發計畫影響之有機農友。
而既存的有機農地,則可以依照「可食地景」之理念,要求廠商納入規劃規劃保存為綠地,凸顯科學園區與農業、環境共存共榮的「生態型產業園區」目標。
民間團體強烈呼籲南科管理局就上述五大項意見,及環評委員提出的空污與健康風險疑慮等等,釐清爭議、調整開發內容。
科學園區之開發,應同時兼顧環境正義與人權保障,方能實踐我國公民社會期待的永續經濟發展。
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滾水生態循環農業促進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聲明全文請上:https://pse.is/3jlsq7
(圖片來源:楊登旭 攝)
農委會學界科專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訪【在台灣追龍捲風的人:如果沒有人做,永遠就被擱在那裡了】
你知道5、6月除了是梅雨季,也是龍捲風的好發季節嗎?
台灣龍捲風平均每年發生4~5次,從桃園到屏東都發生過,2011年新店地區還曾出現百年難見的都市龍捲風……但過去龍捲風一直不被正式承認為台灣的氣象災害,劉清煌是少數持續投入研究的人。
劉清煌的指導教授脇本羅傑是龍捲風專家,連國際名導史蒂芬.史匹柏也曾特地派遣電影《龍捲風》劇組來取經,跟著研究團隊四處「追風」,他笑稱,「在美國念博士的時候,博士論文變成副業,反而花很多時間跟著老闆追龍捲風。」
25年前,回台任教後,他持續投入在台非主流的龍捲風領域研究,不僅自掏腰包還DIY觀測設備,盡力趕在現場被復原前「勘災」記錄,看樹木和電線桿有沒有東倒西歪、有沒有旋轉的跡象,過程更多次撩起褲管走進田裡、或邊告罪邊踏入墓區循跡。
「別人不做,沒關係,我來做!」在其鍥而不捨的追查研究下,氣象學界對台灣龍捲風有更清晰地了解,不僅氣象局正式納入「氣象災害」,農委會也將相關災損列為補助範圍,看過太多次災難現場的劉清煌則希望未來能進一步預測、發布龍捲風警報,幫助民眾防範減災。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tornado-researcher
★深入每寸土地,《報導者》以獨立觀點,傳遞事實,#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天災 #防災 #風災 #龍捲風 #氣象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