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我原來以為這是一本處理人際關係與情緒管理相關的書. 開始閱讀了以後才發現, 整本書是在解釋人類的大腦- 一台及其精密卻又原始的機器
根據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所提出的理論, 他把大腦分成三層:
爬蟲腦 (底層): 這是最基礎的部分, 從幾億年前的生物繁衍就開始運作, 負責維持基礎的生命功能, 引發戰或逃的立即反應
哺乳腦 (中層) : 隨著生命的進化, 哺乳類開始發展輸了更複雜到大腦部份, 出現了邊緣系統 (海馬迴與杏仁核), 下視丘 (分泌激素與控制自律神經系統)
靈長類腦 (上層) : 這屬於最高級的大腦區塊, 擁有思考, 判斷, 語言的能力, 大腦皮質的構造發展是生物 (特別是人類) 最後衍生出來高級腦
縱使過了幾億年的演化, 人類主宰了地球, 發展了高度文明, 甚至還有能力進一步探索地外生命, 但是以時間而言, 靈長腦 (新腦) 出現的時間尚短, 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本能上仍然受爬蟲腦 (舊腦) 驅動, 而夾在兩者之間的哺乳腦 (中腦) , 則是裡外不是人, 常常會因為新舊腦的拉扯而崩潰..
所以作者將大腦比喻成我們家裡的電腦: 你的機器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型號, 可是在這之間你不斷的給它安裝了新的系統, 甚至不斷升級. 可是偏偏機器的運作方式常常會跟新軟體相互牴觸, 同時電腦內建的的演算法還會依照本身對於使用者喜好的判斷來直接執行所有功能… 如此混亂的結果常常導致機器過熱, 效能變慢, 甚至自動關機. 沒錯,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這麼複雜而又矛盾的器官, 因此解釋了我們在思想行為上為什麼常常有這麼多不合裡的狀況出現
大腦的高級指揮系統相當是位於金字塔的頂端, 負責支配人體一切的活動, 但是這個系統及其耗能與脆弱, 同時來自於底層腦的基礎運作模式不亦改變, 需要很大的力量方能將其掌握. 只要高層腦在能量不足或是受到外在影響的狀況之下, 底能腦的生存本能操控就會干擾到高層腦的主導
例如我們為什麼會暈車? 當我們在行走 (甚至是騎腳踏車) 時, 透過外周運動系統 (高級腦) 與本體感受器官 (低級腦) 的協同運作, 大腦很明確的知道是我們自身在活動. 但是當我們坐在交通工具上時, 感覺訊號輸入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的高級腦知道我們在移動, 但是偏偏我們的低級腦並沒有接收到任何運動的命令. 兩者之間出現了資訊的落差, 身體當下判斷: 你明明雙腳沒有移動, 但是大腦接受到的訊號卻是身體在改變位置!?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因為中毒而產生了幻覺, 所以第一時間, 爬蟲腦會讓你嘔吐, 趕快把吃進了什麼有毒的物質排出體外! 雖然對於確切暈船暈車的原因, 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確認, 但是目前這是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看法
你看看你看看, 這就是人類高級大腦所犯的低級錯誤…
人類為什麼這麼喜歡甜食? 因為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 大腦只佔了人類體重的2%, 但是卻使用了我們每天五分之一以上的能量, 而且都是糖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低血糖時會想睡覺, 運動甚至會昏倒. 所以當我們肚子極度飢餓時, 腦袋裡面絕對不會想著要吃清粥小菜會是水煮雞胸肉, 腦海裡面一定想的是炸雞薯條火鍋比薩之類的食物. 因為這是生物的本能, 能吃盡量吃, 誰知道下一餐是什麼時候? 因此當你吃到垃圾食物時, 多巴胺會分泌讓你覺得滿足, 而你受到獎勵了以後, 吃甜食的行為就會一再重複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的大餐明明已經吃撐了, 但看到飯後甜食總是可以再來一點. 因為即使胃已經被填飽了, 大腦 (高級腦) 辨識出甜食是可以讓人滿足的, 因此忽視了胃 (爬蟲腦) 發出已經吃飽了訊號, 接下來就是一球又一球的冰淇淋…
接下來談到了記憶. 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 有時一閃神, 突然忘了我是來這幹嘛的? 我幹嘛要說這一句話?
我們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互相依存, 但有時也會彼此干擾. 根據研究, 我們對於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 一般來說當下只能同時記憶四件不同的東西, 當再有新資訊進來時, 只好把前面四項東西裡面比較不重要的清掉, 以容納新記憶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下子處理太多事物比較容易出錯 (但是四件東西不一定要是單獨的, 我們可以把同樣性質的歸類在同一件裡面, 因此可以延展記憶能力, 這也是很多超強記憶訓練方法的原理)
同樣的道理, 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靠大腦形成一個有序的”編碼”, 假如這個編碼越有效率, 那麼我們越不容易忘記. 就如同我們的手機或是身分證號碼, 前面一定是區域碼, 到城市碼, 最後銜接到生日之類的, 所以我們在手機電話可以自選號碼都只剩最後幾位數. 所以手機號碼是可以透露一些資訊的. 短期記憶先是儲存在海馬迴之中, 接著會被移往皮質區域. 基本上假如長期記憶形成了, 就不會被遺忘.. 可使為什麼我們就是有的時候偏偏要回憶起某些東西的時候死活都想不起來呢?
取決於記憶的方式, 也就是如何「編碼」
在”身體學習比大腦記憶更有效” 這一書裡面也強調了: 假如我們在記憶某些東西的時候, 配合上了情緒, 甚至是五感, 會讓我們的記憶更加的深刻, 同時在未來提取記憶時也會更加快速!
在這裡, 又再度提到了睡眠. 睡覺是身體休息的說法顯然已經滿足不了科學家, 因為一些勞力工作者每天回到家裡倒頭就睡, 平均是八個小時; 可是假如我們一天都宅在家, 什麼事也沒做, 基本上也會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因此科學家研究發現, 睡眠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睡眠不足的比較健忘, 甚至熬夜, 有睡眠障礙的人較易罹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討論到了人類完全不同的兩個反應: 疑神疑鬼與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為什麼會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害怕? 因為它有”威脅”. 我們的爬蟲腦為了維持生存, 因此會對具有威脅的事物感到害怕. 在史前時代, 人類必須對所有可能危害生命的威脅有所警覺, 不然就無法存活.. 同時, 人類的大腦傾向於以簡單的方式運作, 只要一有風吹草動, 就會開啟自保的本能, 如此才能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維持生存. 但當今社會, 真正足以影響存亡的挑戰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在大腦深處這一個原始的本能依舊存在: 你會先感到害怕, 以便於在腦內先行計畫出解套方案. 但是, 特別對於某些個性特別敏感的人而言, 就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
但是反過來說, 人們也酷愛害怕的感覺! 回憶一下看恐怖電影, 坐雲霄飛車, 或是高空跳傘之類的活動. 因為當我們安然度過了一次挑戰以後, 多巴胺會大量分泌, 進而使人上癮.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極限運動家樂此不疲的挑戰他們的極限
如何判定智商? 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的智力測驗有有局限性, 而且我們往往發現, 一般來說我們認定智商很高的天才, 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白痴. 在另一個方面來說, 越有成就的人, 會因為本身知識與資訊的累積, 更加的沒有自信 (仿冒者綜合症); 而偏偏一知半解的人, 說話則會越大聲 (唐寧. 庫格效應)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 所以假如我們可以贏得更多人的認同, 那麼也代表在團體裡面的地位更加的鞏固. 因此絕大多數人想在短期之內搏人眼球, 就會使用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 越多人關注 (不管好的壞的), 越能提升自我效能; 反過來說很多專家會非常低調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會對於賣弄知識的人懷有敵意或是存有懷疑, 也就更加的不敢發表意見, 或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
我們的記憶是會被大腦所篡改的!
為了讓人類有效益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大腦會把過去負面或是不利的記憶淡化, 讓人振作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很多關於過去記憶的實驗中, 專家發現人們口述的回憶與實際上發生的兜不攏. 這個有可能是因為在平時, 我們在當下所有接收到的訊息, 本身就會被大腦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才形成了認知, 更不用說是回憶. 每一次我們回憶起同樣一件事時, 記憶都會被竄改掉一點點, 時間一久, 回憶就會與事實越離越遠… 心理學家認為大腦自我修改記憶的原因是由於在人類的社會中, 自我價值與成就感是支持自己有勇氣探索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自我感覺良好, 原來是身不由己的啊…
人類是群居動物, 孔武有力的尼安德塔人被我們智人老祖滅族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偏向單打獨鬥, 而智人則是群體合作. 為了能夠更加的與人共同生活, 我們的大腦 (特別是新腦) 偏愛讓人喜歡, 畢竟假如被群體拋下就有可能會獨自而亡. 因此, 我們天生不善於拒絕別人! 有時面對了一個天花亂墜的推銷, 我們就是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我們明明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拒絕了別人, 對方會難過 (即使我們並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 . 因此有很多的銷售技巧, 就是利用了這一種反應, 特別是對於意志力比較弱的人, 格外容易上當! 也就是說, 很多時候大腦會強迫我們委屈自己, 作出妥協, 目的是讓他人喜愛我們
因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資訊, 我在別的書中已經看過了, 原以為心得不會寫太多, 但是裡面有好多很有趣的部分值得分享,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 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提出了大腦的這些矛盾之後, 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來避免所產生的問題. 如果可以像 “端粒效應” 或是 “為什麼要睡覺” 這些書在每一個主題的最後, 提供讀者對應方式的具體建議就更好了
不過還是一本科普價值滿滿的書, 大大推薦~
訊息處理理論編碼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股票實名制,監管機構獲過大權力
(文章刊登於信報月刊)
《信報》獨家爆料引述消息指,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跟中央協商過互聯互通的內容,要進一步「債券」、「ETF」、「新股」互通,前提是要處理好股票實名制的事宜。由於涉及重大既得利益,金融市場中人馬上嚇一大跳。
推行股票實名制的消息其後獲得港交所證實。由於今年6月,香港與商務部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框架下的《投資協議》及《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其中已提及明年1月1日將會實行股市實名制的條款,所以股票實名制看來有事在必行的趨勢,業界要反對的話,只能把握剩下這幾個月。
先把實名制的概念疏理一下,實名制在內地又叫「一戶一碼」,這是指監管機構可以透過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綑綁身份證號碼和股票賬號,隨時監控股民所有交易,馬上追蹤到股票交易的最終權益持有人。這跟現時香港的監管做法有所不同,如果證監發現股價波動,當局會向券商索取資料,然後再進行分析,隔了一重。支持股票實名制的理由很表面,就是「夠快」、「直接」,但一定不包括「減少市場波動」。我見到支持推行股票實名制的官員多引述內地A股做例,提出A股市場因為推行了股票實名制,所以減少了內幕交易、市場操控等行為,股價相對波動較少。見到這類講法,實在很難忍俊不禁,因為內地有升漲停版機制,只要10%的波動就會強調停止交易。邏輯上,10%不是大波動,你無法判斷所謂的股價波動較少現象,是因為停版機制,還是股票實名制。
反對股票實名制的最強道德論據,自然是私隱權,因為部份投資者偏向低調,不想被旁人得知交易狀況。私隱權的進一步延伸出來的inconvenient truth是,少了這部分私隱權,大型機構投資者對港股市場反感,減少市場資金流入,令香港少了熱錢。良好的公司治理守則(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強調持份者的誠信義務(fiduciary duty),只要買買賣賣的投資者沒有因為內幕消息而炒作獲利,它就沒有違反其誠信義務,公司管治便已完善了,實在不必犧牲投資者的私隱多此一舉。
股票實名制的另一對立面是內幕交易,剛好信報力捧的專欄作家盧安迪寫了一篇《反思內幕交易》的鴻文,提出了反直覺式的怪誕經濟學(Freakonomics)論點,意指內幕交易並未必想像中不妥。盧君指出:「不少經濟學家——例如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和索維爾(Thomas Sowell)——都曾指出,內幕交易有助傳遞資訊,提升市場效率。事實上,佛利民活到94歲仙遊、索維爾如今87歲高齡,都仍然贊成內幕交易合法化」佛利民是自由市場論點的擁護者,涉獵的範籌甚多。我同意盧君的論點,亦想在此立論進行延伸,如果要專攻於內幕交易的學術觀點,更應看看法律經濟學者Henry G. Manne的《Insider trading and the stock market》。
一般法律背景的學者都傾向支持訊息要公平對外公布,反對內幕交易等,Manne卻是異數,終其一生也被法律圈中人和監管機構排斥。除了一般大路的「內幕有助反映價格」的效率市場觀點外,Manne還提出更新奇的「層遞式內幕交易」的觀點。
一般來講,最清楚公司運作的必然是公司管理層和大股東等一致行動人士,如果禁止內幕交易,即管理層和大股東無法「偷跳」受惠,這不難理解。然而,內幕資訊有如病毒,會一層一層傳遞開去,公司管理層和大股東之外的圈子,就是投行顧問、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很多人都認為這伙人也應該被禁止內幕交易,所以這伙人也無法直接得益於內幕交易。管理層之外、專業人士之外,內幕消息這「病毒」也差不多擴散至股票經紀這圈子,股票經紀跟上市公司的關係已經夠疏離,一般監管機構很難證成股票經紀參與內幕交易,所以禁止核心內圍參與內幕交易的最大利益者,是核心外圍的股票經紀,因為內幕消息總會擴散開去,他們會吃到核心內圍吃不到的甜頭。
事實上,美國最反對內幕交易的既得利益者,就是股票經紀。
這個推論跟股票實名制有什麼相關的地方呢?監管機構有一個永恆矛盾:如果監管機構是為了監管市場中人,那麼有誰會監管監管機構,再推論下去,沒完沒了。
內幕交易總會有受惠者,如果行了股票實名制後,公司管理層、專業人士當然無法受惠於「偷跳」內幕消息,只怕連股票經紀也無受惠,反而再向外延伸多一個圈子,在監管機構內工作的人卻成了最大受益人。理論上,你不能排除監管機構中人透過實名追蹤到個別大基金的交易資料,從而跟隨買入「偷跳」。樹大有枯枝,如果監管機構內的人幹到這份上,又有誰能保證市場是公平。倫理哲學角度去睇,我們實在無法推論在監管機構內工作的人,道德上比上市公司核心內圍的人更純潔高尚,不會「偷跳」。所以,監管機構支持股票實名制,而內裡工作的人又是潛在利益對象,這看上來是怪怪的。
讓監管機構直接、實時追蹤投資者的動態無疑是下放了過大權力,讓內裡工作的人可以有「偷跳」的機會。現在監管機構間接「向券商索取資料,然後再進行分析」的設計實有高明之處,因為搜證需時,市場已反映消息,監管機構中人無法「偷跳」,這是保證市場和監管機構之間的check and balance。
站在中央角度,內地不想國際金融大鱷透過互聯互通,狙擊和操控市場,所以才有此一著。不過再站在更宏觀的管治角度,實名制不止在股票市場實行,早在2004年5月13日《網際網路電子郵件服務標準》已首次提出實名制並且強調電子郵件服務商應要求客戶提交真實的客戶資料。行實名制的,還有電訊、電郵、網上遊戲、社交媒體。股票實名制只是中央政治穩定大布局下的其中一個板塊,僅此而已。香港應否跟從,那要看金融業界有多大反應。
訊息處理理論編碼 在 也依賴學習與回憶時情境的相似性回答: 編碼特定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說明:適當遷移理論(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heory):Bransford 認為記憶的強度與持久性,不只依賴訊息處理的深度,也依賴學習與回憶時情境的相似性回答:. ... <看更多>
訊息處理理論編碼 在 第六章教育的心理學基礎(二) 第一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的推薦與評價
✓ 訊息處理時需把符號代碼譯出,過程是雙向的。 訊息輸入. 物理事件轉心理事件的譯碼過程. 編碼(encoding). 訊息輸出. 心理 ... ... <看更多>
訊息處理理論編碼 在 【教甄/資】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訊息處理理論--劉玥老師 的推薦與評價
更多講座 訊息 ↓↓↓↓↓↓↓↓↓↓ 請加入LINE@: https://lin.ee/iAN8eEb ◎詳細資訊及近期活動內容,請點我:http://publictpck.weebly.com/ ◎台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