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好意思,到這麼晚才有機會來感謝老師。
我想感謝的老師,是我研究所時期的張老師跟顏老師,張老師讓我打開生態研究的大門,也培養出獨立的人格特質;他常說:「做生態研究的人,都很獨立」,沒錯,一個人一個背包、一堆研究器材上肩,千里山海我獨行。研究所時期,也是我睜開眼睛,真正認識台灣地理環境的一段時間;
而想感謝的另一位老師,則是顏老師,他不只超俗脫仙(西灣聖母),還點出很多血淋淋的真實。當我問出關於生涯規劃很純真可愛的提問時,他冷冷地回:「我覺得你應該唸錯科系了」,當下真的三條線,但是也因為修他的課,培養出很多美學的基本功,也啟發邏輯思辯的那一半腦。
現在的老師,越來越不好當,因為家長對於教育,有著更多的想法與期待,而社會上也把學生多元發展的期待,落在各種教學制度上,然而,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多媒體,演變的速度比教學制度更快、更吸睛;所以老師必須耗費更多心力,在更新學習教材的元素及教學方式上。
雖然少子化,整體的學生數量下降,但是要因材施教的對象,卻更多了。
我在教育議題上,從幼教著手,倡議降低0~2歲托育的師生比(教育部已經送出師生比1:4版本給行政院)、以及實際達成高雄 #資源班師生比調降的上限、對於新增公幼的教師要 #增加公立教師聘任、以及促使教育局調整介聘教師比例,#讓北漂教師有機會回鄉服務 ... 等等,
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間,我也特別點出幼兒園不能強迫幼教老師放無薪假,對於不適任教師調查報告,要公開給當事學生家長知情;必要時,必須淘汰不適任教師。
同時我也要呼籲,家長們當然有權利對子女受教內容有所意見,但對於老師們的教學專業,也要給予更多的尊重!
祝福所有在教育現場用心投入的教師們,你們辛苦了,教師節快樂 :)
認識台灣 幼兒園 在 全球巨星 陳孟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識台灣 幼兒園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感謝黎明附幼的邀約讓徐老師今日來跟爸媽們做個短講。
從幼兒園到國小的學習轉換,教學現場的老師們都同意,孩子最需具備的是「專注力」和「責任感」。責任感聽起來很抽象,但為何現代孩子普遍缺乏呢?
很多時候,大人在旁邊動口邊動自己手,孩子迅速切換成不動腦、不動手的被動模式,長期的被動模式在進入幼兒園及國小階段便會讓孩子學習效率低落、家長催不動、老師喊不動的困境。
讓孩子擁有主動的意願,其實比你想像中簡單:動手生動機。
從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讓孩子擁有多一些動手機會,小腦袋便能逐漸產生前進的動力,耐心忍住自己動口的衝動,孩子才有機會讓你感動。
升小一的暑假要幹嘛?徐老師的回答只有一個:帶孩子大玩特玩好好認識台灣!
謝謝今天的爸爸媽媽們,後會有期囉~~~
#記得去youtube跟著徐老師學幾招喔
認識台灣 幼兒園 在 [寶寶] 一口氣看懂6種台灣幼兒園所! -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颱風天,就是要長知識阿,不然要幹嘛 XD
這次跟大家介紹幼兒園常見的教學模式
上次介紹玩了教什麼,這次介紹怎麼教
知道這些有什麼好處捏??
買東西要做功課,更何況買一個一學期好幾萬的東西!!
至少阿,拿這些專業術語拿問園長
相信他們會比較不敢唬爛你,覺得 "唉唷,這個內行喔"
功課做得越足,就越有機會找到符合小孩的園所呀~~
網誌圖文好讀版:
https://goo.gl/ivWurH
本文開始~
---------------------------------------------
首先,一個必須要先建立的概念是
小朋友是透過"玩",來認識這個世界發展心智,以及各種能力
對於成人來說,玩看似無益
但是對於幼兒來說,"玩"對他們是一種探索的方式
從中學到許多難以被"教"的東西
玩就是幼兒學習的方式
而幼兒園,就是設計一套方法讓孩子有系統性的玩
老師,就是這套系統中的引導者
台灣比較常看到的幼兒園教學模式有6種:
單元教學
學習區(角落)教學
主題教學
方案教學
蒙特梭利
華德福
其中,蒙氏和華德福因為比較特殊
只有特定的園所有引進這種模式
單元教學 :
最早,也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
方式較多是老師上面講,小孩台下睡
互動上以老師為主體,課程內容由老師決定
課程的彈性較少,幼兒也比較多聽而非動手做
此種方式比較忽略"以幼兒為本體"的本質
但台灣仍有很多舊體制的幼兒園還是採這種方式,
不過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都顯示此種教學模式的效果並不好
由於以上原因,慢慢有一種改良型的方式,稱作大單元
提高幼兒參與的部分,課程也較為彈性!
學習區 (角落) 教學 :
進到幼兒園裡,經常會看到像這樣
有規畫過一區一區擺玩具的地方
這一塊一塊就是所謂的學習區
其中概念取自 open education 中希望
讓孩子從自己動手做當中發現 " 啊哈!! " 的感覺
嚴格來說老師並不會 "教" 他們而是透過引導問題的方式,
讓他們自己去發掘所以,
老師也不是說就放著給他們去玩玩具
必須仔細觀察和紀錄,
俗話說的好寶寶不會但寶寶不說,
老師是得要自己去看出來這位寶寶哪邊需要加強的
寶寶卡卡,寶寶就會卡到死也不說
(其實有點像農夫在照顧植物,給他自己
長,但是隨時都要注意有沒有蟲害,或是記得要澆水)
主題教學 :
單元教學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
老師過度介入以及課程彼此關連性不高
而主題教學通常會由幼兒與老師先進行討論與發想,
第一步:天馬行空,腦力激盪的發言,我們稱為"發想網"
第二步:接著老師會依照孩子的想法進行概念的統整及歸類,產出"概念網"
此階段的概念網都是暫時讓老師有一個教學的方向,
最後會依照上課的狀況進行課程走向的調整。
第三步:老師會有個教學前的預設活動網,
也就是大概先讓老師收集資料作教學規劃
我們稱這個為"主題網"這個網圖
通常學期初跟學期末會有所差異,
因為課程要貼著孩子的興趣做調整。
主題教學所有要帶到的部分,
都會環繞著一個主題由中心輻射狀展開,
取自於統整性課程的概念
舉例來說,今天主題是故事高手
可以從故事創作本來培養語言能力觀察表演來延伸觀察與調整的能力
主題教學的老師必須時時注意孩子的能力程度,
進行課程的調整與增減。
方案教學 :
主題教學雖然達成了課程統整的目標
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老師主導學習方向
主題學習網一般也都是學期初就訂定的
到了方案教學,老師甚至不決定課程要上什麼
這張圖是引用自台北市南海實驗幼兒園的一個方案地圖
乍看之下好像和主題蠻像的
但其實這是由孩子們建構出來的
老師只是透過團體討論,
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決定課程方向
所以不同於主題課程網,方案課程網是演進式的,
是活的甚至是老師自己都不知道最後會長成怎樣
從單元到主題到方案,三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孩子的主導權
以及老師的介入程度這中間就決定於老師的功力了 !!
蒙特梭利 (蒙式教學) :
這套教育方法起源自瑪麗亞蒙特梭利
當初在幫弱勢勞工家庭的小孩上課
要讓他們快速啟蒙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
說到蒙特梭利,就不能不提他的教具課程
基本上和教具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最大的一個特色和上面的幾個比起來,
中心思想像是老師是引導者啦,以兒童為中心啦
這些差異不大
但是較為集中發展幼兒的智力,其他像是社交啦,美感啦
不是他的重點有機會去蒙式學校看看,通常會發現教室非常~~的安靜
不像一般幼兒園跟被炸彈炸過一樣
阿教具不是買來擺那邊小孩就會變聰明
更重要是他的師資是要特別受過培訓的
如何引導阿,使用阿,機會教育阿等等
培訓結束,通過測驗才能取得"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合格教師"的資格
蒙式教學完全是獨立於現行公幼體制之外的一個東西
要說有什麼缺點 ?就是貴吧 XD
(另外在台灣,有很多是買了一套教具擺在園所就自稱蒙特梭利,
一叫蒙特梭利,學費就像是美江的鑽石變成了5倍,要慎選合格園所)
華德福 :
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強調 "自然" 與 "適性" 的教學模式
強調順從孩子的 "天性" ,"藝術" ,"美感" 與 "想像力"
但是呢,由於與主流價值相差甚遠,評價非常兩極
在國外有些地方甚至還有一些宗教上的爭議
如果有家長考慮送小孩去這類園所,請一定要做足功課
以免他太另類到你無法接受
另外,他也很貴 XD
這邊只是讓家長們在找園所時能有個概念
當然實際幼兒園裡可能會穿插使用
但這也不失為是一個挑選園所的指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5.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67950820.A.92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