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8)總質詢,就警消權益部分,我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一方面從警察健康監測完整數據的角度切入,要求修法保障警察健康,刻不容緩;另一方面,警勤加給、加班費、移民署人員的醫療照護等攸關警消權益,也要求檢驗其不合理之處。
─
警察的警勤加給,自從民國82年後就沒有調整過,長達27年,這段期間我國物價指數上漲38%,人均GDP成長2.3倍,實在應予調整,院長 #回覆我會加以研擬。
─
警察的值勤班表混亂,日以繼夜,危及健康,但與勞工、護理人員等常見的大夜班或休假加班費加乘計算,警察都沒有,無論是深夜、假日,加班費都是均一價,還有 #每月總數100小時的管制,我也要求院長要改進。
─
再者,我也要求「警察消防海巡空勤人員醫療照護實施方案」獨漏移民署的警察人員,未給予醫療費用的補助,#應該盡速納入。
─
我在這個會期努力,持續以臨時提案、協調會等方式,終於讓內政部統計處初步提供警察人員,消防人員的死亡人數及平均死亡年齡,發現民國99年到109年之間,警消人員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0.79歲,相較於108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80.9歲,教人震驚,警察不斷傳出猝死,如4日雲林西螺分局的警備隊員在家中被送菜的商家發現不治,家屬也向我訴苦警消勤務壓力、班表混亂的過勞現況。如果4年前,政府就有這樣完整的健康監測數據,那年改時就更能認知警消高危勞,或許就會與一般文官脫鉤處理。
─
大法官釋字785要求警消等24小時執勤機關,勤務編排要能保障健康,現在法律沒有相關規定,違憲,政府要在3年內修法。但是我要求警政署說明修法規劃,警政署以一紙108年2月勤務編排的函示,既回應108年6月李彥秀立法委員的院會臨時提案、又回應 108年11月釋憲公布的新聞、更回應本席今年 11月的預算提問,同一個公文跳針3次,除了移民署具體盤點了有問題的勤務編排,警察、消防、海巡、空勤、矯正等機關,#通通沒有相關規劃!各機關互相推卸,好像是踢球比賽,我具體訴求院長指定一位政務委員來盯本案修法的進度,我相信以院長對警消的重視,一定會緊盯警消健康保障修法的進度。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的推薦目錄: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開發手機App「行醫記錄器」,以GPS自動計算醫護人員在醫院工作時間,已有一千多人使用。初步發現,不少醫學中心醫師工時超過一周八十小時,其中新光醫院、中山附醫連續兩周工時都超過八十小時。
目前住院醫師已納入勞基法,但採責任制,每四周正常工作時間加上延長工時,不得超過三二○小時,形同平均一周不得超過八十小時;主治醫師則不適用。
林煜軒說,「行醫記錄器」App等同於「全自動即時勞檢」,他將監測結果公布於臉書,希望社會大眾關注醫護人員過勞議題。一千多人使用雖尚不具代表性,但初步發現某些醫院醫師確實工時過長。
使用該App的台大住院醫師小偉(化名)說,台大醫院每月要求員工填報出勤紀錄,以作為「報加班」依據,但只有護理人員有打卡系統,醫師沒有,透過這款App才發現自己「低報」工時。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說,住院醫師已納勞基法,該院遵守法律規範。至於主治醫師,不同科別的工時差距很大,這項數據代表性不足 ,僅能做為參考。
另外,為推動友善護理職場,衛福部去年二月建置匿名「爭議通報平台」,護理人員可上網申訴職場霸凌、不合理工時,上線以來已接獲四二二件通報,其中三一四件涉及勞基法,最多通報項目為工時過長,其次為排班間隔未達十一小時、休假爭議、未給加班費。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科長何秀美說,護理人員若是礙於第一線的壓力、不敢講,就可使用匿名通報平台,進行類似「吹哨」動作。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 在 醫勞盟- 醫院違規控管護士加班時數及加班費 的推薦與評價
勞工局表示,各醫療院所對護士加班時數控管及加班費計算,都應遵照《勞基法》規定,如加班第1、2小時應以工時1.33倍計算,第3、4小時則以1.66計算,假日須加1倍,將不定期 ... ... <看更多>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 在 關於勞工的工時和加班費計算,此篇有很清楚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勞工的工時和加班費計算,此篇有很清楚的說明,歡迎所有勞工了解自己的權益。 PS:護理人員注意有四周變形工時之情形,並且要注意班表有無註明一例一休的寫法。 ... <看更多>
護理人員加班費計算 在 [新聞] 提早到班、加班20分鐘不算加班費? 勞-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1.媒體來源: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2.記者署名:楊文君
3.完整新聞標題:提早到班、加班20分鐘不算加班費? 勞動部:違法
4.完整新聞內文:
勞動部指出,雇主讓勞工加班,就應該依法給付加班費,不可以片面要求只能換補休,且不
得用底薪或本薪的方式計算加班費,還有被要求提早到班也要給加班費。光是去年就開罰新
台幣6200萬元,雇主不得不慎。
勞動部指出,在違反樣態中最常見的是「公司規定加班只能換補休」,勞動部表示,勞工於
平日延長工作時間或休息日工作後,原則上雇主應給付加班費,勞工有意願選擇補休並經雇
主同意者,才能實施補休,雇主不得片面要求勞工僅能換取補休。
第二類是「公司僅以本薪或底薪計算加班費」,勞動部提醒,凡是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
,不論雇主以任何名義給與,均屬「工資」範疇,例如全勤獎金、夜班津貼等,於核計加班
費的「平日每小時工資額」時,均應列入計算。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說
:『(原音)例如伙食津貼,不論大小都一樣,我們原則上會認定為工資,所以要判斷各個項
目是不是工資,會歸到是不是工作所得報酬,要能說出此報酬跟工作沒有相關,我們大概才
會認為是福利,否則會反推為是工資。』
第三類是「雇主規定加班未滿1小時不給加班費」,勞動部說明,雇主給付勞工工資應計算
至分鐘為止,至工作未滿1小時時間,仍可換算為小時後,再發給加班費,例如加班20分鐘
,換算為1/3小時計給加班費。且提早到班也應給加班費。
第四類是「雇主計算加班費時以1.33或1.66計給」,勞動部強調,依《勞動基準法》規定,
加班費是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1/3或2/3以上,雇主若直接將小數點後第3位予以捨去,
一定會少算,就會違法。
第五類是「雇主未依法給付休息日加班費」,勞動部說明,實務上仍有部分雇主誤以為按日
或按時計酬的勞工,就不適用休息日加班費,應特別留意,以免觸法。
勞動部補充說明,為方便民眾及事業單位試算加班費金額,已設有「加班費試算系統」,歡
迎多加利用。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80343
--
「謝謝你們的存在,讓我看到自己的存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24.1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5155461.A.22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