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FIRE、Fat Fire大概是最多人有興趣的話題,但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很掃興(?)的:美國投資理財“稅務”議題🤣
美國萬萬稅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尤其經過去年美股熔斷4次、後面又各種瘋狂攀升,投資人們很多都賺得盆滿缽滿。但短線內密集操作就會有:Short-Term Capital Gain、還有Wash-Sale Rule損失無法馬上認列的問題。
到最後可能賺得多、繳稅也多。曾經看到某論壇分享:小明在2020年瘋狂賺錢(都是短期資本利得,省不了稅),2021年繼續投入但市場不比2020,一波騷操作下來繳完2020欠的稅+2021虧損的,幾乎打成平盤出場,簡直一場遊戲一場夢。
雖然投資主要考量不是稅務,但還是要了解可能風險跟費用,才能更正確的評估投資成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MoneyDJ理財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美政黨輪替 恰成股市榮枯分水嶺 美盛第四年調查全球專業投資人信心 台灣200位高資產投資人士為抽樣依據 台灣人對國內經濟擔憂程度居亞洲第一 內憂外患 台灣投資人經濟看法不樂觀 升息與油價影響 近兩年全球市場波動大 39歲以下台灣年輕人 近三成對經濟悲觀 經濟趨緩、政治擔憂 大環境干擾信心 20...
資本利得收益率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在不太看投資理財的資訊,就安份的做個“發聲老師”。前幾天學生跟我聊些資本巿場的狀況,問問我的看法,我也還能照著邏輯與經驗分享分享觀點。
大概大夥最關心的是會不會崩盤,來個大修正的問題。我對這件事的答案是:“會,風險很高!”
以長期的經驗來看,最終決定股價區間的因素在“企業盈餘”,我以前做了個研究,長期廿、卅年美股資料,“企業盈餘”對股價的影響會到0.8~0.9的相關係數,這值最大為1,代表完全相關,只是比例尺不同。所以,0.8~0.9就可以想見具高度的相關性了。
所以說,公司賺錢仍能是股價的關鍵驅動因素,但這個賺錢,要看對未來的盈餘能力,所以看本益比(PE Ratio),但過去12個月的Trail PE沒什麼意義,要看未來12個月盈餘預估的Forward PE,但問題來,盈餘會估不準呀!
所以,這就成了股巿最令人著迷,也著魔的原因了。
更何況,即使盈餘估準了,相同產業的不同公司所處的產業地位,也會默默的反應在評價面上,龍頭公司會享有比較高PE本益比。
除開盈餘是最大的關鍵因素,那其它因素呢?
其中一項也就是為什麼各國央行在做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原因,資產之間會有些比價性,它不會是個債券比股巿貴,利潤低,然後,大家去買股票,達到經濟學上的完全均衡,兩者的收益率相同。因為本質上,債券的獲利確定性遠遠高於股票,因為不確定性使然,常態上人性會給不確定性的東西較低的評價,即便在機率換算後的期望值相同,也會給個較低的評價,較差的價格。
因為大多數人不喜歡驚嚇!
QE的操作,就是央行購入政府公債,壓低公債的殖利率,壓低的過程,先令本來的持有者賣出賺一波資本利得,再壓低後,又使公債的未來報酬率下降,而失去投資的誘因,轉而去投資其它的資產類別,來達到拉高其它資產類別價格上漲的效果。
那央行為什麼這麼做了?
因為當資產價值上升,會出現財富效應,而會促進消費行為,充份的消費活動,又促進實體投資來因應消費的生產、服務需求!
這一點,民族性差異,效果不一定。美國人以前很受用這一招,房價一漲,還真會貸二胎,來修茸房屋、更新裝潢。
所以,央行做這事,不是想促進金錢遊戲,而是真有促進實質經濟活動的動機與誘因存在。
只是這件事如果這麼好,那早應該QE forever了,為什麼只在嚴峻的經濟狀況下,才動用這個“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呢?
因為實體經濟也是會泡沫的。
像台灣有段時間很愛“葡式蛋塔”,就一堆人去開店,設備商是賺了一波,但最後這些設備幾乎都成了癈五金去了,過度投資,沒有對應的未來常態消費,這些投資就註定要做癈的。
所以說,只有在正常的經濟動能出了問題,像2008年的後雷曼時代,以及2020的COVID-19疫情,造成經濟活動的不正常衰退,才會用上這一帖QE。
那當經濟回歸常態時,就要收回QE了,這收回就會使債券殖利率上升,其它原本受益的資產就會價值下跌。加上,債券的總規額比起股巿大了許多,回流債券巿場,而抽離股巿的金額,要令股巿重挫個30~40%,也只是小事一件,尤其股巿量縮價跌,往往價格跌的大,成交量縮的小,沒人接手賣不掉。
整套邏輯就大概這樣了。
有些人認為2008年後雷曼的QE所造成的泡沫並未完全修正,這個疊加了2020年以來的新冠QE,一開始反向回收資金,會來一波巨大的修正。
結論我不敢說,但推論中疊加了後來的QE,我認同。08年後雷曼的QE回收,並沒有真的巨大的修正,覺得這泡沫沒足夠的釋壓,但這也是整體的公債殖利率環境又下了一個區間所致,所以股巿相對價值上升。
總之,一個鐵律是“扭曲來的成就,出來混,是一定要還的!”
股價什麼時候跌?
我每次回答這種何時漲、何時跌的問題,都想用同一首歌調侃一下,這歌詞是:
“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上次用時在2015年,用在油價何時會漲這個議題上,結果2016年第1季在OPEC與俄羅斯聯手減產下反彈了。
好多人把我當先知呀!然後,半年後我就離開金融業了。(接這句,覺得怪怪的!)
但這只是個“我不知道”的梗,別認真呀!
#有看完的我佩服
#經濟推論繞來繞去很吃邏輯能力
資本利得收益率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個禮拜有跟大家分享《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裡Mohnish Pabrai的故事,這兩天終於把這本好書看完了!覺得是很棒的一本書,也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一直跟大家提到,我認為一個人的投資哲學,可以彰顯他對於整個人生持有的價值觀,很難有人可以在市場上做出與價值觀相違背的事情,除非你是完全屏除人性的量化法則。既然如此,如何做一個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的投資人,在書中
書中作者訪問的許多投資人,包括葛林布雷、索普、蒙格、坦伯頓等超級投資人,都具有幾項類似的特質。首先是專注於本質,而非雜訊,面對到市場上的樂觀或悲觀情緒,投資人應該反而應該在當下理解是什麼因素在支撐股票的價值。
坦伯頓爵士認為市場價格及其每股銷售額之間的關聯、每股資產淨值,以及過去五年的平均每股盈餘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葛林布雷認為一家公司的資本回報率與收益率可以讓他買到物美價廉的股票。史利普和札卡里亞認為能夠達成「保存期限能很久」的目標,用低淨利率強化顧客關係,提高長期價值的公司可以帶來更大的報酬。而透過這些條件,在市場陷入混亂時都會提供相當充沛的機會。
其次是降低自己的脆弱性,並提升韌性。在霍華馬克思的投資原則中,提到無常的觀念,形塑了自己在投資和人生方面的哲學觀「改變是無可避免的。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世事都會改變」,所以在馬克思的書中提到「我們不能預測,只能做好準備」就是在應對市場上的無常,提高自己應對危機的處理能力。
在《反脆弱》這本書中寫道:「比起『預測可能危害某個事物的事件會不會發生』,更簡單的做法是『判斷這個事物本身是否脆弱』」投資人在市場上面對最大的脆弱性或許是過度舉債,讓自己暴露在巨大的流動性危機之中,當市場突然發生變化,行情快速的發展有可能直接把你驅逐出場。
最後則是化繁為簡,將所有複雜的流程盡可能簡化,專注於幾項最重要的條件,並且將他們轉為系統化思維來運作。雖然複雜性是特別容易吸引聰明人的陷阱,但是「使人達到顛峰的,很少是哪個神祕技巧,而是徹底地精通基本功。」
在書中提到達諾夫這位投資人,在挑選投資標的時只會把心思集中在自認會影響公司的三、四個重要議題上,這些問題主要會圍繞在一個核心上:「股價跟隨盈餘」。他秉持這個原則,努力尋找他認為「能在五年後成長得更大的一流公司」。為什麼?因為如果一家公司在未來五年間的每股盈餘能翻倍,他相信該公司的股價也可能翻倍。一般人認為這樣的判讀標準太過簡單,但是投資又不是奧運跳水比賽,裁判會給困難動作額外加分。
最後幾章提到高績效的習慣,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是:「邊際利得的積累。」勝利不是來自一次重大創新,而是「諸多小小改善的積累」,最後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投資上也是,真正強大的是邊際利得的積累。另外就是「明智的習慣所產生的少量利益,時日一久就會持續複利增加」。
上述的幾個概念,不過是運用在投資上,或是應用是日常生活與工作都是相當適合的。當我們了解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設定具體的目標後,自然可以更快速的擬定達成目標的方法,把心思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會讓我們的生活減少很多雜訊、煩躁與無謂的困擾,也會讓我們過得更富足,更快樂!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 #投資哲學 #價值投資 #安全邊際 #逆勢投資 #周期 #掌握市場週期 #景氣循環 #葛林布雷 #巴菲特 #坦伯頓 #霍華馬克思 #高績效的習慣 #反脆弱 #索普 #斯多噶
資本利得收益率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美政黨輪替 恰成股市榮枯分水嶺
美盛第四年調查全球專業投資人信心
台灣200位高資產投資人士為抽樣依據
台灣人對國內經濟擔憂程度居亞洲第一
內憂外患 台灣投資人經濟看法不樂觀
升息與油價影響 近兩年全球市場波動大
39歲以下台灣年輕人 近三成對經濟悲觀
經濟趨緩、政治擔憂 大環境干擾信心
2016年經濟動盪 投資人心態更趨保守
今年51%投資人 將現金納入資產配置
調查數據6%投資人 對長期投資認定有誤
六成受調者 投資持有時間低於五年
心態過度悲觀 影響投資持有時間
外國月亮比較圓?海外投資比重高!
40歲以上族群 80%資產選擇放置海外
40歲以下族群 93%資產選擇放置海外
最受歡迎投資選擇標的 中國、美國
40歲以上的族群熱愛投資標的:印度
40歲以下族群偏愛投資標的:新加坡
台灣人投資目標收益率 與現實落差最大
今年平均目標報酬9.4% 期望值落差擴大
大陸投資客 投報率期望值居亞洲之冠
投資策略不分散 系統性風險較難逃
持有周轉率過高 無法享受完整波段收益
散戶心態:下小注又想立即贏大錢
風險與機會並存 挑基本面較佳市場
美國經濟基本面強 歐洲寬鬆有議題
控制下檔風險 股債混合波動壓低
低波動率商品 成今年投資新寵兒
規律停利、停損 風險控管數量化
搭配衍生性金融商品 增加資本利得
今年低利率、波動 固定收益商品夯
台灣520、美年底總統大選 留意波動加劇
資本利得收益率 在 通過保留收益和回購約5%的股票,我們確實提高了伯克希爾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這一數字的四個組成部分是219億美元的營業利潤,49億美元的實現資本利得,我們持有 ... 你能相信最近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是0.93%——比1981年9月的15.8%的收益率下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