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超負荷,除了加重以外,還有什麼方法?】
一般想到「漸進超負荷」,通常反覆採用的方式會是幾種:增加重量、增加做的次數、增加練的次數、換動作...等等方式。
這些方式完全沒問題。但其實,以 Kelly 教練的經驗,真的一次一次在練的時候,如果「只」用上面幾種方式,比起我下面提到的其他種方式,比較容易一次給身體的負荷跳太大,產生不必要的風險。
💥 有趣的是,通常這樣造成的系統性意外或受傷,往往被歸類為「姿勢還不夠正確」,結果,反而教練或學員的注意力都不成比例地集中在調整(早已夠正確的)姿勢上。
💡 其實,每一下與每一下動作之間、每一組與每一組動作之間,都可以有微小的漸進超負荷。越漸進,越能平順地堆積成果。舉例幾種 Kelly 教練覺得可以嘗試的方式:
1️⃣ 改變動作範圍
所有的動作裡面,都有「動作範圍」這個選項可以調整。尤其對於新學的動作、很久沒練的動作、或是在某些課表安排裡刻意追求超補償(overreaching, 特定時機且極少量的過度高強度練習,讓身體突破極限)的那幾次練習裡,都可以透過改變動作範圍的方式,來「微調」強度
2️⃣ 改變動作角度(就是改變「力矩」而非「力」)
這通常會用在無法直接調整負重或沒有其他輔助器材的訓練,比如徒手訓練,但其實一般的訓練也非常實用,因為往往只要稍微(用對的方式)改變一點角度,就可以避開一些脆弱點或舊傷,讓我們可以得到訓練的好處但不需要冒非必要的風險
3️⃣ 換類似但不會犧牲掉原本目標的動作
除非我們健身的目的裡,有一些「非那個動作不可」的目標(例如健力比賽,一定要槓鈴三大動作),不然的話,動作的選擇與安排本身其實也可以成為一種漸進超負荷的方式。舉例來說:弓箭步蹲的下一階段可以是後腳抬高蹲、再進階到直接單腳下蹲
4️⃣ 在一組動作內組合不同重量
女生在健身房訓練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重量跟重量之間跳太大,找不到中間選項。男生當然也會遇到,但比較少遇到的原因,是因為賀爾蒙的關係導致男生同體重同初始條件下,肌肉量(與力量正相關)通常比女生多(研究顯示平均多出 10%),因此在初始值就比較大的情況下,每一格安全有效的「漸進超負荷」就能比女生跳更大。
這種時候,我們漸進超負荷的方式不用是直接換成下一個太超過新重量,而是可以用它做 1/3 到 1/2 的次數,然後換回原重量,漸進直到數週後,能夠以新重量完全做完一組動作
其實,只要多了解人體力學與訓練原理,漸進超負荷的方式幾乎可以有無限多種,也能真正落實「安全」跟「有效」的訓練唷~
也在此祝福天下所有貢獻己力作育英才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
🔮 學員心得:跟著 Kelly 教練走了一趟奇妙的旅程,完全不是幻覺!:https://www.kellyyuan.com/blog/test-1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50的網紅workout_ku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倒立俯臥撐的差異性 母畫面:前鋸肌從離心至向心保持肩胛前引的張力。 子畫面:前三角從離心至向心都為主要肌群,前鋸肌在向心時才有少量參與,因為肘屈角度小肱三頭參與度也高。 練俄挺的人常常在講的前鋸肌,影片所呈現的就是在講述,前鋸肌發力與前三角發力的差異性。 母畫面呈現的就是前鋸肌發力為主的倒立俯臥...
角動量力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在桌球男團八強賽前
如果播棒球用到「敬遠」這個詞,不會讓你跳腳,那為什麼播桌球時講「質量」,你的反應會那麼大呢?開始轉播桌球時看的人少,並沒有太多人對於「質量」這個詞有意見,最近桌球比賽能見度提高,被討論(咒罵)的次數也增加,想說來分享一下我用這個詞的用意。
對我來說桌球場上的質量,包含了速度、旋轉、力量、甚至角度,質量是最適合的用詞,品質球質都還不夠全面也有偏差,向優勢項目國家學習用詞讓部分朋友感覺不舒服,我也覺得很抱歉,但使用這個詞,是我思考評估過,在解說上最接近現況也是本來在桌球界朋友最熟悉的用詞。
以下是前輩好文授權讓我轉貼,也希望分享給大家,對於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截長補短,封閉的狀態反而會拖慢前進的腳步。謝謝大家!
===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桌球強權,許多中文術語來自對岸,硬要修改,個人認為是矯枉過正。接受這些術語,不等於和對岸同化。
以近期最常被大陸用語巡邏隊討論的「質量」而言,從還沒入行用網路看大陸轉播(他們代表隊選拔是全球張力最高的比賽,超過奧運),到剛接桌球線,都聽不太懂。但是我很怕採訪時被說沒做功課,因此查了不少資料,自己邊看比賽邊琢磨。
得到定義是,「質量」是擊球時加在球上的旋轉轉速、力矩、偏移曲線,再加上施加力道的作用力大小的綜合描述語。臺灣通用的國語裡,並沒有適當用詞可以簡單代替。
要修正的話,每個球評都要一口氣講一長串,閱聽眾也未必會更能理解。我就曾建議一個因為巡邏隊留言苦惱、考慮要不要改換用語的球評弟弟,置之不理就可以。桌球界用了幾十年的術語,何必為了可能1周前才開始關心這項運動的政治狂魔改變?
現在的批評,提倡用品質或球質代替,至於單純講力量的建議,太瞎,不討論,因為幾乎沒有桌球擊球是只靠撞擊的單純作用力、反作用力,大部分都帶摩擦。
會認為用品質代替的,本身大概也受大陸用語影響,或是知道大陸對於物品的品質也是講質量,這用在桌球感覺更加抽象,或者你指的是球的製造品質?
至於球質,即使在以前常用的、臺灣較熟悉的棒球,也是個籠統概念,現在好像很少聽到人用,大致上可以綜合指進入擊球區時,直球系的位移(通常講尾勁),變化球的幅度與進壘角度、球威、轉速,但用在桌球也不太精確,而且感覺像球的性質種類,例如側旋球、上旋球、下旋球等等。
我知道質量在物理上指物體內所有物質的總和(不等於重量,重量表示受到重力作用下的質量),也知道相對論還區分出靜態質量(MO)、相對質量(MK),但是如果把桌球轉播裡的質量,理解為球在擊球方式和力道作用下的反應和特性,我認為應該也不悖於物理說法。
這類巡邏隊底下通常會伴隨自稱理工組留言,說質量就是mass而且臺灣只有這種定義。要講物理,文組出身的我沒得戰,也不奢望這篇解釋能被接受,但是不論念文組或理工組,都應該學會尊重不同專業,而不是你念的就比較高檔。
沒有去理解過就先用自身觀點批評,只說明過去你從來沒有看過桌球,也沒有試著理解桌球。
又,衷心為這些巡邏隊加油,希望你們接下來能密切注意各種體育賽事轉播,編纂出一本純正臺灣在地的運動專業術語辭典,供各種媒體劃一使用,那麼今天此篇就當是一位前文字工作者、所謂無知的文組的謬論,謝謝。
角動量力矩 在 鄭宇劭物理治療師 Cheng Yu-Shao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預防肌肉傷害-歐洲男子足球員】
重點:
1. 腿後肌群拉傷常常在衝刺中發生,但是不代表不訓練衝刺。
2.其他訓練不代表沒效果,只是在足球賽季中專家們認為比較沒有效果。
3.離心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如何應用在選手上,是專家們要考慮的。
⚽️如果你是球類運動員或教練可以參考訓練方向,並檢查自己目前的訓練法,來預防受傷。
🏋️♀️如果你是體能教練、防護員與治療師的話,建議看完全文與期刊。
本篇採用Delphi Survey德菲調查法,是一種專家意見調查法。透過某群特定專家對於某一事件的看法,取得共識。
👉🏻本篇的專家為21位在歐洲菁英男子足球隊工作的運動表現專家,其中包含:運動科學與運動生理專家和兩位是醫學與物理治療背景。平均年資為12年。
🏃♀️球類或田徑類的運動員蠻常遇到肌肉傷害,就是肌肉拉傷。以下肢來說,最常見的就是腿後肌群拉傷。而研究中,專家們認為衝刺與高速跑訓練應該融入在訓練,因為足球運動本來就有衝刺與高速跑的動作。在比賽與比賽中間加入。在文中有建議兩場賽事中,如果有大於五天的休息日,可以安排在下場賽事的三天前進行訓練。
而離心訓練或是強調離心動作的訓練在這幾年有許多研究證實在肌肉結構上會有改善,例如:肌束長度變長(肌束長度過短為拉傷的危險因子),在文中其實目前沒有太多的研究討論如何應用在賽季的訓練中,包括訓練量和組數次數。儘管已經有許多期刊證實離心訓練(例如:北歐式腿後彎曲Nordic Hamstring Curl)對於肌肉的結構改變和特定角度的力矩都有顯著增加。
除了上述運動策略來預防肌肉受傷外,文中也提到還有其他環節需要控管。
1.控制訓練的方法與訓練量。
2.須考量選手之前的運動傷害
3.團隊溝通與合作
4.恢復策略
個人觀點:
團體球隊的訓練方法,通常都沒有單一最佳方法,而是由不同專家與教練和選手溝通協商了解彼此的目的與方法。上述研究中專家們的看法,並沒有提出他們如何安排與操作。而且專家意見或許會隨著研究出來而又跟著改變。而身為吸收知識的專業人士們,最好還是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識,並且了解方法背後的道理為何。才不會在下決策後,因為偏誤與雜訊影響判讀。
有任何想法💡問題🙋
請讓我知道
引用:McCall, A., Pruna, R., Van der Horst, N. et al. Exercise-Based Strategies to Prevent Muscle Injury in Male Elite Footballers: An Expert-Led Delphi Survey of 21 Practitioners Belonging to 18 Teams from the Big-5 European Leagues. Sports Med 50, 1667–1681 (2020).
#football #muscle #striveforgreatness #workhardplayhard #physiotherapy #physicaltherapy #sportsphysio #sportsphysiotherapy #strength #strengthandconditioning #健康是練出來的
角動量力矩 在 workout_ku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倒立俯臥撐的差異性
母畫面:前鋸肌從離心至向心保持肩胛前引的張力。
子畫面:前三角從離心至向心都為主要肌群,前鋸肌在向心時才有少量參與,因為肘屈角度小肱三頭參與度也高。
練俄挺的人常常在講的前鋸肌,影片所呈現的就是在講述,前鋸肌發力與前三角發力的差異性。
母畫面呈現的就是前鋸肌發力為主的倒立俯臥撐,我自己感覺推一下大概可以抵3下正手倒立肩推,因為大家常常看我一口氣可以推10幾下那種的倒立俯臥撐,是比較偏向正握的槓鈴肩推感覺,因為雙臂幾乎在額狀面運作,能夠參與的肌群較多,個人感覺因為肱骨外展+一點點內旋,所以中三角的參與也較多,力矩也比較接近垂直,還帶有些許胸腰椎的前凸以及骨盆前傾所以也可以讓更多上胸參與其中,操作所以會比較簡單,這種類型的倒立俯臥撐從正背面錄製起來就會比較有肌肉發力的張力,也會讓看得人覺得哇靠倒立在做肩推很屌的感覺,但是從側面看就好看起來比較醜一點。
而這種保持肩胛前引加上骨盆後傾的倒立俯臥撐就會困難許多,因為肱骨幾乎在矢狀面上運作+一些些外旋,所以中三角幾乎很難參與,再加上只要肩胛前引上胸肌的參與也少很多很多,而且在離心到底的階段還會因為肘屈角度變大增加力矩,所以整體難度變高,這種類型倒立俯臥撐從正背面看比較會讓人覺得很沒難度,但是如果從側面看這種倒立俯臥撐就可以發現他的動作美感以及視覺效果!有在練的人也會知道這種推法的難處。
小結:
動作上沒有對錯
我想拼次數時就用正手推,想練動作美感以及加強俄挺時就用前鋸發力為主的推法。
個人心得:練習這種倒立俯臥撐對於併腿俄挺的核心控制以及操作併腿俄挺時的軀幹骨盆位置絕對會有有大大的提升幫助!
街頭健身&徒手訓練:線上課程招生ing
如果覺得影片對你有幫助請幫我+分享
謝謝大家🙏
#倒立
#俯臥撐
#伏地挺身
#倒立俯臥撐
#倒立伏地挺身
#俄挺
#分腿俄挺
#前鋸肌
#三角肌
#前三角
#骨盆前傾
#骨盆後傾
#街頭健身
#競技體操
#體操
#雙槓
#bboy
#街舞
#瑜伽
#火箭瑜伽
#上水平
#handstand
#handstandpushup
#hspu
#calistenics
#bardancer
#槓上舞者
#小郭
#健身教練
#科學街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un_k3mccgs/hqdefault.jpg)