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體的行為究竟是代表著他所屬群體的文化與社會集體特徵,還是就只是這個個體的表現特徵?這個話題其實由來已久,從人類學最早期的討論,認為文化與社會都是集體性的,因此個體的行為必然必須被放在集體性的脈絡中來理解。再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討論,這些集體性的行為開始被從詮釋與象徵、表演的角度來思考,個體的行為開始在集體脈絡中有了空間。到了20世紀末,人類學對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更進一步透過語言人類學的論述,從信仰、慾望與行動的層面分別來看集體性與個體的關係。在這個人類學討論集體與個體的思路裡,我們如何看見動漫族群與社會大眾的關係?有時候動漫族群裡的有些個體讓社會大眾感到反感,而試著以個人行為來區分該個體與動漫族群的關係;有些時候則是社會對於動漫族群的不理解,使得族群中的個體背上不是來自自己的負面標籤。其實,這樣在認識上的錯誤理解,也常出現在不同文化或國家的人群溝通上。比如說某個美國人喜歡吃漢堡喝汽水,那麼他是否能代表美國的某種集體性呢?可是如果他只是個體的行為,那又如何解釋這個美國人吃漢堡喝汽水的印象呢?至此,小編相信相同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重新來討論動漫族群與一般大眾的互動關係之集體性與個體性的問題,而且這個集體性與個體的問題必須重視其複雜的狀態,而不是用簡化的方式來描述它。
————————————————
沉浸在一種興趣文化裡面,會學習、模仿社群的行為與語言習慣。對御宅族來說,作為動漫愛好者,往往肉身是孤獨的,但靈魂之間可以共鳴,可以與虛擬角色對話,跟同好間有不用明說的默契。
或許有時候實在過於沉浸了,在現實人際間,我們會失去一些肉身的實感,少了些情緒的察覺、關係的拿捏,誤會人與人之間像二次元世界那樣運作。但,這是「或許」,並非「一定」。
最近,批踢踢上有人貼出一位男性同好私底下與女性的文字聊天紀錄,男性同好被形容為「動漫噁宅」;最令人矚目的是,他的聊天方式有著圈子內特有的語癖,在文句後方以括弧附加情緒或動作,這通常是為了用來緩和氣氛,避免生硬文字造成溝通過程的誤會,跟現在流行的「emoji」顏文字或貼圖的功能相仿。
這種「括弧語癖」在十幾年前的圈子內十分流行,但現在已經非常少見;感覺上,現在維持這種使用習慣,看似落伍與中二,並被曾經使用過的同好視為一種「黑歷史」,更在不熟悉這個文化的「後進世代」與「圈外人」眼裡,像極了怪咖。
社會不尊重動漫這種興趣嗜好,當然也就不在乎御宅族對人生觀點特有的偏執,無法視作一種特質,用來讓人調節人際互動關係的平衡。就像有人會說,理組工程師感情上比較無聊、老師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刻板印象這時候給予了一點點人際之間的緩和,告訴別人「以他的身份,這很正常」。
御宅族承受著社會焦慮,大多來自父母親族或圈外同儕;要像別人那樣社交,必然就得有同等多的與圈外人相處的經驗,知道不聊動漫、逛宅宅地下街或安利美特與同人活動以外,同世代的人還能聊什麼、去哪裡、玩什麼。那麼必然,他得犧牲大量的時數與精神離開他的興趣嗜好,去培養圈外人日常尬聊的興致。
批踢踢這位「動漫噁宅」被淪為笑柄,正是來自這種經驗差異的嘲諷。在他後續於臉書上的說明(帳號已刪除),許多人認為他跟女性互動讀不懂氣氛,甚至自以為是,不但看不出女方在委婉拒絕邀約,甚至還誤以為雙方已經在曖昧,十足讓人傻眼。這中間的問題,或許是過於沉浸在興趣愛好中,以致他沒有足夠的圈外經驗解讀現實社交;但撇開御宅族不看,以當今「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與情感素養,好像也無法讓人有信心宣稱「這是大家的基本知能」。
我們沒有什麼動漫噁宅,這背後真正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套句尼特族經典漫畫《歡迎加入NHK!》的話來說:「各種現象被巧妙轉化為個人問題而矮小化,這些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的巨惡,都該被炸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6/article/11432
解讀emoji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浪漫月巴睇2000(164)
【謝安琪做謝安琪】
在謝安琪IG看見她寫了個「念」字送給許廷鏗,我留言:「第時有機會,贈個『巴』字俾我。」然後加個又喊又笑Emoji。
1.我是凡人,凡人自有凡人的喜好和樂與怒。我現時生活安全愉快,再沒有怒,怒火,只出現在虛構的電影裡,不應再存在於人心。
2.我正因是凡人,自然有玩IG,以便Follow一些不凡的人:有些是為了工作,有些是為了睇靚相(中的靚女),有些,是出於真心,真心想去留意對方工作動向生活點滴(以及靚相)。
3.Follow謝安琪,為了工作為了睇相也出於真心。有時甚至忍不住留言,而當事後竟然得到她回覆(而且不是單純俾個Emoji),內心,不禁泛起一種小Fans式的喜悅。
4.然後發現,樓上樓下每一個留言,不是得到回覆,就會得到一個心心作回應(這個心心大概代表有讀到留言),你可以話,撳個心有幾難,但這麼一個簡單微小的動作,也需要人手如實去撳,而今時今日,其實我們對俾個心都吝嗇,都左思右想。
5.記得是舊同事介紹我聽謝安琪,很多年前了,但我當時沒有聽,Sorry,真的沒有留意廣東歌,心想,反正都是曲式起圍差不多的中慢板情歌吧。胡塞爾(他當然不是姓胡)說過,應該無預設地去觀照這個圍繞我們的生活世界,偏偏我帶著預設(所產生的成見偏見)去看待謝安琪的歌,我錯了,真的錯了,原來還有人去唱(因為多得還有周博賢去寫)有關生活的歌,生活包括情愛而又不止於情愛,人的生活必然連結世界和社會,再超然的生活依然發生在世界,最特立獨行的人也擺脫不了社會。我最喜愛的謝安琪專輯,2014年《Kontinue》。
6.然後她休息了一會,休息後,由唱香港人生活的人,變成只唱浦銘心生活的人,跟Juno的董折,敘述了一個糾纏多年的生活故事。
7.真心,在2018年聽到《人妻的偽術》,聽到《一個女人 和浴室》,聽到有古天樂獻聲的《(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和浴室》,聽到《沐春風》,是耳目一新,新在那個從未見過的謝安琪形象,原來她可以好型——謝安琪不是那種適合玩太多舞台形象的歌手,在Juno想像的Universe裡,她一身不是白就是黑(而MV就帶灰),這個黑白灰世界裡的謝安琪,好好看——其實嚴格來說不是謝安琪,而是浦銘心,她由始至終都只是Juno想像裡的一個人,一個跟董折經歷了太多的人;而無論這段經歷再曲折再刺中聆聽者的心,始終,只發生在一個人想像的世界,這世界跟我們身處的真實世界沒任何關係,跟2019年和2020年的世界都沒關係,當我戴住口罩趕住在十點前食完飯,實在沒閒情深入了解誰在切爾諾貝爾等誰,切爾諾貝爾,有限聚令嗎?當然,這是廣東歌一次有誠意的想像和創作,只是我們每天已經動用太大能量面對真實世界,要投入那個想像的世界?太奢侈了吧。
8.走出浦銘心,謝安琪做回謝安琪。沒有理所當然地簽新公司,反而自資成立「淺白本部」(Light White Studio),自己的歌,自己唱作,一人包辦曲詞編監。創業作《離不開》,不是那種聽第一次就即刻識背的歌,可能因為沒有太高低的起伏,像行一條平路,肯定不會刺激得去邊,反而讓你專心地,慢慢行,如實地在時間流動下慢慢行。
9.至於她寫的歌詞在說甚麼?自問沒能力化身網絡世界橫行的那種乜都解讀師,反正你有腦有心,請自行去聽。聽不到?可能心有罣礙,罣礙來自不知哪裡來的心理預設。
10.世界在變,至少她離不開的世界跟我和你放不低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解讀emoji 在 大學生 BIG Stud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emoji跟情緒難分難捨】
先來個測試:用emoji描述電影,開始囉!
🐼✊🏼
🇺🇸🍰
😴👩🏻🦰
🔎🐠
🧸📖
😈👗👠
🍴🙏🏻❤️
👳🏽♀️🚣🏻♂️🐯
👩🏻🗡👹🌸
🐢🐢🐢🐢🐁
🌏🐵🙈🙉🙊🐒
👽☎️📡👦🏻🚲🌙
👴🏻👦🏻🏠🎈🎈🎈🎈
「
根據emojitracker網站的調查,超過八成的網路留言裡會出現表情符號,但你知道嗎?(…)表情符號的解讀除了因人而異以外,跟文化以及國情還有很大的關係。
✅從表情符號到情緒
第一個「表情符號」出現於1982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cott教授在校內電子留言板的留言:
"I propos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 sequence for joke markers 🙂
自此之後,由符號所呈現的顏文字(Emoticon),如 :),@@,=__=到更複雜的,(。・ω・。)ノ或╮(╯_╰)╭開始出現(…)甚至「😂」更是被牛津辭典評為2015年度代表詞彙。(…)
📝2017年,日本的三名心理學家發表了一篇
✅情緒的普同性
上文的實驗除了反映出表情符號是「科技化」與「社會化」的產物以外,更重要的是:到底哪些情緒是不分文化、種族差異而普遍存在的?(…)
📝Ekman在1967年前往當時尚未受到文化干擾的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島進行研究。(…)提出人類與生俱來擁有的六種基本情緒:快樂(Happiness)、悲傷(Sadness)、驚訝(Surprised)、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
✅他山之石與結論
既然「😂」以及大多數的Emoji,並不屬於Ekman的「基本情緒」之一,難道這樣的情緒就不存在嗎?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
📝Greenberg和Safran將情緒的表現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分別為原初情緒(Primary Emotions)、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s)、工具性情緒(Instrumental Emotions)。
原初情緒(…)
次級情緒(…)
工具性情緒(…)
(…)自Greenberg及Safran的觀點而言,身為社交新寵兒的Emoji,也是一種情緒,只不過是以「目的為導向」的方式存在。
」─ #小枕頭心理話 @psycho.pillow
💡 本文選自 #小枕頭心理話
✨全文看這裡: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102421/
✨主頁Linktree有全文連結!
#大學生看選文 #大學生 #大學 #emoji #表情符號 #顏文字 #情緒 #心理學 #文化 #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