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今天早晨我打電話給獨居的父親,他問我今年幾歲,聽到答案之後,沈吟了一會兒,可能是很意外吧,沒想到他的女兒也到了這麼大的年歲……但是他們那一代的人講話比較婉轉,反過來用關心的話提醒我:「這個年紀要注意退化的問題。」我想這是他近90歲人的心理投射,我提高聲調回答他:
「喔,不會,我從來不想『退化』的問題,我想的都是怎麼『進化』。」
父親被逗笑了,不過這可是我的心聲。因為人生活這麼長,如果是來退化,那麼何必來投胎?人生就是來進化,才需要各種學習、各種挑戰、各種突破,即使身體也是,得想辦法讓它進化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我們要天天運動的原因。也就是這樣的理念,當我在教上班族做斜槓時,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
cosplay下班後的第二種身分!
也就是創造上班族以外的「第二個我」。
企業人資在衡量一個人能不能適用,有三個關鍵的考量,所以求職者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要考慮這三個面向:
💚1.興趣
💚2.技能
💚3.性格
我也是這麼用來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斜槓項目,這三個重疊的地方便是人資界說的「職涯的甜蜜點」,不論是求職或斜槓都一樣的道理。可是講到性格時,我都會再三強調:
「每個人都能夠有『多個我』,不會只有『一個我』。」
因為上班族的天生我,多半不具有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比較性格保守,不願意冒險或勇於任事,偏向於聽令行事、消極被動,這就不利於做斜槓。斜槓是一個人的微創業,必須具備小小老闆的思維與心態,如果卡在天生的我,就沒法邁開一步。唯有打破這個固有的我,創造全新的我,才能把斜槓做出名堂。
就拿我來說,當了30年上班族,骨子裡是個「偏安」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動,所以每份工作平均做10年。可是等到我離開組織,一個人打天下,不要說市場的瞬息萬變再也無法讓我像個植物人般一動也不動,時代的巨輪也會自動把我推向前,我現在改成3年一動,也就是10年裡會有3個我被創造出來,比如說:
💚第一個3年,我是個斜槓教練。
💚第二個3年,我在教斜槓之餘,也扮演職涯導師,教導上班族邁向高薪職涯。而且同時,我自己架網站,賣自己的課程,成了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至於第三個3年,會是哪個「我」冒出來?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在3年一變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跟3年前的我判若兩人。比如過去我不擅表達,經常會隱忍不說,受到委屈;現在我會說出來,但是學會使用更有技巧的方式表達,像是挑對的時間、說對的話,或是幽默一點,通常也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心裡便會感到平衡,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主導方向的人。
在自己和很多人身上發現,人不會只有一個我,而是多個我同時存在;隨著時間遞移,這些我會不斷演化迭代演化,推出升級版。可是看到的心理學都說,個性是穩定的、一致的,比較不會變動,而且最終有可能影響到一生的走向與命運。這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的觀察有些搖擺起來。
直到最近讀了這本新書「個性」,才知道我是對的。這是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在「靱性」與「滿足」二書之後的新作,她是記者出身,做專題報導,曾得過調查獎,也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在這本書裡,她從最早的心理學理論一直談到最新的各種科學研究,指出三個事實:
💚1.自我並非固定
💚2.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3.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起大,改變越大
哇,這三個發現簡直可以用新知卓見來形容,完全顛覆我們對「自我」與「個性」既有的認知,而且發現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封面上的這三句話,它們直接寫出我們該做的三件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願意改變,才能成就『最好的我』。」
像佛洛伊德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指出童年對一個人具有決定性的終身影響,書裡也列出後來一些研究都發現並非如此,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大,而且也不是不能改變。
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很多暢銷書都在談童年的傷,突然之間,好像天下盡是「不是的父母」,把自己後來過得不好全推給成長過程。但是人格心理學家茱莉·史派特西說:
「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過去2年發生的事,比起幾十年前小時候的事,對於性格更具影響。」
看來童年悲慘,不必然一生都慘,反而是現在過得好,未來比較能過得好。尤其是負面的事會發揮「時近效應」,時間越近越深刻;至於快樂的記憶,則常出現在年輕階段。
所以不管你出生的那一刻是個什麼樣的我,這輩子你都能夠不斷演出不同的我,而選擇退化版的我,或是進化版的我,主導權全握在自己的手裡!與其不斷探索,去尋找一個不復存在的自我,還不如創造一個滿意的自我。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同時也有3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uperMami超級媽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為父母之後最需要練習的一件事,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同意嗎? 要如何能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你需要認知到這幾點。 訂閱口羊太太的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Znorr3 按讚口羊太太的Facebook專頁:https://reurl.cc/droXXM 追蹤口羊太太的I...
「認知心理學之父」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SuperMami超級媽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考題] 分享整理過的之父大集合1 - 精華區studyteacher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投影片內容設計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認知心理學筆記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認知心理學筆記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10520古明峰教授教育心理學_第4-1講介紹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的評價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溝通技巧 /職場工作《溝通的方法》】
「有限遊戲有邊界和輸家,但『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
無邊界,不對立,能讓雙方的關係持續發展下去。」
試問,假設主管怒氣沖沖,揪著領子質問:「你這企畫書寫這麼久了,怎麼還沒弄好!?」身為一位孤苦無依的社畜,你該做出以下何種回應?(單選題)
(A)一巴掌拍開主管的手,傲慢整理衣領回:「我這件襯衫是亞曼尼的,要價十幾萬,你這個中年危機地中海賠得起嗎!?」
(B)摀住耳朵唱我聽不到我聽不到啦啦啦~催眠自己進入有獨角獸和棉花糖雲朵的幻想世界。
(C)一言不合立刻辭職,加入連千毅與鄧佳華的直播頻道,不怕主管找碴,因為你家就是黑道。
(D)腦中跑過臨死前的走馬燈,猛然想起《溝通的方法》第35頁,以回應情緒→確認事實→明確行動之「反向敘述三步驟」安撫主管,覺察問句後的隱藏訊息,準確判斷主管期待的答覆,順利脫險,繼續混水摸魚一萬年到下次死期來臨。
答案當然是C啦!不要徒勞無功轉鉛筆了!考試猜題選C的正確概率最高好嗎?何況做直播賣假貨多好賺,一秒鐘幾千萬上下耶~(如果明天沒看到我,可能是被道上兄弟灌水泥沉到海裡惹)
咳咳咳好的(爬上岸)~無論你喜不喜歡、擅不擅長與他人建立關係,「溝通」是社會人不得不面臨的課題。在工作中,我們得想辦法遊說主管幫忙加薪、主持一場盡量讓同事保持清醒的會議;在生活中,光想知道男/女朋友晚餐要吃什麼?就得學會讀心術通靈以至於觀落陰,買錯便當馬上見到花田對岸的阿祖勸你回頭是岸(好不容易醒來卻發現快被送進焚化爐了)(喂喂)。
也許你會怨嘆父母師長從未教過溝通技巧,便殘忍地把我們推進社會這個大染缸...拜託!你覺得他們知道「溝通」兩個字怎麼寫嗎?許多人連講人話都做不到OK?不然愛在心裡口難開、詞不達意、嘴笨這些話哪來的?
而本書《溝通的方法》拋給全天下木訥寡言、不擅言詞的人一道救命索。作者本身是位社會歷練豐富、閱歷廣泛的創業家,她沒有顯赫背景和亮眼學歷,從最低層一步一腳印幹起,與三教九流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游刃有餘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是那種「連結」)。
具有「發展性」的關係必須建立在真實信任上,才能成為有益人脈。故作者秉棄舌燦蓮花的油膩話術,以心理學、人類學、認知科學為基礎,融合個人實戰經驗,建構出一部條理分明、鉅細靡遺的系統化「溝通指南」。
依據三萬多人的工作經驗談,書中提供上百個實際案例和具體可行溝通建議,並拆解了十八個應對複雜狀況的溝通場景,讀者可任意拾取單一方案或綜合運用多種回覆模板,適當應對職場與日常中的難題。
比如首章提到,溝通的先決在於「傾聽」,「傾聽」並非聽過就算,需要「結構化傾聽」,辨別對方陳述的是「客觀事實」或「主觀情緒」?才能回應符合期望的答案。
例如女朋友說:「老闆『總是』讓我加班。」
嗶嗶嗶注意了!這題是陷阱題也是送命題!書中提醒:「總是、老是、每次、經常、永遠」等類似詞語在於宣洩情緒,是「情緒路標詞」。對話中一出現「情緒路標詞」,代表對方在抱怨、發洩負面感情,所以不要義正嚴詞提供具體建議,要先安撫他的心情,後續對話才有開啟的可能,也能提高生還機率!!
又如,為了讓溝通新手易於識別、判斷溝通對象的風格,因人制宜,採取不同溝通方法。書中將人類大致分為老虎(控制型)、孔雀(表現型)、貓頭鷹(謹慎型)、無尾熊(溫和型)和馬來貘花豆型(並沒有最後一種)。
老虎型偏好直切主題,別囉囉嗦嗦;孔雀型熱愛肯定讚美,而老虎孔雀型的複合型人呢?請送他去木柵動物園...呃不對!是令其在自我表現之際,也獲得掌控感。亦即,明明是你決定的方案,卻讓他覺得是自己下了一個很棒的決策,事情便能順利通過可喜可賀!
以個人遇過的主管為例,私以為好大喜功的孔雀型上司最容易處理,但「高帽子人人愛戴」這招拿到慢熟、研究型的貓頭鷹型上司就完全不管用,甚至會碰一鼻子灰,只好不戴高帽改戴綠帽(不對!!)。
究因貓頭鷹型人格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規矩,不隨便誇人,亦不輕易接受誇讚,除了主動、適時地提供大量資訊和工作流程,讓他有足夠的正面證據相信你,下放權力之外,讚美的突破口需如書中所言的技巧之一:「尋找對方與其所在群體之差異性。」
例如我虛偽讚美貓頭鷹嘿美(咦)上司你太厲害~太強惹~他只會白眼一翻要我廢話少說嗚嗚嗚;但換個角度,改讚許嘿美行事嚴謹,乍看嚴格其實處事公平,嘿美便露出淡淡的得意微笑顆顆顆抓到要點還不是暗爽在心(被巴頭)~
人家韓團BLACKPINK是人間香奈兒和人間YSL,《溝通的方法》則協助你化身對話界的福爾摩斯(氣勢好像有點弱)。作者將浮動於人際間,捉摸不定的微表情、讀空氣、潛規則等抽象內容一一形象化、具體化、公式化,並仔細分門別類、歸納整理,內容飽滿紮實,無冗詞贅句,每句都寫在要點上。讀了這本優秀的工具書,彷彿拿到人生的攻略秘笈,只要對話能持續進行,『溝通』便是一場無限遊戲,暫停、快轉、通關皆操之在口/我(快輸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ABAB」)(透露年紀)~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溝通的方法》,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想用溝通技巧解決什麼難題?例如:
「《溝通的方法》:在談判上攻無不克、無往不利,說服郭台銘把存款全匯到我的帳戶!!(嗶嗶嗶快叫警察)」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0/2(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10/3(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溝通的方法 #脫不花 #天下文化 #得到APP聯合創始人與CEO #溝通技巧 #職場工作 #人際關係
📖博客來:https://bit.ly/3B1ZGY5
📖誠品:https://bit.ly/2Y5pUKS
📖天下文化:https://bit.ly/3ukd8E8
📖momo:https://bit.ly/2XX8JuF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知和信念都是來自於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這與個體的經歷、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在人們成長過程中,之所以容易出現問題,就是人們總是帶著固有模式來處理新的問題。人們要成長,就是要打破原先的固有模式,清除掉過時的經驗,用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處理當前問題。小的時候,你跟父母怎麼相處,跟同學怎麼相處,你從父母、從同學那裡獲得的經驗,將會形成最初的認知和信念,並影響你未來的發展。只有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最初的認知和信念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種移情效應,指的就是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情境。你當前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你在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的情境,而不是說你的性格是錯誤的。你不可能一遇到問題,就要改變性格,這是不現實的。人的認知和信念是一條條相對孤立的建構,建構是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指的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認知和信念的成本之所以比性格低的多,就是因為認知和信念不是一個體系,而是相對孤立的建構。
認知和信念是個體建構的核心,決定著個體將要採取怎樣的行為。例如:因為你愛我,你就要滿足我的要求。這是一條對於親密關係的建構,如果某個人持有這樣的建構,那麼他就會無限制的從愛自己的人身上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關係走向破裂,因為這個人越來越貪婪無度,並且喜歡情感綁架。如果這個人想要獲得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不需要改變性格,只需要改變原先的錯誤建構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哪怕別人愛你,你也不要以愛的名義讓對方滿足你的所有要求。
改變錯誤的建構,能夠讓你的生活立刻發生變化
改變認知和信念所花費的成本遠比改變性格花費的成本低,不僅表現在決心成本和精力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個體改變性格,直到新的性格形成,並且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上,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改變了錯誤的認知和信念,你的生活立刻就會發生變化。例如,一個人因為過去受到過傷害,所以遠離了社交。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建構。之所以錯誤,原因有二:過去某個人傷害你,不代表未來所有人都會傷害你;過去你會受傷害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你現在有了自我保護能力,不應該害怕社交。
如果你意識到這個建構是錯誤的,明白自己長大了,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明白之前某人傷害自己,不代表其他人也會傷害自己,那麼你的社交就會立刻發生變化。你會更加傾向於融入到社交中,更願意接受有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更能夠信任別人。這一切不需要你費心費力改變性格,只需要將錯誤的認知和信念改掉就好了。
總而言之,改變自我以解決當前問題,從來不是只有改變性格這一條路。當你發現可以從改變認知和信念出發時,你會發現改變自我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實際,更能夠應對實際問題。學會改變自我,從改變錯誤的認知和信念開始吧!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馬來西亞 Shopee FREE Shipping
https://shp.ee/a54n9zf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SuperMami超級媽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成為父母之後最需要練習的一件事,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同意嗎?
要如何能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你需要認知到這幾點。
訂閱口羊太太的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Znorr3
按讚口羊太太的Facebook專頁:https://reurl.cc/droXXM
追蹤口羊太太的IG專頁:https://reurl.cc/A1lKKQ
按讚SuperMami超級媽咪的臉書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supermamiasia/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Youtube印度神童驚世病毒預言破解KFK未來人事件
Youtube印度男孩驚世病毒預言破解KFK未來人事件
最近迷上了Netflix德國劇Dark (暗黑). 故事講述一班失蹤兒童帶出一個小鎮heen連幾個家族, 一百多年的時光穿越劇情. 故事骨幹未來人回到過去找33年前的自己想阻止災難發生.
未來人和時光機正正就是災難的源頭. 因果報應. 開始就是終結, 終結亦是開始: 無限循環. 命運亦是一早預定了. 你人生又有什麼想改變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一起去我們的命運看一看.
[2021年世界會更差...]
幾個月前看到這條2019年8月22號上載的 ‘Severe danger for the world...’ 影片. 長達20分鐘影片震驚網路, 因為可以見到一個大約12-3歲的印度籍男孩用占星術, 預言3個月後 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會發生的大事. 包括: 全球大災難. (#1, 3:41-3:49) 片中他講述因為星座行星(雙子和射手) 的旋轉造就一個廣傳病毒. (#1, 10:32) 需要全球大量人才解決.
還有預言印度西北方向的國家 (伊朗, 阿富汗) 會發生大變亂. (#1, 5:00) 水星和火星靠近導致世界入經濟危機.
事後這預言影片受到廣泛關注. 而正當大家在稱贊或懷疑這位14歲的Abhigya Anand (阿比吉亞·阿南) 時, 7月25日再出一條預知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的影片. 2020年12月會是木星和土星自1623年貼得最近. 而在2021年2月所有行星的排列一致, 無論政府或疾病問題都會是高峰.
其實我拍了這麼多有關預言的影片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一早已經知道這些事情會發生, 甚至知道確定日期, 但也不能夠去阻止他發生呢? 因為時空是存在於一個叫casual loops paradox (命定悖論) ?面.
(#2, 8:23) 用 ‘神童’ 做例子: 片中提到是整個社會的人對疾病的恐懼導致我們人體免疫系統變弱所以我們末來才這麼危險. 同時這條和相關的影片就是導致憂慮和恐懼的源頭.效果正正就是造成神童想那一件事. 這就是the classic question: 是有雞先或是有蛋先呢?
同樣大家在討論中國網 ‘豆瓣’ 出現的網民KFK聲稱自己是來自2060年的人也可以tou上這個casual loops paradox命定悖論裡.
2019年6月22號KFK開始預言2019年會是人類轉折點. 2030年手機會被ai隱形眼鏡代替. 2038年機器人普及化. 但好像他的重點是2050年後我們會終於知道字宙存在之謎而全球會在精神心靈上一個大醒覺. 老高亦推段KFK不是實體而是精神上像一個靈體或鬼一般的存在. 主要因為KFK的真身出生也是同一個時間發生而同一個時空是不能存在同一個人.
網上大家推測這些事是否真的會發生. 根據casual loops是會的. 會造成社會心理學現像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表示一樣東西的 ‘預言’ 令人潛意識不經意引導去造成最後這個結果, 而就相信是 “jing定”. 最有名的example是Oedipus的神話故事. 一個因為被預言會殺死自己爸爸然後chuey了自己媽媽的oedipus嬰兒被放逐. 因此導致他最後不知情自己身世, 殺死自己爸爸, 自己媽媽結婚.
但印度神童和KFK做預言和穿yuet這些事是因為他們遵守更浪漫的grandfather paradox祖父悖論. 相信他們講這些未來東西是可以改變歷史讓我們變更好的.
所以我開頭問大家你人生有什麼改變?
我人生沒什麼遺憾. 但如果要我可以回到過去我一定會跟18歳的自己講快一點拿起相機追尋自己夢想. 當時大學時有機會讀戲劇, 但因為身邊的人叫我讀一些比較 ‘sut juy’ 一點的科目最後放棄. 之後幾年在大學wun wun ok ok, 25歲才開始暗網仔. 當然之前20歳頭也有拍東西. 但也常常想如果我早一點開始拍東西, 而可能當時我18歲做暗網仔你根本不會喜歡我. 或許我做半年就方hei以後就不做這行業. 也許casual loops paradox才是真的, 永遠要這樣發生. 如果...如果...如果... 如果世界上有時光機我變jung tung. 但我時認知的世界是沒有時光機的, 也不能回頭. 所以我們只能向前看.
The end
其實對於時間是有第三個theory.
在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的書the order of time提到時間在我們的知覺裡面是情感觀察.
過去和將來在物理上是不存在的. 時間是人類的腦用來思考的一樣工具. 也是我們大腦經歷的一種感覺. 以這個理論可以否定所有的穿越劇吧!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匱乏經濟學》裡面的「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進入一種「隧道效應」,同時也會讓我們進入一種「預支」跟「透支」的生命形態。
那除了隧道效應,跟預支與透支之外,稀缺心態還會怎麼樣全面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接下來談第三個影響哦!第三個影響就是,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留下任何的餘裕,也就是沒有多餘的「時間」跟「空間」。
其實你不妨想一下,為什麼那些窮人他們會覺得生活特別的累?
其實回到真實的生活現場裡,如果你活在一種「花一塊錢」都要糾結、比較一下;花一點時間都要考慮再三,這個時間用在別的地方會不會更有效?
這樣的一個思維,直覺上看起來好像都是很審慎評估的,但其實如果你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分錢都要進行這樣的執行的話,那會讓你造成很龐大的心智負擔。
而這些心智負擔會消耗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精力,進一步又強化了你的「隧道效應」,因為你已經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訊息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你使用手機或者使用電腦,你裡面預備要執行的程式太多,你都沒有去把它刪掉的時候。
有沒有發現,每一次開機、每次關機,或者是每一次執行新的程序,花很長、很長的時間。
甚至於你有一種好像覺得自己的手機,自己的電腦跑不動的感覺!那為什麼會跑不動?就是因為你的不管是記憶體,還是CPU,它都沒有餘裕啊!
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以一般的交通研究來說,如果一個道路的佔有率,超過了85%,它會塞車的幾率是100%的。
因為當車子多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只要其中有一個司機,腳踩了一下剎車,那麼後面所有的司機都會連鎖反應的踩剎車。
你可能有過那種經驗,開車在高速公路上,然後塞車塞了一陣子,你覺得前面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一定有什麼事故。
結果呢你慢慢開,開到了某個階段,你就可以盡情的踩油門,你也沒看到有什麼事故,沒有什麼意外呀!
對呀,因為當那一個區段的車子的佔有率,超過了一定的比例,其實根本不用有任何的事故,就會導致整體的速度放慢下來。
那麼你想想看,在你的生活裡不管是時間、不管是金錢,是不是也是如此?
就像是如果你平常沒有儲蓄的習慣,你平常沒有做時間規劃安排的習慣,特別是幫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
是不是任何的意外,都會導致你的時間或財務,整體的崩潰,這就是因為「稀缺心態」導致你沒有餘裕啊!
那你可能會想那「稀缺心態」導致沒有餘裕,到底是因還是果呢?其實我會覺得它是互為因果的。
因為有很多時候,比如說工作來講好了,你總覺得要把時間塞滿,才叫做有做事;可是呢,我反而在自己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我有特別提醒!
千萬記得哦,不要以為把時間塞滿叫做「有效率」,真正有效率的人,反而要把自己的休息,把自己的放空,有意識的排進自己的行事曆。
因為我雖然這種時間的餘裕,看起來好像會讓一個人效率沒有辦法提高,但是它帶來的整體的正向回饋,是非常高的。
因為你心中覺得自己可以休息,它就是一種很奢侈的心理感受,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用急忙、不用匆忙。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會感覺更放鬆、更自在;就算犯錯了也沒有關係,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奢侈呀!而這樣的享受感、奢侈感,對於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金錢也是一樣,今天你可以花一筆錢,不用太考慮它的CP值,或者是不用太考慮它的對價關係;在合理的範圍裡,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棒呢!
所以呢,如果長期讓自己處在「稀缺心態」裡,這真的很容易讓人沒有辦法有任何的餘裕;而這裡面最凸顯的,就是從小到大我們接收的信念。
好像有些人會覺得休息是不好的,或者是好像買一些對自己好的東西,就叫做浪費錢!你沒發現其實不一定是你沒時間沒錢,而是你的信念,導致你根本不可能讓自己留有餘裕啊!
而第四個稀缺心態影響的部分,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會引發我們認知頻寬的不足,什麼叫「認知頻寬」呢?
它就是我們所有、所有認知能力的總和,包含我們去計算權衡,包含我們去關注一件事,包含我們決策去執行,甚至於是抵抗誘惑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頻寬。
就像是前面舉的例子一樣,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心智的CPU。
你可以感受一個情境噢,你手上正在忙一件事,同時有人找你講話,而這個時候旁邊的電話又響了;然後你發現你後面正在燒開水的水壺的聲音,也發出了煮沸的聲音,請問一下這個時候,你能夠同時做好這些事嗎?
可是呢,有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事。所以呢,你同時應付別人、同時眼睛在看螢幕,然後還瞄一下你的手機響的那個畫面到底是什麼?
然後腳呢,同時往後走,你會發現這樣的狀況就是,你每一件事情感覺上都做了,但是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然而久而久之呢,這一定就會傷害我們對於長期真正重要事物的規劃。什麼叫做「長期規劃」?
在財務上面,就包含有意識的儲蓄,有意識的去理財,然而對個人而言,就是有意識的去學習,去運動、去健身。
可當你的認知頻寬還不夠的時候,你可能都會在忙於這些表面的事物,所以那些投資未來的事情,要麼你就根本不在乎,要麼就是你理論上知道要在乎,但是你實際上根本沒有去做。
所以呢,它會造成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理論上來說對一個窮人就是沒有錢,可是你會發現,他們要麼就是太過在乎錢,要麼就是太過不在乎錢,而且我遇到蠻多的是太不在乎錢!
怎麼說呢,先不管他們表面上的認知如何,回到他們的行為,你會發現這些進入財務惡性循環的。
常常是透支他們的信用,常常是衝動消費、衝動購物,常常是把錢花在短期的享受,而不是長期的投資!這就導致他們的債務永遠沒有還完的一天,而且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糟。
那如果體現在時間的管理上,你會發現這樣的人,他們理性上都知道,他們要專注在最重要的事。
可是他們通常在實務上,就會關注太多的事情,而關注太多的事情,因為自己的恐懼,而恐懼就是稀缺心態,又會導致他們認知頻寬嚴重不夠。
所以呢,在他們的心中,再茲念茲的都是那些沒有做完的、應該去做的,或者是很急迫、有壓力的那些事,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講的「蔡尼格效應」。
那些事情一直縈繞在他們的心中,那也因為如此,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頻寬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
於是更容易出現錯誤的決定,然而在錯誤的決定之後,又會導致他們的時間跟財務更加的稀缺。
聽出來了沒有,其實當你沒有給自己餘裕,當你把自己的認知頻寬全部佔滿了之後,那只是讓你有一個好像「你很努力」的錯覺,就像我常說的,你無論做任何事情,你不能讓自己只是很努力而已。
你要讓自己很清楚知道,你為什麼做、你為何而做?而當你做它能得到什麼,並且去檢核是不是真的能夠得到。
然而這一切的動作,都需要你在心中要先「留有餘裕」,而且要能夠留下你的認知頻寬。
然而當你聽到這裡,你可能也發現了,這一切的結果好像跟我們內在一些很核心的信念是有關的。
沒有錯!其實我們的信念,都受到我們過去的經驗,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
尤其是我們在面對財務的時候,原生家庭到底在你的心中種下什麼樣的信念?這個是你需要好好的認真看待的。
如果你沒有發現這些,或者是你沒有好好的覺察這些的話,你會發現你可能很看不慣自己父母親,面對財務的方式,然而你很有可能就複製了他們的行為。
又或者是你的父母親真的很有錢,可是你因為自己內在的一些功課沒有穿越,你會反其道而行,從此討厭錢。
可是你的理性上,又知道自己必須要好好的看待錢,然而你的行動怎麼樣就是做不到,我相信置身其中的你一定很辛苦吧!
所以呢,這些稀缺心態,導致我們信念跟行為的因果關係,我覺得它們真的很重要!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看看,自己在面對金錢面對財物的時候,你的核心信念到底是什麼,而又怎麼來的?
並且從中找到適合自己調整的方法,用很實際的,不管是記帳啊,財務規劃,讓自己活出一個更富有的人生。
其實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加入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
尤其是【理財心裡學】哦,到6月30號的晚上12點前,都可以用1399的優惠價加入學習。
我想無論你的功課是面對財務,還是更廣大的人生怎樣活得富有,這門課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你加入了嗎?歡迎你的加入~
然而更希望你透過我們這一系列的分享,讓自己開始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由;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相關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你的加入。
也期待你能夠把握6月30號1399的特別優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投影片內容設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書所引用的相關認知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成果,最早可追溯到剛好是 100 年前的1920 年,「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Floyd Henry Allport 在《實驗心理學 ... ... <看更多>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認知心理學筆記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認知心理學重點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認知心理學課程、認知心理學筆記、認知心理學之父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認知心理學重點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認知心理學之父 在 [考題] 分享整理過的之父大集合1 - 精華區studyteacher 的推薦與評價
就純粹只是想分享罷了 自己看到的 加上前輩整理的
希望有人可以再增加 希望沒有破壞版規
比較教育學之父:朱利安
幼稚教育之父:福祿貝爾
平(貧)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教育界的麥加)
中國:晏陽初
美國:曼恩
日耳曼:布肯哈根
科學教育之父、心理學之父:赫爾巴特
教育科學之父:史賓塞(Spencer被譽為「未受過任何學校教育的亞里斯多德」。)
存在主義之父:沙特(名言:「我在,故我思」)*齊克果所創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Descartes被譽為第一位近代(現代化)哲學家
近代科學之父: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經驗主義先驅))首倡科學教育
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
認知類型之父:魏特金Watkin
智力測驗之父:比奈 Binet(首創心理層次【心理年齡】)
心理學之父、實驗心理學之父:馮德 誕生科學心理學
人本心理學之父 :Abraham Maslow
行為主義之父:Watson
教育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測驗運動之父:桑代克(智力多因論、同元素學習理論)
「人格是習慣的總合」、「教育的目的在引起一個人的行為變化或阻止一個人行為的」、、
協同教學之父:Shapl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40.156.1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