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批踢踢養蜂人長知識🐝
(文章重點摘錄)
作者pigcory (堯仔)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問卦] 本宅的衣服被蜜蜂佔領了怎麼辦?
時間Wed Mar 13 11:58:30 2019
大家好,我是養蜂第四代掌門
今天來介紹一下蜜蜂科Apidae的肥宅
1.義大利蜂
首先這是大家最常見的義大利蜂,每箱義大利蜂約有3萬~6萬名員工,我家目前有300箱,也就是1千8百萬員工之一。
義大利蜂在氣溫15度以下就變得懶洋洋不想出門工作,只想待在巢內與眾肥宅擠在一起取暖,多居住在平地。
https://i.imgur.com/C7sraYS
2.中華蜜蜂
跟義大利蜂長得很像,但是體型較小,對於居住環境比較挑剔,容易因為外敵侵擾,蜜源缺乏,人類開箱查看而不爽,舉家棄巢搬遷,剩下空蕩蕩的蜂巢。中華蜜蜂較能耐低溫,所以可以在高山上授粉築巢。
https://i.imgur.com/AOmV0GG
義大利蜂的上半部橘色部分較寬,體型較大,中華蜜蜂黑色條紋明顯,體型較小。
3.木蜂(竹蜂、藤蜂)carpenter bee
木蜂與熊蜂常常搞混,因為他們都一樣是會飛的胖子。
木蜂體型比熊蜂大,木蜂會在竹子,竹掃把,竹籬笆或樹木內築巢,以花蜜花粉為食,木蜂的尾針沒有倒鉤,所以可以一直刺一直刺。
https://i.imgur.com/YDEdeq9
分辨熊蜂與木蜂的方式是:
木蜂翅膀有金屬色澤,除了胸部有毛,尾部是光滑也有金屬色澤,熊蜂則是全身都是毛。
4.熊蜂 bumble bee
熊蜂是蜜蜂界的大摳呆,全身是毛,飛行迅速,比蜜蜂能更有效率地授粉,以花蜜花粉維生。
熊蜂的英文叫bumble bee 變形金剛的大黃蜂也叫bumble bee,應該是誤植,實際上像大黃蜂這種虎頭蜂英文應該是hornet 才對
https://imgur.com/jntyWvr
熊蜂社會性沒有蜜蜂這麼強,熊蜂蜂群每到秋天就會集體死亡,剩下交配後的熊蜂蜂王在地底過冬。
熊蜂蜂王會從尾部分泌蜂蠟,修築成小罐子來裝花蜜,餓了就喝罐子內的花蜜,接著繼續蓋更多小罐子來產卵。
卵已在前一年秋天受精,是在熊蜂進入漫長冬眠之前完成,牠在每個容器中放置5到15顆卵,熊蜂蜂王會仔細端詳照顧每一顆卵,當工蜂羽化後,熊蜂蜂王則專心產卵,熊蜂蜂巢到夏天,數量可以增長到上百隻熊蜂。
最近幾十年,有一種銹斑熊蜂突然消失到瀕臨絕種,原因是熊蜂的雄蜂被“熊蜂微孢子蟲”寄生,在熊蜂體內迅速繁殖導致熊蜂雄蜂太胖無法彎腰交配,加上農藥,棲地破壞,氣候變化等等因素導致幾乎滅絕。
https://www.facebook.com/gracebees/
<恩典蜜蜂事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68.1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2449512.A.2E6.html
踢罐子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看]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
昨天看到張守一在「新聞挖挖哇」中談性別,真的是翻白眼到後腦勺,沒好好念書也是要看看電影嘛,性別不是只有「生理性別」而以,這個連我上課都會上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電影、談性別操演。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執導的《裝扮遊戲》(Tomboy),沒錯就如英文片名所示,本片就是談論tomboy,也就是台灣常用的語彙T,是Thomas與boy的混合字,意指像男孩裝扮的女孩。後來在台灣的語境中,成為女同志較偏中性性別氣質的一種暱稱。本片故事講的是,10歲的洛兒是外型很男孩子氣的女孩,和家人剛搬到新社區,鄰居女孩麗莎誤認她是男生,洛兒將錯就錯,姑且在新玩伴面前改「性」換名,變身「米克」。整個暑假的性別摸索遊戲開始。
.
該片中,tomboy對自己的性別氣質與性欲取向感到猶疑,所以產生了一連串的性別遊戲。「模仿」著小男生的性別實踐,像是把頭髮剪短、黏貼假鬍子、打赤膊、踢足球、耍帥、逞凶鬥狠,甚至在一次小朋友們游泳的邀約中,他將6歲妹妹的玩具黏土,捏成假男性生殖器,放在泳褲中裝扮成第一性徵,令人莞爾的是,她將「假陽具」與她兒時換掉的牙齒放在同一個精緻的小罐子裡。搜集掉牙是一種對成長的紀錄,牙齒視為自己的缺失,將牙齒珍藏可以讓小朋友幻想自己是完整的而有安全感,洛兒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分水嶺 即缺乏陽具符號而將「假陽具」珍藏有隱藏自己完整身體的意味。
.
這部片劇情很日常生活地表現出性別互動,我們的性別都不是穩定的,而是透過互動操演才逐漸出現分水嶺 ,而電影中緩慢的鏡頭將他們的互動觀察的非常細緻。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性別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化灌輸,但本片跳脫此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只注意男孩、女孩分開時的活動,也特別留意她們在一起時的互動。該片展示一種「鬆垮的跨性別互動」(relaxed cross-sex interaction),男孩、女孩並不是始終都處在性別區隔的兩個世界裡,也不是永遠都扮演著相對的「性角色」(sex roles)。片中男孩與女孩談話、玩遊戲、身體接觸、彈鋼琴、跳舞、扮裝,每一個小細節都在說明男孩與女孩如何去「互動」、「模仿」、「實踐」出相對而言的性別樣貌。漸漸地,原本鬆散的「男女群聚」,才會成為嚴格界定的「男生群與女生群」。從洛兒的妝扮遊戲(騙過大家他是女生,而大家也真的依照他的模仿來與她互動)就可以說明這一切都是建構的,是相對的(你「像是」男孩,我就「像是」成女孩來跟你互動)。
.
這部片所有的細節都是性別符號在建構著。性別符號的建構,可以殊分為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與性慾取向(sexuality),例如男性(male)與女性(female)、陽剛(masculine)與陰柔(feminine)、異性戀(heterosexual)與同性戀(homosexual),而各種性別符號特質的組合原本是任意的。而在父權異性戀霸權的安排下,僅有兩組符號的排列組合是標準、正常的,亦即「男—陽剛—異性戀」與「女—陰柔—異性戀」。其它的排列組合則被排斥、責備、賤視為娘娘腔或是男人婆(tomboy),被主流惡心化、變態化。於是,洛兒操演著tomboy的符號,在影片的後半段被媽媽與同伴發現了!「社會與家庭規範」似乎開始準備壓抑她的性別操演權,所幸,她有一個開明的母親與朋友。母親帶著她去跟其他小朋友說明她其實是女生,目的不在於要「矯正」「他」成為「她」,而是希望這個謊言結束,讓洛兒學習從真正的自己出發去做社會互動,也就是一個可能的tomboy性別氣質。
.
電影在一個耐人尋味之處結束,原本與「他」談戀愛的可愛女孩,在暑假即將結束的一個午後,微風吹著,她問她:「『你』叫甚麼名子?」洛兒說:「我叫洛兒。」她們都承認了這個性別的遊戲,也承認了自己的成長。
.
#性別麻煩
踢罐子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
在下學期要開一門新課: 傳播與文化,就想到要放這部片給大家看,談談性別的操演特質。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執導的《裝扮遊戲》(Tomboy),沒錯就如英文片名所示,本片就是談論tomboy,也就是台灣常用的語彙T,是Thomas與boy的混合字,意指像男孩裝扮的女孩。後來在台灣的語境中,成為女同志較偏中性性別氣質的一種暱稱。本片故事講的是,10歲的洛兒是外型很男孩子氣的女孩,和家人剛搬到新社區,鄰居女孩麗莎誤認她是男生,洛兒將錯就錯,姑且在新玩伴面前改「性」換名,變身「米克」。整個暑假的性別摸索遊戲開始。
.
該片中,tomboy對自己的性別氣質與性欲取向感到猶疑,所以產生了一連串的性別遊戲。「模仿」著小男生的性別實踐,像是把頭髮剪短、黏貼假鬍子、打赤膊、踢足球、耍帥、逞凶鬥狠,甚至在一次小朋友們游泳的邀約中,他將6歲妹妹的玩具黏土,捏成假男性生殖器,放在泳褲中裝扮成第一性徵,令人莞爾的是,她將「假陽具」與她兒時換掉的牙齒放在同一個精緻的小罐子裡。搜集掉牙是一種對成長的紀錄,牙齒視為自己的缺失,將牙齒珍藏可以讓小朋友幻想自己是完整的而有安全感,洛兒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分水嶺 即缺乏陽具符號而將「假陽具」珍藏有隱藏自己完整身體的意味。
.
這部片劇情很日常生活地表現出性別互動,我們的性別都不是穩定的,而是透過互動操演才逐漸出現分水嶺 ,而電影中緩慢的鏡頭將他們的互動觀察的非常細緻。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性別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化灌輸,但本片跳脫此一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只注意男孩、女孩分開時的活動,也特別留意她們在一起時的互動。該片展示一種「鬆垮的跨性別互動」(relaxed cross-sex interaction),男孩、女孩並不是始終都處在性別區隔的兩個世界裡,也不是永遠都扮演著相對的「性角色」(sex roles)。片中男孩與女孩談話、玩遊戲、身體接觸、彈鋼琴、跳舞、扮裝,每一個小細節都在說明男孩與女孩如何去「互動」、「模仿」、「實踐」出相對而言的性別樣貌。漸漸地,原本鬆散的「男女群聚」,才會成為嚴格界定的「男生群與女生群」。從洛兒的妝扮遊戲(騙過大家他是女生,而大家也真的依照他的模仿來與她互動)就可以說明這一切都是建構的,是相對的(你「像是」男孩,我就「像是」成女孩來跟你互動)。
.
這部片所有的細節都是性別符號在建構著。性別符號的建構,可以殊分為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與性慾取向(sexuality),例如男性(male)與女性(female)、陽剛(masculine)與陰柔(feminine)、異性戀(heterosexual)與同性戀(homosexual),而各種性別符號特質的組合原本是任意的。而在父權異性戀霸權的安排下,僅有兩組符號的排列組合是標準、正常的,亦即「男—陽剛—異性戀」與「女—陰柔—異性戀」。其它的排列組合則被排斥、責備、賤視為娘娘腔或是男人婆(tomboy),被主流惡心化、變態化。於是,洛兒操演著tomboy的符號,在影片的後半段被媽媽與同伴發現了!「社會與家庭規範」似乎開始準備壓抑她的性別操演權,所幸,她有一個開明的母親與朋友。母親帶著她去跟其他小朋友說明她其實是女生,目的不在於要「矯正」「他」成為「她」,而是希望這個謊言結束,讓洛兒學習從真正的自己出發去做社會互動,也就是一個可能的tomboy性別氣質。
.
電影在一個耐人尋味之處結束,原本與「他」談戀愛的可愛女孩,在暑假即將結束的一個午後,微風吹著,她問她:「『你』叫甚麼名子?」洛兒說:「我叫洛兒。」她們都承認了這個性別的遊戲,也承認了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