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後側肌群的其中一端,起自於「坐骨粗隆」,也就是當我們坐下來時,最容易接觸到椅子的骨頭地方;肌群的另一端超過膝蓋關節,附著於脛骨或腓骨上。大腿後側肌群是由坐骨神經支配,能參與髖部伸直和膝蓋彎曲,因此是相當重要的大肌肉,無論走路、跑步、跳舞、或任何需要彎曲膝蓋、需要衝刺,說停就停的動作,都要動用到大腿後側肌群。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1/05/hamstring.html
—————
☆訂閱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KctXQ
◎免費註冊,網路掛號一指搞定!
https://www.careonline.com.tw/p/map.html
☆歡迎追蹤我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rgeon.life/
◎超過79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輕中風 會自己練習走路 也小有成果 直到某一次跌倒後 最親的家人 以勢相逼 逼到輪椅上 軟禁 專業性的走路法 大象中醫六把刀 1.先揉揉捏捏按按 2.抝關節 之後才是 第3把刀 運動指導 在對的指導策略下 走路 而不是 自己在公園操場走路 關節沒拗軟之前 走路愈...
走路膝蓋彎曲 在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常感到「膝蓋卡卡緊緊」 嗎? 可能兇手在藏在膝蓋後方喔!】
你是否有時會覺得在走路或彎曲膝蓋時,常會感到莫名卡卡緊緊的,卻又沒辦法在膝蓋表面上壓到明顯痛點呢? 那很可能兇手其實是藏在膝蓋後方的「膕肌」唷!
◎「膕肌」雖然短小不奇眼,但它卻像一條結實的鎖鏈相當緊貼膝蓋的中心,直接附著在膝蓋上下兩端,其主要功能是協助膝蓋做出急停、急煞的動作
◎當膕肌太緊繃時:「膝關節的軌跡」會被這條緊繃的鎖鏈(膕肌)限制住,讓我們在活動膝蓋時常會莫名感到緊緊卡卡卻又摸不到痛點
*你也常膝蓋緊緊卡卡的嗎? 那平時可以多多放鬆「膕肌」唷!~ 趕快分享給也常膝蓋卡卡的朋友吧!
「正確 人體力學觀念的建立,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釐清似是而非的保養觀念,用正確的人體力學保健知識灌溉腦袋,是重視健康的你改變的第一步!
※「健康」從「知識」做起,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堅持只給「專業的人體力學知識」!
【提醒】如果您不想錯過我們粉絲團每篇文章與影片,除了為我們於粉絲團首頁[按讚]外, 您必須點選旁邊[追蹤中]的按鈕,並進入[編輯通知設定]的選項,勾選[標準]選項(電腦版則直接勾選[強先看]),你才不會錯過我們每日人體力學保健知識唷!
走路膝蓋彎曲 在 張嘉哲 骨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動作三平面】
寫寫無聊的廢文
講到運動傷害
除了碰撞造成的挫傷、扭傷之外
其實有更大一部分來自於微小傷害累積📉
像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病變、髕骨肌腱炎、甚至椎間盤突出、椎弓解離等
往往都是反覆的微小傷害累積
累積後造成好不了的傷、甚至是斷裂等大傷🦽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微小的傷害呢🤔
今天將從動作🦵來探討這些微小傷害累積
🔑很重要的一點要先理解動作有三個平面🔑
✔️矢狀面:彎曲(flexion)、伸(extension)
✔️額狀面:內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側彎(sidebend)
✔️水平面:內轉(internal rotation)、外轉(external rotation)
上述為最常見的動作,在不同骨頭或關節還會有更細微可討論的動作
微小傷害的成因
常來自於其中一個平面的活動度不夠
必須在另一個平面偷距離
因此產生🔍無法控制的代償🔍
無法控制的代償,顧名思義是📌被迫做出📌的代償動作
在動作過程中你將📌無法避免📌這種代償模式
反覆多次單一的代償模式
就會在組織上累積傷害
例子1️⃣
腳踝“矢狀面”活動度不夠➡️用腳掌外八(脛骨外轉)在“水平面”偷距離
✔️矢狀面受限:跟腱過緊或腳踝沾黏,造成腳踝背屈不足
✔️水平面代償:用脛骨外轉(腳掌外八)偷距離
走路、跑步、運動就是要用到這麼大的腳踝角度,才有辦法維持穩定往前
角度受限、又想要做出動作
必定會在其他面偷距離來補足
🔑偷距離的動作、往往就是無法控制的代償來源🔑
無法控制的代償,就容易累積傷害
至於腳掌外八(脛骨外轉)對下肢造成的影響
請參閱之前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05556757594761&id=107381010745670
例子2️⃣
髖關節“矢狀面”活動度不夠➡️用腿開開(股骨外展+外轉)在“額狀面”偷距離
✔️矢狀面受限:淺層臀大肌緊繃,造成髖屈受限
✔️額狀面代償:腿打開(股骨外展)
髖關節彎曲不足
在坐姿、蹲、前彎等動作時,會大幅增加腰椎彎曲角度
所以一部分腰痛的病人
為減少坐姿時腰椎的彎曲,會用腳開開的坐姿來代償
坐著腿開開的討論更詳細可參閱先前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4424148708022&id=107381010745670
從三個平面去看動作
雖然比較抽象、困難
但才能避免做出對蹲舉自己兩倍體重但膝蓋痛的人
建議他去練股四頭肌這種看似腦袋有洞的建議
看清楚動作的本質
針對疼痛後運動的建議
將更有目標
而不只是叫你去做重訓啦、練肌力啦、練核心啦、練柔軟度啦
這種google醫師都能給的答案
走路膝蓋彎曲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輕中風 會自己練習走路 也小有成果
直到某一次跌倒後 最親的家人 以勢相逼
逼到輪椅上 軟禁
專業性的走路法
大象中醫六把刀
1.先揉揉捏捏按按 2.抝關節
之後才是 第3把刀 運動指導
在對的指導策略下 走路 而不是 自己在公園操場走路
關節沒拗軟之前 走路愈多 另一條好腳 傷害也愈多
次第 不能錯
不是 自己勤練走路之後 身體晃來擺去前撲後仰 腿酸了 才去找人推拿
正確的輕中風走路
壞的腳 受力時 膝蓋要能彎曲 而不是打擺子晃動 膝蓋鎖死伸直
輕中風的患者 四處趴趴走 壞腳 是不敢承受重量的
錄影錄下來 有圖有真相
與其 跟患者一直揮
就是拿影片出來
雖然 還是不會改
但這就是中風 之所以 為中風
習慣 是一種 大腦裡 不易撼動的認知行為
中風的患者 除非 在有切膚之痛 專業監督之下
才能改掉這 膝蓋伸直的壞習慣
在此之前
理由伯
就是朝向輪椅的路上 或快或慢

走路膝蓋彎曲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輕中風患者 想要日行一萬步復健
很努力 但方向錯誤
付出的代價就是
患側腳 愈來愈直 膝蓋不會彎
更麻煩的是 好腳也被搖晃搖壞掉了
而一個人 只有兩隻腳
輕中風患者 未經過正確太極拳弓步概念訓練
就自行在診間外 走來走去
是 功過相抵的
因為 中風患者 不願意 將重量 百分百 放至患側腳
好一點的 可以放到患側腳
但膝蓋不能彎曲
這樣就犯了太極拳下肢硬頂 的大忌
大象中醫
不會讓 輕中風患者 輕易自行走路練習
因為 要走 只能在醫者監督之下走
在對的概念底下 走路
何謂對的概念
就是 虛實分清 重心百分百 放在患側腳上
膝駐足背正上方
弓步 弓步 弓步
就是太極拳的弓步
僅此一步 退無死守

走路膝蓋彎曲 在 練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黑人抬棺材 feat. 訓練五式|黑人抬棺也能健身|練健康|黑人抬棺運動
非裔朋友(怕被告)抬棺材最近好像很夯?
練健康來教你抬棺材訓練五式,讓你健身還能玩迷因
第一式:單手農夫走路
動作要領:選擇適當重量後單手抓握至站立姿勢,切記站立時脊椎要中立不彎曲,不可測彎、駝背、後拱。異側手可向外伸直以保持平衡。行走時以穩定控制步伐,注意重心位置,抵達終點後換手折返。
第二式:單手Z推
動作要領:選擇適當重量後,坐於地面,雙腳夾腳約60度,膝蓋可微彎不必刻意鎖死。單手將啞鈴推起,但切記脊椎維持中立,並在上推下放的過程中配合重心移動。異側手可向外與向下伸直以保持平衡,重心不穩時可立刻攙扶。
第三式:羅馬尼亞硬舉
動作要領:雙手握緊槓鈴,握距微寬於肩寬,但不要撞到膝蓋。維持脊椎中立,以髖關節為主要動作位置,膝關節僅為輔助,但不必刻意打直膝蓋。下放深度以個人活動度為主,槓鈴約略過於膝蓋即可。
第四式:死蟲式
動作要領:仰躺於地面,脊椎貼直不彎曲,雙腳彎曲、雙手抬起。隨後,左腳右手同時下放,但不碰觸地面,離地5公分後回抬,過程中保持核心原本的位置,避免被拉走。回原位後換另一側右腳左手下放與回抬。
第五式:壺鈴過頭弓箭步半蹲,加擊掌
動作要領:選擇適當重量後,在站姿以單手將壺鈴維持在過頭位置。隨後異側腳在前同側腳在後,做弓箭步,並以護墊保護膝蓋。核心努力維持所有姿勢的穩定,並使用異側手與夥伴有節奏的擊掌。
/
/
#黑人抬棺材#練健康#你想抬人還是被抬
/
FB|https://pse.is/RJCXL
YT|https://pse.is/QVQU5
IG |@lkk_wellness https://pse.is/PL6FB
LINE|https://lin.ee/hw2uwx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