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將正念稱之為心靈重訓,當我們不斷練習,心靈的肌肉就能越來越茁壯,面對壓力也就能頂得住。」
史考特前幾天po的運動員心理素質研究,被強者我朋友基隆長庚精神科陳建鴻醫師看到。陳醫師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時間點,讓大眾認識心理介入對運動員的助益。因此請我代為轉貼他的文章。
真可謂拋磚引玉!以下是陳醫師的文字:
【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心流】
許多運動員在尖峰時刻,都會描述他們進到了一個領域(The zone),那是一個很美好的狀態,完全沈浸在當下的活動,專心致志不被外界干擾,但又不需太過費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甜美的成果自然而然到來。1975年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發現這樣的狀態在很多情境都曾被描述過,例如開刀中的外科醫師、表演中的音樂家等等,於是提出了心流(flow)理論描述這樣的狀態,並切分成九個面向,前三項(挑戰與技巧的平衡、設定目標、明確的回饋)描述如何促進心流經驗的出現,後六項(專注於任務中、控制感、忘卻自我、行動與意識結合、時間感扭曲、自成目標經驗)則是描述心流當下的狀態。
【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2021年的文獻回顧中(1),收錄了29篇文章,統整出共七種目前研究上可能促進心流狀態的心理介入方式,分別是正念介入(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意象訓練(Imagery-based intervention)、催眠介入(Hypnosis-based intervention)、多重心理介入(Multicompon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音樂介入(Music-based intervention)、運動遊戲介入(Exergaming-based intervention)、以及瑜伽介入(Yoga-based intervention)。其中以正念介入的隨機分派研究文獻最多,也收錄了一篇台灣本土研究,由基隆長庚精神科陳建鴻醫師將正念訓練應用於於棒球員以及舉重選手上,可以看到介入前後選手心流狀態自我評估量表都有顯著上升。
【正念是什麼?】
正念是覺察並專注關照當下的身體感受,帶著接納與非評價的心,讓身心留在此時此刻,而正念練習則包括呼吸覺察、靜坐、行走、瑜伽、甚至是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只要將注意力帶回當下就是一種正念練習。西方國家將正念稱之為心靈重訓,當我們不斷練習,心靈的肌肉就能越來越茁壯,面對壓力也就能頂得住,甚至在iPhone以及apple watch內建健康app中都有可以記錄每天正念練習的程式。
【正念在運動員上的運用】
湖人隊前總教練,禪師傑克森,是運動場上著名將正念帶入運動訓練的教練,Kobe也曾多次在訪談中提到他有固定靜坐的習慣,而這可以幫助他做好賽前的心理準備,有助於進到最佳狀態。正念運動性能增進法(Mindfulness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MSPE)的創始人考夫曼博士(Dr. Kaufman)則發現,正念介入後的正念狀態改變量會與長跑選手個人最佳成績有顯著相關(2)。
【有沒有簡單的練習可以做?】
就像重訓一樣,初學者還是要有受訓完整的正念教師來帶領,之後自己練習才不會走偏或受傷喔!但有一些簡單的練習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
STOP: Stop, Take breath, Observe, Process
停吸感動:暫停一下、深吸幾口氣、覺察一下身體感受、然後再繼續行動
看來很簡單,但在壓力山大的賽事上要能做到這個步驟,不被胡思亂想的腦袋綁架其實很不容易唷!大家可以自己嘗試練習看看!
(1) Goddard, S. G., Stevens, C. J., Jackman, P. C., & Swann, C. (2021). A systematic review of flow interventions in sport and exercis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6.
(2) Thompson, R. W., Kaufman, K. A., De Petrillo, L. A., Glass, C. R., & Arnkoff, D. B. (2011). One year follow-up of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MSPE) with archers, golfers, and runners.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5(2), 99-116.
身體意象量表 在 健心運動心理團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仰賴先進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大多數受傷的運動員都有可能完全恢復到受傷前的健康和表現水平。 然而,許多運動員可能因心理因素無法恢復到受傷前的水平。此外,一些研究發現運動受傷與信心下降,焦慮,憂鬱和在團隊中孤立。由於運動員的傷害不僅引起身體反應,還引起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因此有必要結合身體康復和心理方法來控制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這篇韓國的研究使用正念療法,以防止在運動員的康復過程中負面控制疼痛,從而影響情緒,認知和行為反應。 正念是一種關注焦點的方法,可以觀察意識,情況和情感的流動,而不會對當前時刻的內在和外在刺激做出反應或扭曲思考對於正向情緒,樂觀和行為控制技能的提高,它對心理和身體傷害的運動員也將是有用的
該研究招募為4名傷後復健的青棒球員進行訓練課程。訓練課程每週兩次,每次包括30分鐘的正念心理技能,50分鐘的學習單填寫和30分鐘的分享時間;共8次。
結果發現,在訓練後量表指標中:痛苦災難、正念、預期表現、運動表現策略、情緒狀態、運動競賽焦慮和意象能力均顯示明顯進步。且4位球員主觀覺得在訓練後可以比較好去因應自己的壓力與情緒狀態,做好回歸賽場的心理準備
如前面所提到,運動員在受傷後除了身體上的復健外,擔心會再次受傷使身體起度防護機制,會下意識限制我們的身體反應;害怕和隊友疏離等因素,都會使運動員感到焦慮,使得身體回復後,無法重回之前的水平。而一系列的正念練習可以使選手覺察自己的想法,並作出適當的因應策略。之後我們的正念練習,也會分享一些情緒有關的正念練習~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粉專!
參考資料:Sook, Y. Y. (2019). Effect of Mindfulness Based Sport Psychology Counseling on Injured Junior Baseball Players in Rehabilitation Process-Case Study. The Asian Journal of Kinesiology, 21(2), 59-69.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s #正念 #棒球 #復健
身體意象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美國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
歡樂與痛苦,都必然要有身體的參與。如果人生有很多歡樂,你不會願意切斷與身體的連結;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斷與身體的連結。
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請重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這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文章會比較長,內容也稍微深,但很完整,對於認識自己有相當的幫助。這位作者的覺察相對敏銳,文筆也細膩,臨床經驗又豐富,所以可以描繪出一般我們難以捉摸的內心世界。
傷痛,常常把我們跟外界隔離。因為傷痛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因此我們跟對方失去了聯繫,我們也跟內在真實的自己斷了連結。關於這個部分,也可以參考上次的直播,也講到類似的心理歷程。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712579048840465/
我們應對外在的方式,常常是一種自我保護。一般來說,這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需要有人帶,會比較看得清楚。但藉著閱讀也能幫一些忙,多探看自己的情緒,或者直接感受身體的變化也可以。
祝願您,多跟自己的身體連結,那是我們能量的來源!
************************************
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文/ 武志紅】
「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我在一個心靈成長課程上,瓦蘇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共有三十多名學員,大家依次回答這個問題。隨著次序逐漸接近我,我有些慌,因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護方式。
在思考時,我想起大學時的事情。心理學有一個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所謂應對方式,即當你遇到痛苦時,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痛苦。該量表包括 十六種應對方式,譬如合理化、換一個環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較等等,而我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一種——拚命想,直到想明白為止。
那時,我對此有些自得,覺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為其他十五種應對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過,現在我知道,我沒那麼勇敢,也沒那麼坦然,否則,我現在不會是這個樣子,假若我一點自欺欺人的保護方式都沒有,那我會比目前的自己好上無數倍。
這時,一個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是極好的人。他反思說,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護方式,因為他是那麼好,所以有問題發生時,他會自動認為,那是別人有問題,而且別人在和他相處時,的確容易變成壞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麼觸動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自我保護方式,那真是一個大絕招,三招組成的連環套。
第一是招「體諒」。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為別人考慮。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會體諒對方的處境;當別人對我不好的時候,我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其實很多時候是幻覺,是自以為體諒)。所以,別人對我好時,我感激;別人對我不好時,我也很少覺得太難受,更不用說發脾氣。
這一點在我的重要關係中尤其明顯,無論是和戀人還是和家人相處,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什麼脾氣。
第二招是「憂傷」。當我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時,當我的體諒不能換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時,我會感到憂傷。
第三招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我的處境時,我就使出拖延的絕招,最後一直拖到對方失去耐心。
這招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動進攻,唯一主動時也是主動去理解對方。所以,當使用這個絕招時,我可以免於道德焦慮——我沒傷害誰。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保護層
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略微可惜的是,在這個課上,因為人太多,大家難以暢所欲言。所以,當我主持我的工作室的一個學習小組時,我又將這個問題搬出來,問我的學習小組的學員。
第一個學員 A,他的爸爸非常暴力,經常暴打他和家人,而他的媽媽既冷漠又有很強的控制欲。在這樣的家庭中,傷痛的時候太多太多。並且,他好像真的可以將這種模式帶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似的,譬如讀小學五年級時,他的班導師基本上天天都會打他。
當天天挨打而又不能逃脫也無法得到支援時,A 就使用了一個在這種情形下最容易使用的策略——麻木。他說,那時自己變得很麻木,好像這樣就可以有一道牆一樣的東西擋在中間,天天挨打就變得可以承受了。
麻木,專業一點的說法是「隔離」,如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反抗,那就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再次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
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習得性無助,即你認識到,你對痛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是徹底無助的,那你就不如順從。
A的另一個策略是絕望。他常做一個夢,夢見爸爸拿著刀子過來,像要殺死他,他先是想,這不會是真的,爸爸不會殺他,但夢中,爸爸真的會拿刀子去捅他的要害。這時,他會在絕望中醒來,並想,原來否認沒有用,爸爸真的就是想殺死他。
對爸爸和媽媽兩個至親的人絕望,這是一種保護,因為從希望到絕望,這種痛苦太強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點希望,那就可以減少痛苦。但問題是,他的這個策略是如此絕對,以至於他會對所有人不抱有希望,因此,當有些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反而容易變得焦躁甚至憤怒。
聽A講自己的故事時,學員B分享說,她覺得她和A一樣,在如此可怕的家庭長大,不會有太執著的保護方式,因為她最後會發現,她怎麼保護自己都沒有用,所以乾脆就放棄所有保護方式,直接面對痛苦吧。
B的話說得很決絕,而決絕也恰恰是她的保護方式。有一次她在小組中跟工作室另一位老師學習意象對話 時,出現了很多意象,如鱷魚、蛇等,但最後這些意象都化成一攤攤血水,全消失了。
對B而言,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徹底對父母絕望。但是,我對B很瞭解。我認為她的父母的確對她造成了很多傷害,但她的父母對她也會有一些好的地方。
當她決絕地認為父母對她一點好的地方都沒有,她要徹底絕望才是面對真相時,她也將生命中一些美好的東西給斬斷了。
A和B並非沒有執著的策略。他們發現,他們或許對父母沒有什麼執著的策略,但他們在情侶、朋友或普通關係中有很多策略。
A說,他發現自己對戀人有很多控制,而當控制不住時就會有強烈的憤怒。強烈的憤怒其實也是控制的一種,這是很強有力也非常有殺傷力的策略。
B則說,她面對父母以外的人時有好多絕招,一個絕招是可憐,另一個絕招是聰明。她長得的確楚楚可憐,而她又極其聰明,當兩個絕招一起使用時,就很有力。
不過,這些絕招都有一個問題——它們的力量可以壓倒別人,因此對他們有些保護作用,但這種壓倒會破壞他們與別人的關係。
***
保護層割斷了連結
B對聰明策略的解釋引起了C的共鳴。她說,在初中時,她很孤獨很叛逆,內心有很多痛苦,那時特別喜歡進行哲學思考,有時會進入狀態,覺得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地球和星空,就會覺得自己像一粒塵埃那樣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微不足道了,於是會有一種解脫感。C還將這種感觸寫成一篇文章,以小塵的筆名發表在了校刊上。
哲學思考也是一種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我自己也是在中學時開始進行種種哲學思考的,並寫了大量的日記。但大學時,我再重新翻看中學時的日記,覺得那些煩瑣的哲學思考實在是沒什麼價值,因為它們純粹是思考,體驗比較少。
C的哲學思考也有類似的價值——將自己痛苦的體驗弱化,既然自己只有一粒塵埃那麼大,那麼痛苦又算是什麼呢!
C還談到,每當她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有貴人出現,他們隨意的一句話就能點化她,讓她頓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後得到很大的解脫。
聽C講了幾個被點化的例子後,我發現,其實那些貴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而且點化她的完全是他們無意中對她說的話。對此,C也有發現,她說,關鍵不在他們,關鍵是那時她自己內心到了一個轉變的時候。
但是,我問她,像她這種歸功於別人的做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呢?我這樣說,不只是因為發現她幾次被點化時有相似的模式,而且其他時候和她打交道,我也發現她很容易感激我,但其實我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那麼重的感激的。
她想了想說,是啊,好像這也是一種策略,而且這種策略和哲學思考中的塵埃策略是一樣的,都是她覺得我沒有價值。塵埃是沒有價值的,而那些被點化的時候功勞又是別人的,自然她也沒有價值。
這樣一反思,她明白了,哲學思考也罷,被點化也罷,都是她將「我沒有價值感」「我不夠好」這樣的感受美化了而已。或者說,這兩種策略,都是她處理自己低價值感的一種保護方式。
學員D則說,她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憤怒。她很容易憤怒。一次,戀人打電話時問:「吃飯了嗎?」
聽到這句話,她被激怒了,回應道:「你怎麼這麼笨啊!都晚上十點了,你還問我吃飯了嗎,你有腦子嗎?」
這種情形,說憤怒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指責,而指責,則是最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之一。
指責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什麼呢?
D反思說,她很渴望親密,而你吃飯了嗎這樣的問候,應該是普通朋友之間用來寒暄的,戀人之間使用,就似乎在說,我和你很疏遠,我們是普通朋友,再加上是晚上十點鐘這樣問,就更是在傳遞我和你很疏遠這種資訊。這刺傷了她,於是她使用了指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聽D在分享時,學員E受不了了,他跳出來說:「你們都在搞什麼,你們怎麼一直都在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他還問我:「武老師,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有談最關鍵的一點——體驗,尤其是身體的體驗,我認為剛才大家說的都是皮毛,而深層的體驗才是關鍵。」
聽到E這樣說,大家一片譁然,尤其是剛才跟大家分享過的學員。因為,剛才幾位學員的分享其實已經很深,尤其是學員A和C,他們分享時,他們自己有很明顯的身體反應,但E似乎沒有看到這些反應。
透過這一點可以看出,E的保護方式是抽離和更好的道理。大家經常感覺他似乎游離在小組之外,而每當他試圖進來時,他習慣使用一些評價,而且評價都是在講更好的道理。
E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他會非常用心地去學習,但他更願意學習理論,而對講感覺有些抗拒。這可以理解,因為他的內心也有很大的痛苦,他一直使用種種策略將這些痛苦封在心中,他不願意它們出來,這也意味著,他也不願意去體會別人的痛苦。
***
穿越保護層和傷痛,可抵達真正的親密
保護方式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幼小的時候,或在非常無力時,可以透過這些保護方式減輕自己的傷痛,從而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如果沒有這些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活不下來。
但是,自我保護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蘇老師說,我們的心有三層:保護層、傷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傷痛,而最深處是真我。
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但是,因為有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碰觸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碰觸不到。
我們之所以想組建親密關係,之所以想愛與被愛,就是想獲得一種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是真我與真我的連結感。但是,也正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太厚,兩個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當真我不能相遇時,我們就會將自己的保護層強加給別人,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對方,於是,就會導致越愛越孤獨的局面。
所以,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想和自己的戀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就是去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我是和女友一起去上瓦蘇老師的課程的。當天,一個學員想處理她的問題時,將我拉上去扮演她的戀人。結果,老師處理問題時發現,場上呈現的主要不再是她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
於是,瓦蘇老師將我的女友也叫上來,而讓這位學員退下去,專門處理我和女友的事情。那一刻,我承認了我內心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平時,我根本不敢和女友講,因為我的策略是體諒,如果我把這件事情向她坦白,她會極其痛苦。我不能令她如此痛苦,所以最好不說這件事。
但現在,體諒的保護層被戳破,我不得不面對這件事,不得不面對造成的傷害。
到了晚上,我們再一次細緻地討論這件事,我這次徹底坦誠,將一切和盤托出,而她的確非常痛苦,並且有兩個小時,她獨自面對這份痛苦。
最後,她和我說,她能面對這份痛苦,接受這份痛苦的存在。
當她這樣說時,我突然間感覺整個世界安靜下來。其實,這是我的心在那一刻安靜了下來。幾乎是同時,我的心變得無比輕鬆,而身體也鬆了下來,並且一瞬間覺得與女友近了很多很多。她也有同感。
對此,用瓦蘇老師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在這一刻,她放下了她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我也放下了我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結果那一刻我們的真我相遇,於是真正的親密發生了。
我和女友在一起兩年了,我們早就學習到要完全真誠地相處,無論有什麼事情都要拿出來談,這對我們自己和我們的關係都有巨大的好處。這一次,我們再一次學習到這一點,並且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是我以前無論如何都不敢和她袒露的。
這不只是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次課程中,三十多名學員的共同體驗。放下保護層去面對痛苦,這一開始需要勇氣,但最後就會獲得巨大的好處。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身體意象量表 在 幸福學堂X 愛我們的家- 【我的青春日記1~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青春日記1~我長大了!好焦慮】 立即線上看: https://youtu.be/BuGzLtZmm4Y ○索取問卷請私訊,輸入:索取身體意象評價量表#洪英正#青少年系列#解決青春期問題~~如果 ... ... <看更多>
身體意象量表 在 幫填身體意象問卷- 輔仁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 身體意象」的看法,希望大家可以踴躍幫我們填寫問卷!祝期中歐趴(。'▽'。)♡. 身體意象量表. 親愛的朋友您好: 我們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關於一般大眾對於自己 ... ... <看更多>
身體意象量表 在 身體意象量表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多像度身體與自我關係量表,mbsrq量表,身體心像紊亂量表,MBSRQ,body image中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