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吃餃子
大年初五這天要吃餃子,吃餃子是傳統的習俗,因為餃子的外型長得很像「金錠、元寶」,有慶祝財神重返人間的意思;而吃餃子又稱「捏小人嘴」,意思就是將歹心小人的嘴巴捏上,不讓他隨意散播謠言,相傳可以免除讒言害事。
還沒吃餃子的朋友
預定也算
所以還沒訂懂餃子的朋友~
趕快訂起來
#懂餃子 #懂懂好食 #好吃水餃 #水餃推薦 #台灣豬 #契作蔬菜 #大年初五 #元寶 #訂起來
讒害意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世道人生:數典忘祖(李怡)
冬至,是華人「冬大過年」的家人團聚日子,明天的平安夜是西方人的家人團聚日子。從古到今,東方西方,都重視家庭,儘管破碎家庭、不幸家庭常令人嘆息,但嘆息中正含有對家庭價值的珍視。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
家,不是房屋,而是父母子女所形成的聯結。抗戰後期我從淪陷區逃難到後方,難民群儘管都流離「失所」,但家人還扶老攜幼、拖家帶小地維繫在一起。那時候沿途有住家願意收留難民暫住。有一副對聯:「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國是破了,但家仍然在,而且處處有家。
《孟子.離婁》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民為本、家為本,有家才有國。當然,有「身」才有家,因此《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長順序與邏輯。
中國專制主義長達二千多年。專制帝王雖然世襲和享有絕對權力,但有兩樣傳統一直維持着對帝王的制約,一是敬天,一是敬祖。
從公元前1100多年的周朝以來,就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儀式。秦建立專制王朝的壽命很短,秦以後的西漢,由董仲舒提出「尊君」以鞏固王朝統治,他雖主張「抑民而尊君」,卻也提出「抑君而尊天」,也就是說,在君主的絕對權力之上,還有「天」在監察着「君」。所以皇帝稱「天子」,要定期祭天,若遇天災要視為「天譴」,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詔」以改善施政。
帝王時代的尊天,一直延續到清末,北京仍然保有祭天的天壇舊址。
尊天,實際上也是基於要善待人民。唐代醫神孫思邈說:「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意思是:善於講天道的,必須應驗於人,善於講人的,必須本着天道。
中國的另一傳統是敬祖。祭天是帝王的事,但祭祖就是平常百姓的事。自周朝宗法制以來,「孝」就是宗法制的重要部份,「以孝治天下」是古代帝王治國的基本思想。
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是孝大於忠。戰國郭店楚墓的竹簡《六德》上說:「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了父親,可以拒絕君主,但是不能夠為了君主去拒絕父親。孔子認為父親兒子觸犯國法 ,必須子為父隱,父為子隱。不能舉報。
楚國的伍子胥因父親和兄長遭讒害,被楚平王所殺,他逃往吳國,被重用,其後率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為報父兄之仇,他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這樁復仇故事,先秦史籍如《左傳》、《國語》等都加以讚美,《史記》的司馬遷稱他做「烈丈夫」。 有這種孝大於忠的民眾精神氣質,在司法不公的社會,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惡政。
在無神論的專權政治橫掃中華大地後,敬天、敬祖的傳統已不復存在。在人定勝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治下,中國不斷戰天鬥地,為實現「高峽出平湖」而破壞水土,包括建三峽工程。近十多年不斷出現地震,不知是否與改變地貌的「與天鬥」有關。
由家庭觀念而延伸的敬親敬祖傳統,也被「沒有國,哪有家」,和「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的統治思想消滅了。只要看每年春運的人次有十幾二十億,就知道「有了國,沒有家」已經是普遍現象。
敬天、敬祖這兩個傳統的消失意味着甚麼?意味着絕對權力沒有了最起碼的制衡。沒有對天的畏懼就無法無天;沒有對父母對祖先的敬重,社會就只有赤裸裸的權力崇拜,即使父母過去被鬥死,即使為了權力要舉報父母,在黨大於國、國大於家的觀念指導下,就甚麼都做得出來。敬天、敬祖是中國的典與祖,拋棄了就是數典忘祖。
讒害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一封書信免兵戈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忠海
漢朝初年,原本向朝廷稱臣的南越王趙佗稱帝,使國家面臨南北分裂的危險,此時漢朝國力尚不雄厚,恢復和發展經濟是當時的首要問題,但國家統一又是不容動搖的原則,面對這樣的矛盾,漢文帝充分運用政治智慧,制定和實施了正確的決策,最終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國家統一面臨挑戰
秦朝建立後在嶺南地區設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等3個郡進行管轄,但秦朝很快陷入戰亂,中央政權對嶺南地區鞭長莫及。當年遠徵嶺南的秦軍中有一個叫趙佗的人,祖籍河北,後來留在了嶺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他趁亂掌握了南海郡的實權。
趙佗下令斷絕與中原的交通,「絕道聚兵自守」,同時清除郡內仍忠於秦朝的官員,在重要崗位上全部安插心腹,實力增強後又向附近其它地區發起進攻,大約在公元前204年前後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控制了整個嶺南地區。此時中原地區仍在混戰,趙佗於是公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歷史上稱這個地方割據政權為南越國,其控制範圍南至今越南中部,史書稱其疆域「東西萬餘里」。
漢朝建立後南越國繼續存在,雙方形成了對峙,劉邦很想將其征服,但漢初民生凋敝,無力再興兵南徵,於是派名士陸賈赴嶺南,封趙佗為南越王。陸賈向趙佗陳述利害,趙佗接受了漢朝的分封,向漢朝稱臣,劉邦命令趙佗「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雙方還開通關市發展貿易,這之後,南越在經濟上對中原地區的依賴程度很高。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即位,隨後呂后稱制,掌握了朝廷大權。呂后大約覺得南越國不太服管,雙方關係變差,呂后一生氣,下令「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金鐵田器」指的是鐵製、銅製的各種農具,當時嶺南地區還無法製造這些先進生產工具,全部從中原地區貿易中取得,這條禁令無疑掐住了南越的脖子。
呂后也許是想拿這些來施壓以使趙佗低頭就範,但已經當了十多年南越王的趙佗已不再是原先那個小縣令,也不是陸賈幾句話就能讓其乖乖就範的了。趙佗乾脆自稱「南越武帝」,與漢朝徹底決裂,並發兵攻打與南越相接的長沙郡,佔領數縣。呂后大怒,派將軍周灶討伐南越,由於地理環境不熟、北方將士不適應嶺南氣候等原因進展緩慢,而此時呂后駕崩了,劉邦的兒子劉恆即位,周灶率軍回師。趙佗既不取消帝號,也不向漢朝朝貢,擺出一副與漢朝「平起平坐」的姿態。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
劉恆繼位時漢朝國力仍然較為有限,還在休息生養的階段,同時內部也面臨許多挑戰,發生過濟北王劉興居叛亂事件,南越成為當時漢文帝手上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如果繼續對南越用兵,一來面臨軍事上的風險,弄不好就會重蹈呂后遠徵無功的覆轍;二來即使軍事上取勝,也會付出巨大代價,對於仍處在百廢待興的漢朝來說也是不划算的事。鑑於此,漢文帝決定改變解決南越問題的策略。
漢文帝瞭解到,趙佗之所以稱帝並攻打長沙郡,是因為他認為呂后聽信了長沙王吳芮的讒言,劉邦當年封吳芮為長沙王,將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等5個郡作為其封地,其中有3個郡在趙佗手中,趙佗認為吳芮想拿回封地才挑撥南越與朝廷的關係,趙佗曾分別派內史、中尉、御史等3次赴長安進行申辯,但都被呂后扣壓。這些表明,趙佗本意沒有蓄意分裂漢朝的打算,讓他取消帝號重回漢朝仍有可能。
呂后當初下令毀了趙佗父母的墳墓,漢文帝命人將其重修,每年奉祀,並派人守護,又召見了趙佗留在中原的親屬,任命其官職並厚賜。做完這些,漢文帝又給趙佗寫了封信,仍命陸賈送去。
漢文帝讓陸賈帶去的這封《賜南越王趙佗書》寫得很用心也很精彩,歷來評價很高。信的一開頭寫道:「皇帝謹問,南越王甚苦心勞意。」這句話既擺明雙方的地位,奠定原則和基礎,同時又親切、低姿態。緊接著是一句「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漢文帝知道趙佗對他的父親劉邦很有好感,所以強調了自己是劉邦的兒子,同時他又是劉邦與薄姬所生,意在強調自己是「側室之子」,一方面繼續低資態;另一方面與呂后劃清界限,不讓趙佗產生誤會。漢文帝在信中還告訴趙佗,他家祖墳已被修護,進一步增進好感。
之後漢文帝筆鋒一轉,說南越掀起戰火以來,雙方損失都很大,「長沙苦之,南郡尤甚」,南郡是趙佗的地盤,這句話表面看來是慨嘆,也有慰問之意,但其實軟中帶硬,意思是「殺我八百,你自損一千」。就趙佗關心的長沙王封地問題信裡也專門進行瞭解釋,認為那是高祖皇帝很久之前做出的決定,並不刻意針對趙佗,漢文帝向趙佗承諾,只要他接受朝廷的封王,取消帝制,「服領以南,王自治之」。漢文帝還讓陸賈帶去一些禮物,包括「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以示慰問。
趙佗看到這封信,感動之餘也陷入沈思,他是個能洞悉大勢的人,與漢朝長期僵持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取消了帝號,重新接受漢朝所封的南越王。還準備了一批貢禮,包括「白璧一雙,翠羽千尾,犀十座,紫貝五百,桂壺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派特使赴長安朝貢。
付出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趙佗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去世,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大約活了100多歲,歷經漢朝數位皇帝,稱帝這場風波過去後趙佗果然信守了他的諾言,至死都為漢朝的藩屬,形同諸侯王,使廣大嶺南地區留在了漢朝的版圖之內,維護了國家統一。
這場危機得以化解與陸賈「二使南越」有關,陸賈因此被稱為漢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但重要的還是漢文帝的正確決策。南越問題很複雜,一味用強或一味示弱都不行,對分寸的拿捏、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把握都要求很高。漢文帝劉恆雖然沒有他的孫子漢武帝劉徹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務實,也很細心,沒有他的高瞻遠矚和周全的安排,南越問題就無法順利解決。
解決難題離不開對機遇的把握。把握機遇有不同的層次:一是認識機遇,機遇到來時能看到,從而不讓它擦肩而過;二是利用機遇,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讓機遇為我所用;三是製造機遇,需要機遇時沒有怎麼辦?那就創造機遇來為我服務。漢文帝從大局著眼定下南越問題的基本策略後,為打破僵持的局面,他耐心細緻地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整修趙佗祖墳、任命其親屬為官、精心撰寫書信、挑選最合適的人出使等,在沒有機遇的情況下創造出了機遇。
漢文帝解決南越問題的啟示還有,解決重大的原則問題、棘手問題,不一定必須付出重大代價,在挑戰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不失原則,又不能縱一時之忿,要從國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出發,充分運用策略技巧、發動政治智慧,只要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精心謀劃,一樣可以用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當然這是有前提的,任何談判或者外交活動都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作持盾,否則「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成為一句空談。漢朝初期國力尚未達到漢武帝時的鼎盛,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濟恢復得很快,朝廷實行低稅率,百姓生活大為改善,漢朝的軟、硬實力都在迅速增長,這才是漢文帝真正的底氣,也是讓趙佗甘心稱臣的前提。漢文帝繼位之初就以較小代價順利解決了南越問題,為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文景之時漢朝的發展速度很快。想想看,如果漢文帝像呂后那樣因一時之怒就大起刀兵,那「文景之治」也許就不可能出現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漢文帝 #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