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周剛播出的《北德廣播》訪談全文,在此和大家分享:
### 北德廣播:
大致來說,您對數位民主的願景是什麼?您覺得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 唐鳳:
數位民主,是運用數位空間的一種民主型式,讓人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得以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
廣播和電視中,讓我們可以對數百萬人開講;然而,透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聆聽到數百萬人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數百萬人也能彼此傾聽。
### 北德廣播:
像那樣的新型社會、數位社會,重點是透明還是參與?你對其有何展望?
### 唐鳳:
我認為重點是傾聽和互信。政府應該信任民眾,而非要求民眾的信任。
數位科技,是為了擴展面對面交流場景的互信感。
這種互信,在此之前,只存在於比較小規模的場域,只有少數人能參與。
運用數位科技,我們能擴增影響力,讓數百萬人共創互信,這就是我的願景。
### 北德廣播:
俄羅斯和中国的獨裁者,正在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利用網路、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
您對臺灣數位民主的展望,與中国的使用方式相比,如何區隔這其間的差異?
### 唐鳳:
當我們提到「透明」,意思是讓國家面對民眾時,保持高度透明、展現誠信。
而在中国,有時則是靠系統設計,讓人民對於國家極度地透明化,展示出某種難以言喻的「和谐」。
### 北德廣播:
這兩種方式差異很大。全世界各地都看到民粹主義、獨裁者的興起。您認為要如何修復自由民主體制?
### 唐鳳:
民粹的主要問題,其實並非因為它的普及,而是因為它把某些人排除在民主的對話之外。
民粹假如能擴充民眾的範圍──把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未來的世代、甚至河流山脈和大自然,都包容在民主進程裡──那麼我全力支持。問題是,民粹時而會激起憤怒,進而越演越烈,衍生為集體的同仇敵愾。當一個人處於氣憤的狀態下,就很難心平氣和地聆聽。
我們發現,可以將民粹式的憤慨運用幽默的方式,轉變成能包容更多人的討論,因為趣味本來就有共享的元素。
幽默若能運用得當,以開自己玩笑取代嘲諷他人,就能夠讓民主更加涵容。
### 北德廣播:
自由民主制,是否不足以為民眾代言?
### 唐鳳:
在社群媒體和 #主題標籤 出現後,人與人之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近,也不再需要靠一位人民代表作為聯繫彼此的媒介。
有趣的是,儘管政府跟人民的距離並未改變,感覺上卻較從前遙遠許多。
因此,如果我們不在規模上擴大彼此傾聽的能力,那麼四年一次、三年一次的投票,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足。
### 北德廣播:
正如您給自己的定位,您會說臺灣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您所謂「持守的安那其」思想嗎?還是您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職責時,有遭遇到阻力?
### 唐鳳:
並沒有遭遇任何阻力;我自己就是抵抗勢力(The Resistance)。我每次對著鏡子,就看到抵抗勢力。(笑)
我所謂的抵抗勢力,意思並不是要改變他人、改變體制等等;而是在於創造出空間,讓新的價值能從我們各自不同的立場上湧現。
在臺灣,我不會說有人反對這件事。
### 北德廣播:
您在為政府資料設定的透明度上,有了多大的進展?
### 唐鳳:
在臺灣,無關個人隱私的政府資料,都採取一收集就發佈的策略。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概念,就是在採購資訊系統時,絕不可以歧視殘疾人士。
舉例來說,如果政府採購的網站讓盲人無法使用,那就算歧視,供應商有可能被取消資格。
而在臺灣,我們會說,如果你進行採購,卻只供人類使用,機器無法讀取,那你就是歧視機器人——當然我們字面上不那樣表達,但意思就是網站都必須運用 API,讓機器可以讀寫。
這方面我們非常先進,採用 OpenAPI 作為國家標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 北德廣播:
面對這樣的創新,為什麼臺灣社會準備得特別充分?
### 唐鳳:
我認為臺灣社會已習慣將寬頻使用視為人權之一。無論在哪裡,大家都預期能連上遍佈各地的 4G 網路,甚至在高鐵的隧道裡。
因為那樣,我們覺得數位是對民主體制的補充,而不是將部分無法使用寬頻的人排除在外。
### 北德廣播:
再來看看與中国的爭端。中国以武力威脅,要求所謂「分离的台湾省」「回归祖国」。您如何看待臺灣的未來?
### 唐鳳:
我認為中国目前也正致力於數位治理,但往往是基於監控式國家主義,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等等。
這實際上是跟我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雙方並不在同樣的軌道上競爭。
既然中国朝相反方向發展,分離是當然的趨勢。不需要任何人為的介入,就已在分離的過程中。
### 北德廣播:
「分离省份」不是您的用詞,對吧?當他們說「分离省份」時,您有其他的形容方式嗎?
### 唐鳳:
臺灣的民國政府,已經在去年取消了「省」這個用詞,不再設置省政府主席;既沒有福建省主席,也沒有臺灣省主席。對於中国仍設有所謂的「台湾省」,我們敬表理解,只是我們再也不那麼形容了。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詮釋中国以武力恫臺的目標?你認為結局會是什麼?
### 唐鳳:
結局是什麼?這您可能要去問問中国官員,或是我們負責外交的首長。
我認為,關於中国目前從事的網路作業──那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是企圖建立網路空間的另類規範,使網路不再是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倒更像臣服於網路空間下層的司法主權管轄,並利用「国家防火墙」等系統,進行全面掌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類似內部網路的管理體系只在中国實行。我認為目前的中国,正試著塑造該體系成為替代規範,與歐盟及太平洋區域的規範體系,作出區別。
### 北德廣播:
臺灣也可能成為中国人民適合民主體制的實例。
### 唐鳳:
什麼?(笑)
### 北德廣播:
我的意思是這邊有臺灣,另一邊有中国,而臺灣相對於中国是活生生的實例……
### 唐鳳:
臺灣的確是很完善的實例,來證明現代智人適合實行數位民主。
### 北德廣播:
身為數位政委,您如何處理中国的不實資訊,和網路上的宣傳活動等?能不能給我一些關於他們作法上的例子?
### 唐鳳:
我認為,不實資訊的操縱者,最終是想在民主的進程裡種下分歧,讓人們不再信任彼此。如果有所謂的結局,那就是結局。
它的目的並不是想造成某人當選,或某人被罷免。相反地,它是想讓人在看了不實資訊後,自覺不再是政體的一部份,因而主動從政體的公共討論中脫離。
為制衡該現象,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有人下台,或是授權部長刪修新聞工作者的報導。
在臺灣,新聞工作者的話語權總是高於部長。因此我們必須與新聞界合作,讓臺灣每個能夠使用寬頻的人,都知道新聞工作所代表的意義。
無論是事實查核、來源查驗、平衡報導、多方擷取敘述的藝術、取得多方說法來形成報導視角的觀念;這些都可能是每個公民渴望獲取的素養。
為此,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將媒體素養納入小學教育裡,就從一年級開始。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評價社群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例如不實資訊宣傳、冒充新聞等等?
它使得問題更加惡化嗎?
### 唐鳳:
社群媒體確實是強大的擴音器。如果你從憤怒的想法起始,社群媒體當然可以提供場域,讓怒氣迅速匯集成憤慨,無論這個想法的真實程度如何。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以趣味和歡樂起頭,社交媒體也自有一套傳播貓照片的管道。它同時協助雙方玩家。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設計出能夠鼓勵更多共識的社群媒體。假如社群媒體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就有益於社會。而如果是以另一種方式設計,就對社會有害。要成為反社會媒體或是親社會媒體,都是取決於設計。
### 北德廣播:
與年長者相比,臺灣的年輕一代對中国內地感覺較為疏遠。這對臺灣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 唐鳳:
關於台灣島嶼的未來,據說玉山因為受到兩大板塊擠壓,每年上升兩公分;我認為,這象徵著我們不斷向上、仰望星空。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我認為臺灣作為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是很完善的實驗場域。
從跨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創造出新興文化,那正是臺灣向上提昇的未來。
### 北德廣播:
相當玄妙的說法。就現實層面來看,臺灣年輕人比起長輩來說,跟中国內地越顯脫離,那是否會進一步加劇衝突?
### 唐鳳:
您是說他們……
### 北德廣播:
……不像長輩那樣跟中国內地緊密相連,畢竟他們成長於一個不同的世界,像是數位世界等等。
### 唐鳳:
在臺灣,不同的世代對所謂「內地」有不同的聯想。好比像我的祖母,會把「內地」跟日本作聯想。而我父母那一代,會把「內地」理解成中國大陸。
至於我這一代跟更年輕的世代,或許會把「內地」跟南投作聯想,那是臺灣本島唯一不靠海的區域。總之這是個可以泛政治化使用的地理措詞。
臺灣文化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多樣的文化層能夠共存、同意互相共處。我想再強調一次:這樣的世代團結,正是臺灣文化的精髓。
實際上,你在瑞士也看得到相同現象:人們同意以民主進程作為他們的國家認同,而非特定的語言、文化、聯盟或喜好,像是支持的足球隊等等。
### 北德廣播:
香港學生的抗議活動,肯定讓您想起 2014 年在臺灣的情況。對此,您作何判斷?您預期中国內地、中国政府會有什麼反應?
### 唐鳳: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這兩次運動後,在地方層級的選舉都有風向的轉變,顯示出運動如何強化了人民的觀念:只要充份參與代議民主制,就能夠有所作為。
兩者都是以群體的行動,來獲取主動權、脫離無助的光景。我認為那是好事。
香港和臺灣之間的不同在於,臺灣人民選出新任市長、議員後,市長及議會對於預算幾乎握有完全的控制權,不受中央閣員影響。這就使得內閣感受到壓力,他們必須邀請中介者、公民科技工作者——來自佔領方的人——成為指導者。我在當時也因此成為內閣的見習顧問。
但在香港,新當選的區議員對預算、政策等事務的實際控制權,相對於臺灣來說,就弱了一些。正因如此,我認為對中央政府所造成的壓力,不論是對香港政府層級、或是對中国政府層級,都不如太陽花運動佔領後那樣強大。這方面還有待努力。
### 北德廣播:
您為香港年輕的一代感到驕傲嗎?
### 唐鳳:
任何地方的年輕世代,若能懂得運用網際網路,協助人們克服無助感,我都替他們感到驕傲。
所謂的無助感,我指的是因為擔心鄰居反對、覺得自己是附近唯一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就無法採取行動。
人們漸漸學到,只要進入網路空間,你就可以遇到成千上萬跟你感受雷同的人,讓原本各自孤立的彼此形成一股力量,運用 #主題標籤 進入群體行動。
### 北德廣播:
我無法詢問中国政府,這裡沒有相關人士。假使中国武力介入香港,就您的看法,那對臺灣是什麼樣的信號?
### 唐鳳:
我認為那將是所謂「一国两制」被打破的信號。目前在我看來,中国仍嘗試在此論述上維持平衡,那是他們對香港的承諾,而港人卻也醒悟到新的現實是那正遭受到侵蝕。
假如中国以武力介入,則顯示對此模式有了非常快速的改變,而不再是緩慢而漸進的滲透。
### 北德廣播:
我們對未來是否都太過悲觀?
### 唐鳳:
我不知道所有人的想法,但我嘗試大範圍地傾聽大家的聲音。
在臺灣,我們發現,當人們想到未來時,儘管對未知存在著恐懼,卻也有著對未知懷抱的許多好奇心。
我認為,若非親自付諸行動、將未來帶進世界,那就難以理解未來。一旦你參與未來的創造,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很清楚將要臨到的事。假如沒有能動性,只有習得的無助感,那很自然會對未來感到恐懼。
### 北德廣播:
非常感謝您,唐鳳。
### 唐鳳:
謝謝您。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歐洲足總、南美足協先後宣布歐洲盃、美洲盃推遲一年後,2020東京奧運也將改辦在2021年夏季。也因為這次疫情相當的嚴重,東京奧運因此延期或取消了,對日本來說將會是最壞的結果。 因為東奧原本是日本寄託經濟大翻身的救世主!舉辦東奧可帶來場館、交通網絡建設,以及刺激觀光等各種好處,日本經濟成長雖然一度...
跨文化 工作 衝突 例子 在 Mina's makeup notes & thing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周剛播出的《北德廣播》訪談全文,在此和大家分享:
### 北德廣播:
大致來說,您對數位民主的願景是什麼?您覺得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 唐鳳:
數位民主,是運用數位空間的一種民主型式,讓人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得以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
廣播和電視中,讓我們可以對數百萬人開講;然而,透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聆聽到數百萬人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數百萬人也能彼此傾聽。
### 北德廣播:
像那樣的新型社會、數位社會,重點是透明還是參與?你對其有何展望?
### 唐鳳:
我認為重點是傾聽和互信。政府應該信任民眾,而非要求民眾的信任。
數位科技,是為了擴展面對面交流場景的互信感。
這種互信,在此之前,只存在於比較小規模的場域,只有少數人能參與。
運用數位科技,我們能擴增影響力,讓數百萬人共創互信,這就是我的願景。
### 北德廣播:
俄羅斯和中国的獨裁者,正在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利用網路、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
您對臺灣數位民主的展望,與中国的使用方式相比,如何區隔這其間的差異?
### 唐鳳:
當我們提到「透明」,意思是讓國家面對民眾時,保持高度透明、展現誠信。
而在中国,有時則是靠系統設計,讓人民對於國家極度地透明化,展示出某種難以言喻的「和谐」。
### 北德廣播:
這兩種方式差異很大。全世界各地都看到民粹主義、獨裁者的興起。您認為要如何修復自由民主體制?
### 唐鳳:
民粹的主要問題,其實並非因為它的普及,而是因為它把某些人排除在民主的對話之外。
民粹假如能擴充民眾的範圍──把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未來的世代、甚至河流山脈和大自然,都包容在民主進程裡──那麼我全力支持。問題是,民粹時而會激起憤怒,進而越演越烈,衍生為集體的同仇敵愾。當一個人處於氣憤的狀態下,就很難心平氣和地聆聽。
我們發現,可以將民粹式的憤慨運用幽默的方式,轉變成能包容更多人的討論,因為趣味本來就有共享的元素。
幽默若能運用得當,以開自己玩笑取代嘲諷他人,就能夠讓民主更加涵容。
### 北德廣播:
自由民主制,是否不足以為民眾代言?
### 唐鳳:
在社群媒體和 #主題標籤 出現後,人與人之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近,也不再需要靠一位人民代表作為聯繫彼此的媒介。
有趣的是,儘管政府跟人民的距離並未改變,感覺上卻較從前遙遠許多。
因此,如果我們不在規模上擴大彼此傾聽的能力,那麼四年一次、三年一次的投票,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足。
### 北德廣播:
正如您給自己的定位,您會說臺灣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您所謂「持守的安那其」思想嗎?還是您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職責時,有遭遇到阻力?
### 唐鳳:
並沒有遭遇任何阻力;我自己就是抵抗勢力(The Resistance)。我每次對著鏡子,就看到抵抗勢力。(笑)
我所謂的抵抗勢力,意思並不是要改變他人、改變體制等等;而是在於創造出空間,讓新的價值能從我們各自不同的立場上湧現。
在臺灣,我不會說有人反對這件事。
### 北德廣播:
您在為政府資料設定的透明度上,有了多大的進展?
### 唐鳳:
在臺灣,無關個人隱私的政府資料,都採取一收集就發佈的策略。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概念,就是在採購資訊系統時,絕不可以歧視殘疾人士。
舉例來說,如果政府採購的網站讓盲人無法使用,那就算歧視,供應商有可能被取消資格。
而在臺灣,我們會說,如果你進行採購,卻只供人類使用,機器無法讀取,那你就是歧視機器人——當然我們字面上不那樣表達,但意思就是網站都必須運用 API,讓機器可以讀寫。
這方面我們非常先進,採用 OpenAPI 作為國家標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 北德廣播:
面對這樣的創新,為什麼臺灣社會準備得特別充分?
### 唐鳳:
我認為臺灣社會已習慣將寬頻使用視為人權之一。無論在哪裡,大家都預期能連上遍佈各地的 4G 網路,甚至在高鐵的隧道裡。
因為那樣,我們覺得數位是對民主體制的補充,而不是將部分無法使用寬頻的人排除在外。
### 北德廣播:
再來看看與中国的爭端。中国以武力威脅,要求所謂「分离的台湾省」「回归祖国」。您如何看待臺灣的未來?
### 唐鳳:
我認為中国目前也正致力於數位治理,但往往是基於監控式國家主義,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等等。
這實際上是跟我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雙方並不在同樣的軌道上競爭。
既然中国朝相反方向發展,分離是當然的趨勢。不需要任何人為的介入,就已在分離的過程中。
### 北德廣播:
「分离省份」不是您的用詞,對吧?當他們說「分离省份」時,您有其他的形容方式嗎?
### 唐鳳:
臺灣的民國政府,已經在去年取消了「省」這個用詞,不再設置省政府主席;既沒有福建省主席,也沒有臺灣省主席。對於中国仍設有所謂的「台湾省」,我們敬表理解,只是我們再也不那麼形容了。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詮釋中国以武力恫臺的目標?你認為結局會是什麼?
### 唐鳳:
結局是什麼?這您可能要去問問中国官員,或是我們負責外交的首長。
我認為,關於中国目前從事的網路作業──那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是企圖建立網路空間的另類規範,使網路不再是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倒更像臣服於網路空間下層的司法主權管轄,並利用「国家防火墙」等系統,進行全面掌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類似內部網路的管理體系只在中国實行。我認為目前的中国,正試著塑造該體系成為替代規範,與歐盟及太平洋區域的規範體系,作出區別。
### 北德廣播:
臺灣也可能成為中国人民適合民主體制的實例。
### 唐鳳:
什麼?(笑)
### 北德廣播:
我的意思是這邊有臺灣,另一邊有中国,而臺灣相對於中国是活生生的實例……
### 唐鳳:
臺灣的確是很完善的實例,來證明現代智人適合實行數位民主。
### 北德廣播:
身為數位政委,您如何處理中国的不實資訊,和網路上的宣傳活動等?能不能給我一些關於他們作法上的例子?
### 唐鳳:
我認為,不實資訊的操縱者,最終是想在民主的進程裡種下分歧,讓人們不再信任彼此。如果有所謂的結局,那就是結局。
它的目的並不是想造成某人當選,或某人被罷免。相反地,它是想讓人在看了不實資訊後,自覺不再是政體的一部份,因而主動從政體的公共討論中脫離。
為制衡該現象,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有人下台,或是授權部長刪修新聞工作者的報導。
在臺灣,新聞工作者的話語權總是高於部長。因此我們必須與新聞界合作,讓臺灣每個能夠使用寬頻的人,都知道新聞工作所代表的意義。
無論是事實查核、來源查驗、平衡報導、多方擷取敘述的藝術、取得多方說法來形成報導視角的觀念;這些都可能是每個公民渴望獲取的素養。
為此,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將媒體素養納入小學教育裡,就從一年級開始。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評價社群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例如不實資訊宣傳、冒充新聞等等?
它使得問題更加惡化嗎?
### 唐鳳:
社群媒體確實是強大的擴音器。如果你從憤怒的想法起始,社群媒體當然可以提供場域,讓怒氣迅速匯集成憤慨,無論這個想法的真實程度如何。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以趣味和歡樂起頭,社交媒體也自有一套傳播貓照片的管道。它同時協助雙方玩家。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設計出能夠鼓勵更多共識的社群媒體。假如社群媒體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就有益於社會。而如果是以另一種方式設計,就對社會有害。要成為反社會媒體或是親社會媒體,都是取決於設計。
### 北德廣播:
與年長者相比,臺灣的年輕一代對中国內地感覺較為疏遠。這對臺灣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 唐鳳:
關於台灣島嶼的未來,據說玉山因為受到兩大板塊擠壓,每年上升兩公分;我認為,這象徵著我們不斷向上、仰望星空。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我認為臺灣作為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是很完善的實驗場域。
從跨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創造出新興文化,那正是臺灣向上提昇的未來。
### 北德廣播:
相當玄妙的說法。就現實層面來看,臺灣年輕人比起長輩來說,跟中国內地越顯脫離,那是否會進一步加劇衝突?
### 唐鳳:
您是說他們……
### 北德廣播:
……不像長輩那樣跟中国內地緊密相連,畢竟他們成長於一個不同的世界,像是數位世界等等。
### 唐鳳:
在臺灣,不同的世代對所謂「內地」有不同的聯想。好比像我的祖母,會把「內地」跟日本作聯想。而我父母那一代,會把「內地」理解成中國大陸。
至於我這一代跟更年輕的世代,或許會把「內地」跟南投作聯想,那是臺灣本島唯一不靠海的區域。總之這是個可以泛政治化使用的地理措詞。
臺灣文化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多樣的文化層能夠共存、同意互相共處。我想再強調一次:這樣的世代團結,正是臺灣文化的精髓。
實際上,你在瑞士也看得到相同現象:人們同意以民主進程作為他們的國家認同,而非特定的語言、文化、聯盟或喜好,像是支持的足球隊等等。
### 北德廣播:
香港學生的抗議活動,肯定讓您想起 2014 年在臺灣的情況。對此,您作何判斷?您預期中国內地、中国政府會有什麼反應?
### 唐鳳: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這兩次運動後,在地方層級的選舉都有風向的轉變,顯示出運動如何強化了人民的觀念:只要充份參與代議民主制,就能夠有所作為。
兩者都是以群體的行動,來獲取主動權、脫離無助的光景。我認為那是好事。
香港和臺灣之間的不同在於,臺灣人民選出新任市長、議員後,市長及議會對於預算幾乎握有完全的控制權,不受中央閣員影響。這就使得內閣感受到壓力,他們必須邀請中介者、公民科技工作者——來自佔領方的人——成為指導者。我在當時也因此成為內閣的見習顧問。
但在香港,新當選的區議員對預算、政策等事務的實際控制權,相對於臺灣來說,就弱了一些。正因如此,我認為對中央政府所造成的壓力,不論是對香港政府層級、或是對中国政府層級,都不如太陽花運動佔領後那樣強大。這方面還有待努力。
### 北德廣播:
您為香港年輕的一代感到驕傲嗎?
### 唐鳳:
任何地方的年輕世代,若能懂得運用網際網路,協助人們克服無助感,我都替他們感到驕傲。
所謂的無助感,我指的是因為擔心鄰居反對、覺得自己是附近唯一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就無法採取行動。
人們漸漸學到,只要進入網路空間,你就可以遇到成千上萬跟你感受雷同的人,讓原本各自孤立的彼此形成一股力量,運用 #主題標籤 進入群體行動。
### 北德廣播:
我無法詢問中国政府,這裡沒有相關人士。假使中国武力介入香港,就您的看法,那對臺灣是什麼樣的信號?
### 唐鳳:
我認為那將是所謂「一国两制」被打破的信號。目前在我看來,中国仍嘗試在此論述上維持平衡,那是他們對香港的承諾,而港人卻也醒悟到新的現實是那正遭受到侵蝕。
假如中国以武力介入,則顯示對此模式有了非常快速的改變,而不再是緩慢而漸進的滲透。
### 北德廣播:
我們對未來是否都太過悲觀?
### 唐鳳:
我不知道所有人的想法,但我嘗試大範圍地傾聽大家的聲音。
在臺灣,我們發現,當人們想到未來時,儘管對未知存在著恐懼,卻也有著對未知懷抱的許多好奇心。
我認為,若非親自付諸行動、將未來帶進世界,那就難以理解未來。一旦你參與未來的創造,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很清楚將要臨到的事。假如沒有能動性,只有習得的無助感,那很自然會對未來感到恐懼。
### 北德廣播:
非常感謝您,唐鳳。
### 唐鳳:
謝謝您。
跨文化 工作 衝突 例子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兒福聯盟用3.7億在台北市購買辦公室,這件事情有改變你對兒福的觀感嗎?
很多人電話打爆了兒福,憤怒不已,覺得愛心被拿去自肥,揚言退款。這時候也有另一方的意見認為,台灣人都期待社會工作者要很克難很悲情,都必須要是收入不高的佛心奉獻者。
大眾的憤怒是其來有自的,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希望捐給兒福聯盟,錢可以幫助到孩子,但許多人認為這個3.7億明顯不是直接幫到孩子。但兒福聯盟的回應也不是不合理,這個辦公室也會是一個服務空間,而且是累積了21年的基金才購置。
感覺起來,最大的問題是捐款大眾在之前都不知道有這個購買辦公室的計畫,再加上金額十分巨大。也才讓大家知道,原來兒福聯盟每年竟然有2億的結餘,所以雖然購置辦公室的計畫早在1998年就開始,而且也有按照法規提報給教育部,仍讓許多人難以接受。
不能否認的是,這幾年兒福聯盟在台灣兒童福利領域上的確貢獻良多。而且依造兒福聯盟早先每個月的辦公室租金數百萬來看,購買辦公室的確不是一個不對的作為,長期來看反而更能節省費用。
問題的癥結在於,兒福聯盟與捐款大眾雙方認知的落差,如果這個計畫有提早揭露,那不至於以「被爆料」受到反彈,捐款人或許反而會樂觀其成。就像很多教堂跟佛寺,造價也是億來億去,但是因為有先跟捐款人溝通,大家知道為什麼要蓋,蓋了的好處是什麼。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人與人之間也常見,很多誤會都是因為對彼此的認識不夠,導致對方做出與預期不同的行為時,而有遭到背叛的感覺感到憤怒。但其實或許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跟理由,所以適當「公開自我」,談談自己未來的計畫,說說自己的故事,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企業教育訓練上,我們也常常用周哈里窗的概念,周哈里窗是透過兩個維度,別人所知跟自己所知交織出四個象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說一個人的開放自我,也就是自己跟別人同時知道的部分都小,那很容易產生誤解。
因為他人或許就無法理解你的行為目的與原因,這過程中就容易產生矛盾跟衝突。舉個簡單的例子,跨文化溝通最容易出現所謂的別人知道與我知道這個共同知道部分的交錯較小。比如在印度,人家跟你約時間遲到5分鐘了,你致電過去詢問,他說快到了,這個快到了可能讓你在等一小時以上。又或者在越南,雙手交疊抱胸是恭敬的意思,但不知道的台灣人會以為在不耐煩,感到冒犯,不知道兩者語言思想的落差,可能讓你7pupu,對方卻覺得你莫名其妙
人與人之間,或者人或組織面對公眾時,許多衝突跟矛盾也是因為這樣的誤會。有理解就有諒解,我們在經營自己時,無論在組織內外,也是希望他人可以更深入理解我們,減少誤會。所以讓「開放我」盡量放大,縮小「盲目我」、「隱藏我」跟「未知我」。尤其隱藏自我的部分,如果有與公眾印像巨大的差距,往往會成為未爆彈。
今天這個兒福聯盟的案例,如果早在規劃時就公告在網頁上,並且設立專案,讓願意支持這個面向的捐款人可以捐款,那我想今天的反彈會小很多。而剛剛說到周哈里窗中,讓開放自我擴大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自我揭露跟尋求反饋。自我揭露就是讓人知道更多的你,不管是你的工作哲學、人生思維、童年境遇等等,這些都有助於讓他人知道更全面的你。
進而有透過「理解」產生「諒解」,然後減少「誤會」。而對於個人具體要怎樣避免這些公關危機,可以來看看我的新書《個人品牌》。
---------
博客來 https://reurl.cc/24N6Wr (獨家簽名版)
誠 品 https://reurl.cc/9zx61Y
金石堂 https://reurl.cc/jdaQRM
博識網 https://reurl.cc/Qpm5WZ
跨文化 工作 衝突 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歐洲足總、南美足協先後宣布歐洲盃、美洲盃推遲一年後,2020東京奧運也將改辦在2021年夏季。也因為這次疫情相當的嚴重,東京奧運因此延期或取消了,對日本來說將會是最壞的結果。
因為東奧原本是日本寄託經濟大翻身的救世主!舉辦東奧可帶來場館、交通網絡建設,以及刺激觀光等各種好處,日本經濟成長雖然一度在2019年調漲消費稅暫時下滑,但市場都對東奧能帶來景氣好轉抱持期待!但現在取消了,根據日本民間單位試算,東京奧運如果『延期』,可能造成6000億到7000億日圓的日本國內經濟損失;如果『取消』舉辦的話,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延期』的十倍以上,可能造成7.8兆日圓經濟損失,並讓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減少1.4%!
因為我們現在身處的奧運,跟20世紀上半的奧運完全不同,已經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商業活動,存在國際奧組委、舉辦城市、運動員、電視台、贊助企業等各種利害關係者,中止或延期將導致多方産生巨大損失,光是轉播權收入至少會少賺一半以上!更別說如果『延遲』到2021年或2022年舉辦,還會影響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資金籌集,如何維護贊助商的權利估計也會引起爭論。
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討論的『無觀眾方案』?閉門比賽可行嗎?閉門比賽至少可以管控大規模的人員移動,國際奧委會也可以確保轉播權收入,但人潮就是錢潮,沒有觀眾的奧運會氣氛不僅不會嗨,贊助商所獲得的效果也會減半!
而且不讓觀眾來,你也不能保證運動員就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啊!看看NBA的例子,運動健將也是很有機會感染!
而且奧運延期才不是像那種把足球賽延到下週六舉行,那麽簡單勒!
根據《法新社》整理了 延期3 大重點,第一點是『賽事安排』!有多達33個奧運項目,各自在接下來一年的單項賽事日程將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大的難題還是在,如何與2021年和2022年的各項賽事進行賽程的協調!田徑和游泳是熱門比賽項目,東奧延期一年會跟明年八月在美國舉辦的田徑世錦賽,以及七月在日本的游泳世錦賽衝突,歐洲冠軍聯賽也已從今年延至明年舉行,若是延期兩年又會影響2024年奧運!對持續針對奧運調整狀態的運動員而言,延期極有可能打亂自身節奏、影響成績。雖然很多事情仍取決於延期時間的長短,但這些變動,對運動員、行政人員及賽事轉播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場夢魘。而且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很短,光是延後賽事,都可能很難保持在最佳狀態,更別說一旦取消活動,看不見的改變是運動員的存在感、影響力,他們面臨的身心狀態都要重新調整!
第二點則是『場地安排』,東京奧運共有43個場館,有些是暫時性的,有些是專為東奧而建的或是重新再利用的場地,例如,全新打造、可容納6萬8000個座位的奧林匹克體育館最大亮點之一,就是奧運結束後,將作為文化或體育活動場地。一旦東奧延期,與奧運撞期的文化或體育活動,日期就需要跟著調整,這其中還有志工也是問題,東京有11萬多名東奧志願者,志工五月就要開始培訓了,其中有22%,大概3萬多人是學生,一旦東奧延期,如果無法配合學校上課時間,可能造成這些年輕志工無法到場。
最後第三點就是『選手村後續用途』問題,東奧選手村位於東京黃金地段,不僅可俯瞰東京灣,也可遠眺知名的彩虹大橋,根據規劃,選手村在奧運結束後,將重新改造為豪華型的公寓式住宅,供出售或租用,奧運延期也就意味著,改造工程將延後進行,為那些已簽約的住戶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到後續交屋,這背後也透露跨國大型運動賽會所暴露的問題。
就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甚至造成主辦國財務巨大負擔。
兩週賽事過後,體育場館使用頻率低落的問題,這些議題一再受到檢視,對奧運所宣稱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是可以兌現,備受遲疑,甚至各地還有反對日本承辦奧運的聲浪出現呢。
延期説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高難度障礙!東京奧運想要對世人展現福島走出9年前的311震災創痛,但如今日本卻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在面對這場疫情浩劫下,續辦與否不再只以疫情為唯一考量,延期雖然無奈,但卻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你對這集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喔。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w0DWRGA-so/hqdefault.jpg)
跨文化 工作 衝突 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國際法的日內瓦公約裡明明就規定了「醫療隊無論何時均應受尊重和保護,並不應成為攻擊的對象。」為什麼這幾年來還是聽到越來越多醫療團隊受到攻擊的新聞出現。
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幾年來聽到越來越多在中東以及非洲地區的NGO團體,被他們正在幫助的當地人民厭惡。」不管你是醫療人員還是誰,基本上只要你是外來的白人,都很有可能會被當地民眾討厭;因為排外的風氣越是盛行,就會讓這些NGO團體所面臨的風險跟著升高。只不過醫療人員在國際間有明確的保障共識,所以被攻擊的新聞才特別顯眼。
雖然許多NGO團體來到當地,都為當地帶來許多實質的貢獻,但是,卻也帶來很多本來沒有的社會或是文化的衝突。有些是因為NGO內部人員或是組織本身的腐敗,對當地人民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比如說在肯亞,因為當地政治穩定、氣候宜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英文,是許多人參與NGO工作的首選。但是當地的NGO協調委員會就曾經說過,在肯亞活動的NGO人員大概有一萬兩千人,但是大部分做的都是一些其實沒什麼路用的工作,又可以領比當地人平均多四倍的薪水。有的NGO為了吸引外派人員,提供很好的福利措施,給房子、車子、保險,小孩子來有高級學校可以讀、家裡還可以請清潔人員和廚師等。這樣的規格對比當地還有3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然會衍伸出不少問題。
之前衛報更曾經報導過,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內部人員寫email對媒體爆料,說資深長官挪用防治伊波拉病毒的錢,幫自己的女朋友買機票,還有用不合理的高價從杜拜空運車輛。email裡還有提到,很多WHO的人員對非洲當地人有嚴重的歧視。如果這個爆料是真的,那就是WHO的人員自己把事情變成種族問題。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例子喔。我看到最誇張的例子,有一個美國籍的Katie Meyler,跟賴比瑞亞籍的Macintosh Johnson,兩個人一起在賴比瑞亞幫助政府設立學校。本來賴比瑞亞大概有60%的失學兒童,政府一聽說有人要來幫忙當然超開心的啊,他們就一直合作總共開了19間學校,在2013年的時候盛大開幕。結果還不到一年,隔年年一月就有護士發現學生感染了性病,結果竟然是被這個共同創辦人Macintosh Johnson強暴。
後續的調查還發現受害者根本不只這一個人,是大概30個人左右,年紀最小的受害者當時還只有10歲。後來這個Macintosh Johnson很快就被逮捕了,在2016年死在監獄裡,死因是愛滋病的併發症。
這都只是一些NGO團體反而帶來很多麻煩的例子,總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就已經普遍對於西方來的白人越來越不信任,甚至已經強烈到不少人希望這些人通通滾回去。雖然NGO團體對當地還是有不少貢獻,但就是會有豬隊友抱著「哎呀你們好可憐喲」、「哎呀我來幫幫你們這些落後國家吧」的這種「白人救世主情結」。
而且有些NGO或是民間志願組織,雖然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很厲害,但沒有任何單位可以來保證他們擁有專業技能與水準。所以當這些團體做著跨國援助時,基本上都只能靠各個國家自己跟這些團體互相協調。啊出包了怎麼辦,負責人最多最多就破產或是被判刑,大部分都是跑回自己國家被罵一罵就沒事了。但是他們所帶來幾乎的都是一些社會規模的問題,都不是只要少少幾個創辦人或是內部人員負責就可以處理的。要是真的出事了怎麼辦,這些國家難道就倒霉嗎?
因此前一陣子在非洲出現了一個叫做”No White Saviors”的團體,有當地人也有美國人,雖然規模不大,但宗旨是要呼籲大家在投入自己的資源參與援助之前,先花點時間多了解你想要幫助的人、國家、社會以及文化。才不會到了當地反而帶來更多問題。
在現今的國際環境,任何只要掛上”國際”的名字以乎就變得更困難。不管是救援工作或是各種跨國的經濟、文化協助,都是非常需要當地人民與NGO團體長期的信任及合作,才能有效推展。也許我們以前在全球化的年代,對與外國的交往,太強調好的地方,太忽略了壞的地方,造成反對全球化的勢力全面反擊。
但看到這些想要幫助人的救援人員這樣被攻擊,我不禁要想,是不是又只看到壞的地方,但把好的地方全都抹去了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WQS6TBVZwk/hqdefault.jpg)
跨文化 工作 衝突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幾乎是上班族,或者是習慣熬夜的人,經常面對的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
你會不會常常有一種感覺喔,就是經過一夜的休息、睡眠,照道來理講當你起床的時候,應該要神清氣爽、精神抖擻。
但是呢,偏偏你一大早起來,老是覺得頭重腳輕,魂不附體,做什麼都卡卡的…。可能是呢,好不容易一起床,腳去踢到門板,痛得哇哇大叫,還留血見紅。
再不然就是呢,睡眼惺忪底下,倒個水還打翻,然後弄髒了衣服,為了要再換一套新的衣服,還延遲了出門的時間,甚至於是後面的行程。
就算呢,到了公司沒有遲到,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是坐在會議室裡面,還是昏昏沉沉。主管問你開會相關的數字,你昨天晚上明明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做了準備,但是在這眼前當下,就是結結巴巴,回答不出來。
一大早呢,在主管面前出包也就算了,更慘的是,你還要花更大、更多的力氣,去重新贏回主管對你的信任。
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喔,讓我想到一個老笑話。就是有一對兄弟喔,相約要去馬術場去騎馬。
在跨上馬鞍的同時,哥哥是精神飽滿,神清氣爽的坐上去。而這弟弟呢,是有氣無力,一臉昏沉的坐上了馬背。
等到兩兄弟都開始騎馬奔馳的時候,哥哥大老遠就看見,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坑洞。所以呢拉了拉韁繩,讓這個馬兒的速度慢下來;而這弟弟呢,卻沒有看見這個大坑洞,繼續呢一馬當先的往前衝啊。
那這時候你是哥哥,是不是一定會提醒弟弟?所以呢,哥哥眼看危險快要發生,情急之下,很快的大喊:「弟弟,你快勒馬!」
結果呢,弟弟雖然聽見了,但是因為精神不好,所以理解錯誤,一時半刻聽成:「弟弟,你快樂嗎?」
於是呢,他回頭笑著跟他的哥哥說:「我很快樂~」。於是這個時候,悲劇就發生了,弟弟就栽到洞裡面了…。
好的,毫無疑問,這個悲劇的結果,就是弟弟的精神不好,缺乏必要的「注意力」,所以才會連人帶馬,重重的摔到大坑洞裡面。
那你一定聽過一句話囉:「一日之計在於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究竟要怎麼樣計畫,讓自己的專注力才會變好?
事實上呢,要順利啟動自己的「注意力」是有SOP的。今天呢,我提供四個經過科學實驗,能夠幫助你在每天起床之後,很快的啟動自己專注力、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相信呢,你要是能夠在每天早上,都順利的啟動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效率,讓自己呈現最佳狀態;那你這一整天就會特別的有成就感,做起事來都可以事半功倍。
我先說第一個方法喔,你可以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先喝一杯水」。
我們人的身體喔,在經過長時間的睡眠,滴水不沾的狀況底下,我們的身體在起床的時候,我們的水份其實會透過呼吸,和皮膚的蒸發,呈現一種有點脫水的狀態。
所以,在我們脫水的時候,會有的生理現象,就是會昏昏沉沉、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先喝一杯水,幫自己的身體解渴。而且呢,還能夠暫時去控制自己空腹的飢餓感,讓你大腦可以慢慢的開機。
而第二個方法,就是在你剛起床的時候,「不要馬上喝咖啡」。
這是因為呢,當我們剛起來之後,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分泌,叫做「皮質醇」這樣的內分泌物質。
「皮質醇」呢,是一種壓力的賀爾蒙,讓你能夠在醒來、昏昏沉沉的狀況底下,慢慢的打起精神。
更直接的說喔,「皮質醇」其實就是讓我們變得更專心,變得更有精神的關鍵。
所以,舉個例子來說,你一定有看電影的經驗,當你在螢幕上面,看到男主角快要被壞人勒死的時候;這時候你知道他不能死,要不然這戲就演不下去了嘛。
可是呢你又想不出來,他到底有什麼辦法能夠脫困,特別是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你整個人喔,會非常的緊張跟專注,而且有一點興奮,你的眼睛沒辦法移開,完全被電影吸引。
這個時候你體內的「皮質醇」,就會處在強烈分泌的狀態;所以你會有很高的專注力,讓你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可是咖啡呢,會干擾你皮質醇的自然成生。
這就像是喔,你有一點提前「預支」了自己的注意力;幫自己強制開機,而不是自然暖機之後的順暢運作。
這樣子的狀況底下,長此以往,在你真的需要注意力的時候,反而會因為皮質醇沒有辦法正常的分泌。
也就是會讓你慢慢的變成一種,你「知道」自己要專心,但是你卻怎麼樣也「做不到」專注的尷尬的情況。
所以,當你一大早起床的時候,就直接喝咖啡,這個是有一點殺雞取卵的提神方法。短期之內有效果,但長此以往,其實是破壞你內分泌,自然開機的自然機制。
所以,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在你起床的一個小時之後再喝咖啡。這個時候,你的皮質醇分泌會達到高峰,而咖啡也能夠順勢的幫助你,提升你的專注力。
再來呢,第三個啟動「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感受早晨的陽光」。
如果你剛好是那種喔,很容易在早上覺得沒有精神的人,那你就應該要多利用這個方法。早上一起床,多曬曬早晨的太陽。
太陽光喔,和大部份的燈泡光線,其實是不一樣的。它能夠散發出更廣的色彩光譜。當這些特殊的色彩波長,透過眼睛,把訊號傳到大腦的時候,它就會去抑制你睡眠賀爾蒙的產生,讓皮質醇有更好的發揮。
所以呢,請你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善用早上的陽光。
而最後一個方法,就是讓你盡可能的「把重要的會議,都安排在上午」。
一般來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上午的「注意力」比較好,工作效率也比較好。原因沒有別的,還是因為前面一直提到「皮質醇」的功效。
另外一方面,在你的夥伴、對手皮質醇比較高的水平況狀底下,無論你要進行腦力激盪,或者是商業的洽談。
雙方都會因為彼此擁有比較好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專注,所以比較能夠聽得懂你的意思、比較容易聽進你的建議。
事實上呢,有很多大型的企業,早就觀察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如果會議安排在下午,特別是快下班之前的那個時間的會議喔。
通常就會造成會議品質不好,沒有能夠達成共識;然後呢,還很容易在會議的進行過程當中,在言語之間擦槍走火,造成會議與會人員,彼此之間產生很多衝突跟嫌隙。
這也就是喔,在全球的各大企業,通常會把重要會議,安排在早上的原因。因為會議需要大量的表達跟傾聽,才能夠去理解各個不同的立場、跟各個不同的想法。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觀念、想法的差異的時候,需要滿大的腦力跟注意力,才能夠讓自己把心、把大腦打開來,去聽進各種不同的建議。
所以,我想邀請你喔,試著想像一個情境。如果你忙了一整天,已經又餓又累,你的皮質醇和注意力,早就全部消耗殆盡。
偏偏這個時候,有一個二百五還來跟你說一個,跟你意見相左的事情,你覺得你自己聽得下去嗎?
就算他說得再有道理、再好,你會不會不由自主的覺得非常的刺耳,因為你已經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好好的聽他說、去理解他、去承接他了。
所以呢,我們說:「人類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資源」。每天的總量,是有總量管制的;就像是當季限量的水果一樣啊。你當季現採當然是最新鮮的,而如果擺得太久,是不是就很容易走味?
就像是你明明知道西瓜是夏天的水果,但是如果你偏偏要堅持,在冬天買西瓜、吃西瓜,那你是不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呢?
這種逆天而行的事情,真的有必要幹嗎?你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喔。
所以,你聽到這裡,相信喔不用我再多去陳述;你已經知道,什麼時候是「注意力」最好的時機。
如果你想要擁有美好的一天,你可以刻意為自己量身打造,只要你記得這四個小方法,再提醒一下~
第一個「起床先喝水」;第二個「不要一起床就喝咖啡」,起碼一個小時之後再喝咖啡;第三個「多曬曬早晨的陽光」;第四個「把重要的會議安排在早上」。
如果你掌握這四個原則,你就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擁有省時省力又美好的一天。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不管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GD1tfFLqF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