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嘩吓神功之ERROR限定怪銷大法 】
世界變了。
以前聽到ERROR,第一個反應是以懷疑中帶不屑的口吻說:唔係阿化?
現在聽到ERROR,第一個反應是以興奮的語氣話:你睇,係ERROR呀!
之不過……人紅自然廣告多?眾所周知,商業社會裏,尤其是影視娛樂產業之中,吹水者為數不少,很多事情聽落極其認真,原來十之有九都只係煲冇米粥,總之一日沒有簽紙確認、沒有製成品出街,任何事都只係得個講字,甚至更大機會是抽水,叨別人的光。坦白講,人紅之後多廣告,客戶只是聰明,不是贏家,因為正常人都想得到,要做到蔚為風潮,「品牌揸Fit人」要有洞見、耐性和勇氣。
網絡熱潮從來無法預測,要深信邀請合作的藝人於不久將來(或一個唔該)在市場上有「升值」潛力,「品牌揸Fit人」要憑信念與智慧,向對方伸出「友誼之手」。假若「黃金機會」終歸到來,藝人與經理人都會感激品牌的獨具慧眼,換來更長遠的合作。另外,雖然廣告「入屋」,但沒有人能夠保證推出之後能夠做到真正「三贏」,品牌建立正面形象、藝人叫座力更強、受眾願意購買產品和服務,要做到這點,廣告必需突顯藝人不同面向和潛力,最短時間內令人記住。
翻查資料,ERROR自2018年12月出道至今,曾演出的硬照及短片廣告計有高露潔、藍妹啤酒、ACUVUE隱形眼鏡、曼秀雷敦、樂敦、葡萄適、Dove防斷髮洗護髮系列、Zoflora消毒噴霧,以及Deliveroo等,幾乎清一色都是網絡廣告,內容創作上,「惡搞」與「踩界」的元素明顯,意思是:如果這些廣告由ERROR演繹會很「啱數」,假若落在其他藝人身上就會變得尷尬,甚至引起「公關災難」,相當Error(錯誤)。
用例子說明較易理解。比如高露潔的「全效專業牙齦護理牙膏」廣告(2019/https://bit.ly/33uoLLM ),強調產品是全新配方,但劇本創作上,卻套用電影中慣常見到的毒品交易橋段。影像內容決定廣告格調,而後者又以藝人形象作為重要基礎,以此例而言,就算客戶願意接受廣告公司的意念,藝人和經理人那邊亦未必夠膽答應合作,因為故事容易引起負面聯想,博唔過,但由ERROR演出就很有喜劇效果了。
做下把呢?也不是人人都接受得了。比如Dove的「日本植萃洗護髮系列」(2019/https://bit.ly/3bcAIKj ),廣告模仿日本綜藝節目的呈現手法,講述肥仔跟女主角佩男野外約會期間,突然遇上大風吹,佩男披頭散髮,長裙也吹起,女神形象盡失,大發雷霆。為安撫佩男,肥仔變身魔術師,令女神重拾飄逸秀髮,靚晒!但想深一層,四人組合,只有肥仔正常出場,其餘三位都要做花和牛油果,經理人會否接受這種角色設計?
既然講明是賣廣告,傳統上,一定要拍到產品有幾靚得幾靚,但以《ERROR自肥企画》第四集的「ERROR遊詐詭」為例,肥仔遭推落潤滑劑與水溝成的「紫色池水」後,「格仔導演」Mike立即拿出ULOS的產品出來讓肥仔洗面,之後阿Dee拍攝《ERROR流忍者》期間遭欺騙,使出「鳳凰不死鳥」時竟跌入兩米深地洞,用來墊底的竟是卡樂B熱浪薯片!(https://bit.ly/3hfZdKM)
這些品牌推廣方法故且可以稱為「ERROR限定怪銷大法」,這是他們的成功之道。
說穿了,四子岩岩巉巉,卻似泥膠,可以揑成品牌需要的模樣。ERROR喜歡扮嘢、享受不同類型的踩界演出,成功收服觀眾,而網民同樣有塑造藝人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明白ERROR的市場定位,反過來「容許」四子「亂噏廿四冇嚟正經」,如果客戶深明此理,不是單純盲撐,善用ERROR的特質並糅合於廣告中,才叫做「識玩」。
就以Deliveroo「戶戶送85折子戲之十八相送」(2020/https://bit.ly/3o3wObU) 為例,四子需要身穿粵劇戲服,抹上濃脂厚粉,以粵曲腔口唱出宣傳訊息,更跟足各種走步與造手,似模似樣,但其實「Sell外賣」,以兩者之間的落差感,令觀眾留下印象,相信這是自從近十年來,其中一條玩味指數最高的本土廣告意念,如同一概念套用在MIRROR身上未必可行。
但要察覺這一點絕不容易,決策者既要預視到《造星》勢力即將興起,又要有足夠風險評估,繼而不斷嘗試,直至遇上世紀疫情,香港人要不斷在網上「搵嘢睇」,ERROR總算「食正Timing」成功彈起,令品牌受惠。事實上Deliveroo跟藍妹一樣,很早期已看中ERROR潛力,這是依靠真實數據得出來的結論,由「十八相送」到近日推出的「戶戶高呼飯Tastic」(阿Dee、193與雞丁合演/https://bit.ly/33w48z0 ),合作至少四次。最新作品是於周四(6/5)推出,只有阿Dee與保錡參與的「買Donki外賣有折頭兼送保溫袋」,但硬照卻以早前保錡「入雪櫃」一事借題發揮。
當中最黐鬼線的,是「戶戶一把口,三百種胃口」的廣告系列(2020/https://bit.ly/2RDhVkA )。為強調一樣米養百樣人,口味各異,品牌提供的外賣餐廳選擇極多,總共超過300間小店,廣告公司需要拍攝40多段短片,再用Mix & Match的方式,拼湊出300多條一分鐘的短片,四子需要扮演外賣仔、外星人、老竇、阿媽、嫲嫲、阿女、家貓,還有他們本人,扮演外星人時,無論面部表情、語氣,加上搞鬼對白,尤其好笑。坦白講,他們已成為一種無法逆轉的新潮流,由線上帶到線下,不過也要講一句,廣告始終有很多限制,所以大家別過份期望ERROR的廣告真的跟《ERROR自肥企画》那樣可以去到咁盡。
( 10052021 )
#游大東影視筆記 #游大東 #ERROR #何啟華 #吳保錡 #梁業 #郭嘉駿 ERROR #ERROR自肥企画 做乜膠睇電視 我睇咗啲乜嘢 快樂的 港人講電視 葉一知 潘小濤 梁業-肥仔 何啟華 DeeGor Ho 郭嘉駿 Denis Kwok 193 Poki 吳保錡
護理形象塑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火神的眼淚》今晚播映EP.3、4,趁此之前淺談EP.1〈日常〉、EP.2〈遺願〉。
做為全劇首集的〈日常〉,導演蔡銀娟在前 7 分鐘透過一場大火做開場,將觀眾迅速推入「火神」的世界,蔡銀娟開場毫不猶豫地選擇用這場火點燃、強化戲劇張力,再將角色一一鋪張開來,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人各司其職,在救災的起伏跌宕之中,就能隱約窺見人物性格。
開場戲確立的是拉出、塑造整齣劇集的主角——「消防員」以及「火神」,於是觀眾能認知到整部作品的核心內裡,開場的直接,精準且到位。
而隨著劇情推演,觀眾能看見消防員面對「火神」的形體千變萬化,它能是「酒空」;它能是「異物卡喉」;它能是「墜河自殺」;它能是「緊急休克」等等,因此,或許能更精準的說,消防員在對抗的,始終不僅止於火神,更多的是「災難」,而災難碰觸的便是「死亡」,於是《火神的眼淚》在前兩集呈現的是——「死亡的距離」,這份死亡的距離,就是消防員的「#日常」,同時是民眾的「#遺願」,從議題、形式到內容,《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緊緊扣題,高度合一。
編導也積極、聰明地透過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角色,具象化消防員的困境。溫昇豪直面工作與家庭的兩難抉擇;林柏宏的幻象嵌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陳庭妮是職場的女性縮影,且添進母親的情緒勒索;劉冠廷則碰上政治的不公與不義,至於江宜蓉飾演的護理師,側寫、描繪了醫療體系的輪廓。從角色的故事線拆解,就能清楚明瞭地望見編導省視、延伸、挖鑿的議題。
在編導筆下角色的鮮明立體,而演員群良好、自然的化學效應,再再加深這齣劇集觀眾的「共感」,有血有肉的「同安分隊」頓時於焉成形,就此躍出螢幕,成為消防隊員的眾生相。
綜觀來看,《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的起、承、轉、合是漂亮的,在〈日常〉的大火之後,〈遺願〉就迎來兼容並蓄、包藏眼淚的藍海。換句話說,蔡銀娟用「火起」再以「水收」,初始以剛猛直烈的火場,送出震天價響的險惡;最終在悠遠而深沈的大海中收束,轉化為寧靜安穩的內斂。〈日常〉與〈遺願〉首尾遙相對望,映襯出截然不同的底氣,撫慰悠悠人心。
《火神的眼淚》前兩集呈現的是「精準」二字,它意識到消防員眼中「火神」的真實意義,並關照民眾的普世情感。而在精準的背後,是來自編導團隊扎實的田野調查,功不可沒。至於製作人湯昇榮接連完成《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火神的眼淚》三部獨樹一幟的類型片,以目前成果來看,確實闢出一條職人劇的康莊大道。
但是,最後我要強調的是,《火神的眼淚》的聰明與精準,於我個人而言,相對少了些「曖昧性」,失了些「趣味性」,便稍嫌乏味。編導在職人劇的世界觀,急欲迅速拉進與觀眾的距離,於是某些臉譜化的功能性角色顯得了無新意,議員、鬧場民眾等角色的台詞與行為矯揉刻意,就此失神。
不過也能理解,劇中這些「功能台詞」的直白,或許恰恰是製作團隊對於「創作媒介」的高度解讀而作出的公式抉擇。《火神的眼淚》是 10 集規模的劇集,多數人「追劇」是「分心」的,是在通勤時透過手機追劇;是在家中掃地煮飯時追劇;是在午休時抓緊時間追劇,追劇不似電影院,少了場域的儀式性與強制性,若想秒瞬搶下觀眾眼球,就需簡化影像語言,強化某些單一情緒,於是簡潔有力的對白與角色形象,能抹去觀眾拐彎的思考、刪除多一層的轉化,便能有效擊中。若從這點解讀,《火神的眼淚》是成功、合理的。
若進一步對照公視上一檔大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的確少了些影像的曖昧性,但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就更易入眼。於我的個人口味,楊雅喆的曖昧性替作品增添薪柴,劇集就此有了細推敲磨的空間,不易理解卻饒富趣味;蔡銀娟的火神則燒乾影像的解讀空間,直面強勢撲鼻而來,易理解卻丟失可能的韻味,而在其中就能讀取兩名導演的創作手痕,以及對創作平台、甚至是對觀眾的掌握、理解與實驗。
純粹以創作而論,兩者皆無對錯;至於若從商業檢視,就看多數觀眾最終往何處靠攏。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
護理形象塑造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會頭條一寶 2.0:你有聽過「厭女」嗎?
在父權制度下,男人和女人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女,一起來認識。
【厭女】
「厭女」的意思是「對女人的害怕或憎恨」。追究其義,mis代表厭恨,gyny代表女性。有人以「厭女情節」或「厭女文化」表示。
「厭女」是一種存在於父權體制下的普遍信念,認為女人天生就是邪惡的、無知的、能力低下的,而且是造成人類苦難的主要原因。
從古至今人們都如此相信,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厭女文化】
厭女文化出現在暴力色情媒介中,將女人描寫成是性剝削和凌虐的自願受害者;出現在絕大多數貶抑女性的詈語中,或是女人「需要」賞幾個耳光或「好好幹一幹」之類的戲弄中。
厭女文化影響深遠,例如:古代智慧的女醫者,經過歷史的變遷,今日的形象竟成為烤小孩吃的女巫。從中世紀的女巫獵殺,到近來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恐怖主義,數百萬的女人因此遭到磨難和殺害。
【日常生活中的厭女】
厭女激起男人的優越感,合理化男人侵犯女人,使女人採取防守的姿態,並且乖乖守住自己的本分。
性騷擾、性暴力成為女人日常生活的現實;大眾媒體將女體當作物品展示,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視為是要取悅男人、滿足男性凝視。
苗條至上的文化理想,讓女人厭惡他們自已的身體,並引起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
【內化的厭女】
厭女文化對於助長女人厭惡他們身為女性特別有力,這是內化壓迫的例子之一。
愈多女人內化厭女文化的意向和態度,挑戰男性特權或父權體制就愈發困難。
事實上,一般的女人不太會將父權看成是有問題的,因為自我厭惡的本質就是將焦點放在自我,當成是造成自己不幸的唯一原因,包括自我厭惡在內。
【詈語中的厭女】
即使是對男人或者男性支配最輕微的批評,常常都會引起「厭恨男性」或「抨擊男性」的指控;但是在父權體制下,「厭女」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卻相對地不被重視。
舉例來說,我們常用和女人有關聯的辱罵字眼來羞辱男人──娘娘腔、娘兒們、狗娘養的、媽媽的兒子;另一方面,當人們試圖去侮辱女人時,卻是直接以突顯或惡意中傷女性本身的字詞──母狗、妓女、蕩婦等來稱呼他。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9722819881791&id=178614532992620
仇女懶人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6522111729508&id=633434507
社會頭條一寶 2.0:許多男人在網路上肆意發表不負責任的厭女留言,其實就是一種在網路世界對女性施加暴力的表現。
這些人總是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一些惡毒的話來攻擊女人,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網路世界也是如此。
多一點同理心,不要讓自己成為殺人兇手。
#厭女
一
竺宥璋:看了令人心碎的一則新聞⋯
哥只想說,多一點同理心,永遠不要輕易論斷人!
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躲在螢幕後打出來的酸言惡語,會對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謹言慎行啊⋯
#新聞連結在一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65377834316289&id=178614532992620
【【厭女症】厭女,是男人「變成男人」的一種手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61035480576744&id=184899118190398
INCEL厭女的發言,其實是年輕世代男性對於這個社會單一陽剛特質憤怒的表現,性別平等運動不斷強調多元與尊重的當下,獵豔文化卻還是用單一標準在強調男性的價值時;新一代的男性一方面開始有了系統性的教育在推動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卻依舊被傳統「男子氣概」的方式束縛住,在不知道怎麼宣洩自己的挫折下,最後才演變成了無法挽回的暴力行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979
那些失意男性在網路大肆發表恐同、厭女、種族主義、仇恨穆斯林、黑人等言論。到了現實,開卡車撞人、毆打辱罵少數族裔等等,對弱勢的仇恨在現實上可是會表現出來的。
若在坐視不管,這些人真的很有可能在現實上殺人或打人罵人。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frankchen111/posts/1969686086388385?notif_id=1527559950397617
從黃安要陪蔡英文睡,到這兩位垃圾公開討論別人是否為處女,蔡英文的女性身分讓她必須承受各種性羞辱,我們從未聽過誰用“睡”陳水扁或馬英九來羞辱他們。
https://t.co/sekLWkSz7f
https://twitter.com/bee_hsu/status/996975331075543040?s=19
賴天恆/第一次「仇女」就上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894184?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制裁「壞女人」的方式很多。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溫和的提醒」,像是說教、揶揄、嘲笑;到比較「直接的手段」,像是羞辱、醜化、譴責、公審,甚至訴諸暴力、脅迫、性騷擾、性侵害。
https://www.plurk.com/m/p/mtv07t
「仇恨言論說出的當下便確認了誰該來接收。它本身並不描述任何傷害,更不是在說完後產生傷害的後果。說出仇恨言論本身就執行了傷害,它確認了社會中哪些人是比較低等的。」
Judith Butler,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1997。
「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從來不是「開玩笑」而已,無論是非自願性處男對俊男美女的叫囂,或是針對女權、針對男同志的嘲諷,文字會傷人,而敘述久了、多了,傷人的就可能不只是文字了。」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7728657161164&id=663261163
「因為交不到女朋友就覺得全世界對不起他的人,會怎麼對待他的另一半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1647660917497&id=100002168395737
那些塑造或好玩跟風仇女風氣的人其實全部都是共犯
因為他們散播女生就是母豬下賤活該被殺的觀念
根本邪惡源頭
這世界是很多智障的
他們會打從心裡相信這種觀念
然後付諸行動
https://twitter.com/SaloNyx/status/1008626234287255552?s=19
有些暴力是孤絕至極的產物。
情/殺:「情感」不是暴力的動機,控制才是
https://sosreader.com/n/user/@haveyouheard/article/5a8ea384eceaedde8df7ddec
白黴菌:滑ㄌ五分鐘臉書:
社會新聞三寶年輕男人中年男人老男人的新聞:
【年輕男人因女方不是處女,將她分屍後畏罪自殺。】
【中年男人因覺得妹妹過太好,他過不好,持刀到妹妹工作的牙醫診所,卻找不到妹妹,便砍王姓醫師和二位護理師洩恨。王醫師死亡。】
【老男人因拿不到妻子千萬房產,分屍離婚妻子死不認罪】
留言替兇手辯稱男人因有精神疾病或邊緣型人格才會殺人,一定有苦衷。女方一定有錯才引發殺機。怪女人怪法官怪廢死。
關於女人的新聞:
【美國愛荷華州即將通過全國最嚴格墮胎法,一有心跳則不可墮胎】
【愛爾蘭墮胎合法通過新聞底下:『墮胎的女人是屠夫冷血殺人!』】
以後會持續提醒這些事。
每天發生不缺題材。
仇女社會會繼續包容這些死巨嬰,放任男性巨嬰們到處傷害他人,最後怪女人同性戀性少數司法身上。
#巨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76273802409043&id=100000793172163
【回顧】
一「全場等著看!雞排妹還原尾牙性騷現場 痛揭「不堪過程」 | 娛樂星聞」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09847929155277&id=58498608164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