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4萬的網紅老天鵝娛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拜爾斯退賽/健康通行證/萬寶路退出英國|老鵝特搜#649 00:00|拜爾斯退賽 美體操天后東奧5金夢碎 因「心理壓力過大」 04:09|健康通行證 16萬法國人上街示威 義大利以色列出現反疫苗抗爭 07:59|萬寶路退出英國 10年內將在英國停售 全球菸草商龍頭轉...
「賽珍珠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老天鵝娛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新聞] 美國傳奇女作家賽珍珠的中國情結- 看板Fiction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一個被魯迅排斥的諾獎作家為何深愛中國?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ptt :: 非營利組織網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徵才] 賽珍珠基金會徵社工員- SW_Job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各位親愛的捐款人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徐國勇- 中油前董座關永實之女、名媛關俐麗被打臉了賽珍珠 ...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娛樂城推薦ptt(添加LINE:@du88)精準率96%以上/帶單群 ...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Volunteer - [招募] 台北賽珍珠在宅識字及兒童課輔志工培訓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問題] 好幾本一套的文學小說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徵才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徵才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認養-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認養-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問題] 賽克&黑珍珠- 魔術方塊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報復日本「珍奶暗黑料理」潮!PTT鄉民:我們來亂加...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随感】James寄来的《 赛珍珠在中国》传记广陵晓阳文学城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討論] 李敖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book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分享] 日本在經典賽冠軍賽沒有輸過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中和大眾駕訓班揪團-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新聞] 便利做公益!超商ibon認捐民生物資幫助邊緣戶- 看板CVS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Re: [holo] 寶可夢珍珠鑽石重製版holomem進度整理 的評價
- 關於賽珍珠ptt 在 租稅法規─理論與實務 - 第 5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賽珍珠ptt 在 老天鵝娛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拜爾斯退賽/健康通行證/萬寶路退出英國|老鵝特搜#649
00:00|拜爾斯退賽
美體操天后東奧5金夢碎 因「心理壓力過大」
04:09|健康通行證
16萬法國人上街示威 義大利以色列出現反疫苗抗爭
07:59|萬寶路退出英國
10年內將在英國停售 全球菸草商龍頭轉型醫療保健
#山羊 #健康 #社群 #歧視 #黑珍珠
#交通 #疫情 #接種 #限制 #黃背心
#Marlboro #電子 #禁菸 #市場 #二手菸
★幾天幾摳贊助老鵝【http://bit.ly/31xsPcF 】
🔸老天鵝娛樂FB【 http://bit.ly/2zL5tWv 】
🔹加LINE 抽禮物【http://bit.ly/2zVuuyD 】
🔸追蹤老天鵝IG【http://bit.ly/2No6dTE 】
🔹老天鵝社團秘密抽【 http://bit.ly/2NkLkbO 】
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一個被魯迅排斥的諾獎作家為何深愛中國?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賽珍珠 (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譯珀爾·巴克,美國作家。1932年借其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獲得普立 ... ... <看更多>
賽珍珠ptt 在 賽珍珠基金會ptt :: 非營利組織網 的推薦與評價
賽珍珠 基金會ptt | 非營利組織網. 賽珍珠基金會ptt. 基金會工作報告,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珍珠協會,基金會會刊,109通譯人員培訓,台北基金會,基金會組織架構,新移民基金會. ... <看更多>
賽珍珠ptt 在 [新聞] 美國傳奇女作家賽珍珠的中國情結- 看板Fiction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s1.djyimg.com/i6/1206261038382088--ss3.jpg
賽珍珠畫像。畫中的賽珍珠身著深綠色天鵝絨禮服。這幅油畫作于賽珍珠72
歲高齡,由美國畫家弗里曼‧艾略特(Freeman Elliott)完成。這幅油畫也
是著名藝術家保羅‧卡勒(Paul Calle )于1983年為紀念賽珍珠女士而設計
的肖像郵票的靈感來源。(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美國傳奇女作家賽珍珠的中國情結
【大紀元2012年0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詹妮美國費城報導)在美國賓夕
法尼亞州東部雄鹿郡(Bucks County)一個名叫普凱西(Perkasie)的普通
小鎮上,坐落著一位世界級文化名人的故居,這所名為「綠山莊園」的故居
主人就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她於1973年逝世後就葬在故居附近,按其遺願,墓碑上只鐫刻著「
賽珍珠」三個繁體漢字,一生功過但憑後人評說,足見這位美國女作家的個
性和對中國的特殊情結。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102182088.jpg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故居「綠山莊園」(摄影: 連震黎/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57292088.jpg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墓碑(摄影: 連震黎/大纪元)
2012年6月26日是賽珍珠誕辰120年,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賽珍珠國際組
織(Pearl S Buck International)特別邀請《新紀元》雜誌社訪問賽珍珠
故居,希望全球華人能更多地瞭解賽珍珠的故事。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101002088.jpg
賽珍珠國際組織的董事會主席David Yoder(摄影: 連震黎/大纪元)
賽珍珠國際組織的董事會主席David Yoder 是賽珍珠慈善機構Welcome
House領養的第一個亞裔混血兒童,他如今是美國一家大公司的人事部主管。
David Yoder先生向記者介紹了他小時候跟賽珍珠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那是1948年的聖誕前夜,在美國一個孤兒院裡, 有一個兩歲的印度和美國的
混血兒, 因為他的膚色和混血背景,孤兒院找不到願意領養他的家庭,幾經
輾轉,孤兒院找到了賽珍珠,當賽珍珠聽到這個孩子的境況後,就毫不猶豫
地接受了這個孩子,成為她領養的第一個亞裔混血兒童。她還建立了一個專
門收養亞裔混血兒的慈善機構,為這些沒有人願意收養的孩子們提供一個溫
暖家。
「賽珍珠領養我的時候,她已經是快70歲的人了。在我眼裡,她就是一位慈
愛的祖母,我在她的綠山莊園生活了兩年。她給我們講故事,教給我們中國
文化,跟她在一起的日子是那麼地美好,又是那麼的平常,以至於我從沒想
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直到我上大學後,當身邊的人聽說賽珍珠是我的祖母
,我看到他們的眼睛裡充滿了艷羨。」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143552088.jpg
賽珍珠正在給萊昂Leon(坐著)和歡迎之家的第一個收助的孩子大衛David(
站著) 讀書。歡迎之家的孩子們都叫她 奶奶 (Gran)。(賽珍珠國際組
織提供)
賽珍珠國際組織的總裁詹尼特L.明澤女士 (Janet L. Mintzer)說,作為一
個美國人,她被賽珍珠的博愛精神所深深打動,「她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紐
帶,她向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明澤女士說,她先後四次去中國看
望賽珍珠在鎮江、南京、蘇州的故居,尋找賽珍珠的中國根。當她看到曾經
被賽珍珠如此深愛著的土地,都會令她感動不已。她希望,賽珍珠的故事能
夠被更多的中國人所瞭解。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賽珍珠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父
親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是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賽兆祥夫婦共
生有7個子女,其中賽珍珠是唯一出生在美國的孩子,其他子女均出生於中國
並大多夭折,只有包括賽珍珠在內的3個孩子得以存活。
賽珍珠出生後4個月,她的父母就帶著她飄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江蘇的
清江浦(淮陰),後搬到鎮江,住在潤州山長老會潤州中學,賽珍珠在鎮江度
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
雖身為美國人,但賽珍珠的母語卻是漢語。她咿呀學語時首先說的是漢語,
她是在學會漢語和習慣中國風俗後,再由其母親教習英語。賽珍珠喜愛閱讀
中國經集典故,一直視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為「孔老師」,以致在她後來定
居美國時,還專門從中國帶回一塊刻有孔子像的匾額端放在美國故居的書房
裡。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59202088.jpg
賽珍珠美國故居書房中刻有孔子像的匾額。(摄影: 連震黎/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39292088.jpg
賽珍珠年輕油畫畫像,畫中賽珍珠穿著淺綠色裙子。約翰.德瑪於1933年應
賽珍珠第二任丈夫理查.沃爾的請求為賽珍珠畫像。約翰.德瑪很高興能獲
准複製此作品收錄在自己的私人作品集。1962年他去世後,他太太把這件複
製品贈與了賽珍珠。現在兩幅作品都陳列在綠山莊園。原作在小圖書館,複
製品放置於賽珍珠國際歡迎之家。(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2032088.jpg
(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6062088.jpg
賽珍珠在南京大學賽珍珠紀念堂前的雕像。(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眷戀中國神傳文化
賽珍珠對中國神傳文化充滿了眷戀,在綠山莊園的故居,她的書房和另外兩
間房間都放著一尊觀音像,導遊告訴記者說,賽珍珠很喜歡觀音。因為「觀
音像能給她帶來平安和喜樂」。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8182088.jpg
賽珍珠在房間內長期供奉觀音像。(觀音是東亞佛教中以慈悲著稱的佛教菩薩
,通常為女身。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意為「洞察世間疾苦」。)(賽珍珠國
際組織提供)
賽珍珠的作品中充滿著她對以往中國生活的眷戀。她飽含深情的描寫中國風
光,甚至記錄下自己鍾愛的各色美味中國特色菜餚,如鄭州黃河鯉魚湯、西
湖的蒸魚、長沙的燻魚和燻牛肉、潮州的杏花鹹魚、蘇州的蒸螃蟹、北京的
糖醋魚,以及洞庭湖的乾蝦米。賽珍珠的這種特殊成長經歷在美國名人作家
歷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綠山莊園的一個房間裡,記者
看到了賽珍珠寫的一本介紹中國食譜的書,封面是她本人穿著中國傳統服裝
、手捧中國瓷碗的照片。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5192088.jpg
PSB 烹飪書 (烹飪書封面)。賽珍珠發表並出版了1000多部作品,包括詩集、
戲劇和小說。這本烹飪書,出版於1972年,收錄了她本人喜愛的很多亞洲美
食。(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1910年,17歲的賽珍珠回到美國弗吉尼亞州倫道夫 梅康女子學院(
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讀心理學專業,她於1914年獲得學士
學位後,又回到中國。在1917年與傳教士約翰 洛辛 布克(John Lossing
Buck)結婚,從事傳教工作。約翰 洛辛 布克同時也是一位農業經濟學家
,教授農業技術和農場管理的課程,創辦了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並任系主任
,因出版《中國農家經濟》等書而被視為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
以中國為創作題材 同獲普林策及諾貝爾獎
婚後賽珍珠隨丈夫舉家遷居安徽宿縣,她在此期間的生活經歷成為日後聞名
世界的著作《大地》的素材。賽珍珠在1921年秋她母親去世後,全家遷往南
京。賽珍珠在當時的金陵大學教授英語文學,並兼職在南高、東大和中大時
期南京大學英語系任教。1930年,賽珍珠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東風 西
風》,正式開始了她的寫作事業。在金陵大學分配給他們夫婦的兩層小樓裡
,賽珍珠創作出於1932年榮獲普利策獎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這部小說被認為是她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中國農民王龍的生活故事
使她成為第一位獲普林策小說獎的女性;1938年,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因為她的中國題材的《大地三部曲》、《異邦客》和《東風 西風》在文學
領域的貢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她「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史詩般的描述
」,「為中國題材小說作出了開拓性貢獻」。賽珍珠於1935年獲得了威廉
迪 豪威爾勳章。還擔任過美國作家協會主席。她也是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
美國作家。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3572088.jpg
諾貝爾獎(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40102088.jpg
普利策獎 ((6.21.12 093) 賽珍珠是美國首位獲得普利策獎(1932)和
諾貝爾文學獎(1938)的女性。她把此項記錄保持了55年。(賽珍珠國際組織
提供)
翻譯《水滸傳》 推崇中國古典小說
二十年代中後期,賽珍珠選擇翻譯了七十回本的《水滸傳》,她是最早將中
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並介紹給西方讀者的作家,
因此而被譽為「把《水滸傳》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賽珍珠的濃厚中國情結
使她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被認為是迄今翻譯得最為準確、最為精彩也是最
有影響的《水滸傳》英譯版本。
她認為《水滸傳》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和腐敗的官府之間的鬥爭」。在賽
珍珠眼裡,「梁山一百單八將」好比英國中世紀追隨羅賓漢的綠林英豪,他
們並非存心造反,只是受環境逼迫,萬般無奈之下才揭竿而起;他們是足智
多謀、驍勇善戰的公民,所反抗的是邪惡的勢力和無道的社會。
她前後耗時五年,終於將《水滸傳》翻譯成了一千多頁的英文。關於書名,
她先後試用過《俠盜》、《義俠》等名,但都不甚滿意。直到出版前不久,
她才突來靈感,想到了《論語》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於是出版這本上、下兩卷的譯著時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為名。這
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並榮登當時美國「每月圖書俱樂部」排
行榜。
賽珍珠精通漢語,對中國古典小說評價極高,她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以《
中國小說》為題致詞是說,「中國的古典小說與「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說一樣
,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知道《紅樓
夢》、《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之作。」
後半生致力兒童慈善事業
賽珍珠雖然一生事業成功,但卻是一位不幸的母親。她在1921年生下女兒卡
羅(Carol),但不幸的是,這個女孩患有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這可能也是促發她後半生致力兒童收養慈善事業的緣起。賽珍珠於1925年
收養了賈尼斯(Janice),之後又接連收養了8個孩子。1926年,她小別中國
,到美國的康乃爾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旋即又回到中國南京。
由於丈夫約翰 洛辛 布克堅持在中國從事農業教育和傳教,賽珍珠與丈夫
的人生目標有了明顯分歧,她與1934年與布克離婚,並於1935年與約翰 戴
公司總經理、《亞細亞》雜誌主編理查 沃爾甚結婚。並進入約翰 戴公司
任編輯。此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綠山農場的家中專職從事寫作。
賽珍珠的第二任丈夫理查 沃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並曾遊歷過中國,
對賽珍珠的寫作事業鼎力相助。賽珍珠回美國後還積極參與美國人權活動,
1942年,賽珍珠夫婦創辦「東西方聯合會」(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
致力於亞洲與西方的文化理解與交流。1949年,賽珍珠出於同情遭到歧視的
亞裔和混血裔兒童,創立了國際化收養機構「Welcome House」。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31172088.jpg
歡迎之家發源於1948年聖誕前夜,後成為美國一個多文化領養機構。這裡是
歡迎之家家族的發源地。(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此後50年,該機構幫助超過5千名兒童被美國家庭收養。1964年為了幫助不符
收養條件的兒童,她還成立了「賽珍珠基金會」(Pearl S. Buck
Foundation) 。賽珍珠還與黑人歌唱家羅伯遜等人一起參與廢除美國種族隔
離政策、提倡種族平等的運動。
https://www.epochtimes.com/i6/1206261037242088.jpg
賽珍珠因其在1937年日本侵華後為中國難民籌集救濟款的人道主義行為被授
予「采玉勳章(Order of Brilliant Jade)」。在20世紀40年代早期,賽珍
珠投身於一些救助行為。首先是「希望之書」,「Book of Hope」活動, 該
活動是美國政府對中國醫療救助的附屬組織。該活動成功的向1000名美國女
性中每人籌集了100美元,總款項10萬美元。在此成功的基礎上,賽珍珠決定
成立自己的活動組織。在1940年,她和丈夫理查德沃爾什(Richard J.
Walsh)宣布了中國急救委員會, 。該委員會的目標就是在六個月內籌集一百
萬美元。1941年春天,救援會國救濟(United China Relief (UCR))合併了
。聯合中國救濟(United China Relief (UCR))集合了七家救濟組織之力,
於三月末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晚宴來開帷幕。賽珍珠是當天晚宴的開幕發
言人,在其他政要發言後,中國駐美大使胡適上臺宣布中國政府決定授予賽
珍珠美玉的嘉獎。獎章在1941年6月的頒獎儀式上正式頒給賽珍珠。同時被授
予此獎的還有同為CERC一員的桃樂西 坎菲爾德費希爾(Dorothy Canfield
Fisher)。(賽珍珠國際組織提供)
堅定反共 被中共拒入境 抱憾終生
賽珍珠生前曾入籍中國,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
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奔走。許許多多美國人正是通過賽珍珠的小說瞭解到
中國,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解囊相助。賽珍珠獲得過由胡適代表蔣介石國
民黨政府頒發的「采玉勳章(Order of Brilliant Jade)」。賽珍珠有許多
中國好友,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
。在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期間,賽珍珠還邀請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博士和為
孫中山遺體作防腐處理的泰勒博士住到自己家中。賽珍珠還邀請林語堂在美
國發表作品,林的《吾國與吾民》當時在美國一炮而紅。
由於賽珍珠堅定反對共產主義和中共的立場,1949年中共政府成立後,她的
作品在中國大陸長期被打壓,並受到大陸文化界的攻擊。1972年美國總統尼
克松訪華時,賽珍珠作為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瞭解的美國著名作家,本來是最
有資格陪同尼克松訪華的顧問人選,但在申請中國簽證時,卻被無情拒絕,
並被中共政府斥責為「不受歡迎的人」。自此,她抱憾終生再未踏上過養育
過自己的中國土地,在賽珍珠故居的書房裡,至今仍陳列著一套美國前總統
尼克松訪華後贈送給她的中國特色木質首飾盒。
被譽「一座溝通東西文明的人橋」
賽珍珠在中國度過近40年,享年81歲,可以說她的一生中大半部份時光是在
中國度過的。尼克松總統在賽珍珠逝世後的悼詞中讚頌她是「一座溝通東西
文明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位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人」 。
賽珍珠以對當時中國農村最全面深入的描述,把中國介紹給整整一代美國人
和西方人,打開了他們的視野。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艾薩克森曾做過一
項調查,受調查的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稱他們在1931年到1950年代中期
對中國的印象來自於賽珍珠。
賽珍珠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歷史和未來的許多真知灼見,經過七十年時光
的淘洗,終於被後人重新認識並放射出獨特的光芒。
賽珍珠故居地址:520 Dublin Road,Perkasie, PA 18944。
原文:https://www.epochtimes.com/b5/12/6/26/n3621635.htm
-----------
我家老爸超喜歡的作家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220.23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